关于托幼一体化的思考

05-03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关于托幼一体化的思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读:到底目前在进行实践中的研究是托幼教育一体化还是托幼衔接?

《关于幼托一体化的思考》指出托幼一体化实际上包含托幼管理一体化和托幼教育一体化两个方面,尽管有关托幼一体化的提法已逐步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人士接受,但简单地把托儿所、幼儿园两种教养机构联结起来,认为他们实行统一管理就是托幼一体化,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从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推测中可以发现,两种机构的叠加并不能解决一体化的问题。一体化的真正实现必须建立在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托幼管理一体化是托幼教育一体化的条件,教育一体化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以托幼一体化核心。

从本市目前两种教养机构的现状来看,随着出生人口数量减少,生源自然下降,教养人员的教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在职教师总体上训练有素,所以无论是幼儿园办托班,还是托儿所招收中大班,已具备基本条件,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托幼一体化完全可以解决了。但是事实上,无论是托儿所教养的改革,还是幼儿园的托班教育,都面临困惑,这些困惑都没有随着托和幼的联结自然消失。因此,实现教育一体化才是主要的,现实中的问题和困难是我们研究托幼教育一体化的依据和价值。

在讨论托幼教育一体化的时候,已出现把托幼教育一体化与托幼衔接联系起来的现象。到底目前在进行实践中的研究是托幼教育一体化还是托幼衔接?笔者认为,托幼一体中教育一体化的问题,不是衔接的问题,是整合各类教育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0"6岁儿童发展实施推动和影响。认识这一问题,必须基于以下三点:

所谓“托”、“幼”都处于儿童发展的同一阶段。托和幼的年龄划分是人为的,相对于整个学龄前,两个方面都处在学龄前期的阶段,无论世界各国的入学年龄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托和幼所处的年龄段都在儿童发展直觉行为思维阶段。

尽管处于时期不同,托和幼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任务是一致的,即是以生活准备为基础,这一点又与学龄期的学习为主导任务截然不同。所以在托幼衔接中解决问题,是由两种阶段主导活动不同要求造成的,但在托幼两个时期主导任务是一致的。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托幼两个时期的教育并不能涵盖整个0"6岁教育。

因此,就比较全面的描述来说,托幼衔接的提法不太妥当,托幼教育一体化是比较适当的。认识这个问题,也确立了教育一体化的实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面对0"6岁的所有幼儿,第二是0"6岁幼儿的整体性的教育。

在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中,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实施的问题。教育的实现是把教育目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向教育对象实施,其间必须经过教育实施这一过程,见下图:

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关系示意图

教育目标、内容、方向、途径——————0—6岁儿童发展

家庭——教育实施——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家庭——教育实施——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社会性教育机构

(图书、媒介、教育娱乐场所等)

从上述示意图中可见:

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教育实施,建立在儿童的发展基础上才能促进儿童发展,儿童发展必须在接受教育(实施)以后才能够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发展,因此在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之间,必须经过教育实施这一过程。

教育实施的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包括以适当的方式传授合适的内容等方面。在0"6岁阶段,教育实施的主体并不是唯一的,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家庭、社会教育机构和教育机构,后者主要是托儿所和幼儿园。这是因为与义务教育不同,学龄前的儿童处于生命最为稚弱的时期,他们的情感需要细心的呵护,需要成人的关注,同时他们又处于自我的世界里,需要通过丰富的刺激与运动来满足他们神经系统和肌肉骨胳发展的需要。

教育界目标的实现必须进行整体的构想。从教育实践过程来看,为实现0"6岁儿童发展的目标,必须进行家庭、社会性教育机构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协调统一。从0"6岁整个阶段来看,0"3岁的教育及其研究具有较大空间,这也提示目前0-3岁教育实践及其研究莛展开的原因。把教育的实施作为教育一体化实现的突破口,这样的观点并没有新意,但是问题在于,在实际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出现几种倾向:如把托儿班设在幼儿园里,对托儿实施类似中大班的教育方法,又如把小班的教学内容放到托儿班去。凡此种种,已经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另一方面,在0"6岁整个阶段中,3"6岁阶段教育研究的时间持续得较久,教育方案或课程比较成熟,但在0"3岁,尽管已形成托儿所教材和小儿养育的卫生保健教育,但教育研究的方案或课程的适切仍是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适切低幼儿童发展的教育目标,不同教学策略的组织及其应用以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如果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是很不够的。以笔者近期的观察所见,低龄幼儿的教学策略有效性仍待提高。如一所幼儿园的2.5"3岁班幼儿,教师是以常规的教学的模式进行教育,造成托儿班变成幼儿班的小型化、低龄化的模式。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教育一体化实现在0"3岁阶段,目前必须着手关于目标与观念、机构多样化与内容方法适切性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现分述如下:

对0"6岁儿童教育的整体性思考以及教育规划,这是观念转变的依据和工作的立足点。

实现教育一体化必须首先从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上进行思考,缺乏对整体性教育的把握,就无法实施从0"6岁开始对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教案网]

教育一体化的观念是把0"6岁儿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既注意3"6岁阶段儿童处于正式学习的准备阶段,也考虑到0"3岁儿童个体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各方面发展的优势和能力;0"6岁都以儿童为未来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因此在教育目标的设立中,既不能把3"6岁和0"3岁两个阶段截然分开,也不应把0"3岁自身的目标和要求混合到3"6岁里去,即3"6岁的目标只要用降低放慢的“稀释”办法来达到。另一方面考虑到0"3岁教育中家庭、社区的因素,以教育机构的目标一统其他两者的目标也是不合宜的。只有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连续有效的教育目标才能使教育一体化的目标真正实现。

教育目标的实施必须经由各类不同的机构综合地发挥作用,因此机构多样化是解决0"6岁教育一体化有效措施。

托幼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多种的办园模式,在0"3岁阶段,由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综合发挥各类机构作用的有效性。家庭从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实施的两个方面来看,三种机构各有特点,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作用。家庭是人生的港湾,也是幼儿出生以后进入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的作用此处不复言。教育机构是有目的实施正规教育的场所,对于幼儿的交往、社会性情感和认知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社会教育机构的类型多样,对0"6岁儿童而言,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公园等都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良好场所。

教养机构不是教育一体化的唯一机构,这一点在0"3岁年龄分阶段尤为突出。这一观点基于以下的考虑:

0"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集体教学为主的班级授课制,不是合适他们的最好形式和唯一形式。

小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进行更多的保育,这里家长尤其是母亲是儿童保育的最适合的人员。

理想的教育是融机构、社会与家庭为一体,它能够提供给儿童发展的空间和活动,也给予他们身心的娱乐,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可以预见,教育一体化真正实现的标志,是出现多种类型的教养机构,适应家长的不同需求。

内容适切是指在0"6岁的教育中,必须按照知识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同时兼顾幼儿发展的特点。在0"3岁阶段,生活的教育、行为的养成、感知觉发展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都是重点的内容。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园托班中,吃饭时用手抓着饭菜吃等人数占全班1/2以上,反映出这一阶段教养的要求。同样是生活的教育,其中也包含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态度等社会意识的传授。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在0"3岁由于言语发展局限,不了解成人的指令,游戏活动呈现出比较自然的状况,幼儿表现出除了生理性需要外,游戏和活动是主要的需要。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园的托班教师,受到大年龄幼儿教学工作的定势的影响,要求2"3岁幼儿排排坐、站直队,尽管教师非常负责,一心想把自己的所知传授给幼儿,但考虑的是教学的要求,而没有兼顾幼儿的特点。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难以达到安静授课的要求。

最后,提高从事教育一体化人员的素质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从目前的机构教育人员的状况来看,专业人员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根据托幼一体化的发展及其趋势,目前的人员素质仍难以满足要求。可以设想,未来从业人员主要由教师(直接面对儿童)、保育人员(儿童护理和养育)以及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可能因岗位不同,但都需进行三方面的培训和实践。可以通过在全市范围内设立考核机构,采取持证上岗的培训的办法,最终实现各机构从业人员规范化。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研训一体中园长的角色定位(上)


导读: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其教育案例不仅是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反思,更是引发他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评头论足,这需要有一定的氛围和基础。

近来,徐汇区教育局提出将探索面向课堂教学、教师主动参与、教研培训一体化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的运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实际相衔接的需要,也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园长在指导教研活动时采取以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1、把办园与培训作同步考虑,科技幼儿园自1994年开办以来,园长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培训视为办园的关键。开展教科研与培训同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培训同步,传递教改信息与培训同步,适应社会需求与培训同步,使一批青年教师在自培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

2、支持教师的自主发展。建立以教学活动为基础,以教师参与的看、听、评、研为主体模式的教研活动。宛南幼儿园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把以往自上而下贯穿式的教研,改为由教师主动参与的教研,教师产生了一种来自内需力的对教研的关注。此时园长思考的是要承认教师自主发展的潜力,要给教师时间、空间,自我挖潜,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引发自主发展的动力,引导教师各具特性的发展。

3、及时反思与总结。园长善于捕捉园内自我教育契机,组织教师及时反思与总结。紫薇实验幼儿园0-3岁的亲子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尝试,没有先例,那么应该创设哪些适宜的环境,通过哪些活动让孩子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呢?该园三年来,每周六上午的亲子活动后,下午园长就组织教师对每班的亲子活动予以反思,围绕如何把握年龄特点、如何把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转为实践、如何有效指导家长,开展教研活动。有自我剖析、他人参与,更有园长点评与提升,使该园教师每次活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4、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其教育案例不仅是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反思,更是引发他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评头论足,这需要有一定的氛围和基础。机关建国幼儿园的青训班,园长组织教师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青年教师运用理论分析教育现象,使教师从经验走向理性。

5、按教师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带教。园长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教育潜力,因人而异地进行分层培训。上中幼儿园建立教师培养目标,把教师的发展分为适应期(3年以内新教师)、成长期(工作3-7年)、成熟期(工作7年以上),通过分层带教,开展学科研究,教学评比,在教研中以提高教师基本功为抓手,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6、从本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教研专题。园长能从本园的实际出发,和教师一起分析教育问题。如东一幼儿园园长根据教师在制订班计划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开展教研与培训,使教师对计划的制订、措施的选择有新的认识与提高,研有所长、研有所获。

关于男女孩的思考行为


导读: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得高分的女孩和得低分的男孩

大多数人相信只有男孩子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在他们看来,男孩子更擅长发明创造,女孩子只有在词汇量方面令男孩望尘莫及。在小学里,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特别是象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女孩子往往得高分,而男孩子带回家的常是低分数。

有趣的“橘黄物块移动”实验

科学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检测了婴儿如何发展其不同的能力。对于十一个半个月大的婴儿的思维能力,让婴儿坐在母亲腿上观看在小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一个橘黄色的大块东西从蓝色吊箱上吊起,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处,重复做6次。第二幕也是相似的,只是橘黄色的物块小了一些。男婴儿好像没注意到物块的大小差异,而女婴则立刻激动起来,并开始发出语言一样的声音,她们好象要说话。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女孩子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孩子快。通常女婴说话比男婴早,科学家们认为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正是左脑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人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

根据在于离母亲的远近?

但在上学前的几年里,男孩子正逐渐形成一种所谓的“攻击性”。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人,一定是勇气十足、精力充沛的,他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总是第一个挑起打架。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产生这种攻击欲的原因是荷尔蒙。然而,科学家现在认为荷尔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这种侵犯性是由于他们母亲导致的。母亲让女儿靠近自己,而训练儿子远离她,来发展他的独立性。因为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否是那些在校女孩子比男孩子“脑子好”,而只有少数女孩子成为科学家的原因?是否导致成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男人做的呢?

关于儿童安全问题的思考


导读: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位置。《纲要》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如何采用安全措施,防范各种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要研究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2000年6月,本人承担了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校级重点研究项目,专门研究幼儿的安全教育问题。我们从探寻造成儿童伤害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入手,帮助幼儿园制定安全规范,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现将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一、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造成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保健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检查手段、新的治疗方法、新药、新疫苗的使用以及完善的预防措施的实施,肺炎、腹泻、破伤风、肺结核等过去对儿童生命威胁很大的疾病,现已被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从儿童总死亡率的逐年下降,死亡原因排序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儿童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又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关部门对意外事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这一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人们生活水平、儿童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相对而言,教师较好),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儿童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又如,1998年6月的一天中午,江苏某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等待着吃午饭,保育员将刚烧好的饭菜从食堂拿到教室,随手将盛满热汤的铝桶放在教室进门处,桶上没有加盖,两位老师给小朋友们分饭菜时,在汤桶边与小朋友一起排队领饭菜的某某突然被身后的小朋友碰撞了一下,跌进滚烫的汤桶里,造成深度烫伤。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3~6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例如,南方某市一名6岁男童在家属院玩耍,院内有一套配电设施,这名儿童本注意看配电设施周围铁栅门上的高压标志,沿扶梯爬上操作平台被电流击伤,造成高位截瘫。此案例说明,由于成人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忽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儿童没有相应的安全知识,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对某幼儿园152名大班儿童“认辨交通标志”的测查中发现,能完全通过测查的儿童只有74名,但家长和教师估计能通过测试的幼儿人数分别是102名和104名。这也是造成孩子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还有些监护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只是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4.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质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可以看出儿童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

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监护人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调查发现,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因此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时刻把儿童的安危放在心上。幼儿园教师及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安全意识,把儿童的安全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幼儿园应制定和执行健全的安全值班制度,凡是儿童在园期间都要安排教师值班,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家长应与幼儿园配合,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时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

3.培养、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躲避伤害。例如,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机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4.加强幼儿的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目前我国尤其是城市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其心,肺等内脏的功能却落后于身体的发育水平,这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

为此,幼儿园、家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于园务公开的实践与思考


导读:园务公开有利于把民主监督具体化、制度化,有利于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党群、干群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环境,从制度上保障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有利于加强幼儿园的廉政建设。

园务公开是推进幼儿园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规范的园务公开对促进幼儿园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实施园务公开工作中,有许多感悟与收获。

一、推进园务公开要深化认识,确立共识。

自1998年8月3日胡锦涛同志对“石拖”厂务公开工作批示以来,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纷纷搞起了公开,大家对公开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一个单位的公开能否开展起来、能否规范公开、公开是否真实是检验单位一把手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试金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对公开的认识问题,无论是单位一把手还是一般群众,必须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认识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决定着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必须认识到,实行园务公开是深化幼儿园各项改革的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触及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深层次的问题,如幼儿园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分配制度以及考核与奖惩等,这些都是教工关心的热点,是幼儿园工作的关键点。在这所有这些改革中,其主体是广大教工。因此,要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充分尊重教工的民主权利,依靠广大教工。一切改革方案都能使教工能“知情、参政、监督”,调动教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大多数教工的认同和积极参与,避免决策失误,这样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够顺利推开。

其次,必须认识到,实行园务公开是谋求幼儿园发展壮大的基础。幼儿园作为社会肌体的细胞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她担负着为幼儿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由于中国独生子女制度的特殊性,人们格外关注一个幼儿园的硬、软件建设。硬件是看得见的,一目了然。而软环境的建设就包含了许多制度的因素。现在,幼儿园竞争日趋激烈,家长、社会的认可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因此,我认为,我们搞园务公开,不仅仅是面向教工,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幼儿家长。通过公开,可以把我们的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规范向社会传达,造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还可以因此而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时我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十分有益。

第三,必须认识到,实行园务公开是加强幼儿园廉政建设的保障。园务公开的实质是在新形势下通过教工和幼儿家长等社会力量的监督,来规范幼儿园和单位领导人行为,具备了一般的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特点。实行公开可以增强透明度,是“用班子一个清白,换职工一个明白;用班子一个诚心,换职工一个放心,用幼儿园一个真心,换家长、社会一个放心”。园务公开有利于把民主监督具体化、制度化,有利于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党群、干群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环境,从制度上保障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有利于加强幼儿园的廉政建设。

二、推行园务公开要建立机制,规范运作。

通过对大量成功的案例研究,我认为,任何一项系统工程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机制的制度的保障,制度化、规范化是园务公开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建立“两个机制”,即教工的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和家长委员会的监督机制。

教工工作和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对本园的长处和缺陷、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廉政情况最熟悉,最有发言权。幼儿园工作要搞好,离不开广大教工的参与和努力。要发挥教工们的智慧和作用,就要为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建立健全教工大会或教代会的制度,为教工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供平台就显得至为重要。教代会或教工大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有关本园发展的管理、人事、规化、分配等事项按规定进行审议,提出意见和建议,行使建立、通过或决定权以及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权。如有必要,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在教代会闭会期间行使权力,对教代会负责并向教代会报告工作。由此可以比较好地激发教工对园务公开参与热情,避免出现只关注涉及切身利益问题,不关心单位发展大计的尴尬局面。

家长委员会的监督是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和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是搞好园务公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园务公开中心必须把家长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加以规范和落实,要形成制度化、定期召开会议,征求家长对幼儿园管理、教育、保育、收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幼儿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向家长如实公开、公布,以求得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要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园务公开的制度,内容与程序。

规范公开制度,就是要明确怎样开展园务公开的办法。必须以建章立制的方式确定公开的有关事项、公开的项目负责人和考核人等。要有目标、有内容、有要求、有措施、有监督、有考核、有奖惩,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中落实责任。

规范公开内容,就是明确哪些内容必须要按制度要求予以公开。例如,幼儿园改革、改制的重大决策问题,规章制度与考核问题,大的基建与大宗物品采购问题,涉及教工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民主评议、工资分配、奖惩与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培训等问题,与班子建设有关的民主评议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情况,都应该纳入园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规范公开程序,就是要明确我们是如何按制度要求公开的。要使得教工和家长知道园务公开什么时间、通过什么形式或渠道、公开或公布什么内容或结果,大家可以通过哪种渠道反映对公开的结果满意与否等等。

三、推行园务公开要打造载体,务求实效。

任何一项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都需要在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上下工夫,园务公开也不例外。

一是要打造合适的公开载体。园务公开的主要载体离不开教代会或教工大会,要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其各项职权。要通过园务公开进一步完善评议领导人和领导班子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提交教代会或教工大会审议讨论等各方面的好传统,不断充实教代会或教工大会的内容,提高教代会的质量和实效,落实好教工的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建立能够适应不断深化的改革要求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教代会闭会期间,要发挥好有关专门小组的作用,依照园务公开的规定,行使好职权。

同时,应该建立专门的园务公开栏,根据园务公开的规定,视内容之区别,建立对内公开栏,向教工公开他们应该了解和知情的有关内容;建立对外公开栏,向家长和社会公开大众应该了解和知情的事项。

另外,还可以辅以园情发布会、班务会、家长会、接待会、公开日、信箱、园报、网络等形式来丰富园务公开的载体,达到园务公开、了解反映、促进工作的目的。

二是要追求实在的公开效果。园务公开不是为了公开而公开,为的是推进工作,形式主义要不得。公开的内容及时、真实、有质量,是保证园务公开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因此,制定公开的有关制度、确定公开的范围、内容和程度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考虑工作,不能求大、求全,要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有关要求,必须公布和能够公布的内容一定要如实及时地公开,要突出教工和家长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不易操作或难以把握尺度的,要在完善工作上下点工夫,简化或改革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适合公开的基本要求后再公开也可以。这样,公开的内容才不会搀杂水分,不会是为了应付公事,才能获得大家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为了园务公开更有效果,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评价体系,把园务公开的过程、质量、效果、要求具体化,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让本园教工和家长委员会进行评价,监督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程序是否规范、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整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制度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工作不到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好效果。

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创新,推进着我们各项工作不断进步。园务公开是深化改革、适应潮流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相信,有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园务公开也必将促进幼儿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案例:一次健康活动的思考


在健康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重视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并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反思、调整,促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下面我选择平时教学活动中的个别案例加以分析:

1、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背景:体育游戏,大班。

情景:这是一次关于学习走平衡木的体育活动。开始一开始,我以兔妈妈的身份对幼儿说:“孩子们,冬天到了,我们要搬到更暖和的地方过冬了,今天我们来玩搬家的游戏好吗?”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回答我:“好”。接下来我告诉幼儿走平衡木的动作要领,孩子们都很高兴地在我的动作与语言的引导下开始走平衡木。这时我发现培培站在原地不动,低着头摆弄着自己的手,紧张极了。培培的动作发展差,平时排队上下楼梯腿部都很紧张,每次参加体育活动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会摔,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一般都会参与游戏,象今天在活动中出现的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我走到她的跟前,蹲下问她:年龄在班上是最小的,性格较内向,偶尔会在刚入园那会儿闹闹情绪,但只要问问她今天为什么不高兴,抱抱她,给她一个小红花,她很快就会活蹦乱跳的了。可今天在活动当中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我走到她的跟前,蹲下问她:“这只小熊猫怎么不去搬家呀?”她没有回答我,仍旧低着头,于是我便做了个两手两膝着地的姿势,试图让她跟着我学两手两膝着地爬,“来,妈妈和你一起爬”,但她没有跟着做,转了个身,仍在摆弄她的手,我发现她今天是穿裙子来的,是不是怕在地上爬把裙子弄脏了呢?于是,我放低了活动要求,牵着她的手一起往“家”的方向走,以便让其他幼儿能继续爬着去,我边走边说:“加油,哥哥姐姐们本领学得可棒了,爬得真快,真是妈妈的乖宝宝,羽帆我们要加油了。哥哥姐姐们,羽帆妹妹也来帮忙搬家啦。”果然羽帆跟着我走的可快了,其他幼儿听后也爬的更欢快了。

反思:师幼互动的前提是师幼双方在活动认知、情感上相互理解、认同与接受,这要求教师要将尊重幼儿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把幼儿放在第一位,”这样教师的激趣、引导、鼓励、参与与支持才能得到幼儿的积极回应,并唤起幼儿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此次活动中个别幼儿的表现脱离活动预设目标,我并没有强求她一定要按照我的动作要求去爬,而是在应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适度发展的空间,允许他在下次或其他活动中学会爬的动作,这就在情感上给他们适当的满足,使之愿意回应老师发起的次一级互动要求,这就为师幼间的积极互动提供了条件。

2、充分重视师幼间的隐性互动,引导幼儿主动与游戏环境及投放的材料间的互动。

背景:同上

情景:活动中我既要面向全体作进一步的引导,才能保持他们的活动兴致,又不能放弃对羽帆的个别引导,这有些两难了。我看了看活动场地,深思:今天提供的材料和创设的环境十分生活化,家居化,我可以引导她与我所提供的材料和创设的环境发生互动,让同伴与她发生互动,好让自己更好地引导大家游戏。于是我以熊猫妈妈的口吻指着场地上的“家”对羽帆说:“宝宝你看,我们的新家多漂亮呀,这么多的哥哥姐姐都在帮妈妈的忙,你可不可以也来帮妈妈的忙,把这些吃的东西搬到新家去,好让我们在冬天有东西吃呢?”她看了看“新家”,很快点了点头,抱起“旧家”中那些食物玩具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往新家走,虽然她还是不愿趴下两手两膝着地爬着去,但她的笑容告诉了我,她已经开始乐意参与大家的活动了。

反思:游戏的实质是幼儿与环境、材料及同伴自由互动。体育游戏中,师幼间的互动要能达到积极、有效,不仅要处理好活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教师的引导语言和教态,还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使环境、材料因素为师幼间积极的隐性互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当一位教师与众多幼儿发生互动行为时,要想避免因忽视或顾不及个别幼儿等引起的消极互动,就要充分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投放的材料,要把教师对幼儿的引导、激励,甚至教师的活动目的、要求渗透在环境中,让幼儿主动与环境、材料互动。

在对羽帆的个别互动中,老师还十分重视激趣式、鼓励式的语言引导,唤起她的角色意识,消除她怕弄脏裙子的心理障碍,激励她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这种引导对其他幼儿也产生了作用,在我的言语激励下,他们爬的更欢快了,而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又潜在地感染了羽帆,进一步激发她的主动性。从而引发了幼儿间的互动,这就为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增加积极色彩。同时也显示出良好师幼互动的积极与有效。

此外,游戏中积极有效的互动还需要教师善于转变角色。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以“协助者”的角色发起;当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减弱时,教师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发起;当幼儿对游戏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时,教师以“鼓励者”的角色发起;当幼儿对游戏的方式提出建议时,教师以“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幼儿发起主动互动。只有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保持最佳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的互动,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的呼应。

喜欢《关于托幼一体化的思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梦想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