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常说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去对待孩子,其实无需扮演或伪装,只要能理解“儿童的心理”,用“儿童的心理”看待儿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领儿童从“海洋”走向“陆地”。
读书可以使人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书中不同的人物、事件、事物、案例等来强化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这本是身边很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却得到了另人难以想象的结果。所以这篇文章让我依然记忆犹新。
这件事讲的是:在某个幼儿园,新学期开始时,在新来的一批幼儿当中,有几个幼儿有不爱睡午觉的习惯,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把他们的床都靠墙放,午睡时就让那几个幼儿面朝墙睡。老师觉得,这样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另一方面还可以阻止他们与其他小朋友说话。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这种方案就失败了。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带幼儿走向睡眠室。突然,一个叫欣欣的幼儿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您别让我对着墙睡觉了好吗?我对着墙睡觉心里难受。”当时老师愣了,弯腰抱起她说:“那好吧,老师不让你对着墙睡觉了。”他听听了老师的话很高兴,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小朋友。看到欣欣的举动,老师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晚上回家后,这个老师在想白天孩子说的话。于是她做了一次试验,把家里的床搬到靠墙的一边,然后侧身对着墙躺下。这时她才感觉到真得很不舒服!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顺着墙往上看,那墙显得很高很高,而且像是要倒下来,于是心里就更加不舒服了。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并意识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第二天,老师早早来到幼儿园,把那几个不爱睡觉的孩子的床,全部搬离了那面高高的墙,重新摆好。
后来这位老师又想了许多的办法,比如,通过创编故事、诗歌,给他们讲睡午觉的好处和不睡午觉的坏处,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摇篮曲,并自制一些小奖杯,奖给睡午觉时表现好的孩子等,对帮助那几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很有效。
读完这个案例至今都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真正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你都应设身处地的多替孩子想一下。在老师看来,孩子午睡有益健康,所以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幼儿入睡,甚至有时也像那位老师一样,让不爱睡午觉的小朋友对着墙午睡,为的是免得孩子们之间互相干扰,大家的午睡也就都有了保证。这种方法虽然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减少刺激,从而较快的使孩子进入睡眠状态,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是我们却没有想一想我们的“方法”是否给幼儿带来了心理上的其他方面刺激,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就像文中所说,欣欣对老师说:“心里很难受。”才引起老师的反思,老师自己试着像欣欣一样对着墙睡觉,才发现真是很不舒服,用眼睛顺着墙壁往上看,觉得墙体好高好高,像是墙壁要朝自己倒下来一样,心里觉得难受极了。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欣欣是幼儿园里的一个小孩呢?其实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不知要比大人大多少倍呢!有时也许孩子会想:“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不这样,而我却一定要这样!他们会把这看成老师的惩罚,一想起受惩罚心里更不是滋味。她越想越难受,越想越害怕,又怎能把事情做的如你所愿呢?也会感到自己被老师从小朋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无依无靠,我们成人往往意识不到,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觉得自己成了离群的孤雁,觉得自己独立无援,孤独没有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欣欣对着墙午睡一样,面临好高的墙壁,看不到周围熟悉的环境和小朋友们,这就使她失去了安全感。新学期开始阶段,孩子从自己过惯了的家庭环境中,被送到幼儿园,一切还不习惯。这样的新环境,已经使她很担心,老师又要她对着墙午睡,本来已经出现的不安全感越发加重起来,真是雪上加霜。
有时我们正是这样,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曾经做过,正在做着或是将要做出一些类似“对着墙睡觉”之类的错事,本来是片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到最后,归根到底,就是我们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强加于孩子。好心办了坏事,却自己不知道,更没法纠正,直至铸成了大错。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正是《纲要》反复倡导的,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时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像欣欣小朋友的老师一样的勇于反思,并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的精神。通过看书学习我才真正明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呀!只有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才能根据不同幼儿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教育儿童必须走近儿童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比较简单,但也有着他的道理。大人和小孩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是显而易见的陆地上的一切事实,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隐蔽的存在。陆地上有的,海洋里也有,但其中却有着差别。因此,不能用大人的世界来套儿童的世界。在成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的和正确的,因为他们处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成人不同。
儿童很小就问一些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星星为什么爱眨眼睛?”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花草讲悄悄话,为布娃娃洗脸、穿衣服;他们爱憎分明,只理解“是”与“非”,对人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常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去行动。如,对玩具汽车的构造产生好奇,但有不理解抽象的理论讲解,索性拆开来自己琢磨,在自己拆装的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理论,会用自己的哲学来构建汽车的原理。
所以我们应当用儿童的心理来看待孩子。孩子为什么拆坏汽车?下雨天为什么偏偏爱在水里跑来跑去,如果耐心些,孩子会告诉你他的道理,你也自然会从孩子的哲学中了解它的想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
我们常说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去对待孩子,其实无需扮演或伪装,只要能理解“儿童的心理”,用“儿童的心理”看待儿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领儿童从“海洋”走向“陆地”。
然而,我们有时正是缺少一颗童心而已。让我们重新拾起那无瑕的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弹指一挥间,竟也教了二十几年学了,看着一拨一拨的孩子在我的呵护和辛勤的教育引导下,个个像丰腴的小鸟,离开我,飞向更高的蓝天,听到家长一声一声满意的谢谢,我心里充满着高兴。
有趣的是自1991年来到本园后,我一直是从小班、中班、大班这么有规律的循环着,从懵懵懂懂的幼儿到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唱会跳的大班幼儿,我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成长。孩子当我是妈妈,是好伙伴,我当他们是自己的孩子,好朋友。有时,我会为他们的淘气与无知而火冒三丈,有时我又为他们的可爱与单纯而暗自好笑,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处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就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本领一天一个变化,但是,如果我的心情不好,难免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变的凶巴巴的样子,他们会傻呆呆的不知所措,这就让我真正的理解了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
特别是当接受小班时,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做一个幼儿教师的辛苦,也体会到一位位家长的期望,看到孩子们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神,听到孩子们高一声,低一声的哭声,我觉得身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我知道我要做的很多很多,我所要付出的不是一部分,而是全部,当然付出的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肯定会碰到许多不顺心的事。
“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看到刘文卓睁着两只大眼睛眼泪汪汪的看着我的时候,我的心就软了,真想再原谅他,因为他毕竟只是个孩子,但是我还是转身进了活动室,他随后跟在我的身后,边哭边向我求饶,他每次犯错误,不管大错还是小错,他总会在我没开口之前,先采用这样的求饶战术,很“诚恳”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可是,一转身就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今天,有几个孩子跑来说:“老师,刘文卓抢葛文泰的牌了”。听到这个告状声,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因为上一节课,他拽前面女小朋友的辫子,下课后,我刚批评过他,他也是这样保证改了,可是……
好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事,怎样帮他改掉这些坏毛病,偶然间,我看见刘文卓和葛文泰几个孩子在外面开心的玩着,从他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来看,他们早就忘记了前几天的事,看到这个情景,我忽然明白了一些,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重要的是大人如何的去正确引导和帮助,我后悔对待他所犯的错误显得过于严肃了。
那天,我拉着他的手,摸着他的小脑袋和他聊天,闲谈中,我问他为什么枪别人的东西?如果别人枪你的东西你高兴吗?怎样就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我们真诚的交谈着。
后来很少看到他泪汪汪的求饶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人人都说,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其实,现在社会发展的很快,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位老师都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我也有时出现一些消极的抱怨心理:“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家长素质太低”等等,如果经常心怀一股怨气和带着过一天是一天的状态去工作,不仅影响教育能力的发挥和教学质量,还对幼儿和老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只有自己及时的调节自己的心态,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用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优点,真诚的接纳和宽容每一个孩子,其实,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孩子也会给老师本身带来莫大的幸福感。
我们幼儿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学会怎样做人,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的形成。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的孩子反应敏捷而准确,有的孩子却慢得出奇;有的孩子头脑异常清晰,清晰得就像是夏天的雨后;有的孩子文静得就像一泓清水;有的却怎么也安静不下来,在我严厉的目光下静下那么几分钟都那么艰难,而且看上去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但是,只要家长把孩子教到我的手里,我都会一视同仁,甚至在较差一些的孩子身上我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去耐心的教育他们,我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对得起家长对我的信任。
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孩子需要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我和孩子在爱中飞翔,一直到我退休,让我和孩子在爱中一同成长,一直到我变老。
导读:谁都爱听好话,孩子也不例外。给孩子以赞扬,他们就能心花怒放,做事也更有动力和能量,才会更好的成长。
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都认为,赞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因为,孩子是自尊和好胜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赞扬。这种自尊、上进心理是正常健康的。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尊就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地增加孩子的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孩子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与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因素,或者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以下赞扬的方式方法值得家长与老师们的注意。
期望性赞扬当家长与老师对某个孩子寄予期望时,就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是家长与老师应该了解的。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使用的消极性语言和启迪性语言的比例是3:1,甚至还要高些,这样做是不对的。当人们期望某个孩子进步时,总认为这个孩子好,一举一动都顺眼,稍见进步,就喜形于色,自然会给孩子以潜在激励。
诱导性赞扬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时,家长或老师应冷静客观地对孩子的主客观条件加以科学的分析。如果确信孩子适于朝此方向发展,就应循循加以诱导,通过言语举止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以影响,使孩子在受到赞扬的同时明确自己应朝什么方向努力和发展。特别有效地是利用间接形式对孩子进行诱导性赞扬。如,以无意的形式把自己对孩子的赞扬透露给孩子的同学、伙伴、亲友和师长,让这些人把诱导赞扬的信息转达给孩子,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鼓励性赞扬当孩子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时,哪怕这种进步带有某些偶然因素,家长或老师也应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公开表扬和鼓励。例如,孩子的学习基础较差,但因某阶段较为努力或因兴趣所致,或因较易理解与接受,有一些测验成绩有所提高,家长或老师就应抓住这次机会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找出进步的原因,使其逐步树立起信心,继续提高。
《纲要》中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指导要点指出:一、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二、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每年我都和孩子们一起开展种蚕豆的活动。以往我总是出张通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家做盆蚕豆发芽的实验,带到幼儿园来。有些家长怕麻烦,随便种了拿来应付我,也不给孩子讲解说明。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拿来的是什么。今年又到了种蚕豆的季节。,这次,我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革。首先,我亲自到市场上选购了优良的蚕豆种子,再让幼儿回家将剪去瓶口的饮料瓶装满泥土带到
幼儿园来,(要求在饮料瓶的底部戳几个洞)。然后,我发给每个幼儿五粒蚕豆种子,请幼儿亲手种在装有泥土的饮料瓶中。并且,我对小朋友说:这次,老师发给每位小朋友五粒蚕豆宝宝,请你们把它们种在带来的饮料瓶中,记得每天给它们浇水。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豆宝宝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并且比一比谁的蚕豆宝宝长得最健壮,第一个开花、结果。好吗?孩子们都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接下来几天,小朋友们陆陆续续从家中带来了装满泥土的饮料瓶,只见有的瓶大,有的瓶小,有的在底部戳了洞,有的没有戳洞。当时我也没有去纠正和提任何意见。只是让孩子们分头去种蚕豆。在种蚕豆时,有的小朋友将有月芽的一头种在泥土里,有的则将另一头种在泥土中,我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怎样种才是正确的。)
刚种下蚕豆,小朋友们都十分关心他们自己的蚕豆宝宝。早晨一来就拿着小杯子给蚕豆宝宝浇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个月,蚕豆宝宝便陆续发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来向我报告这个喜讯。“老师,我的蚕豆宝宝发芽了!”“老师,我的蚕豆宝宝也发芽了!”那两天,这一“喜讯”弄得我应接不暇。
一个月后……
蚕豆宝宝开始长出了两片小叶子,这时有人欢喜有人忧,看到自己亲手种的蚕豆宝宝长出了可爱的小叶子,怎不让人兴奋。但也有些蚕豆宝宝“夭折”了。孩子们都沮丧地来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对此,我深表同情。“怎么会这样,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我提了个建议。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小朋友们发现,问题出在种植方法上。那些长叶的蚕豆宝宝都是月芽朝下种植的,而那些死去的蚕豆宝宝则都是月芽朝上种植的。这时,我和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有月芽的一头,正是蚕豆宝宝长根的部位,根朝上了,蚕豆宝宝怎么能活呢?找到原因后,我便安慰那几位失败的小朋友说:“别难过,至少你现在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种植蚕豆宝宝了”。我相信,这个教训,同样让孩子们获得了知识和经验。
寒假过后……
一部分存活的蚕豆宝宝,继续茁壮成长着。转眼一个寒假过去了。一开学,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去看自己的蚕豆宝宝长得怎么样了。很快,孩子们又发现有几盆蚕豆宝宝死了,而且在饮料瓶中装了满满一瓶的水,那几位小朋友很伤心。他们马上联想到,妈妈和他一起准备泥土时忘了给饮料瓶底部戳
洞了。我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蚕豆宝宝为什么会死?”有的小朋友说:“蚕豆宝宝是淹死的!”有的小朋友说:“蚕豆宝宝是闷死的!”有的说:“因为下面没有戳洞,水流不出去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小朋友们:植物生长需要水分,但水分太多也会害死它们。人们在种植任何盆栽植物时,都要在容器底部戳洞,以便能让多余的水分从洞中流出。接着我便让小朋友看了几只花盆的底部。然后,我强调:“请记住!下次,在种植植物时,给容器底部戳洞这一步可千万不能省哦!”
又一个月过去了……
随着蚕豆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叶子也越来越茂盛。小朋友们越看越喜欢,他们一边欣喜地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蚕豆宝宝,一边围着我问:“老师,我的蚕豆宝宝什么时候开花呀!”“老师,蚕豆宝宝的花是从哪里开出来的呀?”“老师,蚕豆宝宝的花是怎样的?”……我则在一旁给他们一一解释。可是,没过几天,小朋友们又发现蚕豆宝宝的叶子越来越没精神了。有两位小朋友着急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的蚕豆宝宝的叶子变黄了,好象快要死掉了!”于是,我马上召集小朋友们召开“紧急会议”,请大家一起想办法。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第二天,有一位沁沁小朋友来告诉我:我奶奶说,蚕豆宝宝没有营养了,要给它加点肥料。“哦,原来蚕豆宝宝是肚子饿了,以前泥土里的营养已经吃完了,它跟我们人一样,光喝水,不吃有营养的饭菜也会没力气的。”我和小朋友一起总结着道理。那该给它加点什么肥料呢?于是,我便去请教这位家长,请她帮帮忙。这位家长非常热心。第二天,就给我背来了一油筒的用鱼内脏稀释的水,还告诉我说:这个给植物做养分最好了,我们家的花都是用这个上肥的。我连声道谢。立即和小朋友一起给蚕豆宝宝浇肥料水。小朋友们一边浇一边捏着鼻子说:“咦!好臭!好臭!”我马上说:“这个味道是不好闻,不过,蚕豆宝宝最喜欢了。”上好肥没多久,那些蚕豆宝宝果真个个精神抖擞起来了。小朋友们好惊奇,都围着蚕豆宝宝手舞足蹈起来了。有的小朋友还将胸挺起来,高举两手模仿蚕豆宝宝挺拔的样子呢!看着孩子们稚气可爱的模样,我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现在,我正和孩子们一同期盼着蚕豆宝宝开花、结果……
在蚕豆宝宝的生长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同喜同忧。同时,也和他们一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孩子们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逐渐懂得了真理不容置疑地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它不是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之中。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就象《纲要》中说的那样,“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
导读:教宝宝用小勺吃饭,可以帮助宝宝摄取到更多食物的种类,促进咀嚼功能;而且能促进宝宝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逐步培养宝宝对新事物的认识。
当给宝宝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训练让宝宝自己手中拿一把小勺,学着从碗中舀食。开始的时候,小宝宝肯定拿不稳妥,也分不清凹凸面,大人可以用手托住宝宝的手将食物送到宝宝嘴里,使其逐渐由被动地被人喂食发展到可以自己用小勺吃,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坚持后,宝宝会自己吃饭了。
最初使用小勺的时候,让宝宝品尝到除乳汁、牛奶以外的食品,比如一些无法用奶瓶喂的固体食物等。
当然,宝宝一开始会有点不习惯,会对小勺有一定的排斥,甚至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玩具玩玩,与用奶瓶时,只用嘴一吸,牛奶和水就自动被吸到嘴里相比较,面对一把奇怪的小勺,多少对宝宝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时,有的宝宝可能会因不习惯而拒绝进食,用小手推开。爸爸妈妈可以在喂奶前,少喂些果汁或者菜汤之类,这样时间长一些,宝宝就会觉得小勺里的东西味道还不错,就不会拒绝了。
爸爸妈妈不能轻易放弃训练这点很重要,不要认为小宝宝不喜欢小勺就不教了。教宝宝用小勺吃饭,可以帮助宝宝摄取到更多食物的种类,促进咀嚼功能;而且能促进宝宝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逐步培养宝宝对新事物的认识。
父母教宝宝时一定要有耐心,最初宝宝肯定不熟练,会把饭弄到手上、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有时候还会把碗和盘摔碎。爸爸妈妈要不断地鼓励宝宝,不要生气地训斥宝宝,增强宝宝的兴趣,逐渐使之习惯起来。
爸爸妈妈教宝宝时,关键是要引导宝宝主动地去学习吃食物。宝宝在不断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新的食物的同时,不但可以体会到进餐的乐趣,还可以促进食欲,补充到多方面的营养。爸爸妈妈可以自己手里拿一把勺,让宝宝自己拿一把,一边给宝宝喂饭,一边教宝宝学习。
如果存在有的宝宝用左手拿勺,不要强迫宝宝使用右手,因为同时使用左右手更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喜欢《和孩子共同成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成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