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对主动分享、被动分享以及不愿分享的各种幼儿进行了举例说明等。家长在了解了这一理念后,积极配合班级老师进行家园合作部分的实施方法。策略如下:
一、了解幼儿的分享意识现状,知道什么是分享,何时需要“出场”。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和家长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在幼儿园的集体或亲子活动中,首先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分享现状,为幼儿的改进策略实施奠定基础,接下来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家长们知道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但家长的密切配合不可分割,所以在开学之初进行了分享专题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了解到家园合作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具体促进作用。在讲座中给家长举例,让家长零距离的感知如何促进幼儿分享,什么时候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比如:在画画时,当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蜡笔;玩滚球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外出吃饭时,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餐巾纸;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这些都是分享行为。但何时要行动呢?比如:在幼儿园之外的活动中,小朋友在广场上玩小车,但只有一个可怎么办呢?家长就要学会引导幼儿分享物品。一天孩子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家里,明明开开心心的出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家长认识到,此刻需要他们出场了,关心的问候一下孩子,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到分享情绪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幼儿居住的社区,家长可以带幼儿一起使用社区资源,让孩子了解这些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家长带幼儿外出郊游时,鼓励孩子之间进行食物和玩具的分享,同时分享自己的心情等。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什么是分享,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许子涵小朋友一直是个很安静的孩子,跟他说话也总是低着头或笑着不说话,很少跟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心情,但是从开学初的不愿意分享到后来的被动分享,有时候还能主动分享,这离不开家园合作的一系列措施。开学初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本学期情感分享的重点,以及孩子目前的分享水平,接下来通过半日观摩,家长沙龙,以及一些社区活动,孩子分享的兴趣逐渐被点燃,分享行为也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中不断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在一学期的家园合作中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帮助建立和维护分享规则。
在家长半日观摩活动中,家长在整个集体中经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有时候,幼儿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缺少分享规则的指导。有的幼儿害怕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玩过以后就弄坏了;有的幼儿只愿与自己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还有的幼儿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件东西时,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因此常常使用抢的办法或使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别人。因此,我们在提醒家长关注幼儿行为的同时,必要的干预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如在引导幼儿分享时,教会幼儿主动说明以下分享规则。
1、文明分享。一起爱护分享的玩具,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要一起承担责任。
2、礼貌分享。幼儿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时,学会用礼貌性的话语向拥有者表示请求。如:“我能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应该说:“谢谢。”
3、平等分享。对于那些只愿与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幼儿,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同伴共同分享也会很快乐。
4、轮流分享。当几个幼儿同时对一件物品发生兴趣时,教会他们学会一个一个按次序来。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展示自己的才艺时,也应做到一个一个来,不能出现争抢现象。
分享要在一个安全和平等的环境中,沈家妍妈妈的家长类型属于专制型家长,经常妈妈说一不二,有时候就要求孩子跟随做到,但孩子毕竟还小,妈妈的意识中就觉得孩子不听话,有些事情也不愿意和她说。但经过班级举行的一系列观摩活动和专题讲座,妈妈渐渐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妈妈答应改变,事后也和孩子进行了交谈,一段时间过后,妈妈找到老师说:老师,谢谢你们让我和孩子交上了朋友,我在克制中和孩子越来越近了,昨天孩子回来告诉我,她交了一个新朋友,这是她第一次跟我说幼儿园的事,我跟她聊了很久……
三、树立幼儿学习榜样,营造分享氛围。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家长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家园合作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我们班在每周图书漂流时,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家长学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家长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家长和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就让幼儿学习,或者是家长和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家园合作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有一次,焦传志爸爸告诉老师。焦传志在小区里玩的时候吧,与小区里的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辆小车子;还有一次,焦传志放学回去和爸爸妈妈讲述了幼儿园户外沙池游戏时,爸爸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正面强化,鼓励其行为,并当众表扬他。
总之,分享是当今社会合格与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具有利他人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分享,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提高幼儿自信心,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使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师,我为什么要坐好?”“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穿袜子?”“老师,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每次我们老师对他提出要求时,他就会用为什么来反问我们,这就是我们班的“十万个为什么”晨晨小朋友,他是一个古灵精怪又非常呆萌可爱的孩子,当他碰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他就会用“为什么”来反问别人,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为止。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觉得什么,只是觉得这个孩子特别机灵,也很好玩会用这种方式来逃避规则。但是慢慢地我们就发现,每次我们只要稍微对他提一点要求,他都会用“为什么”来反问我们,而且也越来越不听我们老师的话,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们开始与他严肃沟通交流,帮助他辨别事情的正误,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该纠正的。起初,晨晨对我们的要求很反感,甚至总是白眼对着我们老师,但后来他似乎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慢慢反应没那么激烈了,到最后也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在各方面的进步也比较明显。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对于幼儿身上出现的一些缺点,我们必须及时指出,不能因为觉得孩子可爱、好玩而任其发展,这样只会让幼儿的缺点越来越多。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责任帮助幼儿分清事物的好坏与正误,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思考的同时又能明辨是非。
一位妈妈向我倾诉她的苦恼——
休息日带孩子去公园赏秋色,孩子看着满地的落叶,问:“妈妈,树叶死掉了吗?”言说间还伴着泪花闪闪。妈妈连忙解释:“树叶是枯萎了,但是明年春天还会再长出来的。”“哦,那太好啦!”孩子长舒了一口气,接着又问:“我们人也是一样的吗?”妈妈顿时语塞!
一天早晨,幼儿园动物角里饲养的兔子从笼子中“越狱”,跑到墙根边的菜地里,偷吃了带露水的青菜,最后倒地死了。孩子回家后把这件事情说给妈妈听,紧接着又问:“妈妈,兔子死了去哪里了呢?”妈妈安慰孩子道:“哦,宝贝,小兔子去天堂了。”孩子立马喊起来:“妈妈,天堂是什么地方?我也要去天堂,我要去那儿见小兔子。”听了孩子天真的话语,妈妈是又气又恼又不知如何应答。
哎,该怎么向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儿呢?
孩子的言行中藏着美好的情感
能对飘落的树叶如此怜惜,对逝去的兔子如此关注,我们该欣慰,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纯真美好,孩子的心里藏着真、善、美的情感。孩子有颗善良的心,对于身边的动物和植物,都带着人性化的视角来看待,树叶的枯萎、兔子的死亡,都会牵动孩子的心,孩子的情感就在对身边事物喜怒哀乐的感受中被丰盈。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死亡事件,孩子基本是懵懂的,他们似懂非懂地知道有人离别了,但内心并不能真正理解永久离别的悲伤,也会有孩子接受不了离别的现实与痛苦。对于生老病死这些人生路途上回避不了的情况,孩子很需要在面对中学习与成长。
如何应对呢?
走进自然,感性认识。带孩子多走进大自然,到公园、农庄、动物园等地方多感受、多观察:感受自然界的四季景物,感受花草树木的变化轮回,观察动物的生老病死……让孩子在视野拓展中感受生命的鲜活与脆弱。
家庭饲养,体验教育。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饲养角,饲养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如金鱼、小兔、乌龟等,让孩子在日常照顾中展开观察、管理与简单记录,真切体验生命个体的变化与成长。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亦可捕捉生死话题,增进孩子对生命的感受力。
借助绘本,温暖解读。解说生和死这个人生课题,似乎有些沉重,有些无从下手,好在——还有绘本!比如《天堂的问候》《怪物爸爸》《活了100万次的猫》《獾的礼物》等,都谈到了如何看待生命、面对死亡等话题,家长可以找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聊一聊。在亲子阅读中,帮助孩子对生老病死建立客观认识,亦对永久离别做好心理铺垫。借助绘本,给予孩子温暖、适宜的解答,会让死亡的话题不再难以启齿。
教学随笔:我们的课间
“叮铃铃”,优美动听的下课铃声响起了,我刚一说“下课”,“耶!”同学们一片欢呼声。像快乐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教室走廓、操场上顿时变成了同学们欢乐的海洋,到处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乒乓球桌前,男同学一队,女同学一队,男同学已经摩拳擦掌地准备“战斗”了。教室这边,四个小女孩在跳皮筋,她们就像一只灵巧的小燕子,普通的皮筋被跳出了很多花样……看到班上的孩子们玩得多投入、多开心,自己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但是,时下在一些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有的学生赶快拿出还没有做完的课堂作业,埋头写起来;有的学生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接受老师“开小灶”,并被责问你上课的时候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还没下课,老师还有几题没讲完,不得不再拖几分钟,下面的学生已在东张西望,老师讲的什么也没听进,学生们还没来得及真正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叮铃铃,上课铃已经打响。
课间十分钟的最初设置决不是随意而来的,它是在心理学家、教育家研究之后经过实践检验而设置的。为了让上了一堂课的学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放松的时间、调节身心的时间,短短的十分钟,可以调节学生的身体、心理节律,使他们得以愉快地、轻松地投入到紧接着到来的下一堂课紧张的脑力劳动,这十分钟应该完全是学生的时间,而许多教育者却眼红学生的十分钟,把课间十分钟变成了“积极”施展他们教育者“才华”的空间。
课间时间大缩水,无疑是应试教育催生的毒瘤,侵犯的是学生最起码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请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如何才能把课间十分钟真正地还给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挖掘课间活动资源。各科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比如可以安排体育类的小游戏,可以跳跳绳,踢踢毽子,跳跳皮筋,让学生在适量的活动中放松身心。可以开展益智类的小比拼,让学生在适度的竞争享受乐趣。还可以组织文娱类的小节目,让学生在适宜的氛围中缓解疲劳。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在丰富多彩的“课间十分钟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一块跳绳,一块踢毽子……与学生一块享受自由活动的乐趣。
总之要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是前提,只有把课间十分钟还给了孩子才能开展有意义的课间活动,教师才能捕捉到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才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教师处理不慎,那些渴望公平的孩子就会感到失落,所以说幼儿教师是幼儿依恋和信任的人,也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孩子心中渴望什么,做孩子的知心人。
一、老师,我们要自己玩
我班有几个孩子特别爱打闹,每天晨间活动时,总爱争夺和乱丢玩具,还欺负弱小的小朋友,干扰其他伙伴活动。我花了许多心思,却始终没能改变这一现象。
有一天活动时,我走到正在大闹的孙令财和高剑朝面前说:“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玩呢?”他们抢着说:“我们要自己玩。天天玩这些玩具,一点没意思。”我又问:“那你们想怎样玩?”他们看了看我,说:“我们要自己玩!”“我们要玩警察抓小偷!我们要玩骑大马!”他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我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让他们自由结伴活动同时强调注意安全。只见孙令财、高剑朝、宋永福、孙文峰等几位小朋友腿下挟上木棍,手里举起马鞭在沙地里奔跑。少杰、云飞等几位小朋友在玩“警察抓小偷”。他们平日里玩时,总发生争吵,向老师打小报告,可今天却配合默契,玩得有滋有味,并且把其他小朋友也吸引过来。看着他们高兴的劲儿这时我才领悟到:他们要做小主人,玩真正自己的游戏。
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不能忽视孩子的想法,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应坚持民主、平等,要理解、信任、尊重幼儿,赋予幼儿主人翁思想。不要让孩子的活动受到制约。
二、争抢中孩子心中渴望什么
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听到宋雅欣小朋友大声说:“你们别争了,再争我就告诉老师。”于是,我赶紧走过去问个究竟。柴禹小朋友哭着说:“老师,这个球是我拿的,文锋又过来抢。”我严肃地说:“球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玩,但球是柴禹先拿的,你说应该怎么解决?那里还有很多球,你为什么不去拿另一个呢?如果你和小朋友争枪,无论谁都不会喜欢你的。”听到老师的批评,他不服气地走了。其他小朋友都高兴的望着我。
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了,但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孩子们喜悦之情。在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大欺小、强欺弱的事经常发生,如果
教师处理不慎,那些渴望公平的孩子就会感到失落,所以说幼儿教师是幼儿依恋和信任的人,也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孩子心中渴望什么,做孩子的知心人。
在这短短的点名时间里,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幼儿之间也相互了解了,老师也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喜好,增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锻炼幼儿语言发展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我还会发觉这些好时机,好机会,和大家分享。
每天吃过早饭是我班的点名时间,点名就是给幼儿考勤,记录幼儿的出勤率,在以往都是老师叫到谁的名子谁就喊声“到”,老师做好记录,时间长了,幼儿失去兴趣,有时,还乱答“到”,这天,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点名时间做些语言练习,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幼儿的胆量,而且也是幼儿和老师相互了解的好时机,于是,我利用点名时间,每天一个话题,让幼儿讨论。
每天我都会选择幼儿喜欢的话题,如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怎样叫?怎样走?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吃什么菜?有时也会让幼儿自己提出话题,如说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介绍自己家的人,好朋友等。根据天气或节日讨论一些自己知道的知识。如老师叫到谁的名字谁就站在幼儿面前大声地和小朋友打生招呼:“嗨,大家好,我是XXX。我喜欢小白兔,它蹦蹦跳跳的很可爱。”在活动中,幼儿相互学习,了解,进步很大。我班新来的幼儿陈新越胆子很小,从不敢在老师面前说话,通过点名游戏,她敢在老师和幼儿面前大声的介绍自己,就连他的妈妈都说她不象以前那样扭扭捏捏了。我班的郭震羽,咬字不清,发音不准,同过点名游戏,老师纠正他不准的音,他现在发音很准,进步也很大。
在这短短的点名时间里,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幼儿之间也相互了解了,老师也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喜好,增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锻炼幼儿语言发展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我还会发觉这些好时机,好机会,和大家分享。
今年的5月20日到6月20日是我国的第六个学前教育宣传月,而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那游戏,对于我们的孩子们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的家长大都有比较高的文化,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了一些育儿、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每位家长可能都有自己的一本育儿教育经,甚至有的感觉经验比当过多年的老师都要丰富,但不得不说,有一部分家庭的教育观念时出现了偏差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教育孩子,特别是对待孩子“游戏”的方面或多或少是有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大致分为盲目追逐”和“放任自由”这两种。其中的“盲目追逐”主要就是指家长根据社会的导向,社会上流行什么特长班,家长就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什么,让学龄前这些本该快乐游戏的孩子们被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所束缚。几年前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孩子,一个周的这七天,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姑娘却被她的家长安排要不停地往返于九个特长班,从京剧、绘画到英语、手脑算等等,应有尽有,每天还没到放学家长就等着要接孩子去学习,真的是一点自己游戏的时间都没有,这可真的是“不是在特长班就是在去特长班的路上。”而家长却毫不在意,反而引以为豪,我不禁想问孩子真的快乐吗?这些特长是孩子需要的吗?孩子进入小学自然要学习的东西,何必要提前让孩子学会,这不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吗?记不清是谁说的一句话:“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确实是这样的,教育本该就是一件自然的事,让孩子自然的长大,自然的获取知识,自然的经历一些事他们自然就会由懵懂渐渐变得成熟。一些功利性较强的社会教育机构会把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他们不自觉的产生焦虑感,家长再把这份焦虑传导给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强加给孩子,让他们获取各种知识,这本来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让孩子像只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是我们家长想要的吗?肯定不是!于是,有不少的家长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自由的生活、学习,但由于方法出现偏差,“放任自由”型的教育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一部分家长也觉得孩子不应该是被束缚的,而应该是自由的,而且他们自己也常常被电子产品所吸引,沉迷其中。所以,用各类电脑和手机游戏来代替看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手机一放,孩子自然安静,只要不妨碍家长,孩子们可以自由的看电视,闲着没事就是捧着电脑、手机挨个看,甚至现在许多家长和孩子眼中游戏就是手机、电脑的代名词,说起游戏来也都是只知道电脑游戏,可谁知,此“游戏”非彼“游戏”呀!想想我们的童年,踢毽子、翻花绳等这些简单而又有趣的游戏,直到现在每当和同事、朋友们说起来的时候大家也都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这对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也许再过几十年之后,等我们老了,也依然是割舍不掉的珍贵而美好的回忆。而我们的孩子们呢?以后回忆什么?自己拱在沙发上捧着手机玩游戏?自己对着电脑喊打喊杀?不用说这对孩子的健康、以及性格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单单就是以后回忆的时候估计也就只剩下遗憾了,孩子们会不会怨恨我们?所以,这样的自由,这样的游戏对孩子来说真的不是一个好选择。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游戏,而幼儿园的活动就是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所以,作为幼儿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向社会以及家长宣传游戏对孩子成长、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这样的责任,而我们幼儿园也是这样做的。从区域游戏玩教具的制作、快乐六一文艺汇报演出到民间民俗游戏的挖掘,再到各类体能游戏的设计等等,我们在园领导的带领下,用我们的方式在孩子的童年留下五彩的回忆,希望在我们的引领和感染之下,家长们也能够正视学龄前孩子的发展规律,放开手,耐心等待,让孩子们的童年能够过得丰富多彩,而又轻松、愉快,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也能够自然的获得各方面的体验与进步。
愿我们的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走在下班的路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蔚蓝色的天空中偶然飞过几只归来的小鸟,欢快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也许由于春天出生的缘故吧,我对春天独爱有加。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是梦想的开始,是成长的起点。春天的景色中,我最爱幼儿园的春天,因为这里有我和孩子们的浪漫时光,让人回味无穷。
春天来了,阳光仿佛更加明媚了,春风一扫冬日的严寒,带来了丝丝温暖,小草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头,远远望去,一片碧绿,竟生出一阵莫名的感动,赶忙“集合队伍”带领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躺在草地上,一股清香飘来,孩子们乐得直呼:“贾爸爸,我闻到春天的味道了!真甜!”。“过家家”是小女孩们最爱的游戏,每逢此时,她们总会强制性拉我入伙,让我扮演老爷爷,而且还是瘫痪在床的那种,于是,我只能在那或坐或躺一动不动,好生无聊,为防止我中途罢演,还专门派一名卫士看管着我,美其名曰“照顾”,真是一群熊孩子!
爱美的柳树姑娘也开始梳妆打扮起来,尽情在习习春风中摇曳着柔顺的秀发,拂过树下玩耍的孩子们的脸上,惹得他们直喊痒。池塘里的冰化开了,里面的金鱼趁着天气好也都出来透气,孩子们站在防护栏周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鱼儿们的生活习性,看到有鱼死了,善良的孩子们便会跑来告诉我,请我捞上来后,伤心地将鱼儿埋葬,有的小女孩还为此抹眼泪呢!植树节到了,幼儿园专门给每个班级购买了树苗,孩子们参与植树的热情非常高涨,刨坑、接水、压土,每一道工序都那么细致入微,在树上挂上班牌,定期来浇水、捉虫,忙得不亦乐乎!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和班内老师分头行动:她带领女孩去做游戏,而我则率领男孩打篮球、踢足球。没办法,球类运动是最招男孩子们喜欢的,规律性的,我带的每一个班里都会出现几个酷爱足球的“女汉子”,她们对球类运动的兴趣丝毫不低于小男孩,甚至还有因为不能参加足球比赛而生气不理我的,这样的“假小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运动场上的身姿是最为矫健的,十几分钟下来,我和孩子们大汗淋漓,直呼过瘾。很显然,孩子们要比我灵巧一些,他们的矮小成为了优势,有时防不胜防就让他们带球通过了,每逢孩子们踢进我把守的球门后,总不忘过来女奚落我一番:怎么样,老贾?你还是被我们“无敌队”给打败了吧!哈哈……最让我无奈的是:他们踢球不顺时,总会对我使阴招,从身后抱住让我动弹不得等,更有甚者,会直接拉住裤子不放,搞得我是进退两难。最让我欣慰的是:每当中场休息时,孩子们总会自告奋勇过来给我捶背、揉肩,当然也有的熊孩子趁此机会报复扭我一下,我假装生气寻找犯罪嫌疑人,孩子们乐呵呵一溜烟儿跑开了。
每天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户外时间,可以自由玩耍,可以走进春天,可以拥抱自然。我也不例外,每天能够和这群古灵精怪的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着无尽的快乐,知足、幸福。
幼儿园是儿童的花园,孩子们是祖国的春天。关于春天,我和孩子们的故事特别多,八年的幼教生涯,让我深刻领悟到:有孩子们的春天是最美的春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