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种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摩比思维馆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孩子的人格形成于五六岁的时候,之后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孩子在上学前这几年,与父母(主要抚养者)的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情感、人际状态。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是为了帮助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挣钱送孩子去见心理医生。如果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陪伴孩子长大,那么,为什么不从孩子年纪尚小,就开始学习,帮助他创造他美好的人生?
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特质。有研究发现,冷酷拒绝型的父母,所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攻击性。这是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是严苛的,拒绝性的,这就让他难以从内心与父母发生情感联结。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感受到自己是不被爱,内心就缺少了建立安全感的基础。为了抵御不安全的感觉,往往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事情,以确保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
高度控制型的父母,所培养出的孩子容易社会技巧储备不足。所谓高度控制的父母,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切由父母说了算,孩子缺少了探索的机会;父母觉得什么是该遵守的,孩子就一定要服从,压抑自己的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服从父母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父母责备。服从的结果,可能是他长大成人后,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为他没有“不被安排”的经验。自主的试探在他的经验中是要被父母惩罚的,为了避免被惩罚的痛苦,能力也就无法真正的调动和发挥出来。
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低控制力,也就是缺少心理边界的儿童。所谓的心理边界,就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能力,能够从情感上区分开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有心理边界的孩子,不会要求一切都围着自己转,有能力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
而被高度溺爱的孩子,缺少适当的挫败性体验,所以没有机会建立起对世界的现实性体验。在他的感受中,自己就像上帝一样,想要什么,就可以被满足什么,自己是世界的核心,全世界都应该围着他转。
当他渐渐长大走上社会后,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像他成长中所体验的那样,可能会非常难以面对现实的社会,体验到严重的失控感,进而影响到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父母努力的目标是做接受敏感型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在关系上自信,在社会中活跃。接受敏感型的父母,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并及时地给予恰当满足。所谓的恰当满足,就是给予的内容,恰是孩子所需要的。
比如,一个婴儿哭了,妈妈能敏锐地感受到孩子寂寞了,于是轻轻抱起他,跟他说说话,孩子会非常满足,这是孩子学习建立人际信任的重要基础。但如果这时候妈妈抓起奶瓶,此时的照顾对孩子来说,会是非常有挫败感的。他无法确信母亲能很好的照顾他,因为母亲不能恰当地满足他的需要。
接受敏感型的父母,可以比较准确地满足孩子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的关系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一个能被恰当满足的孩子,在他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对自己“好”的解读。带着这样的体验成长,他也会在人际关系间中制造好的体验,在社会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拥有安全的人际关系。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重要得多,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自信感的基础。但是,对于有些父母来讲,本身匮乏了情感满足的部分,为了补偿自己的缺失,往往会在物质上过多地满足孩子。这对孩子来讲,有时是非常具有伤害性的。那么,如何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支持呢?
第一,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让孩子确信“我是被爱的”。这个信息的传递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让孩子在情感层面真切感受到。比如孩子闯了祸很害怕,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握住他的手,告诉他“这的确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一起来处理这件事”。如果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惩罚,可能会造成孩子为了回避惩罚,而不敢让父母知道,甚至是说谎。当孩子遇上一些难以面对的伤害时,无从寻求帮助,这会是更糟糕的情况。
第二,父母的抱持性态度永远不嫌多。所谓抱持性态度,就是接受孩子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比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打人时,对父母来讲,那是一件错事,但站在孩子的视角,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表达,所以“打”就成了一个现成的工具。所以,打人的背后,其实是在寻求理解和帮助。
第三,给孩子一些高品质时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能享受与父母一起游戏的过程,对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即便父母时间有限,至少抽出半小时,专心和孩子在一起,做些游戏,读读故事书等。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到户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专心去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思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段。
第四,允许孩子表达与我们不一致的想法。孩子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和父母可能非常不同,允许他的想法与我们不一致,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许独立的,会促使他愿意更多的探索世界,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更多的创造性。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所谓天赋,是指具有某方面才能的特殊素质,任何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天赋。天赋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只有天赋,没有适合表现天赋的环境和教育,那么,宝宝的天赋也许就这样被无声无息地被埋没了。
科学家们对11个半月大的宝宝进行观察试验,让宝宝坐在母亲腿上观察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从一个蓝色的吊箱里吊起一个橘黄色的大块物件,让橘黄色块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里。如此重复6次。第二幕与此相似,只是橘黄色块小了一些。结果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男宝宝似乎根本注意不到物块之间的大小差异,而女宝宝在看到变小了的色块时立刻显得十分激动,并发出各种表达情绪的声音。这个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即女宝宝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宝宝快。因此,女宝宝通常说话比男宝宝早。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而左脑分管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宝宝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女宝宝在分辨橘黄色块时比男宝宝更为敏感。
宝宝不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需要大人去填塞,相反,宝宝会因“内在需求”而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获得他需要的一切。及时观察到宝宝的“内在需要”,尊重宝宝的这种需要,并施以援手,为宝宝创造适合他成长的外部环境,爸妈就可以最恰当的方式帮他好好地长大成人!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宝宝在其中自由地选择,从而使宝宝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人。
宝宝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他什么,就像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我们就该为它们提供这一切。顺乎自然就是最大的真理。
宝宝神经系统的塑造取决于他成长的环境,就好比植物趋光一样。植物的趋光取决于它的遗传基因,至于植物究竟朝着哪个方向生长则取决于阳光来自哪个方向,后天的培养就是早期教育的阳光。宝宝天生具有早期学习的潜能,爸妈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紧跟宝宝的需要把他的潜能发掘出来。
虽然遗传基因不可更改,但是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创造差异,也就是说天赋是被培养和激发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早一天让宝宝开始早期学习,就可以早一天挖掘出宝宝的潜能,激发宝宝的特殊天赋。一旦错过了宝宝某种技能发育的敏感期,宝宝就可能面临很多的问题。只要跟着宝宝的需要走,不管这一切是否与育儿指南相符,我们都可以坚定地说上一句:我们没有错!
对宝宝来说,文字不是一种符号,它仅仅是平面的比较特别的物体而已。既然如此,识字与识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识字的活动又何必因为宝宝年龄太小而一棍子打死呢?只要宝宝感兴趣,为什么不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想想孔子,想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我们跟上古人的步伐了吗?
宝宝夜里哭闹的原因
一、缺钙
胎儿期和婴儿期,都是宝宝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很容易出现缺钙的现象。如今正值冬季,阳光不充足,宝宝能晒太阳的日子也不多,即使晒太阳也是穿着厚厚的衣服,效果不佳。因此,宝宝夜里总是爱哭,首先应考虑是不是缺钙了。
缺钙的表现不仅是夜哭,还会出现汗多、秃枕、夜惊等现象。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下这方面的检测,并及时地给孩子补钙。只要有太阳,就应多抱出去晒晒。
.
二、受惊
宝宝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只有爸爸妈妈的轻声细语和温柔抚触才会给他们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有效建立,才能确保宝宝的健康成长。但是在生活中,也确实很难保证宝宝周围是百分百的安宁、和谐。有时候,爸爸妈妈吵架了;也有时候,邻居逗宝宝太大声了等等情况,使宝宝在白天受到了惊吓,使得晚上睡觉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一再地惊醒、哭闹。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安抚宝宝的情绪,让他(她)明白,爸爸妈妈永远爱自己。同时,夫妻之间要多包容,实在要吵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宝宝虽小,但是他(她)对周遭的环境是相当敏感的。还有,亲朋好友喜欢逗宝宝,比如假装要把他(她)抱回家,或是抢他(她)手中的玩具,这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应委婉地告诉他人:不要跟孩子开这样的玩笑。
三、身体不适
孩子小的时候,身体健康状况全凭父母观察。感冒、发烧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是肠道疾病,也可以从宝宝的排便情况进行观测。有些宝宝长牙较早,四个月就开始长牙了,也可能会因为长牙的不适引起夜哭。皮肤瘙痒的时候,宝宝会下意识地去抓,要判断一下是不是带孩子去了陌生环境引起了过敏,或是吃了致敏性的食物。而更多情况的哭闹,是憋尿引起的。
新生儿一天要排20多次尿,所以,夜里完全不排尿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尿尿也会打扰到他(她)的睡眠,因此会出现翻来覆去,然后突然大哭的情况。而排尿后,稍加安抚又可继续入睡。这种情况大约要持续3个月左右,慢慢会有改观。睡前不要给孩子喂很多的奶或水,让宝宝先排一次尿再睡,应该会有所改善。
四、睡前太兴奋
晚上,通常是一家人的闲暇时间,特别是爸爸们,终于有时间带着宝宝“骑大马”、“举高高”了。看着宝宝不停地咯咯笑,全家都跟着笑起来。这也是全家人的美好时光。但是,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并不健全,玩得这样兴奋,到了睡觉的时候,仍然抑制不住。从而导致宝宝睡觉时间推后,夜里突然哭闹。
因此,要掌握好孩子的睡眠时间,尽量不要在晚上逗孩子大笑。晚上可以给孩子听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读一读简短的小故事,睡觉时一定要将窗帘拉好、灯关闭,给宝宝营造一个准备入睡的环境。从而也帮助孩子区别白天和晚上,让他(她)知道,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从而使作息更规律。
很多人认为宝宝夜里哭是因为饿了,于是只要哭就开始喂奶。虽然有时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那是因为宝宝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并一定真的是因为饿了。国外的医生表示,婴儿也是人类,不需要在夜间喂奶,跟充足高效的睡眠相比,夜里喂奶并不那么重要。
结语:新手爸妈都对家里夜哭的宝宝无计可施,本来白天就累得筋疲力尽,晚上想好好睡一觉,却也成了奢侈的事。那是你要相信,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认识的时间也并不长,他需要适应的时间。但是,若是身体不适引起的夜哭,爸妈们还是应多多观察,以防延误病情。
谁家的孩子谁不爱?磕了、碰了都心疼得不得了,要是丢了,那还了得!可只要带着孩子出门,家长就是再小心谨慎,也免不了万里有个一。所以,教会孩子自我介绍,并掌握一些求助技巧才是以防万一的“法宝”。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心理科史杰介绍说,3岁孩子的大脑已达成人的80%,具备了独自面对危险,冷静处理事情的本领。所以应该在这时教会宝宝自我介绍,描述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便他们在意外走散时,可以向外人求助。
史医生指出,宝宝需要记住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名字、年龄、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姓名等。
父母教这些内容时,说话语速一定要放慢,吐字尽可能清晰,并反反复复和孩子讲这些信息,让他们逐步加深记忆。待孩子慢慢熟悉这些信息后,就要以提问的方式来模仿、讯问孩子,让他们自己回答。
刚开始,孩子可能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这时,父母要耐心从旁诱导,循序渐进地让孩子自己说出完整的答案。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将这些信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父母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在商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然后引导孩子利用学到的知识,想出办法来:去广播室找阿姨广播;让服务台的叔叔阿姨给父母打电话;或者告诉警察叔叔家里的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等。虽然有些方法可能很幼稚,但只要是他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就会很容易记住。
01
孩子,我知道你学习压力大
天下的快乐和幸福,没有来之不易的。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制度中,你的父母都看到了,你一直在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重任。
多少次夜里,你伏案窗前,只为自己的名字能在考试排名榜上更靠前;寒冬的清晨,你不情愿地离开温暖的被窝,踏着自行车小脸被吹得通红,你的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可是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必须努力出人头地,才能有资格享受果实!
因为成长的道路必须自己走,没有人能代替你长大。我们只能努力地催促你上进,希望你快些长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02
你读书时
父母替你操心了所有事
网上的一句话,让人深有感触:“爸爸必须让你先立起来,免得爸爸忽然倒下了,而你却不会站立。”
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就为了孩子能坐在一个安静舒适的教室学习;寒冬酷暑,不介意出去再做一份短工,想着至少也能给孩子多买几本学习资料;新上市的肉品、蔬菜,挑来捡去,思考着怎么才能给孩子补充到营养;有时候忙到自己生了病也顾不上……
从你出生那一刻起,你的父母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付出,把自己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能让他们成长,心甘情愿,不求回报。
03
前途是你自己的
做父母的不求回报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回头。你的爸妈能陪你一时,却不能伴你一生。
你的爸妈深知能留给你的,就是要让你明白:要赢得他人的尊重,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能努力用自己的能力争取一个美好前途!
因为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财富终不长久,生活会告诉你要靠自己才能真正成功。
而孩子你现在能做的,就是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塑造美好的品格。你的付出,会在未来给你一个回报。
但那个时候,可能爸妈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你也会明白,你的爸妈所做的努力,他们最终得不到什么,一切都是为了你。
04
对你严厉批评
只是因为爱的太深切
有人说“慈爱残酷”,可能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爱之深,责之切”了吧!
不许你看电视,限制你上网,监督你作业,克制你的贪玩,甚至你有时候不小心犯了错,怒气汹汹地顶撞起来,气急败坏的父母也会“凶”你几句。
你委屈难过,难道你的爸妈心里就会好过吗?
身为父母,多想让你知道,爸妈对你的责怪和批评都是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地唠叨大道理,都是为了能让你早点儿懂事,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多少年前,当父母也还是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多少不服气,有多少年少轻狂。但是,人都是长大之后才能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踏着父母的肩膀成长起来的。
05
你为青春拼搏
父母也付出百倍辛劳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在这个青春的校园里,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你可以去编织自己的远大梦想,也可以描绘自己的理想天空;你在付出多少,也必定会收获多少。
在那里,你学习的成果、为人的优异,与家庭无关、与相貌无关、与“拼爹拼妈”都没有关系。所以有人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不奋斗的青春,终留下悔恨!
当很多人已步入社会,甚至到了不惑之年,仍在悔悟:原来青春时期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一把,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而作为你的爸妈,不想让你因为未来而担忧,也不想你成年以后仍抱有遗憾。
他们愿意在你成长道路上,陪你一起面对困难,陪你一起分享喜悦。父母自己的辛劳,从来不轻易说。
亲爱的孩子,作为你生命中最亲的人,愿你能理解到发自肺腑的父母心声。爸妈只是尽自己的努力,陪你一起耕耘。
但你要明白,读书并不是苦难,而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你只有经历了成长,在矢志不渝地发奋学习后,生活才会为你打开幸福的大门。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由苦难组成,只不过每个人的苦难不一样而已。读书是人生路上的经历,人生有经历才得以完整 。
情景再现:夏夏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积木,一抬头看见妈妈站在身边,马上将积木扔向一边,把两只胖乎乎的小手伸向妈妈。可妈妈就是不接手,夏夏急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不忍心了,将夏夏抱了起来,夏夏的哭声戛然而止,脸色也“由阴转晴”,露出了笑容。
宝宝的精神最怕的四种饥饿
医生分析:凡有孩子的家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悲喜剧”上演。原来,这是宝宝精神饥饿的一种表现。他们渴望得到妈妈的搂抱,希望从中享受到甜蜜的母爱。但在一般人眼里,这些小不点儿只晓得吃睡拉撒,哪里有什么精神需求?其实不然,科学家告诉我们,小宝宝出生后随着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不仅身体在长大,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故在为其提供物质乳汁的同时,精神乳汁也不能少,否则宝宝会像大人一样产生“精神饥饿”,进而影响他们的体格与智力发育。
先说心理饥饿。宝宝最高心理的需求,莫过于父母的爱了,尤其是母亲的怀抱。美国一位婴儿心理学家解释道: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胸对胸接触。宝宝不适的心境即得到母爱的最佳抚慰而趋于平静,心理饥饿便得以满足。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出生后30分钟内即被母亲搂抱的婴儿,以后比其他婴儿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养也更顺利些。
爱心提示: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怀抱称得上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维生素”,对他们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大有裨益。因此,平时多抱抱宝宝是治疗他们心理饥饿的最佳精神食粮。
再说皮肤饥饿。美国心理学家哈特的研究实验显示,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信号。而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肌肤之亲。据国外杂志报道,欧美等国的儿童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等,这是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结果。
爱心提示: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与宝宝接触,如一边用手抚摩其头、背、颈、前臂、手掌等部位,一边讲故事、欣赏音乐、看电视,此乃促进宝宝正常发育的窍门。
三说感觉饥饿。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宝宝走出房子,置身大自然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高兴与激动,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咿咿呀呀,两只小手不停地挥动……奥妙何在?原来大自然的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迎合了宝宝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们的“感官饥饿”。不仅如此,这些良性刺激又可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传入大脑,使脑发育获得更多直接与间接的“能量”。
爱心提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不妨在宝宝的小床或摇篮前摆一只鱼缸,吊一串风铃,悬挂彩色图片或抱婴儿到室外观赏大自然,让小宝宝的视、听感官“吃饱喝足”,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感觉饥饿,又能健脑益智,可谓一举两得。
四说语言饥饿。从宝宝呱呱坠地时的第一次哭声到喃喃学语,直至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其间只不过一两年光景。这充分反应小生命语言发育的迅猛以及表达强烈的欲望。他们简直是在争分夺秒地观察、模仿、学习。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即对语言信息的迫切需要。有关心理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受试者禁锢在一间房子里,餐餐供给美味佳肴,但不能做任何事,不能与外界接触,也不许与人通话,结果这些人只坚持了短短3天,第4天便逃出了实验室。这个试验证明了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任何人都离不开它。
爱心提示: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主动与宝宝对话,在宝宝体格与智力发育的进程中,母亲的话语几乎与母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家园共育《四种高危性格,宝宝三岁之前一定要改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岁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