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家、园、校三方对话

05-08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小衔接中的家、园、校三方对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家、园、校三方对话、三位一体的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召开三方对话座谈会,解疑答惑,达成共识。

以往谈到幼小衔接问题,我们多从书本上获取一些方法,这种“照本宣科”的模式,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鉴于此,几年前我们和周边几所小学进行了沟通,专门召开了大班教师、家长、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一年级教师的对话座谈会。通过相互介绍情况和交流,了解双方的教学任务、内容、特点等,初步达成了教育上的共识。

会谈在每年学期末进行,大致有以下内容:

1.学校方面介绍升学政策,向家长宣传小学的培养目标及对新生的要求。

2.家长提问,请小学方面现场解答。

3.由幼儿园领导、教师带家长参观小学环境,了解各专用教室的用途。

对话会成为了我园的一个特色,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好评。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我园所处位置与小学距离较远,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到小学参观有所不便。

2.家长们对小学如何组织孩子教学仍然缺少直观的了解。

3.在历次活动中缺少孩子的参与对话。YJs21.Com

以上问题促使我们反思:怎样以更好的方式开展活动,使我们的对话会能进一步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减轻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呢?通过不断研讨,我们将对话会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1.将对话会现场从幼儿园搬到小学,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学校。

2.会上安排家长和孩子共同观摩一年级老师的公开课。

3.现场答疑,增加孩子与学校方面的对话。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非常踊跃,现场答疑时主动、大方、自信,博得了家长和学校方面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孩子们心中的疑虑也得到了解答,对小学更加充满了向往。

观摩公开课后,家长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请小学方面现场答疑。最后参观小学教室和环境。家长们高兴地说“:有了这种观摩,使我们对小学的实际教学形式又有了更深地了解,这种活动搞得太及时了,我们对孩子入学的准备更有底了。”

二、创新园校教研互助活动形式——情景现场评析。

幼小衔接不仅仅需要家长转变观念,首先需要双方教师转变观念。由于园校双方在环境布置和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我们把活动室环境按小学课堂布置,并设立了黑板。同时园校双方约定每间隔一周进行一次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双方教师使用同一教材运用各自的教法教育孩子,并进行现场对比、讨论,从而使双方对各自的教学形式及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利于缩短相互之间的差距。

三、创新家园活动形式——成立家庭互助小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一种新型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已经形成,家长们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配合幼儿园。但我们也发现:家长们经常向我们反馈一些好的经验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开始时各班老师利用多种形式推广和解答,但由于形式“散”,时间精力付出很多,效果却甚微。

针对这种一对一的家园联系方式效率低的现状,我们决定调动家长中的积极因素,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各班挑选出不同层次的家长代表和本班教师共同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委员会”,将班级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片,每个片由家长担任的“片长”负责,教师则起到指导协调的作用。根据本班的幼小衔接计划,由片长负责各组家庭开展配合工作,片长和教师定期开会研讨,各班相互介绍好的经验。

由于分工明确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家长的特长,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我们的指导与协调下,片长各负其责,组织大家自发地相互学习、讨论,各班所采用的形式也各有特色:有的班级家长每周自发组织交流探讨,有的班运用评比记录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培养,还有的班组织了小型的辩论会。好的做法我们就在全园推广。比如在培养孩子任务意识中,大一班家长提出让孩子每天记录“一日小勇士”的方法,家长每天在家中为孩子布置一项任务,通过小粘贴的形式进行评价,并让孩子进行自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立即在全园家长中进行推广。

实践证明,“家庭互助小组”的开展对指导家长教育实践具有长效的帮助,大大调动了家长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家长们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幼儿园的互助小组将我们凝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和孩子们共同度过幼小衔接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幼小衔接中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


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施行与深入,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日益缩小。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尚存在着单向衔接、片面衔接、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等诸多问题。我认为,应该辩证地认识这些问题,理顺其中的利弊,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幼小衔接具有双向性和共向性的双重指标

现象一,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现象二,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

现象一显然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这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为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要积极向对方靠拢,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生、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这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双向性原则,是幼小衔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但由于幼小两方处于不同的教育阶段,一些观念上的差距在所难免,即便双方进行积极的衔接工作,尚存在不少分歧。我园在参与省级课题《新形势下的中小幼教育衔接行动研究》之后,与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幼小衔接活动:通过互换角色上课(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上课、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上课)、互动评课(小学教师给幼儿园教师评课、幼儿园教师给小学教师评课)、小学教师专题讲座、学生个案移交等形式,与小学紧密联系、互动交流,使幼小双方均对另一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有了具体的认识,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教育链。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双方在理念上的差异,在研讨中常会形成争论,双方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向何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幼儿的终身发展这一方向转移,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任何一级的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与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时代要求我们应该从这一新的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与相互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不管是幼儿园教育也好、小学教育也好,都是在为孩子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又具有共向性这一特点。当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分歧时,便可以立于这一基点解决问题。

渗透性教育衔接与突击性教育衔接同时进行

现象三,有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专门性的衔接工作,实施小学化的生活、学习管理。对此,一些专家批评其为“突击衔接”,认为不可取。

不少人认为,幼儿园在幼儿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小学生活恶补”,致使幼儿园末期生活严重小学化,有突击衔接之嫌疑,认为应该在幼儿入园之初便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做好衔接工作。

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幼儿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确立分层目标,并在整个幼儿教育期逐渐完成。如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对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加以培养。这样的渐进式衔接教育,当然可以取得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目的不够明朗,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难以取得强化式的衔接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末期生活中的突击衔接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表I)。

渗透性(衔接性)衔接教育的特点;突击性衔接教育的特点

教育时间长。

具有教育长效性。

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不易反复。教育时段短。

针对性强。及时性教育效果好。

对矫正不良行为有较好的教育功效。

我园在大班末期时实施“角色置换”式的模拟小学状态管理实验,通过“参观小学”、“学背小书包”、“举手用左手(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用左手举手,便于右手随时记录)”、“我也会做作业”、“倒计时牌:离毕业还有几天”等活动,使幼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即将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生活,产生了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尤其对于一些纪律观比较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段日子有如“军训”,他们开始试着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矫正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集体规范意识,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了思想准备、心理准落行的准备。

改变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

现象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但这些衔接形式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形式衔接”,不具备教育价值。

笔者认为,判别一项工作是否形式化的标准是看这项工作的“形式”是否为“结果”服务。我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上,采取了这样一些形式:学习环境的变化、作息时间改变、师生关系改变等等。在这样一些措施下,幼儿在园末期所处教育环境有了较大变更,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幼儿的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生也得到了锻炼,为其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作了有效铺垫。下面,以我园大班“幼小衔接计划”中部分内容及其相关的素质培养目标为例予以说明(表Ⅱ)。

措施培养目标

要求幼儿每天早晨8:00前入园,不迟到培养幼儿守时

将幼儿的座位从以前的围坐改为较规范的“秧田式”使幼儿行为向规范化过度

适当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减少课堂中的游戏成分加大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延长幼儿有意注意时间

要求幼儿会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大小便自理(自备手纸)、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提高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应为主体。培养幼儿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适应能力

从表Ⅱ可以看到,一些外部规章的改变对于幼儿内在能力的调适是具有促动作用的,也即“形式”是为“结果”服务的。只要我们在考虑衔接方式时更多地顾及它所指向的幼儿发展目标,这样的衔接形式就是有效与必要的。

现象五,有的幼儿园将小学部分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这种现象引起争论。

大班幼儿教师常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要不要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家长希望教,一些小学的入学摸底测验也迫使幼儿教师不得不教。但教了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幼儿学会了小学的部分知识,会使其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习惯;如果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可以说,幼儿园与小学的知识点衔接问题,一直是衔接工作中的一个模糊区域,引起诸多争执。

事实上,有些国家对于幼小知识点衔接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以语文学习为例,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如从左向右、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短词”;会“在教师画好的图表中写句子”等。《英国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中要求幼儿:“能有效地运用钢笔写出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开始造简单的句子,有时能用标点符号”。

可以看到,这些衔接内容有别于完整、系统的小学知识教育,而是零星、初浅、基础化的知识点渗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知识,教师讲课时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譬如,小学阶段,拼音教程只安排一月时间。如果入学之前从未接触拼音,幼儿就会面临接受困难。因此,我园在大班年段设立了专门的“拼音游戏”时间,让幼儿通过与“拼音宝宝”做游戏对拼音字母有粗浅的认知,对字母书写规范有一定的印象,对四声有一定的了解,并激发幼儿学习拼音的兴趣。又如,我园一直以生活游戏识字的形式,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自然习得一些汉字,以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不要求书写,只要求认读并理解意义,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施行后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也是十分契合的。我们的知识点衔接内容是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设定的,在实施中做到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使他们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住正确的衔接方向,科学、辨证地看待工作中的问题,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使一些衔接工作中的模糊区域明朗化。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园地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花卉,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大班上学期学习任务之际,我们班级全体教师坐在一起,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开展了具有班级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在日常教学中,继续以园本课程为指导开展“主题活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花"和"运动"两个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设计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做好幼儿的实证收集,及时展示幼儿活动情况,帮助家长了解主题进展情况,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的延续和深入。

4、本学期我们根据主题进展情况设计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区域活动材料,活动区材料根据主题的进展及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投放,适时地与以调整。本学期应家长的要求在活动区增设的一些棋类游戏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5、班级环境的布置与主题密切配合,发挥班级幼儿的美术特长,每一次的环境布置都邀请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完成,在“花花世界”、“我们一起来运动”、“新年到了”的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出了班级幼儿集体的智慧。

6、本学期,班级幼儿参与了班级种植园地的建立,我们结合主题在种植园地里面种了许多的花卉,幼儿学习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

7、学期初,我们提出将“浸入式英语活动”运用到体能活动中的设想,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发现,除英语老师独立带班的水平提高很快以外,班级幼儿的英语会话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8、本学期,我们着重幼儿健康体质的培养,组织幼儿坚持开展体育锻炼,在本次的小小运动会上,班级幼儿在团体操表演以及各单项比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9、本学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了园里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其中“中秋节大带小活动、国庆亲子看花展活动、家长开放日、秋游、迎新年小小运动会等活动都获得家长以及园领导、同事们的好评。

二、引进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本学期,我们采取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多发挥家长委员、家庭联络小组组长的作用,及时让家长们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在园情况,具体做法为: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做好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4、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里、班级举行的各项亲子活动,其中亲子制作“花的大书”、小小运动会上“亲子跳绳表演”、“参观花卉市场”、“参观迎春花展”等活动,家长们都能够积极参加,家长与教师间建构起了平等、信任、友谊的桥梁。

三、卫生保健尽量做到家长满意

1、本学期,我们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了班级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

2、做好生病幼儿的护理工作,坚决杜绝传染病流行,本学期,班级无一例传染病,班级幼儿的出勤率一直较高。

3、保育教师和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保育教师与班级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重点引导几个挑食、食欲差的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四、班级成员配合默契,自我成长初现

本学期,班级教师在工作中遵循"一切为了班级""班级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针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班会,教师间经常沟通、交流,做到了互相学习,及时反思,随时调整。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年轻教师的带班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班级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

五、不足及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有不少不足:

(1)班级幼儿的观察记录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应该尝试做好幼儿的个案追踪、分析。

(2)班级教师在活动区材料制作、整理方面有待提高。幼32家32儿童在来年的工作中,这些都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将努力向先进班级学习,争取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幼小衔接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个体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够自知、自控的能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我认为,在入小学之前对幼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取的。

一、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发展的需要看,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胜任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顺应了现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从教育目标看,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为人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连续的。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考虑到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而自我教育能力又包括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必须从幼儿园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最后,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看,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性、能动性得以发挥,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对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不同的需要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必要性,尤其对即将人小学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形成,他们能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或参照榜样来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但一到幼儿园就会收敛很多。只要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可能的。

二、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正确对待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幼儿的一言一行,都由我们教育者来教育和培养。因此,尊重、相信每一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意识,使其自我意识在个性发展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前班一名幼儿看见小班幼儿摘花,马上跑过去,打了他一下,并说:“你为什么摘花”,还讲了道理,希望今后不再摘花。但是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扬和认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过于急燥的原因,从而调节自己在活动中的情绪(不动手打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做到遇事冷静,取得满意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包含着儿童对个性品质中的不良因素的自我纠正,也就是自我意识的调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一些主要心理过程和特点进行反省、评价,并教会他们调节自己的主观活动的基本的,简单的对话,这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

在幼儿园里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用一些无声的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氛围随时提醒幼儿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有问题举手发言,写字绘画时独立完成,不影响别人。喝水,洗手,吃饭,午睡等一些生活常规,教师只用亲切、友好的眼神、动作,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得以控制,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有这样一名幼儿,每天午睡都难以入睡,而且还影响周围的幼儿午睡。开始我批评、责怪他,效果不佳,只能控制一时。有一次,我就悄悄走到他身边,用食指在嘴上轻轻地“嘘”了一下,他马上意识到应该安静地睡觉,不应该吵别人。这无声的举动,使他的行为得到了控制。教师热爱、信任每一个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幼儿爱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对他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使幼儿懂得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自己的举动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力,约束力,这样,才能适应集体生活,符合幼儿心理、生理要求。

3.注意提高幼儿行动的自觉性,培养幼儿情感调控。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情境性很强,情感的体验往往会随情境的变迁而大幅度地变化。由于没有一个中心情感统整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就使孩子的情感调控缺乏自觉性。例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座桥,他感到没有趣走开了,可这时当教师说这座小桥好漂亮啊,桥下还流着水,这时他会马上被吸引到这里,他会想再做些什么:“小河里应该有小船,小船谁来划,桥上又有什么……”因此,幼儿往往缺乏情感体验,而失去行动的自觉度。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主体心理体验,教师的帮助只是外因,要搞好孩子的情感调控,关键还在于让孩子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树立自我意识,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情感状态,努力地按要求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上所述,是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我认为,幼儿在入小学前,不但要做好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儿童个性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这样幼儿更能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计划三篇


【篇一】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

再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

最后,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重点做好三个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为幼儿入学作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因为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

在大班要不要教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上学后容易引起认知共鸣,产生强烈的上学愿望。

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幼小衔接,教师要当作重要任务,切实完成。

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够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2、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蛇尾。

3、利用家园联系册、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带幼儿去小学观摩,从单一的观摩小学的教学活动,可以涵盖到观摩小学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校舍面貌等,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向往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更进一步的培养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2、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3、注意对大班幼儿在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适时调整大班幼儿的生活作息时间表,使幼儿能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4、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使孩子能顺利地进入小学。

【篇二】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小学的生活呢?这需要幼儿园、家长两方的合力,我园在今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上具体做了以下的计划。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通过活动,使大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3、通过活动,使幼儿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相探讨适合幼儿顺利过渡小学的有效途径。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拼音等)内容上的衔接进行探讨和研究。

2、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学校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

3、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等生活习惯。

(2)、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3)、注重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幼儿课堂环境接轨,在本学期桌椅的摆放上要进行改变。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教幼儿认识书包与文具的使用,并学习简单的拼音和汉字,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三】

一、师幼互动衔接。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1.创设心理氛围。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创设心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幼儿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组排队式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幼儿入学的学习准备。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各项能力的衔接。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幼儿的独立意识的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想象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等;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等。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最后,加强纪律教育,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3.知识点的衔接。

(1)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2)数学方面的渗透: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域游戏,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幼小互动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因此,我们将与小学做好密切的联系工作,这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缩小衔接缝隙的关键点。

(一)参观小学。结合教学主题,我们将带领幼儿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了解小学生的一些活动,浏览小学生的作品等等,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争当小学生的愿望。

(二)教师介绍。邀请小学老师来园介绍,既要给幼儿介绍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要给家长们开展知识讲座,介绍孩子入学的相关准备工作,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也能引起家长对幼小衔接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准备。

三、家园互动衔接。

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此除了我们老师为幼儿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工作以外,与家长做好家园互动衔接,这也是缩小衔接缝隙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利用家长会、校讯通互动平台、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各项准备,除心理准备外还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如:

(一)物质准备,家长要陪孩子购买必需的学习用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购买,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期盼;

(二)饮食习惯的准备,幼儿园有餐点时间,上小学后没有课间餐点,所以家长应逐渐养成儿童按时进餐,尤其是早餐要吃饱、吃好;

(三)作息习惯的准备,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孩子入小学前的暑假逐渐减短午睡时间,晚饭后陪孩子完成一些学习上的任务,让孩子养成晚上做家庭作业的习惯;

(四)知识水平的准备,让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等等。

家园互动衔接促使孩子们能够为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幼小衔接:家长面临的任务


上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了解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身高长得很快,体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说会道,聪明点子更多,对人更有礼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教养员,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小学教育则不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较大差异,需要家长为孩子铺路架桥,做好衔接工作。

二、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因此要挤出时间去参与。

●按时参加幼儿园的家长活动。幼儿园和班级都会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咨询、家园小报、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家长应该及时参加,认真旁听、观看、阅读,并利用这些机会,向专家、园长、教师请教有关孩子入学的具体问题。

●主动参加幼儿园的参观活动。大班下学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组织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还会邀请家长一同前往。家长应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前往参加,以深入了解小学的校园设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自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创造条件。

●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儿童活动。大班下学期快要结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为孩子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这对孩子来讲十分重要,胜过逢年过节。届时,教师也会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应该抽出时间来观看孩子的活动,最好还能和孩子一起活动,帮助孩子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学会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感谢小朋友的友爱和合作,从而为孩子转向小学的新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三、寻找和把握家庭教育的各种契机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孩子的机会,家长应该把握和利用,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各种准备。

●培养孩子迫切的入学心情。

为了使孩子期盼着早点上小学,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你的鞋子又小了,脚又长大了,你真的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恭喜你”、“我发现你现在变得很能干了,真像个小学生,祝贺你”。千万不要从反面去刺激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上小学了,就会有老师整治你。”这样会使孩子害怕上小学,不愿意上小学。

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适时地提醒孩子。比如,在家里的挂历或台历上,标出孩子上学的日期,如9月1日,每天和孩子一起进行倒计时,算一算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孩子入学的心情。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小学的门口去看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教孩子认读小学的校名、门牌号,认识小学附近的建筑物、公交车站,以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家长还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学生上学”的游戏,先由爸爸、妈妈来扮演“老师”和“学生”,用“老师好”、“同学们好”、“起立”、“请坐下”等语言进行对话表演,然后由孩子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使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上小学的故事,让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学的照片,使用过的书本、文具和书包等,使孩子觉得: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孩子好模仿。家长一方面要在家里给孩子树立热爱读书看报的榜样,另一方面还要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去,让孩子目睹别人看书学习的情景,再给孩子一点零钱,指导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自己排队付款购书。此外,家长还可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看看小哥哥、小姐姐是怎么学习的,用同伴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孩子。

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给孩子只讲故事的开头和中间部分,结局让孩子自己去看图书,寻找答案,再让孩子在家里做“故事大王”,把整个故事讲给全家人听。

孩子喜欢新奇、鲜艳的东西。家长可以用漂亮的图书、文具、书包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一方面不要让孩子看到、摸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允许孩子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一边写字一边玩玩具;另一方面不要让孩子听到与学习无关的声音,不允许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一边写字一边听收音机,使孩子明白学习时要专心的道理,以培养孩子聚精会神的好习惯。如果家庭住房较大的话,可为孩子准备一间小书房或一个学习区,用孩子的名字来命名,并和孩子一起布置这个小天地,以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孩子学习的干扰。

●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入睡、整理床铺的能力。如果孩子单独睡觉时害怕黑暗,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调光台灯,在孩子刚上床睡觉时,把灯打开,让微光陪伴着入睡。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图书、文具、书包、书桌、书架的能力,使孩子能独立生活和学习。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可鼓励孩子为客人开门、端水;当家长带孩子外出到超市购物时,可让孩子做向导,提出先到哪个区域去选择物品,允许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力。

为了使孩子能掌握独立上学的各种有用信息,家长可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词语接龙”的游戏。首先,可把有关小学生生活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领巾”时,启发孩子说“红领巾”;当家长说“校徽”时,指导孩子说“校服”;当家长说“老师”时,引导孩子说“同学”;当家长说“上课”时,指导孩子说“下课”;当家长说“要发言”时,要求孩子说“先举手”。其次,可把有关家庭居住环境的词语融入其中。例如,当家长分别说出“小区”、“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时,启发孩子一一说出家庭所在小区的具体名字、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以及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再次,可以把有关交通规则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灯”时,启发孩子说“行”;当家长说“红灯”时,要求孩子说“停”;当家长说“交警”时,指导孩子说“行人”。

喜欢《幼小衔接中的家、园、校三方对话》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小衔接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