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请家教必要吗?

05-10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给幼儿请家教必要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张张字母表、一个个汉字牌……这些都是给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准备的。近日,有市民来电称,一些家长为让秋季要上小学的孩子提前“预习”,专门聘请学前家教让孩子提前上“小学”。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的是素质、习惯方面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知识学习。

现象

学前家教紧俏

离9月越来越近,孩子正上幼儿园大班的杨女士,这两天却在为家教的事犯愁。“联系了两个家教,都称已接了几个活,学前家教最近较吃紧。”杨女士说,虽说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但孩子的不少同学已开始在家中上起小学课程。

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落后”,这两天,杨女士跑了扬大瘦西湖校区附近的家教一条街,却没找到合适的学前家教,为数不多的几个熟悉小学内容的家教,都被其他家长提前聘了。

家长

不能让孩子落后

昨日,通过杨女士,记者联系到为孩子请了学前家教的顾女士。顾女士表示,电视中一些几岁孩子就能背下一本书的育儿经历,无非都是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结果,她觉得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待孩子9月份入小学后,学习也不用那么吃力,有利于在成绩上保持优势。

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发现赞同提前给孩子请学前家教的不在少数。“你家孩子不提前学,人家的孩子提前学了,那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家长冯女士说,让孩子提前学,也有利孩子增强信心。

专家

学习超前不利健康

“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已见成效,家长还这么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正在美国进行中美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扬大朱季康副教授表示,幼儿超前学习虽然短时期内可能呈现出一种在知识上的优越态势,但是长期来看,无论是幼儿心理、生理发育都将遭受伤害。

“家长需要有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超前就是好。”朱季康说,学前阶段最重要的培养是素质、习惯、性格等方面,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您真的理解幼儿的需要吗

朋朋是个大班的小朋友,他做事与众不同,喜欢动手,喜欢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一、案例描述

“老师,我要画八张”

《帽子设计师》这一课的结尾,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三张白纸,让他们做小小帽子设计师,画出自己独特的帽子。这时,朋朋举起手:“老师,我要画八张。”老师迟疑一下说:“朋朋,你先将三张画好再说,好吗?”朋朋坐下,开始做画。很快朋朋就画好了三张,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点头,夸朋朋的设计想象力强,很有创造性。“老师,我还要纸。”朋朋说。可是,其他孩子也陆陆续续完成了作品,老师整理孩子们画好的作品,无暇顾及朋朋。每位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讲解之后,老师便结束了这次活动。

“老师,不要擦掉我的画”

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活动,一个小朋友跑来报告:“老师,朋朋在黑板上乱画,快去看。”老师被拉到黑板前。原来朋朋在黑板上又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帽子。老师看到朋朋画的起劲,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只说了句:“朋朋,画好了你负责将黑板擦干净啊。”朋朋点点头。要进行新的活动了,朋朋还在画。老师发出了命令:“朋朋,快把黑板擦干净。”朋朋舍不得:“老师,不要把它们擦掉嘛。”可是,这样乱的黑板对下个活动有影响的啊。老师没有听,还是要求朋朋将黑板擦干净了。

二、分析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注重幼儿的创造性,也力争创设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尽量做到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按常规活动的标准衡量,教师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这个半日活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的问题。朋朋在设计帽子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是,

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楔机;为了照顾大多数幼儿,朋朋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对绘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三、反思

1、教师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动地位,幼儿完全按教师的

意愿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幼儿的许多特长也被埋没。而新《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在小小帽子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中,朋朋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两次提出想多画几幅画,他希望有更多的创作机会,但他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关注和应答。显而易见,如果在朋朋积极要求再画几张的时候,得到老师的积极支持,为他提供做画材料——纸,朋朋一定能画出更多的作品。而且,他的积极性,以及创作的欲望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2、教师应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之所以自由活动时朋朋在黑板上画帽子,正因为他活动中的创作欲望没能得到满足。可这时,教师仍然没有注意到朋朋的超出其他幼儿的特殊需求。朋朋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恰倒好处的鼓励和赞扬——如果朋朋画在黑板上的帽子能得到老

师的重视,并珍视他的作品,保留那些画,让朋朋介绍给大家,引导大家参观品评。那么对朋朋的创作积极性是多么大的保护和鼓励;对于教师而言,这又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楔机呢?

3、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我们身边的幼儿。

幼儿是社会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孩子往往被看成父母的财产,教师也常将孩子置于被动地位进行教育教学,和日常习惯培养。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不如成年人成熟,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及成人丰富,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他们希望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关注和赞赏。孩子的知识经验虽然贫乏,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的世界。成人虽无法置身于其中,但却应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好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世界。

案例:评估环节是否必要


承传以往的习惯经验,我总习惯在活动的最后集中幼儿,自己充当主角地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然而,在一次的评价活动中,我困惑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有评价呢?今天,幼儿探索了潜水艇为什么会升上来、沉下去后,分组设计未来的潜水艇之后,我象往常一样集中了幼儿,准备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最后由我来加以小结、评价。为了能够更形象地加以介绍,幼儿将自己设计的成果都带了上来。幼儿坐下后,未开始这一环节,我就后悔了,因为幼儿还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们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发明创造,根本没有静下来的意思,在我多次的组织纪律后,这一交流评价环节勉强地完成了,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

反思:

“我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来组织这一环节吗?”我不停地问自己,我尝试着换位思考,设想自己正全身心地投入活动,正为创作出的作品而欢呼雀跃或正创作思考时,会有心思去听别人说些什么吗?幼儿又何尝不是呢?他们沉浸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快乐中,他们多么需要此时有别人去和他们一起分享、多么盼望能与别人交流啊!可我们,却硬要把他们从这种快乐中隔离出来,让他们服从我的这一评价活动,回想到这儿,我不住地遣责自己,同时也为自己有这一顿悟而庆幸。从此,在不需要的情况下,我不再集中幼儿进行讲评,而是让他们尽情地去寻找自己的朋友,让他们共享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在评价活动中不再以老师为主角,而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因而,幼儿个人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师生间的评价方式不断地呈现,评价的方式多样化了。

入园前上早教课的必要性


早教到底应不应该上,这是不少妈妈特别纠结的问题。而已经选择了早教的家长,学会陪同孩子上课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你的态度会非常大地影响孩子上课的效果。今天为大家推荐博士大壮小美妈的文章,相信会对妈妈们有所启发!上早教课的目的带3岁以下的小朋友上各种由老师教的课(大多数是家长陪同),不是为了学认字、数数、诗词、舞蹈、画画、运动……这些都是中介,小小朋友上早教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上学。包括:

1)听懂和遵守老师的要求;2)熟悉如何跟老师交流和互动;3)和其他小朋友互动。

成功的早教课经历,不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唱什么歌,会跳什么舞(当然这些都是好的),而是上课不但会遵守规矩,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活动内容上去,而且真心地从中获取乐趣,喜欢去上课。这才是最成功的早教,因为这个经历为小朋友以后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做了最有积极效果的准备——让小朋友学会上学,喜欢上学。家长陪上课一般有两个极端一端是家长完全置身事外,另一端是家长情绪热情高涨,盖过了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应该在这两端之间找个平衡点,但是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答案是“因人而异”。至于怎么“因人”,要具体看上课的目的,和小朋友的性格特点和习惯。

家长要引导小朋友从课堂上学习什么?1、学习基本的课堂规则

主要包括:

1)除了开放给小朋友用的器具,不乱动老师的东西,不乱翻教师里的柜子、篮子等;2)在需要听老师或者其他人说话、唱歌的时候,不随便大声说话,不乱叫;3)该坐下的时候,不乱爬/走/跑,特别不能遮挡其他人的视线;4)除非是专门的喝水/小食时间,否则不在上课时吃喝。

因为早教课老师的任务是带领课堂活动,而且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小朋友的年龄也比较小,在有家长陪同上课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会对违反规则的小朋友做出特别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不代表老师默认违反规则的行为,而是老师默认引导小朋友遵守课堂规则是家长的责任(除非课程本身是以准备小朋友上幼儿园为目的,要求家长尽量少参与,主要培养小朋友听从老师的要求)。

所以在这方面家长的责任应该包括:

1)在课前向小朋友解释课堂规则;2)在上课规程中如果小朋友违反规则,家长先提醒;如果小朋友继续违反而且影响课堂,带离教室。3)课后和小朋友一起总结对课堂规则的遵守情况。

我见过不少家长认为在课上,所有的引导和教育责任就都在老师身上了。自己抱着手坐得远远的,即使自己小朋友去乱翻老师东西,乱跑动档了其他小朋友视线,依旧不管。直到违反规则太厉害了,由老师告诉家长需要家长配合,或者其他家长要劝说了,才去提醒自己小朋友。一般在这个时候,因为小朋友违反规则的时间过长,已经默认这些规则是可以违反的了,再遇到家长阻止会反抗性很强。很多情况下因为年龄小没有足够的自控,已经很难平静下来了。最后要被老师要求家长强行带离教室。虽然这样也对小朋友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整个上课的过程将是一个比较负面的经历了。所以,课前的解释,课程中的即时提醒,有助于帮小朋友在平静的心境下理解和接受课堂规则,并遵守。使上课的过程成为一个积极正面的学习经历。如果家长对任何方面的规则不确定,可以问问老师。

2、听老师讲,与老师交流相比遵守课堂规则,这点是强硬不出来的。只能引导加等待。家长最合适的引导,就是做合适的榜样。特别是在音乐、舞蹈、游戏课中,适当地以学生的角度来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说,跟着音乐跳舞,那家长也可以适当地扭扭(当然别太过分了,不用当全场焦点和领舞的哈),跟着音乐拍手之类的,家长都可以适当参与。

除此之外,主要靠小朋友自己主动和家长的耐心等待了。即使是鼓励小朋友参与互动,也应最多用问句表示,比如“要不要……?”而且问一遍就好。不愿意就不要强求。千万不要当众强迫小朋友去做不想做的互动。不要威逼利诱,更不要冷嘲热讽,不要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己小朋友做比较。这些强迫只能让小朋友觉得压力更大,更紧张。如果小朋友有疑惑、紧张情绪,需要着缓解疏通的,留着课后在轻松的环境下聊聊,对小朋友压力比较小。小朋友如果不愿意与老师互动,有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

1)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展到(他们自己觉得)可以交流的程度;2)在观察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怎么互动,自己默默学习;3.)对老师或者环境不熟悉,在热身过程中;对活动的内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主题的难度太大/太小。因为各种可能的因素,而小朋友又不一定能/愿意告诉家长时,家长在确保上课环境和老师都很友好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

举一个我们家自己的例子。大壮在两岁之前去各种课,基本上都是静静地看,很认真,但是从来没有什么互动,唱歌跳舞不跟着做,讲故事回答问题也没任何回应。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喜不喜欢上课。看起来不讨厌,但是又没啥特喜欢的表现。他那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也还是在单音的阶段。老师也习惯了。2岁生日一过,语言表达在一个月之内从单音突飞猛进到说句子。然后上课也同时突然跟老师互动了,唱歌跳舞回答问题,把老师都狠惊喜了一把。再后来几个月内,就明显地特喜欢上课,喜欢老师注意他,跟他互动了,啥都特积极。

3、与小朋友交流这个基本上是家长最不需要掺乎的,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小朋友是不是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以及跟哪个小朋友一起玩, 最好让小朋友自己做主做决定。

家长可以做的,是轻松随意地和老师,和其他家长聊聊天,一是给小朋友做个榜样,二是说不定自己也能交个新朋友呢。当然,如果小朋友违反了最基本的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原则,比如行为暴力(推、打、咬、抢等),语言不当(不礼貌语言、尖叫等),不排队,长时间霸占玩具等,家长有责任及时提醒以及阻止小朋友的不当行为。在小朋友3-18/22岁的十几年学校生活中,会上学,比学习任何科目都重要,也是帮小朋友准备上学的最重要的一步。但是这个能力,往往被认字数数等各种更具体,更容易量化,更容易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代替。以为小朋友懂得某些个知识点了,就是准备好上学了。在这种认识下,早教的重点自然也是这些各种知识点。

其实当认识到早教的主要目的是帮小朋友学上学,家长无论在陪小朋友选课还是上课的过程中,都能对课程/环境/老师做出更好的选择。也能更好地陪小朋友从早教的经历中获取最宝贵的能力:学上学,喜欢上学,在上学中学习。

案例:刷卡太快,请重刷


案例片段

这是中班的一次角色游戏活动。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娃娃家、医院、银行、超市等游戏材料,让他们按照惯例轮流优先选择活动内容(如周一由第一组小朋友先选,周二由第二组小朋友先选,依次类推)、自由结伴开展游戏。大多数幼儿兴致高涨,合作得也非常协调。

“刷卡太快,请重刷”。一句男高音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老师,老师,胡文文不让我上车。”小小噘着嘴巴来告状。

“老师,他刷卡太快了。”胡文文理直气壮。

“老师,我刷的不快,我听到‘嘟’了”。小小满脸委屈。

老师走过去,笑着说:“你们的无人售票车真漂亮!你们是怎么玩的?谁来教教我?”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表演起来。

“这个刷卡机的声音真好听!”

“这个动作真棒!”

小朋友一个跟着一个上车刷卡,小小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不快,脸上笑嘻嘻的。

“刷卡机除了会发出‘嘟’的一声,有时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为什么?”

“听到‘刷卡太快,请重刷’,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结束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了几个玩“无人售票车”的孩子爱动脑筋。

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游戏。这次活动,老师为幼儿预设了娃娃家、医院……等主题游戏,按照游戏活动常规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行游戏。显然,这样组织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减少了等待现象,体现了幼儿主体性。特别是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幼儿自主生成了“无人售票车”这一主题,以及因为规则问题产生争执后,老师表现出来的冷静和引导措施值得赞赏。面对告状,老师没有以“裁判员”身份立即宣判谁是谁非,而是耐心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以欣赏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幼儿游戏之中,引导他们自己商定游戏规则,继续游戏。不仅淡化了矛盾,而且将游戏推向高潮,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结束部分的简短评价对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说这次活动是一个窗口的话,那么透过这扇窗,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机智和教育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

请体谅宝宝的委屈


导读:生活中,孩子的许多举动得不到大人们的理解,而被看作是怪行为,这些时候孩子就会被曲解,被误会。孩子就是未来,不要委屈了本来没错的孩子。

为什么宝宝总是要做“跟屁虫”

妈妈的误会和困惑

在家里宝宝是我的“跟屁虫”,到东跟着,去西跟着。那天,去百货公司购物,我要上一下洗手间,就让她爸爸带着宝宝和宝宝的婴儿车等在门外。没想到,我在洗手间里听着宝宝的嚎哭,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惨,弄得我慌慌张张,行个方便也是急急忙忙。她爸爸也灰心丧气,好像自己是个后爹。

宝宝的话

我还没有满1周岁。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妈妈,而且不仅是喜欢,确切地说,我认为我和妈妈是一个“共同体”。所以,只要一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消失了。我怕不怕?

上次,妈妈没有先跟我说一下,砰地一下,把我和爸爸丢在一扇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婴儿车里,实在太害怕,当然只能哭了。爸爸倒是来安慰我的,可是,我实在搞不懂“妈妈只是去一下洗手间”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妈妈不见了,那扇门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没有人告诉我,如果妈妈进了那扇门就再也不回来了,我怎么办?我要一直跟在妈妈身后,眼睛一直能看到妈妈。我还算勇敢的,人家的宝宝在家里看不到妈妈也要哭呢!专家都说这是婴儿的正常情绪变化。

爸爸妈妈不能怪我

以后,只要妈妈不嫌我麻烦,告诉我“妈妈要上洗手间”,再带我去看看那扇门里洗手间的样子,我就会知道:“噢,只不过是一间洗手间罢了!”虽然暂时看不到妈妈,但我知道妈妈就在那扇门的里面,很快就会回到我的身边。我就不会害怕了。

妈妈不在,有爸爸陪我当然也不坏,不然,那天我不哭死才怪。不过,假如爸爸平时多照顾我,多和我一起玩,我大概也不会那么不给他面子吧。

为什么宝宝洗澡总是哭哭闹闹的?

妈妈的误会与困惑

该给宝宝洗个澡了,准备好沐浴露、洗头水、爽身粉、干毛巾,放好水,测好水温……给宝宝脱衣服时候还手舞足蹈的,可是把宝宝一放下水他就开始哭,怎么哄都不行,只能三下五除二洗完拉倒,就怕以后宝宝对洗澡产生厌恶怎么办?难道天下宝宝都怕谁怕洗澡?以后还是速战速决的好,听着宝宝哭闹真揪心。

宝宝的话

谁说宝宝是因为不喜欢洗澡才哭的?不说别的,光是让宝宝脱光衣服,可以手脚乱动,就让宝宝开心不已了。而且,宝宝也喜欢和习惯在水里,宝宝没有出生前不在水里呆了9个月了吗?脸上稍微沾到一点水根本不在话下。倒可能是水温太高宝宝会不舒服,比大人的洗澡水温度低一点才是宝宝喜欢的水温。妈妈觉得热,宝宝已经觉得烫了。被洗澡水烫过,宝宝才会害怕洗澡,见要洗澡就哭。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手脚都是蜷缩在一起的,现在,突然把宝宝放进陌生的水里,手脚被分开,宝宝会感到很不安;再加上妈妈的紧张,洗澡的时候忘了和宝宝说话,安慰宝宝,宝宝就更不安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给宝宝裹一块大毛巾吧!那样会消除宝宝的紧张,宝宝就会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妈妈,妈妈托宝宝身体的手也不那么容易打滑了。

再告诉你一个秘密

宝宝不喜欢妈妈把肥皂或者沐浴液直接往身上抹,要么硬硬的,要么凉凉的,弄得宝宝一惊一咋,感觉不好。宝宝喜欢妈妈用手抹一点肥皂或者沐浴液,然后,轻轻地,软软地,暖暖地,在宝宝身上摸一摸,揉一揉。宝宝最最喜欢的是妈妈放松的、充满爱意的抚摸。

为什么宝宝吃奶时吸着乳房当玩耍?

妈妈的误会和困惑

宝宝吃奶很调皮,前半段还专心,含着奶头用力吸吮,可后半段就吸吸停停,开始玩了。我抽开乳房,他就哭。有时候,我只不过想换一个乳房,他也不乐意。医生说,应该两个乳房轮流喂。

宝宝的话

宝宝还没有准备放开妈妈的乳房,乳房就已经被抽走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难道妈妈不愿意让我继续吮吸?难道妈妈不喜欢我

有的医生常常建议妈妈,让宝宝每次都轮流吮吸两只乳房。这个建议不那么好,因为一开始宝宝吮吸到的乳汁比较淡,含有矿物质和蛋白质;后来的乳汁比较浓,含有较多的脂肪。为了让宝宝获得营养全面的乳汁,最好让宝宝吸光一边乳房的乳汁,再换另一边。

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做也是宝宝最不满意的。因为宝宝吸奶的最后一段时间,正是享受人生最大乐趣的时候。生理饥饿所需的奶量,宝宝在尽力吮吸、几乎没有停顿的前几分钟就已经获得;而在后半段,宝宝较多感觉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妈妈在一起,躺在妈妈的怀里,望着妈妈的脸,让宝宝满心欢喜,怡然自得。这时候,宝宝会放松肌肉,慢慢地吸,两眼注视着妈妈;而在前半段,宝宝全身心的力量和注意都放在肌肉上。

这就像你们大人和好朋友一起用餐,吃完了不还要继续留在餐桌旁快乐地东拉西扯吗?那时候,你们大人享受的也正是心理上的快乐。因为和朋友用餐是你们大人和朋友同伴沟通、交流感情的好时机。假如妈妈把给宝宝喂奶的时间,也当成和自己所爱的人愉快相处的机会,那么,妈妈还会生硬地抽走乳房吗?

宝宝睡觉怎么总是日夜颠倒?

妈妈的误会

这几天可把我弄惨了。宝宝颠倒黑白,白天呼呼大睡,推不醒,叫不应;晚上手舞足蹈,不想睡,这深更半夜的,一会儿哼哼叽叽,一会儿又哭又笑,搅得全家睡不好觉。爸爸要上班,妈妈只能冲在第一线,这下只有叫苦连天了。宝宝要颠倒多久才算完!

真恨不得拍宝宝几下,解解恨。

宝宝的话

我现在能吃能睡,我喜欢我现在的生活,也喜欢上爸爸妈妈了。不过,妈妈这几天有点不对劲,无精打采的,说是因为我颠倒黑白,闹得她睡不好觉。白天和黑夜,我是不太清楚的,反正我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

妈妈别生气,也别担心,专家说,宝宝出生时身体里的生物钟是一天25小时,在向一天24小时调整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混乱,变得昼睡夜醒,黑白颠倒。宝宝是有一点点颠三倒四,但多数宝宝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宝宝绝对不是故意捣蛋。

这不过是一时性的,过了这个时期就好了。

不过,要说到怎么办,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好办法,只有等宝宝自己调整过来。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是你跟宝宝一起颠倒黑白,宝宝睡你也睡,尽量抓紧时间休息,有些事儿就交给爸爸去做。虽然,他还要上班也挺辛苦,但这个时期,爸爸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妈妈,要当一个妈妈“好情绪的守护神”,让妈妈心情愉快,情绪放松。

妈妈,对不起了,你再辛苦几天,很快就会好的,我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为什么宝宝就是不肯在婴儿床上睡觉?

妈妈的误会

宝宝出生了,宝宝的外公外婆送来的礼物是一张白色的有栏杆的婴儿床。太漂亮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宝宝床。

宝宝的话

大人总是把他们认为好的,或者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我们,就因为我们不会说“我不喜欢”?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有栏杆的婴儿床,恐怖的是,妈妈还在栏杆上围上大毛巾,说一可以挡风,二来万一我的头顶上栏杆了,也不致于碰痛。可她不想一想,这么一来,除了天花板,我还能看什么?好心办坏事,这是大人的毛病。

妈妈一点也不知道,我虽然才出生,看上去只会睡觉吃奶,其实,我并不是大人想像的那样无知低能。妈妈别忘了,我有一个大脑袋,现在已经拥有数十亿的脑细胞,我很有兴趣听大人说话的声音和音乐,我喜欢看树木花草,和各种各样会动的东西,这意味着我开始获得外界的知识;而且,我多么喜欢有足够的空间来活动。难道妈妈没有发现,只要没穿衣服的时候,我多开心,拼命享受动弹小腿的乐趣。听说至今还有大人要给婴儿捆“蜡烛包”,真吓人。

说真的,专为婴儿准备的婴儿床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床太小,周围布满栏杆,还有布幔毛巾什么的,把我的视线堵得严严实实。我需要练习把眼睛的焦点集中在房间的某一个物体上,而不应该被这些劳什子所阻挡。光秃秃的天花板、床边的栏杆和所谓的挡风毛巾对发展我的观察力可没有好处。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有不少大人一时还不能接受。

能不能给我更宽阔的活动空间,而不是狭小的婴儿床或者婴儿摇篮?譬如,爸爸妈妈的大床,或者干脆给一张放在地板上的床垫。我希望能在那里慢慢地、但自由地转动身体,改变姿势,直到碰到边缘。妈妈不要低估我的能力,我会相当注意地去感觉身体和活动范围之间的关系。

妈妈,请给外公外婆打个招呼,我可不愿意他们不高兴。

相信《给幼儿请家教必要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家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