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家长来说至关重要,这样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照料孩子,让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
(一)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6、7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
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心理依据,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幼儿年龄特征。
导读:快乐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孩子内心战胜困难力量的大小,他与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会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保持快乐。
你的孩子快乐吗?有关专家认为,快乐,是一种态度,习惯对烦恼微笑的态度;是一种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的能力;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品质。
妈妈的话:我觉得女儿比较快乐的,因为她学会了包容,在楼下玩的时候,遇到很自我的孩子,她会让他们先玩。我们平时经常跟她说:“人没有完美的,发扬自己的优点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遇到有人对女儿不够好,她也很容易忘记怨恨。当然女儿也有不快乐的时候,譬如前段时间她会时常拒绝练钢琴,我就用朗朗等人激励她:“要弹好琴,就得天天练。”现在她已同意这个观点。不过,遇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把弹琴的时间缩短一些。我觉得,一个孩子整天笑并不一定就是快乐,快乐是她能够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整天都遇不到困难。
专家分析: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有漂亮包装的礼物。事实上,过度溺爱孩子,给他买很多玩具、不让他有任何不好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反而会有更多叛逆、更不开心。评价快乐的最好标准是来自于内心。因为,在未来成长的路上,孩子还要面对竞争、面对压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使他们不开心。所以,快乐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孩子内心战胜困难力量的大小,他与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会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保持快乐。
建议1:
教会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在生活中可以时时学习。譬如父母扮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或者他要沟通交流的人,示范给孩子看他该如何做;或是父母扮演老师,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样以后当老师再和孩子交流时,他就不会害羞了。当孩子做对了,就要及时给予恰当表扬,有时只是因为他表达清楚了一句话,或者说对了一句词。尤其要为孩子创造融入团队游戏的机会,让他与小伙伴们充分沟通和交流,哪怕是发生争执,也是一种锻炼。
提示:如果孩子缺了去图书馆的那一课,让孩子自己向老师请求能否补上。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学会请求也是一种技能。
建议2:
帮助建立自信
越早让孩子知道自己被需要越好。要让孩子知道,自从有了他,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研究发现,喜欢体育运动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主动而身体力行的人。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热爱户外运动和参与身体锻炼,这对孩子确立自信是很有益处的。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能和力量,还能有机会让他开心大笑,有助于舒缓压力。音乐、舞蹈、美术都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快乐和更多自信。
当然,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就要培养孩子同情心,要注重别人的情感,及时纠正孩子不友善的举止。
提示:如果孩子出现有些问题,父母如果试图帮助孩子改正或“收拾”残局,反而会损害他的自信心。
建议3:
鼓励独立性格
从系鞋带到安全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里程碑。平时不要假设孩子什么都不能做,其实只要父母给孩子尊重和关注后,孩子就可能做很多令人惊喜的事情。父母可以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或游戏,也可以让孩子参与择菜、搅鸡蛋等家务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当孩子告诉父母他能做什么时,要认真倾听。但绝对不要无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尤其是父母听到有关孩子的负面评价时,不要沮丧,更不要喋喋不休;当孩子遇到阻碍时,父母要帮助他分析和判断,让孩子说出解决的方法;当孩子听到不同意见时,父母要给予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判断,以增强他的自我意识;当孩子觉得他有能力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带给他快乐和成就感。
提示:身心健康的孩子,他们会为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而骄傲,而不会为自己长得怎么样或穿得如何而焦虑。
如果你是幼儿园的老师、幼儿的家长,或是一贯关心幼儿成长的人,你不妨多了解一下幼儿的思维特点。这些知识或许就是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帮手,不信你试试。
模仿思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比如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说要去厕所,你最好确信他真的有这种需要,否则你班里的小孩子有很多都会提出这种要求。
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学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答案,因为这时儿童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幼儿学数学时尤其要注意,多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象“负数”这种抽象概念,很难利用实物示教,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传授。
主次不分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从孩子的观念来看,牙齿确实没有丢,因为丢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找不到了,不见了,而他的牙齿还放在口袋里这能算丢吗?还有一则笑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孩子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多可爱的童言呀!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单维思维有一则故事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母亲教育儿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母亲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儿子连忙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还有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别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他却有点恶狠狠地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居然与大人的思维迥然有别。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知道了这些后,您是不是对您的小孩子增加了一些了解呢?
导读: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同伴关系,影响孩子以后是否容易合群。具有安全贪恋历史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认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贪恋历史的儿童长大后会将这种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宝宝是怎样开始交往的?
自己的宝宝能不能与其他宝宝玩到一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客体中心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很“务实”,当他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并不是对自己的同龄伙伴感兴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体。十个月之前的婴儿,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对方当做活的玩具和物体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说话。
第二步: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这时的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但常常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或者是“模仿秀”。比如,第一个宝宝因为不小心碰着了自己而大哭起来。这时第二个宝宝“同命相怜”“触景生情”,也跟着哭起来,第一个宝宝看见第二个宝宝跟他哭起来,似乎觉得挺好玩,自己的哭声更大了。
第三步: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宝宝会走会跑以后,社会交往变得丰富复杂了,模仿行为已经普遍出现,并且有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比如一个逃、一个追,一个藏,一个找。他们在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时,也会伴有消极的行为,比如打架,揪头发、抓脸和争玩具等。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告诉我们,婴幼儿的社会交往形式和内容虽然很初级,但是家长也要放手让宝宝走过这些阶段,不要人为地束缚孩子的发展过程,把孩子交给老人或就不管了,忽视宝宝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这样会损害宝宝的社会性发展。
早期亲子关系具有影响作用
爱不爱交往,合群不合群其实就是宝宝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问题。婴幼儿对社会的探究与认识先是通过自己的看护者得知的。如果妈妈对宝宝的反应敏感,宝宝时时感受有人在响应他的呼唤,自己的吃喝玩乐、游戏、睡眠都有到位的关注和照料,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信赖的。反之,如果看护者对宝宝的反应迟钝、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绝,或者看护者更换,今天是妈妈,明天是奶奶,后天是保姆,宝宝没有稳定的贪恋对象,跟一个又一个看护者的磨合不顺利,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朝令夕改,动荡不安,也就不敢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同伴关系,影响孩子以后是否容易合群。具有安全贪恋历史的婴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认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贪恋历史的儿童长大后会将这种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爸爸不能当“甩手掌柜”
一般情况下,妈妈是教养孩子的“顶梁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在婴幼儿的成长中不重要。
我们发现叮当的爸爸“淡出”了家庭教育,这在客观上强化了女儿不爱交往的倾向。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父亲工作比较忙,与孩子共处时间少;另一方面,父亲往往认为教育小孩子是婆婆妈妈的家务事儿,等孩子大了自己再教育孩子也不迟。
其实不然,与爸爸相处,孩子的活动倾向于大肌肉运动,情绪更加开放,泼辣,思维更富有挑战,孩子体验着与妈妈风格不同的另一个多彩世界。因此,爸爸不要闲置了自己的教育能量,多与孩子交往,也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
怎样让宝宝乐于交往?
为矫正儿童同伴相处困难,心理学家设计了不少有效的干预方案,这些方案稍加变通,就可以在家庭中使用。
1、看相关内容的影视作品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大部分动画片都有同伴相片的故事情节,家长右与宝宝一起看,让宝宝从中获得社交技能。
2、唠叨儿歌促进宝宝的社会化
在此提供一首儿歌,家长可给孩子编成故事,并经常与他一起念念,也会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他们都是好朋友
小山羊,去种树,跟上遇见小白兔;
小白兔,去种花,路上遇见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叫来一只大白鹅;
小白鹅,游啊游,请来一头老水牛;
排好队,一起走,他们都是好朋友。
3、鼓励宝宝“扎堆儿”
不把他放在人堆儿里,他怎么学会与人交往呢?家长要鼓励宝宝平时与街坊邻居的同龄孩子一起玩,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让宝宝习惯于“扎堆儿”。
提升表达能力的阅读误区
第一个误区:重画面描述,轻文字阅读。
我以前跟大家也分享过,就是说,绘本的文字,作者和出版编辑、校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揣摩的,质量上乘的绘本,其文字内容其实要比我们一般的口语表述更为精准,也更具有文学意义。这个怎么理解呢?有的妈妈觉得绘本里的文字表达不全面,或者不够理想,就喜欢自己来组织语言读给孩子听,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是,你很难保证每一次跟孩子输入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从单纯地磨耳朵或者输入角度来讲,孩子接受度就会下降。很简单,大一点的孩子,反复读一本绘本时间久了,常常能你说上句,他接下句,这就是他表达能力的提升,当他还处于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时候,绘本里的文字就是对他特别好的引导和辅助。让他知道,哦,下一次,天空中挂着太阳,我就可以说,阳光明媚。我想哭,那个感受就叫难过、沮丧。
第二个误区:忽视阅读的完整性
或者说过于重视单页中绘本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把绘本拆解开了,变成独立体系。有人说你们的共读不就是这样的吗?这里也要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的英语绘本共读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亲子英阅汇,之所以把绘本进行拆分,是因为每天读的太长,大家很难消化,至于我们的FunMoreFun环节,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告诉大家,可以这样跟孩子读绘本。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强调阅读的完整性。一本绘本,一次读完,读完之后可以去重新回顾绘本内容,然后也可以应用我们的一些FunMoreFun技巧。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关注整个故事,阅读整体的连续性、逻辑性、完整性,然后再去关注细节。
第三个误区:忽视逻辑整理
我们有时候,很喜欢问的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啊,让孩子列举,但其实呢,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前后联系上,他为什么会哭啊?因为他的玩具丢了。他的玩具怎么弄丢的啊?他正在玩,妈妈叫他回家吃饭,他把玩具给忘了……
这种逻辑的整理、就像一个事物发展的轴线,我们就是要用这个线,试着让孩子把故事串起来,总的来讲,就是我们不要把阅读局限在某个点,某一页,也不仅仅是认识某个事物,而是要注重听、说、读、想、甚至写与画的综合性上,学会阅读的方法、懂得如何表达,感受语言魅力,从而提升整体的阅读能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择园三大误区你知道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