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 父之过" 可见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席

05-12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养不教 父之过" 可见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养不教 父之过" 可见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席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中父亲如果缺席,就算不称职。作为父亲,你是否见证了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喊爸爸?如果爸爸带孩子做好以下这些事,孩子的未来会了不起。

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

有人认为,虽然孩子貌似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的成长中,长时间是与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夫妻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性格。爸爸爱着妈妈,真心关爱妻子,会营造出关系和睦的家庭,也带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再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开朗、平和。由于爸爸尊重妈妈,孩子内心安全感强,未来也会对婚姻和生活产生美好向往。

亲自为孩子下厨

亲自下厨给孩子做饭,特别有利于促进父子间感情。有人说,对孩子讲100句大道理,不如亲自下厨给孩子做一顿饭。很多爸爸也许会说,我做的饭没有孩子妈妈做的好吃。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对孩子来说,他们有时并不在乎爸爸做的菜味道如何,他们在乎的是“爸爸亲自为我做饭”,在乎爸爸哪怕再忙,也会陪自己一起吃饭。与此同时,满满的父爱充盈在孩子心中。

来一场冒险和远足

宝宝从5个月起,就能感受到爸爸与妈妈的不同。爸爸强壮的臂弯给他们不一样的自信和安全感。男性天性爱冒险和富有力量的勇敢,会使得孩子面对挫折或挑战时更能勇敢担当。6岁前,最好带他们来一场走入大自然的远足。与妈妈担心孩子被磕碰不同,爸爸们胆大心细,更愿意让孩子去探索和体验。野营、爬山、游泳······让孩子亲自体验温室以外的世界,往往有不一样的效果。

为孩子制定规则

女性的思维往往感性,男性则趋向于建立理智和逻辑。正如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的那样——父亲的世界是“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纪律的世界”。而育儿这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正是规则和秩序。那么,在6岁以前,最好由父亲和孩子共同商量一个规则,并执行下去。

做一件妈妈“反对”的事

出于保护,妈妈往往希望把孩子保护起来,见不得孩子受伤。然而对孩子来说,童年吃一些苦头反而是他们一生的财富。爸爸可以和孩子们制定一个清单,比如开始练习轮滑,尽管也许会受伤。去厨房为爸妈做一道菜,尽管也许会被溅起的油花烫到。失败是一种精彩,经历是人生的一道彩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男孩不男”很常见?你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吗


一个四年级女生对班上男生这样评价:“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没有男子汉气概,在学校里总是装出一副娇弱的样子,说话有那么一点儿娘娘腔……也有些男生像我们女生一样,嘴里经常嚼着话梅,做起事情来扭扭捏捏,还不如我们女生……更让人看不惯的是,他们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撒娇,比女生还女生。”

“男孩不男”似乎成了当下一个常见现象。发展到成人社会,就是多少有些女性化的“暖男”,代替了高仓健式的硬汉;无奈的姑娘们只好揭竿而起,纷纷升级成为“女汉子”。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男孩阳刚气质的衰落与丧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教的缺失。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生‘缺钙’。”

父亲带大的孩子更独立更勇敢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性别的社会化。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

孙云晓说:“男孩是逐渐认识到‘我是男孩’、‘我喜不喜欢做男孩’、‘要做什么样的男孩’的。儿童的学习方式是观察、模仿。所以毫无疑问,父亲是男孩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同性榜样,先入为主、无可替代。”

孙云晓介绍,美国哈佛大学罗斯·派克博士在研究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时,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两个方向:亲密性、联结性和独立性、分离性。父亲对后者有着特别大的作用。“我们主张男女平等,但要承认男女行为方式有差异。不是说女孩子不需要独立,而是男孩这个性别意味着,他们应该比女孩表现出更加独立的特质,所以父亲对儿子的作用更为巨大。”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研究发现: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概,所从事的活动更加开放,更有进取精神,更愿意冒险。

“我到过几十个国家,发现相似的情况。如果是妈妈带孩子出去玩,活动半径比较小,爸爸则会让孩子跑得更远。”孙云晓说。所以,母亲带大的孩子,细腻、温柔;父亲带大的孩子,独立、勇敢。

如果因为离异等原因,父母不得以缺席,男孩怎么办?孙云晓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一定是问题儿童,这取决于抚养方式。“如果父亲没有责任心,就算他带儿子,也不好;相反,如果有负责任的继父、爷爷、外公来承担父亲的角色,男孩同样能健康成长。”

看到父亲,就像看到“警察在家”

不少人曾回忆,小时候回家看到父亲,就像看到“警察在家”。孙云晓解释,这种感觉最初来源于身体。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爸爸妈妈抱他们的方式就不同。妈妈往往抱得很紧,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爸爸往往会把孩子举起来、晃来晃去。就连稳重的英国首相卡梅伦,送女儿上幼儿园时,也把她扛在肩膀上。

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发现:权威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所谓“权威民主型”,就是既理解尊重孩子,又严格要求。

“权威和民主,对应的家庭教育就是管教和关爱,两者需要平衡。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的失衡带来的。而父亲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上的作用比较突出。” 孙云晓说,“如果父亲过于溺爱,孩子就会肆无忌惮;如果过于严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药家鑫——孩子不敢犯错误,一犯就是大错误。”

有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小学则是父母各半,到了中学,父亲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孙云晓说:“因为在12岁之前,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亲密的情感;12岁之后,孩子会开始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此时,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就非常重要。”

北京昌平区有一个男生,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十分沮丧。父亲就对他说:“这有什么,为什么一定要上重点高中,学习职业技术也很好。”在父亲的指点下,男生学习了汽车修理专业,后来在央视“状元360”职业比拼节目中,连续两年蝉联冠军。

新疆一个长途车司机,因为常年出车不在家,就利用寒暑假带着儿子一起出车。沿途非常辛苦,冬天翻越天山时,路滑难行,雪花都能飘到车里,遇到车坏了,还得趴在地上修车。父亲告诉孩子:“你记住,人生就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着牙往前冲,冲上去就能看到霞光万丈。”这位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儿子后来考上了博士,在读期间没向家里要生活费。

在青春期之前,父亲是儿子心目中的英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到了青春期之后,父亲的英雄形象会逐渐消减;而当儿子也终于成为父亲时,新的交替又开始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写道:“14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父亲如此无知,以至于我很难和他相处,可是,等我长到21岁,我吃惊地发现,老爸居然知道那么多东西。”

现代家庭的成员是相互欣赏的

在《好好做父亲》一书中,孙云晓指出,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研究证实: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的,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很多人把21世纪称为“她”世纪——女性的学历越来越高、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在家庭中,父亲的权威性大大降低。孙云晓发现,一方面,母亲独自带孩子的现象特别多,“每次来听我讲课的,三分之二是母亲;我的读者绝大多数也是母亲”。另一方面,母亲有时候会在孩子面前贬低父亲,诸如“没出息、懒、没有责任心”等。

孙云晓说:“幼儿出于对母亲的天然依赖,这时往往会站在母亲一边,排斥父亲。这样的男孩就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父亲给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榜样,男孩会自惭形秽,觉得男人怎么做都不行。父亲打碎了他成为‘男子汉’的梦想。”

孙云晓说,有一次他和一个小伙子一起做电视节目。“小伙子虎背熊腰,却比绵羊还弱。”在上小学中学时,他就经常被欺负,女孩都能欺负他,他也不敢还手,总是默默忍着。工作之后,他的疑心很重,看到别人说悄悄话,都觉得是在议论自己,心神不宁。结果不断失业,到了二十七八岁,还没有固定工作。在节目中交流时,孙云晓发现,小伙子的妈妈非常强势,爸爸则显得“窝囊”——当爸爸想开口说什么话时,往往被妈妈打断,甚至能“抡起胳膊把他打到一边”。

孙云晓说,“现代家庭一定是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明智的母亲会发现老公的优点。有些父亲能力差一点,但一定有优点,比如有责任心、低调、诚实……”

做男人已属不易,做父亲似乎更难,做男孩子的父亲更是责任重大。不过,孙云晓建议,别把做个好父亲当成沉重的负担。“做个好父亲是男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做父亲给了男人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旦做了父亲,不管你过去有什么经历,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家庭教育:摸索中养娃


摸索中养娃

我们家孩子,现在5岁半,从孩子三周岁开始各种兴趣班走起,我是打算着广泛撒网,重点捞鱼。最初的选项是舞蹈,英语,讲故事,画画,做实验。舞蹈学了一学期,孩子就罢工了,说是太累。。。各种思想工作做起,0效果,只能放弃。这两年里,又陆续开始了公文数学,硬笔书法,千字童认字,古筝。现在稳定在8门课程,基本每一天都有课程,周末比平时还要充实。

也许有家长会讲,这么多课孩子不累啊?说实话作为家长我都嫌累,好在婆婆比较给力,帮了不少忙。但孩子似乎是乐在其中,经常跟她聊天要不要少报几个班,但她基本每一门课程都喜欢,做实验和画画是她的最爱,讲故事和英语次之。如此坚持了一年多,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数学学到了百位加减,掌握了一些英语基础的词汇,认字量翻翻,这是我们家长比较欣喜的结果。

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只要完成老师留的任务即可,让她自己发挥,笨鸟已然先入林,会多少不强求。

孩子的脑袋像巨大的海绵,外面给多少知识,他们都能很快吸收并消化,我们家属于配合老师型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所以基本不用操心,时不时提醒下即可。在幼儿园孩子每次画画都能得到老师表扬,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老师喜欢的同时,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家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孩子在摸索中前进,我们也在摸索中学习。学习不是一凑而就的事情,在我心里认为应该是细水长流,给孩子充分的选择,选她所爱,毕竟幼儿园后这种悠闲的时光越来越少。只要孩子喜欢,就让她放手就做。电视游戏,一个不少(每天最多一个小时)忙里偷闲周末去游乐场或者公园,充实并快乐着!

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我的观念一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不强求第一,高处不胜寒。暑假后立马上大班,幼升小提上历程,一边给孩子买了保底的学区,一边准备冲冲私立,看中的是私立的小班化教学和英语课。没准备报各种幼升小的学习班,也没有报幼小衔接,就准备按照现在的节奏,公文数学准备停了,换成学而思的网课。

因为上了一期暑假的学而思,孩子更喜欢,内容丰富,有趣味,知识面广,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有不用出门接送,很得我心,哈哈!留下来的都是孩子愿意学的,全凭自愿不强迫。至今讲故事和画画学了两年,做实验和英语,千字童认字一年半,公文数学一年,古筝半年(就是陶冶情操,培养乐感,没指望几年里考多少级什么的)硬笔书法半年(孩子知道写字是有笔画和顺序的,以前都是妈妈我给你画一个字)所有课程都尊重孩子选择,暑假后认字课也结束了,在别人开始突击忙碌的时候,我们还是一切如常。学习无捷径,不可能不劳而获,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比她学了多少东西更加重要!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当然先得“教”,但这“教”是“别出心裁”的“教”。

我教女儿学汉字,舍弃了读一个跟一个的传统教学法,因为这种教法人人都会,缺乏教学艺术,教师仅是单纯的“传声筒”,用MP3反而会教得更好。学生来校学习不是来接受知识的施舍,而是来学习捕鱼的技术。他们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只要掌握了捕鱼术,就会触类旁通,游刃有余。我也不靠磨嘴皮子教女儿学拼音,那样做吃力不讨好,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应积极采用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于是,我去书店买来多媒体拼音教学光盘,在电脑里使用“超级解霸”选择性循环播放功能。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寓教于乐,选择性循环播放让孩子可以亦步亦趋,循序渐进,轻松自在地学习,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积小胜为大胜,在快乐又有成求感的学习中乐此不疲。

教会了女儿汉语拼音之后,我买来一百多部注音版儿童文学作品让她作拼读实践。我无所事事,只是等待,耐心地等待,我相信奇迹一定会发生。这是一个“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是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过程。

我教女儿学英语,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她学好英语国际音标并做了大量的拼读实践。

第二步,无论单词、句子还是文章均采用听录音默写的方式学习。因此,我使用最多的是MP3播放器与一个从网上免费下载来的MP3文件分割合并软件。用这个软件我切割了成堆的随书附带的光盘里的MP3文件。

第三步,我将“情景对话”割掉一句,存入MP3播放器,让女儿与播放器对话。另外,我让女儿按时复述英语故事或听MP3录音后作口头评论。这些步骤她都熟悉了之后,我就再没有教她英语,一直到现在她都在采用这种方法学习。

学习日语也一样,我先用多媒体光盘让她学会五十音图,然后,与她一起学习了日语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的用法,并花了很大的力气学习了1945个日语汉字。日语汉字中的音读汉字是借助汉语拼音学习的,训读汉字完全死记硬背。对日语我本来一窍不通,但买了一些书与光盘,如《五十音图入门》,《日语语法》,《日语汉字读音规律揭秘》等书之后,自己也有点懂了,女儿则学得很顺利,已经打好基础,能够自学了。

穷养?福养?我们讨论出个准信行不


老观点是:女儿要福养,男生要穷养。这个我之前有分析过,个人还是觉得福养、穷养并不是谁家刻意可以强求而来的。就好像杉菜的妈妈非要把女儿送到贵族学校去,目的就是为了让她嫁入豪门,虽然最后倒也是皆大欢喜、得偿所愿,但杉菜同学在这期间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也没有少受罪,我们也真的不能保证他们真的结婚后生活会在同一个步调上面。

不过现在各种专家太多,每天给我们不同的信息量,让我们这些平凡人也是生活得更加辛苦。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就不能平凡的顺其自然地活着呢?

孩子都是需要引导的,有钱人家的孩子、没钱人家的孩子,都需要正确的引导才会更有机会。这个很残酷,我也不想承认,可事实就是如此。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更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哪怕是不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他们在选择去留学的时候也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甚至他们选老婆都可以比小人物们更放得开。就好像那部《夏洛特烦恼》他烦什么,不就是烦自己有了钱,到底选哪一个吗?我的神,他没有钱的时候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好吗?!

我知道很多人会来反驳我,说我拜金。可当我每天忙得灰头土脸的时候我也会想,等我有了钱,我花大价钱请两个好保姆,我还用为家务去烦吗?然后再请家教,我就不用为孩子的学业太过操心。最小的事件可以是,那种书包坏了我不用一针一线的去补一下只为了再多用几个月,姐有钱了,姐可以用钱买时间!我还可以请司机接送他们上下学,这份钱花出去,孩子每天至少可以不用因为跟着校车浪费时间而多睡一个小时,又或者这一个小时我们可以用来好好吃一顿早餐,或者像“虎妈”那样高声诵读。

我也希望孩子可以在清晨有更多的时间吃的好,穿的好,但我们没有条件请司机,要不我累死每天自己送,要不就只能上校车。这种时候你不要来告诉我,父母的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钱孩子一样可以出类拔萃,可就是因为爱他们我才愿意花钱在他们身上。大家天天喊着减压减压,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可光让孩子多睡一会儿的权利都因为经济问题被打了回来。这个不能算是现实?

孩子们现在作业挺多的,很多时候需要我教一下,可我真的没有时间一个一个教过来,我有心也无力,你会说我是不爱他们?话再说回来,可能孩子们的年级再高的时候,我自己也教不了了,那怎么办?没有钱的我们,只好指望孩子自己在课堂里都学会吧。因为家教是很贵的。然后是不是很多人说,有钱的人孩子容易学坏,有钱人的孩子不知道节俭,没钱的孩子就更有自学能力了,没有钱的孩子才更知道珍惜……这都太片面!我真的不这么觉得,我觉得家境好的孩子他们的机会相对更多,至少在相同的知识能力范围内,他们承受失败的心理更强大,他们因为父辈所得到的人脉帮助也会更广阔,他们所得到信息的含金量也比我们只看电视新闻的孩子来得更多。(至少我不觉得那些什么股神在电视上说的每一句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所以这个关于有钱没钱,到底怎么教孩子,我们真的需要去讨论吗?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就算我知道如果有家教我会轻松很多,孩子会被教得更系统化,可我还是没有办法请家教,因为我没这闲钱。我也没听说过,有哪家故意不给孩子吃好穿好培养他的珍惜意识的。哪一个父母不是竭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不是还有一句话告诉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吗?

我们这个社会所要讨论的其实并不应该是穷养孩子还是福养孩子,而是穷养怎么养,福养怎么养,没钱有没钱的带法,有钱有有钱的带法,找到合适家庭环境,合适孩子自身条件的教养方式,似乎才更合时宜吧。

不教“知识”教价值观


不教“知识”教价值观

美国幼儿园教育

不许嘲笑残疾小朋友,孩子打架了不让大人管,不爱“乖孩子”……这就是美国的幼儿园,这里几乎不传授任何数学语文等知识,而是更多传递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等基本礼貌和价值观。

纽约时间6月26日下午,我在纽约州的长岛与五位华人母亲展开对谈,主要探讨中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她们有的孩子在国内上过幼儿园,正在美国读小学。有的小朋友完全在美国接受的幼儿园和美国教育。我们的这次谈话主要以幼儿园里的一些有趣现象为主。她们说,美国的幼儿园教育几乎不传授任何数学语文等知识,而是更多传递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等基本礼貌和价值观。

幼儿园不教识字教守规矩

“幼儿园从来不会教拼写认单词和浅显的数学,这些”真正的知识”都不教。但是幼儿园教学最注重的是关于社会秩序的教育。”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母亲纽约蓝蓝告诉我。

“我的女儿艾薇告诉我,她从幼儿园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别人讲话的时候绝对不能插话。如果不举手或者不示意就插话了,就会被看作是很无礼的行为。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循环地强调这个道理。这几乎贯穿了整个幼儿园的生活。”蓝蓝说。

另一位华人母亲李云渲补充,“的确如此。除了这一点,幼儿园还强调一些于细节处的基本生活礼节。比如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或者肘部遮挡。排队的时候要排队不能插队。所以现在我的小孩一看到别人插队就想跳出来“帮助”别人排队。插队这件事情对于他,已经变成他无法容忍的事情之一。”

“幼儿园会传递一些价值观。比如说对残疾小朋友或者需要特殊教育的小朋友不能嘲笑,而是要理解帮助和尊重。不尊重弱势群体会被看做是非常卑微,不值得尊重的行为。我的女儿艾薇后来上的公立学校就有特殊教育部门,但是没有小朋友嘲笑有残疾或者孤独症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可以嘲笑搞笑聪明人和富人,但是嘲笑残疾人是一种很低级的态度。”蓝蓝说。

孩子发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华人妈妈们告诉我,美国幼儿园改变了他们的一个态度。就是不要插手孩子之间的冲突。而是让孩子们试图自己解决。

“我的孩子有一次和另一个男孩子打架,回到家里非常不愉快。我的儿子气呼呼地告诉了我,我觉得有必要和老师交谈一下。第二天我去找了老师,老师笑着说,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参与孩子们的冲突,而是告诉孩子,这是你的朋友,你自己处理和他的关系。如果你还想和他玩,你自己去找他沟通。后来果然是孩子之间自己解决的冲突。这个时候,老师刻意培养的是孩子的沟通能力。”李云渲告诉我。

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学校生活的参与度减少。相反,幼儿园显得更加开放。家长对学生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华人妈妈们李淼告诉我,“在一些学校的日程里,老师教孩子们认识防火队员、护士、警察等生活中的角色。而家长如果是其中一些职业的,就会请到幼儿园里去讲课。”而更是有很多家长当志愿者,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讲故事。

不怕外向怕内向

如果说国内更爱乖孩子,在美国老师会特别担心“内向的孩子”。李云渲告诉我,“我的大儿子特别害羞,在幼儿园时不太爱和其他孩子讲话。我的老师告诉我,孩子需要培养和他人沟通的能力。要鼓励他多发言多讲话。”

华人家长崔芳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她说,“老师也说过我的女儿过于内向,所以在一些场合会特别给她安排一些角色。比如说,演小话剧的时候让她当主演,培养自信。排队领食品的时候,老师鼓励让女儿站在第一个。在读小画书的时候,安排她给其他同学讲解。主要是为了克服她性格内向的问题。”

相比国内喜欢评选突出个人,奖励小红花的历史,美国的幼儿园更重视个人对团体的贡献。比如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集体排演小话剧。而学校会帮助安排家庭之间的”玩伴日”活动,就是让小朋友相互到家里去玩。让孩子们在玩耍和交流中提高情商。

情商靠“慢养”不宜“快教”


“情商教育”基地——“家庭”,家庭是培养EQ的第一所学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

父母是孩子“EQ”基因的慢养者

EQ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quotient/intelligence)。简单来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它不同于IQ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EQ的高低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丹尼尔·戈尔曼发现每个人对情绪的认知和处理情感的能力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妈妈生气时会乱摔东西,那宝宝看样学样,也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不满;如果妈妈独立孤僻,不愿与人合作,那宝宝将来很有可能也会“与世隔绝”。

虽然EQ不受父母DNA影响,但父母自身的情绪控制是宝宝EQ雏形最直接的导火索。而朝夕相处的行为引导,又是孩子奠定自身EQ最主要的指征。

四步慢养法植入宝宝EQ的“种子”

研究指出,EQ最早在0岁时就开始出现,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然后建立起我们已有的情商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1.建立安全信任感

0-1岁,此阶段父母应经常与宝宝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探索世界的要求。此时,父母除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宝宝之外,更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安抚和关爱宝宝,让他在懵懂中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树平衡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并固定好情绪

2岁开始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开始分辨“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并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容易兴奋,易怒。他开始会细分情绪,如开心时会大笑,而看见了妈妈会微笑。在此阶段里,父母应帮助宝宝强化和固定好情绪,疏导不良情绪。

3.提供感受丰富情感的机会

3岁已经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要求,他会采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兴趣爱好。例如,宝宝尖声大叫,说明他很不高兴;而有打人举动,则是心情已经很恶劣了。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见母亲情绪不好,也会安慰妈妈说“妈妈,笑笑”。此时,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感受各种情感的机会,还要善于把孩子丰富且敏锐的情感引向好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健康发展。

4.建立快乐的人际互动

4-5岁的宝宝有了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爱,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如果孩子害怕老师,可能会对以后的上学产生情绪障碍;如果处理不好与别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孩子可能养成孤僻的性格。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与孩子间的亲子感情,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现。

EQ靠“慢养”不宜“快教”


一位网友问我,美国是否有专门锻炼“EQ”的机构。我的回答是:“有!”但那不是一个专门强化EQ的学校,而是几乎美国的学校都把情商教育融入每天的教学和校园生活中去了。而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比学校更大的“情商教育”基地——“家庭”。美国心理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丹尼尔·戈尔曼在其所着的《EQ》一书中清楚地指出:“家庭是培养EQ的第一所学校,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的小孩。”

父母是孩子“EQ”基因的慢养者

EQ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Quotient/Intelligence)。简单来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它不同于IQ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EQ的高低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丹尼尔·戈尔曼发现每个人对情绪的认知和处理情感的能力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妈妈生气时会乱摔东西,那宝宝看样学样,也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不满;如果妈妈独立孤僻,不愿与人合作,那宝宝将来很有可能也会“与世隔绝”。

虽然EQ不受父母DNA影响,但父母自身的情绪控制是宝宝EQ雏形最直接的导火索。而朝夕相处的行为引导,又是孩子奠定自身EQ最主要的指征。

四步慢养法植入宝宝EQ的“种子”

研究指出,EQ最早在0岁时就开始出现,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然后建立起我们已有的情商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1.建立安全信任感

0-l岁,此阶段父母应经常与宝宝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探索世界的要求。此时,父母除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宝宝之外,更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安抚和关爱宝宝,让他在懵懂中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树平衡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并固定好情绪

2岁开始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开始分辨“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并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容易兴奋,易怒。他开始会细分情绪,如开心时会大笑,而看见了妈妈会微笑。在此阶段里,父母应帮助宝宝强化和固定好情绪,疏导不良情绪。

3.提供感受丰富情感的机会

3岁已经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要求,他会采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兴趣爱好。例如,宝宝尖声大叫,说明他很不高兴;而有打人举动,则是心情已经很恶劣了。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见母亲情绪不好,也会安慰妈妈说“妈妈,笑笑”。此时,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感受各种情感的机会,还要善于把孩子丰富且敏锐的情感引向好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健康发展。

4.建立快乐的人际互动

4-5岁的宝宝有了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爱,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如果孩子害怕老师,可能会对以后的上学产生情绪障碍;如果处理不好与别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孩子可能养成孤僻的性格。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与孩子间的亲子感情,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现。文/黄静洁

教育中重英语轻母语是不可取的


导读:英文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英语是一种技能,母语则是以后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能力,忽视孩子母语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社会上很多人把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把精通中文的人戏称为“精华”。两个词虽然都很好听,但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培养孩子成为“精英”的

意义比成为“精华”大得多。如今,幼儿英语培训纷纷在市场“抢滩”,少则上百元多则上千元的价格,家长们根本就不在乎。各种幼儿英语教材还不失时机地“挤”进幼儿园、亲子园,并在社区里办起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阶梯少儿英语、剑桥少儿英语、阳光少儿英语……《每日新报》报道说,在随机采访的近百名幼儿家长中,95%以上能答出以上这些名称,并让孩子参加过其中一到两种“培训”。

家长们觉得孩子在幼儿园里学的英语不够用,还得在外面报个英语班。在一些培训班,两岁左右的孩子占大多数,因为怕孩子哭闹,老师还要抱着孩子上课。在教室外,家长们议论着:“什么时候能考级啊?”“你们家孩子一天听多长时间的录音啊?”在家长们的心里有一个期望,孩子能学一口地道的英语,将来就有了资本,现在英语人才太吃香了,早学习就是给孩子的前途“上了一道保险”。

“学英语比学中文重要。”在记者采访的近百位家长中,60%以上的有这种想法。家长们认为:学习语言主要得有语言环境,孩子小的时候学语言能力很强,就得让他们先打好英语的底子。在中国生活,还愁学不好中国话吗?所以,很多有能力的家长在孩子一出生就对着孩子说英语,没有能力的家长也会用一切时间给孩子放英语录音。而在一些以双语为主要特色的幼儿园里,一些孩子英语很好,而中国话说得并不利落。这种现象却让家长们“非常高兴”。

对此,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英文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英语是一种技能,母语则是以后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能力,忽视孩子母语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爸妈注意!不可错过的早教时机


不要以为几个月的宝宝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求知欲很强,也特别喜欢学大人的样子。

妈妈心得:

宝宝10个月时,我无意中逗她玩,把嘴巴闭紧,发出“扑扑”的声音。想不到这小家伙马上学会了,像我那样“扑扑”地发出声音,而且不停地逗我们,还溅出了毛毛雨似的口水,那样子很可笑也很可爱。后来弄久了,我们要她停下来,她还不愿意呢。

后来我把他外公穿的警服上的那几个发白光的“警察”两字指给她看,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马上喜欢上了它,然后就不停地让我把那地方指给她看,一见那两个地方就开心地笑。她爸爸是警察,看来她也喜欢警服呢!

如果我们要她打什么东西,她就举起手臂使劲地拍打;拿着玩具用手腕摇几下,然后对她说,“摇呀摇”。她很快就学着我们的动作摇了起来;对着一些她不能动的东西教育她:“不要不要!”她也跟着又是做表情又是摇手的,表达自己也“不要”的意思……呵呵,真是神奇啊!

现在,我在家里挂了图片,指着图上的动物:这是“小狗汪汪”、这是“大公鸡”、“这是小鸟”,这样反反复复说了几次。然后每次把东西指给宝宝看,结果只要我说出某种东西的名字,她的目光就会马上看向那里,认得很准确呢。还有家里的一些固定摆设品,经常对她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后经常问她:花在哪里?照片在哪里?电灯在哪里……她的眼光基本都能按我们所说的东西认准其位置。

由此,我意识到,宝宝的智力开发其实从生下来就可以开发了,你开发得多,她学得也多。妈妈们可别错过早教的机会哦!

专家点评:孩子的智力从生下来就可以开发了。譬如:婴儿在出生时见光就能够闪眼、瞳孔可以对光反射,就有听觉等,这都是智力的内容。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智力发展越来越能够被成人体会到。就拿语言发育来说:它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过程。新生儿就会哭叫,但是在遇到饥饿、疼痛等不同情况时,哭叫声在响度、时间和音调上是有差别的,细心的父母也一定能够感觉到这一点。接下来,孩子在与人及事务的联系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在反复的刺激强化下,自己就慢慢地学会应用语言了。

宝宝在父母的反复强化下理解了部分语言,就可以开始用动作表达并与大人交流,这更会激发宝宝学习语言的兴趣,慢慢地就能够用话语来表达了。一般来说,语言的发育和理解与分析能力有关,良好的语言发育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建议父母可适当地给孩子进行良好的刺激,让孩子变得更健康聪明!

喜欢《"养不教 父之过" 可见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席》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不教哪些内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