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园共育特色的开放性的亲手课程体系。
说出来
第—步开设家长聊天室。开始,我们让两代人在一起,就“孩子发脾气时怎样处理”、“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您是与孩子父母态度一致,还是迁就孩子”等各自发表议论。结果,祖辈们说要先听父母们说,而父母们说应该多听祖辈的意见。最后,谁都不愿意说,任老师怎么动员都没人开口。这时,有位父亲提议,分开讨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于是,我们采纳了建议,把每月第二周设为祖辈聊天时间,第三周设为父亲聊天时间。(父亲来亲子中心的比较少,所以我们特意定名为“父亲聊天室”,事实上,母亲也都来参加。)
还是同样的讨论题目,在祖辈聊天时间里,老人们讲了很多。比如扬扬奶奶讲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很典型,“有一次我们大人在一起玩,孩子在另一屋玩。孩子想参加,父母又不让。孩子就说要小便,因为到厕所就可以看到大人。这样反复了几次,父亲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尿,于是父亲说孩子撒慌,打了孩子。我认为父亲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想做什么,可我们又不能当着我孙子的面教育儿子,于是就采取了当时回避问题、事后沟通的办法。”
而父母们在单独的聊天时间里也承认,大多数时候都不与祖辈就教育问题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去和祖辈谈一些教育观点。但恰恰由于不是就问题直接沟通,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逐渐加深,时间一长就各做各的。比如,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祖辈们的态度就是慢慢来,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而父亲们就比较急,希望孩子马上自己吃饭,围绕着“吃饭”就产生了矛盾。
教师不论在祖辈聊天还是父母聊天时,都会在最后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告诉父亲们尽量耐心观察,尝试用孩子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的方式老人容易接受;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的事实,也会说服祖辈逐渐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祖辈们会感到自己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小辈的认可,两代人的关系就很融洽。
聊天室中,老人教育老人,父母教育父母,一方面有效实现了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同时也使教师寻找到了两代人在教育中的矛盾根源——尽管双方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根据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策略,让彼此看到对方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以达到首先能肯定对方教育优势、逐步认识自己不足而改之的效果。分页标题
做中学
第二步
,开展家庭节日函授活动。活动本意是提醒家长有效利用家庭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但在活动中,两代人通过一起讨论如何寻找材料、如何制作以及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沟通了、交流了,看到了各自的教育优势。
比如,一位爷爷在展示活动中告诉大家一个制作不倒翁的小窍门,沙土与糖水就能产生不倒翁。一位奶奶告诉大家,孩子妈妈教孩子制作了一把椅子,而且还让孩子送给奶奶,培养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的意识。而一位爸爸告诉大家,用完的水彩笔可以制作小飞机,这使祖辈看到了父亲们对废旧材料也有着许多好的想法。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使两代人发生了有效的沟通。活动本身也让祖辈们了解到,让孩子自己动手才能体验、认识材料的质地与用途;孩子的穿衣、吃饭等生活常规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培养独立意识。
我们还设置了有利于两代人各自发挥优势的课程单元。比如在运动体验心
隔代教育的坏处
1、思想观念陈旧:隔代家庭中祖辈家长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爸妈的受教育年限,而且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祖父母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还有一些祖父母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祖父母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中出问题,思想上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不了解孩子的爱玩、爱动的天性,不了解孩子年龄、生理的特点,阻碍了孩子的正常运动、发展。
3、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多数祖父母会经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4、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隔代抚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5、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
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有天赋
“任何一个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如是说。她先在莫斯科市内一家私立学校进行研究,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抽取30名学生,对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智力进行了测试,所取得的结果使她大吃一惊。
结果表明:凡是由奶奶带大的孩子,其创造潜力要高出40%!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同龄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别出心裁的解决办法,更容易得出新的解决途径,而这些正是天才们所具备的特点。
不过潜力归潜力,这些由奶奶带大的宝贝孙子的智力可不怎么样,比由父母带大的孩子低10%。这可不意味着他们比后者笨,而是说明他们学习起来要困难一些,比较难适应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
这两个结果都还需要作进一步验证。说不定在学生都来自收入不高家庭的一般学校里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了探索真理,季霍米罗娃又到市郊去随便找了一所中学进行调查。
参加这次试验的有180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还有他们的奶奶和父母。结果又如何呢?奶奶照看大的那些孩子就创造能力又一次高出同龄人28%。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退休老人是怎样赋予孙子们天赋的呢?
“纵容”出创造力
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认为这是教育方法问题。因为调查表明:奶奶们比父母更经常夸孩子,给他们充分的选择和自我表现空间,对他们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恰恰是这种“纵容”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动辄惩罚的严厉教育方法却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方法只会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就算这样吧,那智力高低又算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奶奶们真的使孙子的智力变低下了?谢天谢地,绝不是这么回事。在莫斯科郊外的这所中学里,由“奶奶”和“父母”所大的孩子都表现出相当的智力水平。可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一个平平常常的奶奶所坚持的“软性”教育法对智力无补,但在父母的调教下智力却相当“发达”。他们的严要求,他们的监督,对孩子思维能力的长进都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不过也不要盲目乐观,因为孩子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同后天教育相比占去61%的比重。而且,即使孩子的智力不算高,也还是可以补救的,关键是不能让孩子的脑力劳动放任自流,应该给它指出方向。比如说已经得到证实,过多的独立行动和对信息毫无选择的接受都有损智力:当孩子整天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的大脑便不再工作,信息也就变成类似口香糖等供咀嚼的东西,已经不是精神食粮。很有必要帮孩子安排好自由时间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精选。
只是不能矫枉过正。因为最好的教育方法也都有它们的两面性,一方面能提高智力,另一方面是对一个人的天赋和个性萌芽的肆意践踏。
别强迫奶奶改变带孩子的态度
所以说,孩子尽管放心大胆地交给奶奶去看管,就由他们去溺爱好了,这让孩子在受到父母粗暴对待的同时也能找到些许平衡。可如果家里要没有奶奶呢?那就只有自己也当当奶奶,有时候也用用“软性”教育方法。至于那些认为奶奶的“放任自流”完全毁了孩子的父母,建议他们尽管忙也别不管孩子的教育。
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小组的活动,给他们买一些一定得看的书,为他们想出一些应尽的义务,带他们到博物馆去走走。季霍米罗娃还警告说:完全没有必要去改变奶奶对孙子的态度,因为正是她们在对孩子的天赋施加51%的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