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敏感的孩子

05-14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敏感的孩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了,佳佳来园已经一年了,可每当妈妈送她来园时就会哭闹!但在幼儿园总是心情愉快,爸爸妈妈来接他时还常闹着不回家,总说:“再玩一会儿嘛。”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不喜欢幼儿园?可是据我的观察,天天是一个很重感情,感情很细腻的孩子,平时,每当有小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他都会去安慰。有一次然然摔倒了,别的小朋友都继续往前走,天天却特意从前边走回来,眼睛中流露出关心和同情的表情说:“然然,你没事吧?”

因此,我断定天天并不是不愿意来幼儿园,而只是依恋父母。考虑到她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所以我在一天早上佳佳入园时对她的妈妈说:“昨天佳佳睡觉可好了,老师还奖励了一个漂亮的小笑脸给她。”她妈妈笑着说:“是吗?”我对佳佳说:“是不是啊,佳佳!因为我们佳佳长大了,可懂事了。来,让妈妈看看,我们是不是像小笑脸一样的漂亮!”佳佳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拉着她的手说:“来,用漂亮的笑脸给妈妈说再见,让妈妈看我们是不是长大了!”佳佳听了,松开了妈妈的手。从那一天开始,佳佳入园的问题就解决了。

对敏感的孩子,我们尤其要注意他们内心的心灵感受,不要因为某件事、某句话而伤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我们应当让他充分的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力量,让他们自己帮助自己克服困难。也许老师和家长的一句话,就能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信和勇气,让他坦然、勇敢地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重视孩子敏感期


导读: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

以往人们认为幼儿是个脆弱的个体,是个等待大人灌输知识的器皿,大人如果不教导他,不灌输知识给他幼儿就无法获得智慧与知识。但蒙氏就不是这么认为,她认为幼儿虽小,但却具有内在潜力和自己的人格。她认为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大人应尊重他,大人应帮助他发展人格,建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教他”。蒙氏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师与幼儿预备的环境和教师三者间积极的互动来开展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潜能,使幼儿能达到正常化(满足感,成就感,专注力)并进而追求宇宙的和平……

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的影响,认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毛虫在初生后第一阶段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上树梢。与此相关联的是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毛虫长为成虫后,可以吃较大的树叶,对光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受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种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语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至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会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就延缓了儿童发展的速度。

蒙台梭利还对儿童的敏感期加以区分,提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从1岁多到4岁;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2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初生到6岁。

儿童在每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甚为敏感,对有关事物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

她认为这种注意不是出于单纯的好奇,而是在一定的时期由于本能与特定的外部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一种兴趣,是从无意识深处产生出来的一种热情,又由于满足了需要而得到快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通过各个敏感期及不同活动的交替进行,儿童在一种稳定的节奏中,在一个不停地燃烧着的火焰中进行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工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环境对于敏感期有无作用呢?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条件。当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乎自然地实现。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正因为敏感期是有时间性的、会转移的,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幼儿期的孩子很敏感


导读: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叫心理现象。脑是主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现象的人人都有,人人都熟悉的。比如:我们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每天“看到”孩子的举止行为的种种表现,“听着”他的欢声笑语,“思考”着家庭教育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也“想象”着孩子长大后的状况,常常为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而“愉快”,为孩子不好的行为举止而“气愤”,经常“考虑”甚至制定教育行动的决心和计划,并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前面所说的“看到”、“听到”、“思考”是人的认识过程;“愉快”、“气愤”是人的情感过程;“决心”是人的意志过程的表现。人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不但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映特点,这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则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没有好嗓子成不了歌唱家,而有了好嗓子没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成不了歌唱家。有些先天素质并不突出但却得到了好的环境、教育,反而成才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先天遗传只为孩子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题,而后天环境的优劣,对个体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教育则起主导作用。环境、教育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

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所谓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1)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

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注意的集中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受个性、兴趣、智力水平的影响。兴趣浓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儿,注意易于集中且稳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不论感知物体、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注意都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更不可能深刻。就象照像,不把镜头对准物体,调好光圈、焦距,再拍照,就得不到清晰的影像。所以,只有注意集中,才能在大脑皮质留下深刻的痕迹,记忆才会牢固。

对幼儿进行的观察和实际都发现,幼儿智力与他们注意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相反。超常儿童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注意是幼儿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学后学业的好坏。为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幼儿注意的培养和发展。

(2)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幼儿初期,凡是鲜明的,生动有趣的、能吸引幼儿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绪反映的物体,或者经过多次重复的事物都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不费力地牢记住。如幼儿对有意思的游戏和玩具,生动的故事等都可以记得很清楚,对去幼儿园的道路由于多重复,也能自然地记住。这些都是无意记忆、形象记忆的表现,也是幼儿记忆的主要形式。而5-6岁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则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质变。这时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而一切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都需要有意记忆。否则,只靠无意识记,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片断的。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有意识记的培养。

幼儿记忆的另一特点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不断发展。他们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要比对抽象的原理和词的材料的识记容易;而在词的材料中、生动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识记。但总的来说,5-6岁幼儿词语记忆的发展大于形象记忆。

记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记忆,人的思维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有了记忆,人们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记忆有世界上最有效的电子计算机,家长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为其一生的长奠定基础。

(3)幼儿无意想象占优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幼儿初期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主题,没有预定目的。如:3-4岁幼儿玩积木时,究竟要搭什么?事先不会进行想象,只是在摆弄的过程中看它象什么就是什么。一个3岁多的幼儿玩剪纸,七剪八剪,剪成了一个个图样,问他剪的是什么?他先说:“不知道。”然后又看看自己剪的图样说:“这是小熊和飞机”。第二天,再请他剪一个和昨天一样的小熊和飞机,他却怎么也剪不出来了,这个事实说明了幼儿的想象事先是没有明确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所以他们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幼儿在游戏中把椅子当火车开,但是,一会儿又把椅子当舞台让小动物玩具在上面表演。比如:幼儿正在画一颗小树,刚画了一半,又改画房子了,而且是画了一样又加一样,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听故事时,一边听一边想,感到极大的满足,故事讲完了,还要求再讲,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听,这表明幼儿的想象往往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初期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以及印象中特别深刻的部分。如:幼儿画人常常是头特别大,若是戴眼镜的会画上一副大大的眼镜。有的幼儿在争论中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会过分地夸大想象,如:毛毛说:“我要长得比爸爸还高。”亮亮马上会说:“我要长得比长颈鹿还高。”明明则会说:“我要长得比天还高。”

幼儿初期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清楚地区别开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当作真实的、并且以肯定的形式进叙述,告诉别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例: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广州了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这正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我们绝为能误认为孩子有说谎,而应帮助孩子从混淆中分清想象与现实。

幼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表现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举止都酷似他们最熟悉最贴近的人,演妈妈他自己的妈妈,演老师象他自己的老师,这告诫我们成人,要特别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幼儿中后期,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的独立性。如:编往事时,幼儿已有可能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学过和掌握的知识经验与词汇,首尾连贯,合情合理地编出故事来了。

总之,在幼儿期,幼儿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幼儿时,要充分利用其无意性来发展其有意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有目的的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方法多样,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担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任务,以发展其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

2、幼儿的思维特点的以具体形象性为主

(1)幼儿的思维活动是直觉行动思维。就是说,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幼儿只有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同时他们是一边玩一边想,如果不玩了,也就不想了,即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到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就能依靠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来进行了,已经能够摆脱具体行动,运用那些曾经看见过的,听到过的事情和故事来思考问题。如:谈到“花”,他就想到了自己家的那花,谈到“教师”他就想到了自己班的老师,谈到了吃东西要谦让,他就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2)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A、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如:一位4岁半的孩子谈到在外地进修的妈妈时说:“我想妈妈也没用。因为妈妈远在千里之外。”B、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评语言的理解。如:4-6,凭语言描述、说明就可以理解成人的意思了。C、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如:幼儿早期办能对事物说出好或坏、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但说不出理由,到幼儿晚期,就可以用各种理由来阐明自己的看法了。D、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在成人引导下,幼儿晚期对比较简单的判断和比较直接的推理已能做出正确的反映了。如:一位3岁幼儿在谈到人会变老时说:“姥姥、姥爷生了人妈和舅舅时还年轻呢,他们长大了,姥姥、姥爷就老了;我妈、我爸生了我还年轻,我长大了,他们也就老了;我结婚生了小孩,我也还年轻,等我娃娃长在了,我也就老了。”这个判断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体现了这个幼儿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3)幼儿语言的丰富发展促进了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幼儿晚期的孩子已能够运用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事物本质属性。如:有的幼儿说:“花和人都会死的,桌子不会死。”“雪和雨都是水,只是样子不一样。”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一般特征,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5-6岁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认识并概括出了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而桌子是无生命的本质属性,只是限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用词不够科学。由此,也便我们更加认识到幼儿言语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3、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口语。在此期间,幼儿听觉和言语器官和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言的条件已经具备。3-4岁的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家长要注意支委会孩子按普通话语调讲话,否则,发音不准或方言太重,以后纠正就困难多了。5-6岁幼儿掌握的词已由3岁的800-1000个左右,发展到3000-4000个左右。他们在正常生活的语言交往中,通过模仿学习已掌握发展到掌握并列句、复合句等多种句式,句子长度增加,能够比较系统、比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或描述某些见闻,但总的来说,幼儿口语水平的发展还是比较低的。

幼儿5岁左右产生内部语言。在幼儿内部语言开始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介于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叫自言自语。幼儿在活动或游戏中常常自言自语,这是语言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言语在发展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并观察与指导,对孩子在自言自语中担出的问题,如“奇怪!是哪儿不对了?”“怎么办呢?”或反映出的错误认识如:“你不听话就打死你!”我给你小汽车玩,一角钱玩一次“等。要给以及时地耐心帮助和纠正。

幼儿期语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幼儿的情感特点的外露、肤浅、易冲动,不稳定。高级的社会情感刚开始萌芽

(1)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当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他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最容易兴奋,至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客人看;进幼儿园,职有一个孩子哭泣着向妈妈告别,马上会波及别的孩子也哭泣起来等等。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抽以易受情境和他人情绪的感染。幼儿中期的孩子的情感已稍稳定,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苦恼。幼儿晚期的孩子情感已经显得稳定而深刻,遇到不愉快的事会长时间不高兴,表露的方式也比较含蓄了。

如:一位不到5岁的女孩送走了出差的妈妈,晚上,她避开家人,独自对着妈妈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我爱你,妈妈,我心中好寂寞。”然后在妈妈的照片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又把自己心爱的小被被的一角在妈妈的照片上放了一放,就低头沉思了起来。所以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孩子感情的变化,要倍加小心地爱护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以及活泼愉快的情绪。

(2)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情感的发生从容易变动发展到逐渐稳定;表情从容易不随意地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亲亲,抱抱等)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的体验(希望别人注意、称赞、愿意和自己交往等)。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已开始发展。道德感表现为规则意识已初步形成,能以自己和同伴按规则办事,干了好事而愉快。兴奋、理智感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实践感表现在对参加游戏或劳动的喜爱与快乐。美感表现为痤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明快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劳动成果中所体验到的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紧密相连的,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细致地培养与发展孩子的情感。

5、幼儿意志的特点是行动目的性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但坚持性的自制力较差

(1)3-4学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活动目的,往往是由当前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直接需要引起。如:妈妈洗衣服,他也要洗,但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他看到爸爸正在用吸尘器打扫房间,便丢下正在洗的小手绢去找,爸爸还边走边说;“我洗完了,我要去帮爸爸打扫房间了。‘他只热心地是洗、扫的过程,而不负责其结果,这表明,幼儿的意志还很薄弱,缺乏坚持性,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此时孩子行动目的的稳定性一般只能保持5-10分钟。

(2)5-6岁幼儿活动目的性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已能够提出与个人兴趣没有直接联系的行动目的,在困难的或看书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性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例如:盛暑时节,有的孩子会说:’我不要冰棍了,可以回家喝水,买冰棍还要花钱、‘”“大的鸡蛋给奶奶、爷爷吃,小孩子吃小的。’”等我听完了这个故事再玩。“”我一定要把小船叠出平。“”等等,这都反映了孩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坚持自己的行动,这是意志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鼓励支持孩子这种精神。因为总的来说,幼儿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都较差,需要成人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教育。

案例:好动的孩子


初次见瀚兴是在开学初的家访工作中,那时的他被阿姨带着到小区门口来接我们,看起来是个很腼腆、不爱说话的孩子。当时我还在想这么大个儿的孩子还挺害羞,但经过开学几周的观察与了解,我才发现我对瀚兴最初的判断只是一个肤浅的认识。因为瀚兴在班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爱动的孩子,与我最初见他的印象简直判若两人。上课时,别的小朋友都认真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而他则会在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发出“呵”或“呀”地一声,同时做出电影“蜘蛛侠”的经典动作,让老师和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他身上,而且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以为瀚兴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但一节纸工课改变了我对瀚兴的看法。

那天,我教小朋友们折“东西南北”的纸偶,从头至尾瀚兴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而是很认真地跟着我折“东西南北”,看着他那认真又带有憨态的表情,真的很可爱。

瀚兴前后动静的表现让我内心有些许的震撼,在他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好动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那么我们的活动就算是失败的。仔细回想,瀚兴以往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在给老师提醒:“你上的课不好玩,我没有兴趣”,而我却认为他是在捣乱。是啊,根据孩子现在的年龄阶段来说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好动”可以说是孩子的通病,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好动就一味地否定孩子,而是要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从表面来看孩子可以说是我们老师理解孩子的一个误区,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行为来推测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此作为我们教学活动内容的起点,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怎样保护敏感的幼儿心!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蔑视,他的尊严受到了严重打击,继而会产生一种持续的挫折感。这样,自卑的心理就开始影响孩子原本活泼单纯的性格。

其实,我们常常并不需要牺牲杯子或其他财物来保护孩子的成长。父母最需要的是认真了解孩子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观察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修正自己的错误心态,进而主动思考并学会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例如,对于比较小的幼儿,为了防止他们失手打碎一些物品,父母不妨将孩子常用的诸如餐具、洗漱杯等等,替换成不易损坏的铁制品或塑料制品,把那些可能伤害孩子的利器,比如刀、剪、针等物品,放在孩子不易发现、不易拿到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防患未然”,减少当面阻挠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必要。

当孩子坚持使用父母的玻璃茶杯(这可能是他出于好奇),父母不妨教他如何拿稳这个外表光滑的茶杯,并且提醒他,这个杯子在碰到地面时会破碎,所以要多加小心。万一茶杯真的被摔碎了,父母要学会冷静处理,千万不能怒火中烧、大呼小叫,甚至夸张地嘲弄孩子无能、责骂孩子任性。此时,你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玻璃杯子比起塑料杯子更光滑,不容易拿稳,下次拿的时候要更小心一些呦。来,我们一起把这些玻璃碎片扫干净吧。”

另外,父母还可以主动配合以满足孩子心智发展的需求。比如,买一些容易穿上和脱下的衣服,这样,孩子在尝试独立穿衣服时,就不容易受挫。总之,换个方式、换种心态,使用一些技巧,提前做一些预防工作,主动配合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都会从中获益。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父母要学会不露痕迹地帮助孩子。比如,幼小的孩子确实精细动作没发展好,他经常会笨拙地开一个罐子,或摆一套积木,等等,父母不要觉得看不过去,过去不由分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明智的做法是:父母和他一起玩,手把手的帮他摆好东西,或开好盖,而且父母要说:你看,这样做,你会做好的。待会儿咱们再做几次,好不好?既保存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的多练几次,让他有成功的体会。

案例:孩子的绘画世界


一、案例背景:

在幼小的孩子的心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把自已想做的,想说的,甚至有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做不到的事情,统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技术的提高,我发现最近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总喜欢创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而且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二:案例描述(一)

在一次临摹活动中,我出示了一张小蜗牛的范画,仔细地讲解完蜗牛的绘画方法后,我请幼儿动手也来画画小蜗牛,并要求幼儿在画面上添画背景来构建作品的情节。幼儿都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作画了,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科科并没有按照我的指示在做,而是将整张画面涂成了绿色,一开始,我看了很不解,还用指责的语气说:“科科,你这是做什么?你的小蜗牛呢?”“老师,你别急,你看,我的小蜗牛都躲到草丛里面去了。”“为什么小蜗牛要躲到草丛里去呀?”科科的想法引起了我的好奇习,我接着他的回答继续询问他。“因为小朋友们老是要去抓小它,我叫它躲起来。”想不到科科的回答尽如此简单,但却是来他的生活经验。

案例描述(二)

在一次离园活动时,按照孩子们的意愿我分给他们白纸让他们自由想象作画,在绘画中,小榆将天空中的太阳涂成了绿色,当时我也不是十分地在意,便随口地问了她一句:“小榆,你好像用错颜色了,太阳怎么是绿色的呢?”问完了这个问题,我马上觉得自已好无知,太阳为什么一定要红色,大阳光里本来就是有绿色的呀。没想到小榆的回答更让我觉得惊奇,她说:“妈妈每天去上班太热了,我画个绿太阳妈妈就不会晒得热死了。”

二、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的眼里绘画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一回事,他们可以让自已生活到虚拟的世界中,也可以让虚拟世界中的美好事物满足自已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绘画时把自已对事物的看法,自已的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里面。

案例一中的科科,虽然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话来画蜗牛,但是他有的是自已的思想,他能够联系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捉小蜗牛的情形,替小蜗牛感到担心,他用自已的方式帮助小蜗牛,画一片绿草地叫小蜗牛赶快躲起来,虽然他的这片“绿草地”并不能够让小蜗牛避难,但他却表现出不同一般孩子的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德。

案例二中的绿太阳却引起了我更多的反思,一直以来,在所有的教师乃至她们教出来的学生当中都默认太阳是红色的,冥冥中好像达成了共识,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可是稍微懂点常识的人也知道太阳有红黄蓝绿青橙紫,为什么偏偏要用单一的红色来表示太阳的七彩色呢?平时小榆亲身体验过夏日里太阳的炎热,体会妈妈因上下的辛苦,但又不能分担妈妈的辛苦,于是就想画个绿太阳,这样妈妈上下班就不会那么热了。在孩子的笔下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小榆想让太阳能变成绿色,这样妈妈就不会热了,虽然她的想法很天真也有点可笑,但是小榆却学会了爱妈妈,学会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会用自已独特的方式关心他人。是孩子社会性情感的自我完善。

四:案例反思

1、情感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

最常见也是他们最乐意来表现的,是孩子们的情绪。一个小孩是很容易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的,因为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的外露和不善隐藏,如果给他们一张画纸,他们会毫不迟疑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个孩子可能在画中反复地出现同一个人物,并把他们的画得尽善尽美,这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人物,一个乐观主义的陔子,总喜欢在一切事物上面都画上阳光明媚的天空。

2、对事物的看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

不可否认,任何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孩子也不例外。仔细分析他们的画,可以看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十分夸张和有趣的。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披大波浪的头发,有一张血盆大口,还要提一只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会去小菜场买菜,所以要提一个菜篮子才符合形象。

3、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在绘画中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在我的美术课上,我仔细分析过孩子的作品结果发现,性格外向和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用红色,而喜欢蓝色的孩子当中大多数不善于交往而且性格内向。他们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已的空间里,多数脾气古怪。

总得说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绘画,除了技能上的评估以外,更重要是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美术不单单是美的一种体一方式,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方式。

相信《案例:敏感的孩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