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在教室和孩子们玩玩体育小游戏

幼儿园在小游戏 装饰餐桌小游戏 05-15

一开学就遇到阴雨绵绵的日子,好动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束缚在教室里时间一久孩子们就喊着“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去玩游戏啊!”我总是回答“等不下雨了,我们就出去玩游戏好吗?”可每每这样回答孩子的时候,收获的总是孩子们失望的表情。于是灵机一动,我难道不能再教室和孩子们玩玩体育小游戏吗?

说干就干,我把教室的桌椅都靠墙放好,请孩子们在中间找一块空的地方站好。接着我对孩子们说:“我的火车要出发啦!小乘客们你们准备好去旅行了吗?”孩子们听了别提有多高兴了,纷纷在我身后站好。小火车这就出发啦!鸣笛、钻山洞、蛇形走、爬山坡。孩子们跟着火车经历了一次短暂而又奇妙的旅行。班级的整个气氛都高涨起来了,孩子们直呼还想乘着火车出发去旅行。

在开过火车热身完之后,我拿出了小沙包请孩子用身体的各种部位在顶一顶沙包,让沙包不要掉在地上。因为是在室内活动,教师活动室的空间有限,再加上班级里幼儿人数也比较多,为了安全我只能请孩子们用沙包玩玩安静地游戏。只见小宇把沙包顶在头上一脸严肃的在班级里走深怕把沙包掉在地上;活动好动的豪豪把沙包驼在背上在教室里手膝不着地的爬。看着孩子们用各种千奇百怪的姿势或顶或背或驼,听着孩子们发出的阵阵笑声。突然感觉外面虽是阴雨绵绵,但我们的教室却充满了阳光。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小游戏,多玩法


很多家长反应孩子玩游戏时没有耐心,很多时候家长精心准备的游戏,孩子们往往玩两下就没有兴趣了,这让家长非常头疼。

我认为和孩子们玩游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用心,其次家长还需要开动脑筋,让一种游戏适应多种场合,多种玩法。因为孩子喜欢奇思妙想。可能他在这一刻是这样的想法,在下一刻就变成其他想法了。

之前听家长说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坐公交和地铁时一直喧闹,只有玩手机能使他安静但是又觉得玩手机伤害眼睛。于是我建议家长在公交车上可以和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若孩子赢了,孩子要求家长背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由孩子来定),若家长赢了,家长可要求孩子背任意一首在学校学的古诗或者是儿歌。这样孩子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就会学会很多东西。

在家里玩这个游戏,若孩子赢,孩子可以让妈妈给他做好吃的,若家长赢,家长让孩子做一项家务劳动。通过这个游戏,孩子可以掌握很多的劳动技能,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好习惯。

其实很多游戏看似单调乏味,但是只要家长用心想出各种玩法,孩子们会非常喜欢,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小游戏稍加变化,加入家长的智慧,孩子一定会获益匪浅。

中班随笔:孩子们和皮球玩游戏


皮球是孩子们熟悉且喜欢的运动器械,今天我们又一起玩球。热身环节后,我引导孩子们和皮球玩游戏,试试能玩出哪些不同的方法。当在我的观察与分享环节中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介绍了拍球,就是拍球的方法有些不同。为此我再次引导幼儿,“小皮球在你们的小手中不停地跳呀跳,那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让皮球动起来呢?”这一问题后,孩子们突然间好似有了灵感,在分散活动中有的踢球,有的双人滚球,有的顶球,还有的夹球跳。顿时,玩法多种多样,思维活跃了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还一起尝试了快跑追球,即在开心玩的同时,动作技能得到了提高!

也许经过了小班阶段的拍球影响

,因此,孩子们一拿到球就情不自禁的把球拍了起来,虽然在观察过程中我给与了提示,但他们仍然脱离不了拍球的模式,只是从拍的方法上进行了变化。我想我要认可孩子们的这种探索成果,并给与鼓励,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探索,也在发展,不能因为为了达到活动的目标或老师的目标而制止或否定。如何进入活动主题,达到活动目标,之后老师的引导、提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动的最后成功,也达到了原定的目标,我想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兴趣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有了兴趣,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让幼儿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2、尊重幼儿学习的方式。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原有的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产生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

教育随笔:我让孩子玩民间游戏


游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而不同的游戏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孩子,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发现民间游戏无论对多大的孩子来说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

自从接任这个小班以来,我已经教了他们很多游戏,从最初的手指游戏开始,一直到现在达到民间游戏,每个孩子都对这些游戏产生了浓厚达到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可以说大部分孩子回家都会把我教的游戏或多或少地表演给家长看。

还记得刚开学时,那时还是暑期,活动安排不是很紧张,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我开始教孩子们玩手指游戏,例如:金钩钩、银钩钩;五只小猴;两个好朋友;食指拇指碰碰;老爷爷的……;睡觉醒来;以及一些英语游戏,每个孩子都表示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下我也来劲儿了,隔不多久就教一个新游戏我们的孩子也很聪明,一学就会。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觉得这些游戏他们虽然还是很喜欢玩的,但是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于是我想到了民间游戏,例如:木头人;笃笃笃,买糖粥;金锁银锁等等,我们的孩子每次玩的时候都异常兴奋,看见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我和他们一起玩,就好象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样,简直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今我们只要有些空余的时间就会玩不同的游戏,有时在散步时也会坐在草地上玩游戏,有时户外活动时我也会带孩子们做一些英语的游戏,其中牵涉到追、跑、躲藏等动作发展的。

我认为,很多孩子都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我们的游戏越丰富,孩子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很多以前比较内向的孩子,如今都会很愉快地融入到我们的游戏中,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还是要多给孩子游戏的机会,从各方面着手,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

教育随笔:孩子在家玩够了吗


教育随笔:孩子在家玩够了吗

我发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国家的幼儿普遍在幼儿园时间过长。美国的幼儿园,一般都是3点半离园。孩子回家还能玩很长时间。而且,春假、冬假、感恩节、国庆节等等,各种假期繁多,孩子有充分的机会松弛,享受家庭。尤其是夏天的假期,往往一放两三个月。美国也有许多妈妈上班,所以有的幼儿园也提供暑期课程,但基本上是游泳、看戏、郊游等“玩”的活动。家长和老师的共识是,幼儿园的首要功能是帮助孩子发展,这样有张有弛,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幼儿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她们经常休息充电,也能够在工作时对待孩子更耐心。而我们国家的幼儿园,过去首要目的是为家长服务,让家长腾出精力来工作。因此,孩子不仅在园时间长,不少孩子还进入全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寒暑假,而且往往放学比幼儿园还早。孩子在园时间长,必然在家时间短,总觉得在家没呆够,就会影响上幼儿园的积极性。曾经有一个孩子,已经适应了,又突然开始不爱上幼儿园。妈妈非常奇怪,他以前很爱来的呀!我和妈妈聊天,发现原来是由于搬家,刚把孩子心爱的家具和玩具从外地运了来。孩子在家没享受够,自然不想来园。妈妈听了我的解释,每天4点就接他回家,很快,他又高高兴兴地来园了。还有别的情况,比如家里有了新的玩伴,爸爸最近下班早了等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幼儿园往往4点放学,孩子可以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交不同年龄的朋友。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全家围坐,其乐融融。虽然受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限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人在父母下班前照顾孩子,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尽力而为。

家庭和幼儿园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国家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孩子可以得到家长的充分关注。而且,孩子可以随意挑选想玩的玩具,不会有人和他争抢,不需要等待。因此,孩子在家里的状态非常放松。在幼儿园则不然。尽管许多幼儿园已经提高了师生比,可是从小习惯了一对一关注的孩子往往还是觉得受到了冷落。另外,自己看中的玩具,可能别的孩子在玩,自己需要等待。小朋友之间还会发生一些小小摩擦,小小不快。幼儿园的这些不愉快,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通过这个过程,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可是,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需要放松,还不会充分表达和宣泄的孩子就更是这样。

幼儿园和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家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孩子只有尽情享受家庭,才能充分享受幼儿园。

教育随笔:愿孩子在玩中学会更多


孩子们还在中班时,就开始接触到魔尺了。魔尺长长的,由许多彩色的三角块相间组成,每个三角块都可以左右旋转。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知道魔尺怎么玩,就只会无意识地把它扭来扭去。升入大班后,魔尺才真正开始展现它的魅力!

那是九月的一天,天天手里拿了一个蓝色的立体小球走过来,对我说:“胡老师,你看我变的小球!”我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小球蓝白相间,真的是用魔尺变的,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天天真棒!能用魔尺变成立体小球……”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天天就把小球扭开,变回长条状的魔尺,然后很像小老师样地对我说:“先把魔尺这样转,再这样转……”才一会儿功夫,一个蓝色的小球又呈现在我眼前!我故意为难他:“你能不能将白色部分凸在外面,变成一个白色的小球呢?”他稍微想了一想,说:“可以!”只见,他把魔尺掉转了一下,又开始扭了起来,动作之快,令我眼花缭乱,很快白色立体小球也出现了!

看着这一切,我真的有点惊住了,我问:“你怎么会变的呢?”“果果教我的,我在家里一直练的,可以变得很快!胡老师你帮我看好时间。”果然,不足30秒就可以变成小球!晨间谈话时,我让天天在集体面前表演,孩子们都惊讶地看着他!

本来对魔尺不感兴趣的我,突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庆放假的日子,也摆弄起魔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研究与练习,我终于也成功了!

有了老师的参与,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高涨起来:果果在小球基础上变出个话筒,可以放在达人秀的舞台上用;琛琛学会了变长颈鹿;天天又学会变双爱心……魔尺这个玩具真不错,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把魔尺变成很多新鲜玩意儿,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让孩子们学会思维,同时也使想象力充分得到了发挥,愿孩子在玩中学会更多,变得越来越聪明!

教育随笔:玩具怎么玩


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去建构区和益智区玩玩具,刚开始时孩子们是很安静的,可是一会之后就会由静到动,从不说话到大声地争论,在每次玩玩具,孩子们都会把玩具撒落一地,把这个玩具扔到别的玩具盒子里,有的小朋友不想玩自己的玩具,就会把玩具扔在地上等等,弄得乱七八糟的。

一天,班里一个男孩子把玩具扔到地上,我就拿了一盒玩具坐在凳子上,对小朋友说“XXX,你们喜欢玩玩具吗?”“喜欢”“老师呢,也喜欢玩玩具,但是我发现,我们班呢有好多玩具,但是有的小朋友好像不喜欢呢,我不喜欢玩这个玩具。”我扔了一个玩具在地上,我用眼睛看了看小朋友,“不知道玩具疼不疼,怕不怕脏。我想玩这盒玩具也想玩另一盒玩具,那我就把它两盒混在一起,就可以同时玩了。”我们班有小朋友说“老师,你这样是不对的,不能把玩具扔在地上,玩具会疼的,玩具也怕脏的。而且不能把玩具混在一起,那样不好分开。”“对,不能那样做,那样是不对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我说“那老师做的不对,我向小朋友保证,不会再这样做了,那小朋友呢”“小朋友也不能这样做。”扔玩具的,混在一起的小朋友偷偷看了我一眼,把玩具捡了起来。

从那之后,班里扔玩具的现象少多了,小朋友们之间还出现了相互提醒的行为,我想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会用同样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

教育随笔:大人怎样和孩子一起玩


教育随笔:大人怎样和孩子一起玩

我们对于孩子美好的求知欲望,往往不愿满足,而对于孩子的无理纠缠,却无条件地迁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培养什么,扼杀什么,且好好想想吧。

做父母的无不爱自己的幼年子女,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小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做父母的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知道与孩子交往的重要。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坐在书房里看书、写字是很重要的,不愿意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玩耍,有的甚至还要限制孩子去玩耍。要知道玩耍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社会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相当的东西玩,相当的事情做,要晓得不玩不做,不会发展的。……做父母的总是说小孩子的不好,其实是因为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教小孩子。”

幼小的孩子最喜爱和需要父母做他们的游戏伙伴,和他们一起游戏和交往。家长和3岁前的孩子多交往、同游戏,一方面能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当今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更需要父母做他们的游戏伙伴。

有些父母很爱跟孩子玩,但却不大注意照顾孩子的程度,常常把游戏复杂化了。结果,不仅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反而使孩子厌烦。那么怎样和孩子一起玩呢?

一是了解孩子爱玩哪些游戏。3岁前的孩子大致喜欢玩下述几种游戏:(1)模仿性游戏。例如,过家家、开汽车、开火车,当医生等。(2)智力游戏。玩纸牌,魔板,分辨声音等。(3)音乐体育游戏。如:赛跑、捉迷藏,钻圈、玩沙、玩水等。

二是做孩子的好伙伴。大人与孩子玩时,作为长者加以指导,大人又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真正伙伴。例如,玩看病的游戏,孩子肯定愿意当医生,大人就可以当病人,有时“医生”不知该说什么时,大人就可以提醒他该吃药了或给开个药方等。还可以按照图画书里的人物来扮演角色。如:讲《小兔子乖乖》的故事,父母与孩子可以分别扮演大灰狼,兔妈妈和小白兔,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了口语表达能力及复述故事的能力。再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又跑又唱,孩子很开心还锻炼了身体。

三是每天固定时间和孩子游戏。有时家长工作很忙,而孩子又非要让父母陪他一起玩,结果吵闹不休,双方都很生气,特别是孩子很委屈。如果每天固定时间与孩子玩,让孩子明白何时大人工作不应打扰,何时爸爸妈妈又可以和自己玩了。养成良好习惯,很有益处。

教育随笔: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我们一起来到了活动场地。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猫捉麻雀》,乐乐扮演老猫,小朋友们扮演麻雀,我扮演麻雀妈妈。

游戏开始了,我和小麻雀们在家里一起念儿歌:“小麻雀,唧唧喳,院子里说悄悄话,跳来跳去找食吃,老猫来了也不怕!”念完儿歌,我就带小朋友们双脚跳入菜地找食吃。当我喊到“老猫来了”的时候,老猫就来捉小麻雀,小麻雀们赶快跟着妈妈飞回家中,被老猫捉到的小麻雀就要被关到笼子里。

由于梦馨小朋友在班里最小,跑得最慢,所以一下就被老猫捉住了,关进了“笼子”。

游戏继续开始,这回是博林当老猫,,由于博林跑得慢,一只麻雀也没捉到。扮演小麻雀的小朋友欢呼起来!到现在为止,“笼子”里还关着梦馨一只小麻雀。

游戏又开始了,这回,是于航当老猫,本以为于航会非常高兴,因为于航可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可是令我想不到的是于航摇着头说:“老师,我不想扮演老猫。”我一愣:“于航,为什么不想当老猫?”“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吗?你看,小麻雀关在笼子里多可怜!”我回头一看,可不是,“笼子”里的梦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老师”,于航接着说:“咱们玩做客的游戏吧,老猫到小麻雀家做客,小麻雀到老猫家做客,小麻雀到老猫家做客的时候,给老猫带点好吃的,老猫就不会捉小麻雀了,老猫给小麻雀带点好吃的,小麻雀就不用出去找食了,你说这样好不好?”

游戏“做客”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开始了,你瞧,小麻雀和老猫在一起玩得多开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