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观察记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创造与发展

05-15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促进老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班观察记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创造与发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观察记录:

户外自主游戏的时间,孩子们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然然最终选择了跳绳,他把跳绳伸展开来,哇,这个绳子好长啊,比我还高呢。其他几位小朋友听见了也拿起了跳绳,一起玩起了跳绳的游戏,然然说:“我不太会玩跳绳,你们谁会啊,能教教我嘛,”但是小朋友们没有会的,最终在老师的示范带领下,一步步的尝试跳绳,先是学会抡绳子,知道绳子是从身后往前抡的,然然费劲的抡着绳子,但是不会抬腿跳,后来慢慢的尝试着把绳子先抡过去,双脚再跳。

有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玩啊”,然然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跳绳,只有一根绳子怎么一起玩呢。他先是抖了抖双手里的绳子,高兴地说:“好啊,那我们一起玩吧”,说着,把其中一个手中的绳子交给了小朋友。两人一只手握着绳子的一端,开始使劲的挥舞着手臂。起初,他们只是在一上一下的挥舞着绳子。很快,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绳子在空中飞起来了,他们高兴的笑了。于是他们学会了两个人一起抡绳子玩了好久,乐此不疲。

不一会,然然就被其他玩具——小跨栏吸引住了眼球,他把跳绳放回筐里,走到跨栏旁边。他说:“我在电视里看见过有运动员叔叔是这样跳跨栏的”,他尝试着一步一个跨栏的走过去,慢慢的熟练了之后开始学会小跑起来,玩的不亦乐乎,这时在兴头的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走到玩具筐拿起了跳绳,尝试着在跨栏旁边跳绳跨栏,只见他一只脚跨过跨栏,双手把绳子抡过来,走两步,再把另一只脚跨过跨栏。

有其他几个小朋友看见然然玩的这样开心,也学起了然然的样子玩起了抡绳跳跨栏的游戏。

二、反思与回应:

1.游戏价值:

(1)动作技能得到发展

游戏中,然然利用跳绳的“抡跳”动作以及跨栏的“跨”的动作,锻炼幼儿的大肌肉以及精细动作的发展,抡绳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技能。

(2)交往技能的发展

游戏中然然能认真听取同伴的请求并乐意接受,一起愉快玩耍,提高其交往的兴趣。

(3)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游戏中幼儿从不会玩跳绳到在教师指导下试着练习跳绳动作,慢慢的学会抡绳、跳绳的动作,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结合跨栏游戏,社会经验得到了丰富与实践,增长自身经验,获得游戏乐趣。

2.教师指导策略:

(1)提供丰富游戏材料,将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幼儿。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使幼儿展开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让游戏行为和内容更加丰富,使游戏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情境性。在此后游戏活动中,投放更多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选择与创造组合的机会,进一步放手幼儿,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能力更高层次的发展。

(2)做到持续观察,依据情况介入。

小班幼儿游戏主题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变通性,在幼儿持续游戏的过程中碰到阻碍,引导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动脑思考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指导与介入。在幼儿没有接触跳绳游戏的阶段中,教师适时介入,给予幼儿一定的示范与指导。借此丰富游戏内容,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新的游戏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已升华与创造。

(3)关注后期发展,及时给予幼儿鼓励与认可。

游戏过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自主探索的活动意识,使其创造力与表现力向更好水平发展。

3.家园共育:

小班幼儿善于模仿成人的动作与行为,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学会善于观察幼儿日常行为与成长变化,遇到不恰当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给予引导与正确示范。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教师也会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幼儿定期观察,促进幼儿共同进步与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领域:健康

观察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者:***

今天我班在进行健康活动《我为红军送粮食》活动中。轮到高晨宇小朋友走“独木桥”时(平衡木)时,一只脚总会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踩到地面,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还是未能成功,高晨宇很沮丧地说“老师我学不会”,“宝贝,老师相信你可以的,你已经进步很多了”这时高晨宇看看我又看看平衡木,低下头不说话,还是不愿在去尝试,“你看啊,刚开始你的脚一下就踩到地面上了,现在你都能保持好长时间才踩一次,你已经很棒了,在坚持练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高晨宇加油”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高晨宇加油,高晨宇加油……”小朋友们也齐声喊到,高晨宇踌躇再三最终还是走到平衡木处练习起来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高晨宇小朋友终于成功走完了“独木桥”,他开心地笑了。

观察分析:

小宇小朋友是一个较为腼腆的孩子,在尝试走“独木桥”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尝试比较勇敢的孩子。在前几次的尝试活动中凸显了小宇动作协调性稍有欠缺,当经过多次尝试未能成功,他自信心受到了抨击,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小朋友们加油打气热烈环境,让他自己再次产生了坚持走过平衡木的信心。在孩子慢慢练习中最终得以成功。

指导对策:

1、小宇是一个动作协调性稍差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传递正确的动作要领让孩子观察学习,同时提供适宜的锻炼环境促进他动作协调性发展。

2、教师尝试有针对性地对小宇实施挫折教育,正面引导幼儿明白:人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3、提倡家长和老师同时对幼儿多点耐心,多鼓励,为他加油打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正确引导幼儿。

教育随笔: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儿期主要的学习方式。

这几天的教育活动中涉及到按规律排序的相关知识,我借助雪花片,在孩子们玩雪花片时渗透按规律排序相关知识,先是用两种颜色进行排序,接着是三种,四种,因为用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雪花片,大部分孩子很快就掌握了。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巨大的潜能。在户外活动时,袁淑颖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快看,我是这样排的,一个树叶一朵花(槐树落地上的花)。”“老师,看我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陈炫吉大声对我说。“老师,老师”孩子们兴奋地告诉我他的规律。孩子们有的是一个小木棒,两个小石子,有的是两片树叶,一个石子,还有的直接按规律排成了一个图案。我不禁感叹,孩子们是天才。在户外建构区,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按规律排序,还把它应用到搭建中,按规律搭建出高楼,一层木头,一层棒槌,一层易拉罐,这样依次搭上去,在游戏中孩子们掌握了按规律排序。

我们的教学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真正寓教育于生活中,真正寓教育于游戏中,孩子们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快乐地去探索,用积极的心态去了解未知的世界。

教育随笔:在游戏中学排队


今天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排队喝水,传来了一阵吵闹声,我赶过去看到好几个小朋友挤在饮水机前一团乱。姚晨曦还一手挡住饮水机不让其他小朋友喝,我没有急着批评他而是问他:“为什么不让其他小朋友喝水。”他带着哭腔说;“我很渴,我想第一个喝水,她们太慢了。”“小朋友都很渴。”“小朋友都很渴,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气嘴八舌的讨论,我想一定要让小朋友们有好好排队的意识。

这件事后我带孩子们玩了一个《运水果》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排着队从独木桥上走过去放水果,强调要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走才能又快又安全的把水果运过去。游戏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我们还讨论了要怎么才能把队排排好。下次去喝水我看到孩子们开着小火车走过去了,还有几个孩子在提醒其他小朋友要一个跟着一个才能快点喝到水。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要让孩子明白一个到理游戏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比简单的说教管用的多,常规教育也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幼儿观察记录:游戏中反映孩子的性格


幼儿姓名:倪XX

年龄:6

班级:中2班

观察教师:沈XX

观察日期:5月12日

观察时间段:10:27——10:30(第一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2

客观描述:大部分幼儿都是小组进行活动的,但是倪XX在看了很多同伴结伴玩建构的时候,发现同伴的玩法不怎么适合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拿了一些建构的材料,并在一边自己琢磨怎么好玩的搭起来。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基本上随意地摆放,只是把塑料圆筒放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搭了一块木板。但是不一会,他发现木板可能有点不稳,他就又拿了两个圆筒直接塞在木板下面,并且试着轻轻地摇晃一下木板,发现不会乱动了,他又继续待在边上,思考着下一步该干什么呢?没一会,他有去拿了很多的塑料圆筒,并且小心翼翼地放在木板上面。一开始是非常小心地慢慢放上去,但是到后来发现木板十分稳固,就一下子放了很多个圆筒上去。

观察时间段:10:32——10:35(第二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2

客观描述:倪XX一个人在一边玩的十分开心,并且很有创意,这样的景象吸引了同伴。

同伴:倪XX,我也和你一起搭吧,好吗?

倪:好啊,但是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搭了?

同伴:那我们来把你刚才搭的再搭的大一点吧!

倪:好啊,就像搭一个大大的赛车跑道那样。

同伴:那我们一起再去拿东西搭吧。

在和同伴的相互合作下,他们快速地在地上放好圆筒,并且稳定地在圆筒上方放置木板,并且又很快滴搭了好几个一样的,并且又在木板上面放了很多个圆筒。看见这样的情境,幼儿们都十分开心。

观察时间段:10:35——10:38(第三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2

客观描述:由于突然的大风,倪XX和同伴搭建一半的赛车跑道被吹倒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极力去抢救。但是风还是有点大,他们无法继续刚才的赛车跑道了。但是,一会儿的时间,不知道是谁的主意,他们居然慢慢地在搭建一个滑坡,并且尝试利用圆筒从滑坡上面滚下来,并且滑坡还没有倒塌。于是他们又继续在滑坡上增加另一块木板,然后又一次尝试用圆筒滑下来。以此类推,他们玩的十分开心。

原因分析:倪XX在我们班是一个“不突出”的幼儿。为什么说他“不突出”呢?因为他不像特别爱吵闹的那些幼儿一样,吵闹的很有规矩,知道自己有点超出“调皮”的界限了,他就马上安静一会;如果,和同伴一起遇到或者发现了好玩的事情,即使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开心,但是一会儿的时间,就会发现他又在一边变安静了。总而言之,倪XX是一个很有分寸的孩子。在今天的游戏中,他看见其他幼儿成群在一起搭建,但是他并没有加入他们,而是自己创新想办法搭出不同的好玩的东西来。在搭建的过程中,也发现他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会考虑自己搭建的东西是否稳固,然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面对同伴的合作要求,也是欣然答应,并且和同伴合作搭建一个跑道。虽然在搭建中,遇到了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有创意了另一种的玩法,同伴们也是跟着他一起进行搭建。说明他又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是有很大的关联。从家长每日接送孩子的细节中发现:妈妈每天都是和他一起入园,然后相互说“再见”,并不是和孩子还要在教室内再聊一会;在放学的时候,妈妈会主动问“今天在幼儿园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啊?”有可能是家长的自然语言,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同时也会提高孩子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能力。

对策与建议:①倪XX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其实可以在每次游戏的时候,可以让他说说他想要怎么样玩呢?或者是遇到这些玩具,你会怎么办呢?也可以在他玩还一个游戏的时候,请其他幼儿一起来观赏一下他是如何玩的,或者在游戏结束的时候,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不但锻炼了他的语言能力,也让其他幼儿知道原来可以有很多的玩法,不要只局限在一种游戏的玩法上。

②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从生活琐事或者是他近期内的表现,不断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性格,这样在游戏的时候,可以更加去体会该幼儿的表现。

③家庭环境的因素很大,可以告知家长幼儿在园的表现,是否和家里的一样,也可以咨询幼儿在家会经常做什么事情,结合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幼儿。

在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中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

在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中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的语言教育模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革。如何支持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广泛习得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已成为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热点。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在多年语言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观念指导幼儿园故事表演活动的开展,挖掘故事表演游戏中蕴含的语言教育资源,从表演故事的选材、表演游戏的指导、幼儿创造性表演活动的支持等方面人手展开研究,探索出一套支持幼儿丰富文学语言、发展交往语言、建构个性化语言的语言教育指导体系。

一、选择适宜的表演游戏素材,丰富幼儿的文学语言经验

好的作品是儿童开展故事表演游戏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吸收文学语言,课题组从中外儿童文学库里选择了四十余个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故事,并对他们的语言结构、文学特质、角色特点、情节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表演故事的选材和欣赏方面实现了两个转变。

(一)转变选材视角——从单一到多元,为幼儿营造真实丰富的文学欣赏环境

什么是适宜表演的儿童故事呢?研究之初,按照传统视角,老师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经典儿童故事让孩子欣赏,这些作品通常具有角色个性鲜明、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特点,如《小兔乖乖》《拔萝卜》《小熊请客》《三只蝴蝶》《小马过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老师们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学环境,不断转变视角,拓宽题材类型,并挖掘出不同类型题材对幼儿语言经验的不同作用。

选择诙谐幽默的童话故事——感受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儿童天生具有对荒诞故事情节和有趣语言材料的幽默感,许多外国童话故事往往突破传统的“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的束缚,更为幼儿所喜爱。我们为中班幼儿选取的《大嘴蛙》,讲述了一只爱说大话的青蛙最后撞上了鳄鱼的诙谐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让幼儿忍俊不禁。我们为大班幼儿选取《长名字,短名字》的有趣英文故事,讲述一对中国兄弟,哥哥名字短,叫Sam,弟弟名字非常长,叫Nekkinekkitermbono SO rembooo ma mu—echi gamma gammagu—tchi,长名字给弟弟的生活带来了大麻烦,最后故事幽默地调侃道:“从此以后,中国人就不再取长名字了。”孩子们对这种文化比较非常敏感,常常听到他们在生活环节不停地复述故事对白,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嫁接到长名字中间,从中体会到了语言游戏的快乐。

选择画面丰满的绘本故事——体会文字想象的乐趣。传统的文学故事欣赏往往以听为主,丰富多样的绘本故事能给孩子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绘本故事有很多内涵都融入画面之中,幼儿要去观察、猜测、想象和增添对白,有更多语言想象的乐趣。以绘本故事《大灰狼娶亲》为例。故事以大灰狼猜想盖头下的新娘是谁为主要线索,一页一页的画面中,新娘逐渐露出了手、尾巴、牙齿——原来也是一只大灰狼,这样的情节让读者的心被牵动、被吸引,而大灰狼和新娘的对话却没有在文字中体现出来,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

选择情节凝练的寓言故事——丰富口语表达的空间。寓言故事由于语言简单,情节凝练,孩子们在欣赏和表演时空间更大,作为大班创造性表演的素材具有独特的优势。以经典寓言《盲人摸象》为例。孩子们从起初模仿盲人的动作,到自主增添表演角色(大象、养象的人),自己增添对话(用已有的语言经验描绘大象各部分的外形,如象牙像胡萝卜、香蕉;后背像山、床;脚趾甲像小石子;耳朵像书、簸箕等),充分体会到了语言创编的快乐。

(二)转变欣赏方式——从教师到幼儿,支持儿童个性化地吸收文学语言经验

文学故事的欣赏方式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引领幼儿进行欣赏或复述。我园在引导故事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生活中理解、体验作品;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迁移作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改编。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帮助幼儿丰富语言。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每一个作品的含义,教师充分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如改编的英语《老鼠嫁女》的故事中,为了帮助幼儿探讨人物的性格,丰富词汇,让单一对白更丰富,老师带领幼儿讨论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诠释鼠爸爸、女儿、大风、墙、太阳等角色的重复台词,幼儿在讨论中说出了“帅气,绅士,糊涂(鼠爸爸);可爱,美丽,温柔(鼠女儿);温暖,霸气(太阳);骄傲,狡猾(猫)”等不同的形容词。

搭建开放的欣赏平台——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后,通常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独特想法。这些讨论包括变换方式复述台词、改编自己喜欢的台词、评价自己喜欢的角色等等。如在传统故事《小熊请客》中,幼儿就大胆提出:“小狐狸为什么就不能到小熊家去做客,她如果已经改正自己好吃懒做的缺点了呢?”带着这样的质疑,《小熊请客》中演狐狸的小朋友为了能去小熊家,创造出狐狸“怀孕了”“腿受伤”“胳膊骨折”等不同情节,来博取小动物的同情。

支持语言经验的迁移——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文学故事中,除了已经成型的剧本之外,故事要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剧本,都要增添很多的对白或旁白,这就给孩子进一步灵活运用语言提供了机会。在大班故事《小壁虎找尾巴》的表演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将故事改编成剧本,于是就有了小壁虎出场的台词:“我是一只小壁虎,今天运气真不好,出门遇到一条蛇,一口咬断我尾巴,没有尾巴可不行,我要去借尾巴!”“幸亏我遛得快,没把我一口吞进肚”等等。

二、开展自由自主的表演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在故事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围绕故事中角色的分配、表演规则的制定、情节与材料的选取、动作与对白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对话。此时,他们的语言运用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进一步给予幼儿自主交往的空间,老师们解放思想,采用多种策略支持幼儿。我们将这些策略的类型和效果总结如下。

(一)游戏过程的指导——提高幼儿的协商意识和交谈水平

1.把解决问题的空间还给孩子,促进协商意识的提高

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随着他们对故事中台词、情节的熟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希望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如何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孩子手中,支持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教师们先后总结出一些策略:通过DV回放、区角讲评等帮助孩子们了解伙伴间如何达成共识;借助角色胸卡帮助幼儿自主读图,学会快速分配角色;支持孩子们设计新的服装道具,从而吸引更多幼儿愿意扮演反面角色;采用抽牌分组的形式给幼儿创造与不熟悉伙伴一起做搭档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纱巾、盒子等低结构的材料,使他们有空间自己解决装扮问题等。现在,孩子们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快乐自主,意见不合时不再找老师,而是运用商量、猜拳、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轮流扮演、共同使用道具、为同伴做动作示范、主动给忘词的小朋友提词等方法解决常见的表演问题了。

2.教师以多种身份介入游戏,丰富幼儿的口语对话模式

幼儿在故事表演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处于自由交往和自主表演的状态,教师不轻易干扰幼儿的游戏。但孩子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游戏不下去时,老师的适时介入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此,老师们研究出了一些不干扰游戏进程的介入方法,通过担当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旁白、缺失的角色、观众等),为幼儿示范丰富的对白模式和综合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肢体、口语、表情)。

如一位中班教师在观察幼儿表演故事《三只小猪》时,发现没有幼儿演大灰狼,就主动戴上了狼头饰,被幼儿发现后,经幼儿邀请参与了活动,并通过自身创造的大灰狼形象(动作夸张、表情凶狠、语调粗声粗气),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在表演活动快结束时,老师往往会扮作观众,或者支持其他观看表演的小朋友通过献花、发表观后感等方式与演员互动,甚至小演员也会拿着话筒走到观众席去征求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表演的小朋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支持,而小观众则学会了怎样表达欣赏和悦纳的态度、怎样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

(二)小组评价环节的指导——丰富幼儿的谈话策略,提高交谈技能

游戏结束后的小组讨论和分享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了录像回放引发话题、经验推广促进表达、轮流发言养成习惯、示范交谈扩展谈话策略(讨论、陈述、质疑、肯定、否定)等方法,帮助幼儿丰富谈话体验。有如下策略。

通过录像回放等方式帮助幼儿回忆表演经验,产生集体话题。谈话的基础是共同的话题,而幼儿在讨论时往往时过境迁,忘掉了游戏里的事情。教师采用录像回放的方法,就能帮孩子们更好地回忆游戏经验,主动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来。

鼓励幼儿讨论时围绕话题轮流发言、安静倾听,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面对熟悉的游戏话题,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致使谈话进行不下去时,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往往能够达到集体谈话活动的目的——帮助幼儿养成围绕话题轮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等基础的交谈习惯。

幼儿案例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表现


案例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作为幼儿园教育者我们在努力追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研究表明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但由于自身年龄发展特征,缺乏生活和游戏经验,幼儿在游戏中大都以模仿为主,很少有创新的表现。所以在日常游戏中作为老师,常会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为主,引导幼儿探索各种材料的玩法,从而导致出现教师高控游戏过程或开展高结构的游戏的现象。然而,当我在组织中班幼儿开展自主探索游戏时,却发现了许多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表现。

案例描述

案例一:户外“过小桥”

户外场地上平行摆放着两座“小桥”,我组织幼儿排队一个跟着一个从一座“桥”上通过,再通过另一座“桥”,依次循环反复。当两次循环之后,我就站到一旁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当没有老师的组织后,幼儿的游戏开始发生了变化。有的幼儿开始双脚分开坐在桥面上,然后慢慢地移动。其它的孩子看到之后也学着坐着移动,于是便看到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坐着移动,同时,还发现些孩子开始倒退中往后移动着。几次循环之后,又发现有个别孩子竟然全身趴在桥面上,然后爬着过了桥。孩子们就这样在两座桥上,玩出了不同的花样,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再组织,而幼儿却也很有秩序地一个跟着一个通过“桥”。

案例二:玩橡皮泥

在即将离园前的十分钟内,幼儿已做好离园准备,我发给每位幼儿一份橡皮泥,让他们在玩中等待家长的到来。我并没有规定他们要做什么,只是问了问:“橡皮泥,变变变,可以变成什么呢?搓一搓、团一团、压一压能变什么呢?”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起来,“可以变成球,可以变成饼干,可以变成面条…”说着孩子们便动起来了,有的搓成球,有的搓成长条状,有的搓圆再压扁变成“饼干”。我站在一旁等待孩子们更多的作品,接着一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说:“老师,饺子。”我一看,果然很像饺子,圆圆的饼干对折之后就变成了饺子。我夸了一句:“真是饺子耶,真棒。”其余孩子看了之后又开始捏捏橡皮泥,然后我便听到孩子们说:“老师,看我的牙膏,老师,这是蛇,这些是豆豆……”。最后,我发现孩子们将手里的橡皮泥变成了蛇、面条、饺子、饼干、豆豆以及棒棒糖等等不同的作品。

分析与评价

在以上的两则游戏案例中,我们鲜明地看到幼儿在游戏中也会有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并最终创新出的多种新玩法。为什么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如此的表现?分析这两则游戏,会发现有许多共同点。首先,游戏的材料简单且具有多变性。这两则游戏中使用的材料仅仅只有单一的平衡桥和橡皮泥,相比较于其它类的游戏材料很少。但同时这两种材料的玩法具有多变性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其次,游戏中教师的“干预”少,游戏结构低。在这两则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要求只有常规的提醒,游戏中对于幼儿的规则要求很少,游戏结构较低,这样反而给予幼儿较多的自由探索空间。所以,通过以上两则案例的分析可见,游戏材料的特性和游戏结构的高低以及教师的组织是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创新的重要因素。

幼儿案例分析《在语言游戏中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错过了这个最佳期,人的语言发展有可能滞后,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语言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启发幼儿的语言发展呢?

二、案例描述:

在区域活动的语言游戏《做客》中,舒雅坐在娃娃家里一言不发,我问:“舒雅,我可以进来吗?”舒雅点点头,我说:“我可以吃水果吗?”子涵马上说:“老师,请吃桃子。”舒雅看见子涵这样,也拿了一串葡萄说:“老师请吃葡萄。”我又说:“你们家里还有什么可以玩的?”舒雅想了想说:“我给你放电视看。”舒雅一说完,其他几个小朋友就忙着开电视,舒雅也抢着开电视。

分析:

小班阶段的幼儿语言正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并且是受自身经验影响的,特别是用语言和同伴进行交往,再加上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更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措施:

1、对于幼儿不愿参与活动,不愿用语言与同伴交往的幼儿,我采取积极的鼓励和引导,特别是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是非常有效的。

2、通过家园共育的这一教育资源,请家长引导幼儿在家观察家人在家的活动,特别是有客人时,鼓励幼儿尝试礼貌待客等等,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言。

在表演游戏中拓宽幼儿发展情节的思路


表演游戏的创造性,表现在角色运用语言、表情和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它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孩子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扮演角色,反映作品内容,但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往往有时想要渲染某个情节,却又无所适从。 因此,我在组织表演游戏时,为了使游戏内容更丰富,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忆有关的生活内容,并和正在表演的故事作有益的联想,逐步拓宽思路,用真实的熟悉的生活丰富故事情节,使表演更生动饱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增进幼儿语言、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周围的现实生活往往是儿童游戏内容的基本源泉,但孩子们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潜意识里却没有这种概念,表演内容单调,失掉了表演游戏本身应有的特点。

在表演游戏《小猫钓鱼》的开始部分,“猫妈妈”领着“小猫”去河边钓鱼。第一次表演的时候,“猫妈妈”肩膀上扛着鱼杆,“小猫”拎着小桶,就这样干巴巴地往河边走去。

孩子们表演完后,我问:“有谁和爸爸妈妈去钓过鱼!”“唰”好多孩子举起了手。我接着问:“那你们是怎么去的!”“爸爸骑车带着我和妈妈。”

“妈妈在路上还给我讲,现在是春天了,小草都绿了,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所以我们才能去钓鱼。”“我和妈妈还在去钓鱼的路上捉迷藏呢。”

听到孩子们的话,我拿起“猫妈妈”和“小猫”的头饰说:“它们听了小朋友的话,悄悄地对我说,你们太偏心了,小朋友去钓鱼的时候,那么有意思,可刚才演我们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呀?”

当我再请孩子们表演的时候,它们的情绪似乎突然高涨起来,加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一个“猫妈妈”临出门的时候,帮“小猫”整理整理衣服说:“出门的时候要听话,等钓到了鱼,妈妈炖一锅鲜鱼汤给你喝,也好补补钙。”

另一个“猫妈妈”在路上歪着头对孩子说:“孩子,你来听,是什么声音,现在是春天,小燕子飞回来了,大树又穿上了绿衣裳,小草都变成了嫩绿的颜色,等一会儿到河边见着大人的时候要有礼貌啊!”

由于有了老师的引导,两次表演的情况已大不一样。其实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也在不断增加,表演游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他们生活中某段生活的再现。

因为一般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如果要表演,没有生活内容的加入,往往索然无味,游戏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孩子们所增加的这些创造性的语言和情节,它给表演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

在组织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每次表演的前几遍往往都比较单调,不是孩子们没有有关的生活经验,而是他们的思维一时还不能和正在表演的内容相吻合,这时便需要老师在表演前适当引导,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充实表演情节。

如在表演《萝卜回来了》之前,我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回忆: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和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天气很冷,从温暖的教室来到室外的时候你会怎样"冬天的时候,你最喜欢干什么"除了请孩子们讨论,我还请他们用动作来表示。

因为有了相应的铺垫,孩子们的表演也是百花齐放。一个孩子演的小白兔,先是蹲在地上,两手合在一起放在头的旁边作睡眠状。突然身体抖动了一下“呀,真冷”,然后站起身作打开门状。

“风这么大,冷嗖嗖的风吹得我都哆嗦了,肚子真饿,还是先找东西吃吧。”出门后,小兔先搓搓手,跳了几下说“这样还能暖和一点”,再作蹦蹦跳跳状找东西吃去了。

另一个孩子演的小熊说“难得一个下雪天”,作抱头状,“晶莹的雪花飘落下来,好像蝴蝶在跳舞,我先堆个雪人吧”,只见他一会找来一把铲子作铲雪状,一会高兴地围着“雪人”跳来跳去,忙得不亦乐乎。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一个孩子所增加的情节无形中也使其他孩子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因为日常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他们用语言和动作重新组织,渗透在了表演中。

这种形式,不仅充实了表演情节,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经验的不断挖掘,萌发了孩子们的一种创造欲望,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拓宽幼儿发展情节的思路不仅是老师的一种引导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一种表演技巧,使他们能把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再现在表演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表演次数的增多,孩子们的表演已不再拘谨平淡,他们已不是完全模仿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增加或删去某些情节、对话。

在表演中,孩子们是以自己的情感、动作、语言、语调等再现他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记得孩子们刚表演的时候,哪怕是故事中的对话,若孩子说错了一点,其他孩子都要赶紧给他纠正,而现在孩子们已能较自如地增加内容和情节了。

如表演《三只蝴蝶》的开始部分,三只蝴蝶在草地上做游戏,三个表演的孩子,一会儿拉起手做集体游戏,一会儿又拍球、闻花香,还有的在跳舞,他们把自己在草地上做过的游戏很自然地迁移到表演中了。

有时无论是幼儿自己表演或观看别人表演,他们都兴致勃勃,并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与理解在对白和情节中作相应的取舍,表演起来极具感染力,这样的情节显然是耐看多了。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创造的过程中,孩子们已不单纯地只是在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地把增加表演情节的思路拓宽到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他们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新的特色,这种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一种独立活动,在这样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信《小班观察记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创造与发展》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观察记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