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材料名称:新鲜蚕豆、毛豆
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的农作物比较熟悉,每年的五月份、九、十月份左右,有的小朋友就会来告诉我们,他们在家帮爷爷、奶奶摘蚕豆、毛豆,剥蚕豆、毛豆,吃蚕豆毛豆,可见蚕豆、毛豆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着,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在区角游戏中投放新鲜的蚕豆、毛豆。
设计目的:
通过让幼儿对新鲜蚕豆、毛豆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发动幼儿收集新鲜的蚕豆、毛豆、牙签
活动过程:
幼儿收集来的新鲜蚕豆、毛豆都带有壳,要用蚕豆、毛豆来制作,必须让幼儿将蚕豆、毛豆剥好,因此,我们就为幼儿创设了“生活劳动区”,提供蚕豆、毛豆芥让幼儿来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而是在一旁观察他们,看他们是怎样剥蚕豆、毛豆的。
观察一:
胤胤小朋友在剥豆中的表现,他的指甲较短,他挑好毛豆芥先是拿在手里看并找在哪入手,当他选准了地方,就用手指抠毛豆芥,抠得手都发红,可毛豆还是没有剥掉,于是,他东张西望地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剥毛豆的,看到有的小朋友已经剥了许多豆,他突然站了起来,到柜子里拿来了剪刀,用剪刀将毛豆芥两头剪掉,再用手指去剥,豆豆剥了出来,他可高兴了。
分析:
生活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学习资源,幼儿通过学习而成长。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应是这样的知识。而生活活动则由于其单调、琐碎,常被老师所忽视。诚然,幼儿在学校中学习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日常的生活知识对幼儿也是有意义的。
日常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件件简单、琐碎的劳动,但是在这简单方式的劳动中蕴含着自然和科学的规律及原理,凝聚了日常人们聪明的想象与创造。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当幼儿在模仿习得这种劳动技能时,他们同时也感受体验前人的智慧创造,并由此促进引发了自己的智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剪刀来剪开毛豆芥剥豆,解决了他不能抠开毛豆芥的问题,在活动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快乐。
观察二:
佶佶小朋友看到毛豆芥就说:“我在家一直帮奶奶剥毛豆的”,一边说一边就剥了起来,只见她又快又好得将毛豆剥了出来。
分析:
生活学习常常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通过劳动学习,可以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能力,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可以锻炼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等意志能力,在习得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同时,幼儿的独立社会能力也逐步形成,这也有利于其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从事劳动及获得劳动成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情绪等等。在剥毛豆活动中佶佶小朋友不仅仅锻炼了剥豆的技能,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些生活常识,她的认知、人格都同时得到了发展。总之,生活劳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是全身心的。生活学习是幼儿成长的一个途径。
观察三:
等到每位幼儿都试过之后,我就组织幼儿共同讨论:你是怎样剥毛豆的?然后请大家说说,哪种方法好。
我把毛豆芥放在桌子上,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来演示后,讨论开始了:
“胤胤小朋友的方法好,他手指钾短,用一把剪刀把毛豆的两头剪掉再剥,那就可以剥了。”
“剥不掉,用牙齿咬,剥起来就快。”
“不能用牙齿咬,这样太不讲卫生,豆芥上有细菌。”
“用剪刀剪,这样慢,可以把豆芥边上的茎拉掉再剥,很快就剥掉了。”
“我觉得一样也不用,就这样用手剥最快。”佶佶说。
孩子们各抒己见,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在讨论中他们的认识在不断清晰。
分析:
以探究的方法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使幼儿学得更主动、自由。在以往的幼儿园劳动学习中,教师习惯以达到某种劳动结果为目的,常用传、帮、带的方法教幼儿学会熟练运用某种劳动技能,这种劳动活动常常成为一种单纯的机能学习,劳动学习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成人通常有一套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幼儿往往不受此限制,他们会好奇地想象试用许多新的方法。因此,劳动生活有较多自我发挥、创造的余地,更应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
同时,幼儿剥毛豆的劳动活动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在剥毛豆前,我并没有要求幼儿运用何种方法,而是为幼儿创设条件,鼓励幼儿探索剥毛豆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活动,让幼儿讲一讲,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没有一种预定的结论,而是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某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那些零碎的经验。这样的劳动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也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总评:
生活不仅是幼儿生命的组成部分,而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从幼儿的特点看,幼儿期发展正处于生活适应的阶段,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本来就是不可分开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幼儿年龄越小,与生活联系往往越紧密。生活学习应当成为我们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中的一种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充分创设条件,指导他们参加各种生活劳动,学习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在劳动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各项技能、生活常识,发展他们的认知和人格。
情景一:早晨户外活动的时候,杨凌峰小朋友从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大蜗牛,于是建议把蜗牛抓回去,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蜗牛一到班级来做客,吸引了全班小朋友的目光。做完早操上来,小朋友都往自然角里钻,迟迟不肯离开,怎么也舍不得去洗手吃点心。蜗牛一下子成了小朋友们的焦点,大伙在那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这个小客人来。杨凌峰说:“这只蜗牛好大啊,你看他的壳是咖啡色的,一圈一圈的。”陈斐:“快看,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线!”王亮凯:“蜗牛的壳好重哦,害他爬的那么慢。”刘鸿鑫:“你们看,蜗牛越爬越高了,顺着叶子爬到屋顶了!”……课后,小朋友第一时间又跑到了自然角去,这时,小朋友惊奇的发现蜗牛产下了一只小宝宝,小朋友们更是兴奋了,提出了许多问题:蜗牛妈妈是怎么生宝宝的,从哪里生下来?宝宝生下来吃些什么?哎呀,蜗牛妈妈怎么死了?……
情景二:第二天,一位小朋友跑来跟我报告:“老师,自然角又来了一位小客人,是大一班小朋友带来的螳螂,装在瓶子里呢。”听到了小朋友的报告,立刻走过去,发现螳螂的身边早已经围着一群好奇的宝宝。他们又在观察这可爱的小动物,陈文涛还模仿起《3edu》里的螳螂跳起“大刀舞”。一到下课,小朋友更是按耐不住兴奋,第一时间往自然角跑,平时遭受冷落的自然角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教师的体会:自然角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之一,以往我们总是常常在这里摆花养鱼。然而孩子们很少“光顾”,即使停留一下,也很短暂;孩子们的活动也就是给植物浇水;给鱼喂食、换水。还记得上学期,自然角来了三位小客人——巴西龟、春蚕和金鱼,这三位小客人受到了小朋友的热情款待。我们为小朋友设计了“**到我家做客”的观察记录表格,小朋友们都能很认真地对待,为了能让乌龟宝宝活的更好,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资料,寻找巴西龟的饲养方法,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小朋友还为蚕宝宝、金鱼宝宝取名字,小心照料,仔细观察它们一点一滴的变化。一到自选活动的时间小朋友都往自然角里钻,放学也争着要把小动物带回家照料。自然角成了小朋友充分发挥爱心,接受情感教育的桥梁,成了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发展观察能力的纽带。孩子们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探究和发现,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不仅如此,孩子们在亲身经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品质,学会了学习。这一学期,由于工作的疏忽,忽略了自然角赋予的重要的教育意义。结合《3edu》的主题,开学的第一周我们请孩子采来了许多野花野草,经过孩子和家长以及老师的共同装饰摆放在自然角中,但是只吸引了孩子短暂的目光,随着花草的凋谢,孩子们观看的热情也随之熄灭了。自从孩子把蜗牛和螳螂请进了班级的自然角后,我发现孩子更感兴趣的是活生生的小动物。一切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下周起将调整自然角的内容,和孩子们一起商讨自然角的布置方案,一起动手将自然角布置起来,延续上学期较好的做法,通过表格记录等形式,进一步调动起孩子们观察的积极性,使自然角更加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出自然角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在自然角中获得更多的发现,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今后,将不断提醒自己要用科学的理念、创造的热情和智慧来重新审视和重建小小的自然角。通过极力孩子探究动植物,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
导读:生活中很多母亲为了避免孩子纠缠哭闹,采取离开孩子一段时间,把孩子托付给长辈和保姆带,或者在奶头上涂辣椒、红药水、黄莲水让孩子嘴巴吃点苦头,望奶生畏,甚至故意冷淡孩子﹑疏远孩子以达到断奶目的.
许多孩子在断奶时会哭闹,拒绝食物,甚至养成咬被角、吮手指的毛病,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有恋乳危机。就此,有的妈妈很担心写信咨询了专家,专家给予了分析和答复.。
专家:您好!
我想向你咨询一个问题.我的儿子今年7岁了,感觉他很喜欢摸我的乳房.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是10个月时断奶的,吃母乳时没有摸乳房的习惯.只是一只手拍我后背.断奶后用奶瓶吃奶时,要一边摸着乳房一边吃,不许的话就有些烦躁.这种情形持续了大概一年左右,主要是保姆喂奶时他才这样.给孩子断奶前后我都在上班,但中午和晚上都在家吃饭.
儿子渐渐长大后,喜欢跟大人开玩笑,摸大人的腰啊,挠痒痒什么的.看到有人给孩子喂奶也会在一边观看.今年5.1出去玩,他舅妈在公园给妹妹喂奶,他赶紧站在前面挡住,不让别人看见.还有一次,舅妈喂奶时,他在旁边捏舅妈的乳房,我把他拉出去了.
平常他想摸我乳房时,我一直没有让摸,他有意无意的触碰我到胸部时,我也没有明确的说他,怕说多了,反而不好.只是委婉地提醒他:人的身体有些是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和摸,也不能去摸别人.
昨天在商场,他和同学公然地去摸模特的胸和大腿间.我忍不住又有些担心了,他这样正常吗?说实话,.现在,我自己都有点怕儿子抱我了.
期待您的回复,内容可以公开的,我相信有这样烦恼的不只我一个.谢谢!
专家回复分析:
一﹑孩子“恋乳”的心理原因:
从出生到一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为乳儿期。乳儿,顾名思义就是吃奶的孩子。孩子吃母奶,不仅仅是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更是安抚和亲密的源泉。这方面有很多相关的心理研究和实验.
比如,心理学家哈洛(Hallow)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之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有感觉饿了才跑去吃奶,其余的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哈洛等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不仅仅需要母亲的乳汁,更需要母亲的爱!喂奶满足的是孩子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同样让孩子吃母奶,母亲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母亲把喂奶当任务,孩子吃着奶,自己却想别的,或者孩子一哭就用奶头堵嘴,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烦躁;如果把孩子抱在怀里,妈妈一边微笑一边轻拍孩子,孩子一边吃奶一边倾听妈妈熟悉的心跳和亲切的话语,孩子不仅饱吸了甘甜的乳汁,而且享受到了醉人的母爱,会身心和谐。所以,吃奶的孩子“恋母”也“恋乳”,母亲正确的喂奶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据研究,一个成人良好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往往与乳儿时期吃奶时的习惯有关。
二﹑谨防不恰当断奶引发的各种断奶后遗症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大,母乳已很难满足孩子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了。所以,一般父母会在宝宝长到10-12个月时,给孩子断奶,这是第一次“生理性断乳期”。
对于通过吃奶对母亲产生亲密依恋的孩子来说,断奶不单单是营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失去在母亲怀里吸吮和偎依的机会,断奶的孩子情感上很敏感,更需要母亲情感上的高度关注。孩子在断奶阶段最需要的,是母亲让他确信他依然是被爱着的。
生活中很多母亲为了避免孩子纠缠哭闹,采取离开孩子一段时间,把孩子托付给长辈和保姆带,或者在奶头上涂辣椒、红药水、黄莲水让孩子嘴巴吃点苦头,望奶生畏,甚至故意冷淡孩子﹑疏远孩子以达到断奶目的.
这些都属于不恰当的断奶方式,和孩子的需求背道而驰,容易给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让孩子心理恐慌,缺乏安全感,产生情感焦虑并引发包括摸乳房﹑摸胳膊﹑摸耳朵﹑咬被角﹑抱母亲的衣物在内的各种断奶后遗症.
发邮件给我的这位女子,在孩子断奶期间,自己忙于工作,只在吃饭时可以见到孩子,孩子主要由保姆来带,保姆用奶瓶喂奶时,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烦躁不安,出现抚摸保姆的乳房寻求慰籍的行为,她和保姆对孩子这种行为没有及时纠正,而是听任它持续了一年.由此可知,她七岁的儿子之所以对乳房有特殊的兴趣,就是当年断奶方式不恰当,他出现“摸乳”行为时没有及时纠正而延续下来的断奶后遗症.
三﹑怎样帮孩子克服“恋乳”情结
断奶期是第二次母婴分离,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完全吸食母奶到断奶,习惯于母亲香甜的乳汁到彻底告别,孩子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更需要母亲采取正确的断奶方式并对断奶期间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及时矫正.帮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戒断对母乳的依恋.
对于断乳期孩子出现的摸乳房﹑摸耳朵﹑咬被角等行为,母亲可以尝试一些办法转移其注意力,比如,把孩子的手轻轻挪开,指着色彩鲜艳的玩具给他看,抱着他在房内边哼儿歌边走动,或者陪他做游戏,讲故事等等,满足孩子的情感依赖﹑缓解他内心的紧张感.只要母亲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方式得当,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在短期内是可以戒掉的.
发邮件给我的这位妈妈,因为错过了纠正的最佳时期,现在再纠正有点困难,但积极采取一些行动,还是可以帮孩子摆脱“摸乳”行为的.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一)﹑转移注意法
孩子出现碰触乳房行为时,不动声色地握住他的手,拉着他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讲故事,玩游戏,和他一起看动画片等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也逐渐淡化他对乳房的关注.
(二)﹑亲子沟通法
孩子摸乳其实是情感上依恋母亲,渴望母爱的信号,所以,不管工作多忙,每天一定抽点时间陪孩子,跟他交谈,陪他游戏,跟他做朋友,让他享受到充沛健康的母爱,如果孩子能感受到并且获得了安全感,自己就会减少对母乳的依恋.
(三)﹑环境熏陶法
给孩子布置充满温馨与童趣的房间,鼓励孩子听音乐,看适合他的漫画与图书,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引导他过充实而有规律的生活,条件允许的话,经常陪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让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开阔他的视野,陶冶他的心灵,丰富他的内心体验,让孩子在心旷神怡中养成开朗豁达的心胸,转移摸乳房的不良习惯。
(四)﹑情理说服法
七岁的孩子还是天真烂漫的儿童,母亲因势利导,对他进行情理说服.也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比如,她说“舅妈喂奶时,他在旁边捏舅妈的乳房,我把他拉出去了”.拉出去只会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把他的手轻轻握住,蹲下来和颜悦色地问他:“妹妹这么小,吃奶时,都不摸她妈妈的乳房,你这么大了还去捏,妹妹长大以后会羞你的.你想让妹妹这样羞你吗?”,然后用手指比划着做羞他状,在嘻戏中让他感到惭愧,自觉收敛行为.
对于他在商场和同学摸模特的胸和大腿间的行为,可以请商场的工作人员出面制止,利用职场权威对他们起到警示作用,母亲趁机委婉地提醒他们,这类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希望以后不要再犯.
祝愿这位母亲用爱心,耐心和慧心,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结构区里插雪花片,这是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愉快活动。孩子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个人专心地插着自己的小玩意儿。王雨馨和赵彦淇两个人在一起玩,赵彦淇还不时地与王雨馨交谈着。我在一边观察:原来王雨馨还不会插圆形。
赵彦淇:你的圆圈一点都不圆。
王雨馨:我就是插不进去。
我压制着自己“教”的冲动,听着他们的谈话。
赵彦淇:我来帮你插,这里要转弯的。
王雨馨:让我自己来。
这次,王雨馨在插的过程中,把赵彦淇已经插好的一个圆圈拿了过来垫在自己的圆圈下面比试着。
“你要做得和我的一样圆。”赵彦淇不时地提醒着,宛如一个小老师。
我悄悄地离开了。
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具有积极的性质,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如本案例中,王雨馨在插圆时有一些困难,一旁的赵彦淇便善意指出她的错误并欲直接帮她插,而王雨馨却执意要自己来完成,热心的赵彦淇只好不时地提醒她。我在此过程中,除了关注,没有任何介入。
我认为,这时采取的保持沉默的策略是因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自己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并且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相信《怎样让小班幼儿在音乐角快乐游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音乐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