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时间:教师(两位带班老师)在整理小朋友早锻炼时脱下的一大堆的衣服,小朋友们去盥洗室小便、洗手准备吃点心。没几分钟小朋友洗好手陆续进活动室,老师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拿起用热水焐好的牛奶,一个个帮孩子们或插上吸管或剪口子倒入杯子,手脚忙碌不停,而这时的孩子们坐在座位上,有的在嬉闹,有的在玩杯子,有的在叫:“老师我还没喝到牛奶!”┄┄
二、分析:
我们常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学会生活”挂在嘴边,而事实上却事事不放心、事事包办,让孩子生活得舒舒服服。且现在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情愿自己忙一点、累一点也不敢放手,只怕有闪失。《纲要》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而现在在孩子们的眼中,原来这些应该自己完成的小事竟成了老师的事!因此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理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
三、教师采取教育策略:
1、第一步:让幼儿自己给牛奶插管子,树立“自理”意识
教师把牛奶和吸管分发到每一组,让孩子们自己插管子喝牛奶。第一天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一些孩子看着牛奶不知如何下手,一些孩子咬牙切齿地咬着牛奶袋子,还有一些孩子生硬地戳,把牛奶戳成了“洒水壶”,全班四十个孩子竟然没几个会自己喝牛奶,桌子、椅子、地面、衣服上随处可见牛奶的踪影。“老师你帮我戳”“老师我不会”“老师XX打翻了”“老师我衣服上有牛奶”┄┄声音此起彼伏。当时我真的有点冲动:还是我来吧!但最终我还是狠下心来:“今天老师谁也不帮,你们自己想办法喝牛奶!。”艰难的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老师我不会喝”的声音一日日地减少了,孩子们终于意识到“要自己喝牛奶”了!
2、第二步:探索如何插管子,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喝牛奶不会插管子怎么办?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怎么样插管子又快又好?”孩子们纷纷介绍了自己的办法,大致概括一下,有以下四种方法:
办法一:用嘴巴咬开一个角,再插入管子。
办法二:从中间(反面)的接缝中插入管子。
办法三:拎住一角,从顶部插入管子。
办法四:用剪刀剪一小口再插入管子。
教师再次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并让幼儿动手试试,结果大致认为办法四比较好,办法二、三也可以但容易戳破,办法一不卫生。于是每天喝牛奶孩子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喝牛奶了。
3、第三步:由点到面,在一日生活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学会了自己喝牛奶,我把取牛奶的权力也还给孩子们,盥洗后让他们自由地取牛奶、喝牛奶,自己按需要吃饼干。并由此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自己穿脱衣服(也可以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自己叠放、整理衣服,自己整理学具、玩具┄┄把原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
四、教师的顾虑:
有一个公式为5+2=0,就是指幼儿在园5天所受的教育,只要在家两天的影响就足以抵消,即使幼儿园的教育达到百分之百完美的程度,如果家长不配合,也只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谆谆教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幼儿一到家里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幼儿很容易形成双面特性,对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
由趣解《十万个为什么》想到的……
从幼儿园资料室新领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以供我班午间活动之用。本来我是打算逐个讲解给孩子们听,但我转念一想,与其让他们机械地接受还不如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回答,这样有可能会更能激发孩子的答题兴趣,更能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
我把孩子分成2组进行答题比赛,只要谁的答案最接近正确答案,所在的该组就可获得一分。在这样的比赛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较好的发散性思维,虽然有的答案会让人觉得很可笑,但我同样对他大胆发言予以表扬和鼓励。
曾有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我问他们: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
彭翰森说,是因为小兔子太会哭了,所以就红了。
王昊飞说:是因为红红的胡萝卜吃多了。
梁九天说:是因为小白兔草吃得太多了。
金昶炀说:是因为小兔眼睛血管的颜色太深了,透出来了。
……
为了能使自己一组答题胜利,孩子不断开动脑筋,不断产生出一些新鲜有趣的解释。虽然有的解释不合常理,惹人笑但我同样把他们的回答记录在案。在这些记录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参与回答的幼儿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回答数量较少。在这些问题面前,一些被老师看好的女孩子很少见她们积极地举手,有的甚至充当着旁观者。
由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男孩子个性随意、胆大,由此产生出的思维想象也极富有创造,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而平时一直被老师表扬的乖乖女在思维上则表现得拘谨,有点墨守成规。其实男、女孩子的这种区别不仅是表现在回答《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还有在绘画、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次趣解《十万个为什么》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幼儿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背景:我班籽延小朋友,他聪明、爱学习、爱哭、是个闲不住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有一次,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籽延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还有一次音乐游戏,小朋友在玩《找朋友》的游戏,伦伦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打了伦伦,伦伦哭了,其他小朋友说是籽延打的,籽延却怎么也不承认,一个劲地说:“不是我。”
分析:究竟什么原因引起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己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园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有年迈的外婆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的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外婆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外婆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一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的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得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地事,处处都十分小心。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经常犯点小错误,爸爸经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他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在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的表现。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籽延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没想到这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慌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他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
对策:1、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想妈妈一样关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4、给籽延爸爸提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
反思: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
一:案例主题
小年龄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像严胜骏小朋友一样经常无理由攻击别人,还屡改屡犯实为罕见。教师一方面运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一方面与家长紧密联合,用讲道理,物质奖励等方式使他改正攻击行为;再一方面用同伴间的友好关系转移他攻击别人的注意。一个半月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二:背景
新幼儿入园,老师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严胜骏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例。屡屡用推、咬、打的方式无端欺负同伴,当老师指出他行为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时,他当即表示改正,态度良好。然而不过多时,攻击别人的行为再次上演。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更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要自己的孩子远离严胜骏的请求。
三: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一
晨间,早来园的幼儿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严胜俊同组的孩子这时有三个,大家都在玩小方块积木。箩筐里的积木方形的多,长条的少。于是大家都选长条的玩。一女孩刚取到一长条积木,严胜骏见状立即去抢。女孩拽着积木不等送手,严胜竣早就快速低头狠狠咬了对方的手。女孩“哇”的哭声充满了整间活动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见很用力。
事件二
晨间谈话,老师批评了几名做操不认真的幼儿。话音刚落,严胜骏就冲到其中一名被批评的幼儿旁,挥动手臂用力打他,并严厉说道:“你怎么不好好做操啦……。”
事件三
一活动结束,幼儿三三两两进厕所小便。男厕的小便槽不算小,不过同时上厕的人较多,于是会有几个人在旁等候。此时小便槽边都是人,严胜骏也等在一边。一幼儿解完小便,另一幼儿跟上,这时严胜骏突然猛推了另一幼儿,把位置留给了自己。那幼儿倒在地方,严胜骏瞧也不瞧。
事件四
幼儿排队散步,跟着老师的速度边走边看。排在严胜骏前的一女孩走路有点慢,严胜骏毫不客气地用脚踢那女孩,如同踢皮球。女孩流泪告状,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走的那么慢!”
如以上发生的类同事件每天无数次。有的幼儿忍气吞声,有的幼儿则以牙还牙。一次次批评,他一次次低头谦虚思过。头痛的是,不出几分钟,又有新案再发。
四:事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认真分析他的所作所为,造成他强烈的攻击行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多次看见严胜骏发脾气欧打教养他的奶奶,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说:“告诉你爸爸去,告诉你爸爸去。”脸上却是笑。可见在奶奶面前他是大王。在奶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势必影响了他面对班级幼儿的时候也同样为所欲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二,爸爸工作忙碌,极少和他呆在一起。最多的父子碰面时间可能就是奶奶报告严胜骏的行为问题,爸爸一贯坚持用棍子教育。这样长期以来在严胜骏的心里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攻击就是教育。三,未入园前,严胜骏与其他孩子接触甚少,全部生活几乎只与奶奶在一起。奶奶样样依着他性子,他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同伴间该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学习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谦让,道德意识薄弱。
由此再来看发生在幼儿园的事件,都和以上三个原因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只要处理好了以上三个原因,他的攻击性行为也就会自动消失了。
首先,我们和严胜骏的奶奶进行了思想上的沟通。指出教养孩子应从事情的性质看问题,不能由着孩子任性,该宽容的时候需要宽容,该严格的时候就要严格,区分宠与爱的关系。我们列举了由于严胜骏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造成许多孩子被欺负的事例,奶奶恍然大悟。
其次,我们联系了工作繁忙的爸爸,向他爸爸报告了严胜骏喜欢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棍棒下教养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倔强,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试用说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多点鼓励,哪怕物质上的,都比棍棒强。他的爸爸不好意思,说以后一定改一定改。
最后,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用故事告诉孩子学会友好相处,用故事使孩子明白同伴间相处要懂得谦让。找严胜骏个别谈话,肯定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否定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并教他放弃用攻击的行为,学会用语言解决问题。同时,开展有趣的集体游戏,活动中,使其感受同伴相处的快乐。小事件一天天少起来,我们为他加油,也加重了批评的语气。
五:评论与反思
看如今的孩子,从他的言行上就能分辨家庭养育环境。是父母自带的孩子明理,动手能力强,但骄气。隔带教养的孩子乖顺但自我中心。全全都关怀的孩子知识面广不过很能变,让人不知道啥时听话啥时不听话。
严胜骏的例子其实是个典型,通过他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小年龄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是什么。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关键。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大致上都和家庭有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当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很快改正时,不能姑且养息或者严厉指责。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出现,问题持续的长度和强度,就要看运用的方法是否合适。需要仔细观察孩子行为,找准问题的切入口,和家庭同步开展教育,以说理为主,用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改正错误。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法解决。老师有心,家庭有心,就没有不快乐的孩子。
韬韬是个好问,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天美术活动,我们画太阳。韬韬就迫不急待地拿出水彩笔,趴在桌上认真地画了起来。他的作画动作很迅速,我看了他一会儿,画纸上就已经布上好几只形状各异的太阳,我微笑着鼓励他继续画太阳。没有想到,待我巡视一周后再回到韬韬的身边,发现原来美丽的画面变得杂乱无章。太阳的旁边都加上了说不上名的形状。“韬韬,这是什么?”我很生气地点着他的画纸。他依然在画,兴奋地点着那些莫名其妙的线条说:“这是太阳照射下来人的影子、这是从地里爬出来的虫来晒太阳、这是中午烧饭帽出来的烟……”“这次是画太阳,看你把画纸弄得这么脏,这幅画要重新画。”我很严厉地指责,转身又去拿了画纸给韬韬。只见他闪动的眼神一下木纳了,似乎很不情愿按照我说的行动。果然他没有重新画,而是在那张乱七八糟的画纸上上起颜色来,最后他把他的“杰作”交了上了。在作品评价的时候,许多画得又满又干净的幼儿得到了“五角星”的奖励,韬韬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一直没有送他五角星。讲评快结束了,韬韬忽地站起来:“王老师,我画得和别人不一样,我的太阳也很漂亮,我还画了影子、虫子、烟囱……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呢?”
分析与措施:
人的创造潜力与生俱来,对孩子来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只是有的孩子创造性强点,有的孩子创造性一般。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向着特殊才能的方向发展。老师、家长有责任保护好孩子天然自我的创造力。依样画葫芦,阻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扼杀幼儿创造潜力的提升。有否五角星在幼儿的心里是“好”与“坏”的区分,创造性的发挥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肯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放弃创造、发挥,最终必定会阻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及创造潜力的提升。韬韬的画虽然零乱,但是画面中包含了他的思想。这是他的绘画作品闪光的一面。老师不应该全盘否定韬韬的作品,而要将他的画进行有效地分析,使韬韬明白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懂得什么样的作画方法才会出来好作品。
事后,我向韬韬进行了说明,表示他画的太阳很美丽,应该得到五角星。但是添加的其他物品缺少美感,而且还和绘画的主题不符合,占用了太阳的空间,使画面看上去杂乱无章,影响了作品的效果。老师喜欢自己动脑画画的小朋友,不过在动脑的时候再都想一想这么做好不好?美不美?韬韬听了我的画,很用力得点点头。我鼓励他回家好好想想,再画一张。第二天早上,他一见到我,就递上了他的作品:满满的太阳,纸的下端开满了美丽的小花。晨间谈话时,我将他的作品在全体幼儿面前进行展览和表扬,补送了韬韬一颗五角星,他笑得开心极了。
反思:
二十一世纪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电脑,而是人脑,是人的创造力,改革也并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更在人的思维方式,而未来要求今天的孩子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这就需要在后天对幼儿加以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将助一臂之力。我们解放孩子的双手和大脑,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来异想天开,来标新立异,来开展活动。在幼儿的创造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幼儿探索、了解、表现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肯定幼儿的创造成果,鼓励幼儿的创造热情,并在活动中给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以催发幼儿的创造性。然而创造不是胡想,也不是“不一样”就是创造。教师要帮助幼儿把握思维的方向,孩子在进行创造活动时,老师可参与其中,成为孩子的伙伴和朋友。看见孩子在沉思,允许孩子异想天开,指导时讲究有效性,鼓励时体现尊重,评价时追求合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