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听课后的感悟》,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2月16日这天,虽然是寒气逼人,但我看到领导、专家亲临指导,来自全县各所幼儿园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如沐春风,暖意融融。因此,我要感谢园领导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亲耳聆听,亲眼所见,并能与各位同仁一起学习、探究、交流、研讨,使我对幼儿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领导、专家们知识广博,风趣幽默的讲解,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一线优秀老师的授课,更是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孩子是最纯洁的,好比一张白纸,只需要用色彩去点缀,赋予他们新的图案。他们也是最难沟通的,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做的事,说的话,常常让我瞠目结舌,哭笑不得。要了解他们的世界,不仅要有慈母般的爱心,海洋般的胸怀,还要有智者的头脑和技能,因人而异,择发而论,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前进路上,一路同行。
经验丰富的田老师,语言亲切自然,用手指游戏把孩子带入情境,她语言简洁生动,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活动中,所有在坐的老师都洗耳恭听,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还值得一提的是黄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展示,循循善诱。孩子们的小手高高举起,踊跃发言,兴趣高涨。将活动推向高潮。幼儿们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喻老师甜美的声音,落落大方的教态,掠取了孩子的心,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教学法,融入孩子们当中,整个活动有规则有序,活而不乱,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向爽老师自然大方,引导性强,整个过程轻松自如,从容不迫。能让孩子们充分进行探索活动,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清楚,有序。在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沉稳和从容。
在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感到:
一、观念得到转变,纲要得到落实。以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教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评价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是普遍地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幼儿的身心发展。现在是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幼儿手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探索交流,获取经验。
二、教学设计有创意。如老师上美术课《快乐一家人》时,提供了成品,再让幼儿添画,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师语言流畅、教师思路清晰,小结到位。
总之,老师们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学中玩,玩中学,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言,探索。但我认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电教的使用只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过多使用,只能起画蛇添足的作用。如孩子在学包饺子时,老师现场示范,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二是教师示范欠准确到位。有位老师在上音乐课时,声音沙哑,变调,且忘了调。引起孩子茫然,听课教师哗然。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吸收好的教学经验,更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1月24日我有幸承担了我园三年课改成果汇报的公开观摩活动,这是一次没有经过试教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师行为最大的检阅!活动后,我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教师行为进行了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多重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首先我是一个支持者,对孩子们挑选不同的竹子、选择不同的连接材料以及采取不一样的连接方法我都给予支持,我用赞许的目光、微笑的表情给予幼儿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和支持,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激发他们更高的积极性,有时他们的一些想法在我们成人来说一看就知道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在今天的活动种,一个孩子选择用双面胶来粘竹子,也许他在平时的一些制作活动中尝试过用双面胶粘平面的东西非常好使,但是用来粘竹子就未必行得通,但是我仍然支持他的做法,因为我支持他通过尝试找到更好的经验,而我如果不支持他的做法一开始就打断他的想法,告诉他用双面胶粘不行,那么也许这次活动对他就失去意义了,而他或许也享受不到探索的真正乐趣了。我微笑着在旁边注视他们,鼓励他们,站在一边等待观察,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等待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一组的孩子经过尝试也发现了用双面胶不行,改用了其它材料。因此我试着不以成人的思想去衡量孩子的行为,用鼓励、赞许和欣赏的态度去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
在活动中我还是一个参与者,我将自己的身份降低,融入到孩子们中间,象孩子的同伴一样,我蹲在他们的身边,帮他们扶一扶竹竿,递一递透明胶,打一打结,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但是我不主导孩子们的想法,他们用什么材料什么连接方法我都不拿主意,因为他们才是活动中的主人。
而我的参与也更能激发孩子们探究热情,我每到一个小组,孩子们看到我的参与,干得就更带劲儿了一些。
同时,在活动中我也是一个引导者,有时我用语言引导,有时我用手势或动作给予幼儿提示,在引导前我都有一段的等待时间,考虑是否要介入或者什么时候介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发现一组的小朋友用包装绳捆绑竹子,怎么捆都捆不好,捆了老半天,孩子们也快失去耐心了,这时我走过去,对他们说:你们用包装绳来连接竹子,这办法真好,你们试一试用绳子将每根竹子依次绕过去,看看行不行?同时我加上手势进行比画,孩子们很快就得到了启示。
在活动中孩子们随时都有一些突发的问题和一些闪光点的迸发,如在今天的活动中,有一组的孩子非常又创意,给竹排还装上了浆;有的组小朋友之间互相合作、配合得非常默契,也有的反复尝试豪不气馁,我把我观察到、捕捉到的这些情况和问题这些记录下来,在集中分享讨论的时候,有目的的让这些孩子进行介绍,将我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孩子们一同讨论,这样就避免了每组幼儿依次介绍时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当然,我看到和听到的毕竟不是全面的,难免会有遗漏的地方,因此我借助录音机,照相机,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谈话实录,情境,让幼儿在活动后去分享,通过过程回顾,总结经验,同时这也是幼儿评价的一部分。
这次活动中,我觉得我做得比较不足的地方是后面进行划竹排比赛时,我着重关注比赛的幼儿,而忽略了旁边观看比赛的幼儿,没有引导他们如何观看比赛。同时由于开放活动中幼儿都很活跃,因此课堂有时教师会不好把握,组织起来较困难,因此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将是我仍需要研究和努力的地方。
这次公开观摩活动让我得到了不少收获,使我对自己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将一如既往,在开放教育中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一、对教材的反思
我班幼儿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符合我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小兔采蘑菇》篇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中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
我以兔妈妈带宝宝们到森林里采蘑菇的游戏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宝宝们!快跟在妈妈身后……”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第二环节,分段欣赏、表演儿歌内容,大部分孩子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但有几个年龄小的孩子被精美的教具分散了注意力,自己去玩教具去了,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参与活动!他们看着、听着。
再适时的引导他们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学习儿歌内容。在幼儿“玩”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地上休息会儿,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在最后朗诵表演儿歌的部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兔爸爸”孩子们觉得非常新鲜,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了。然后就是结束部分有点匆忙。
这个活动结束时,学会了儿歌的孩子没几个,我总结了一下觉得教具太过“花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了,然后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没掌握到关键的部分。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幼儿探索影子,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手影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幼儿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最后,向幼儿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们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匮乏。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信《案例:听课后的反思》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案例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