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做事很拖沓。早晨坐电梯时一位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焦虑的说:早晨自己六点半就起床了,可孩子八点还送不到幼儿园,这一个小时都不知道这个小家伙忙什么?每天都几无例外的迟到。还有的家长抱怨周末外出游玩或参加重大聚会时整个上午就在孩子的磨蹭中过去了,吃吃出不了门。还有的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时,能在书桌前坐上一个小时,削铅笔、玩橡皮,而作业本上缺没写一个字。凡此种种,都让父母为此头痛不已。
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父母也有深深的感触,为此,我不停地催促孩子“快!快!再快一点!”为此也成了一个唠叨的妈妈,可自己的唠叨不但没有促使事情好转,反而孩子拖沓的习惯愈演愈烈,有的时候使自己暴跳如雷。我也努力监督自己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使各种事情按时完成,可也常常事与愿违。我相信很多父母曾在帮助孩子改掉拖沓的毛病时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效果却不如意。因为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拖沓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却忽略了拖沓给孩子自身所带来的焦虑和伤害。
拖沓是遗传的?
大多数父母通常会把孩子的拖沓归结为遗传的原因,以此为借口推脱责任,拖沓的孩子在做事时会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我曾经问我拖沓的女儿,你为什么做事这么磨蹭?他总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想磨蹭。因为这我去幼儿园总是跳不上早操,有时还吃不上热饭。我也曾常常将孩子的拖沓归结为遗传,抱怨爸爸的慢性格才使得自己的女儿如此慢。有时候少许的努力没有效果就以此为借口而放弃了改掉拖沓的尝试。可后来自己尝试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才开始从自身和环境中寻求答案,而放弃了所谓的遗传决定论的荒谬结论。
拖沓带给孩子的苦恼远甚于父母
通常,孩子都会为他们拖沓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尤其在自信心和自尊心方面,他们会把自己当做失败者,或想要放弃对困难的克服。也因拖沓常常会受到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双重处罚。
拖沓的孩子常认同父母说拖沓是遗传的结论,便以此为借口继续他们的行为,当遭遇到现实挫败时,常常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此也会变得消沉压抑。
面对眼前的任务觉得无从下手时,听见的只是父母的唠叨和斥责,然后父母顺便包办了一切,这样孩子就错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下次在遇到类似的困难时依然磨蹭,如此循环无止境。
面对懂得抽象鼓励孩子的父母时,孩子很开心更想努力按时做好某件事情,可不幸的是这反而会变成一种阻碍,他们耳中听到的是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相信你会按时完成。你很棒!你有这个能力诸如此类的话。而孩子却始终不明白这些话跟做这件事有任何的关系,而仅仅从中提取的是父母希望我如此这个信息。
孩子内心也想快一点,可潜意识却故意拖延,这种矛盾的处境使他们常常感到很焦虑。而潜意识的这种抵触来自父母长期“快!再快点!”这样的不耐烦的反抗,面对权威的父母,孩子把这种斥责的愤怒压抑掉了,变为一种隐形的无意识的攻击。屡次拖沓的经历让他受到责骂或惩罚,愤怒的屡次压抑,隐形的攻击也会不断强化,会变得更拖沓,看到父母暴跳如雷的反应,孩子才会觉得这种压抑的愤怒得以还击和释放。面对孩子的拖沓时,无休止的抱怨和唠叨反而会使这种行为愈演愈烈,由此也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建立。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看懂孩子的心理,只会一味的责骂孩子,孩子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以及如何讨父母开心这件事情上了,反而没有心思思考自己拖沓的原因。
说到这,可能很多父母都会问如何帮助孩子改到这一毛病呢?如下措施,希望对想改掉孩子拖沓这一习惯的父母有所帮助。
积极的沟通
坦诚平等的孩子沟通,共同讨论对拖沓的感受,讲述自己曾如何战胜拖沓的故事,倾听孩子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拖沓不是遗传,而仅仅是一种习惯,我们有办法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父母指导、鼓励和帮助
当我们成人面对一项任务时常常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一个孩子面对一件事情时也会有如此感受,这时父母就应及时出现,为孩子指明该做的事该如何下手。比如对一个上学经常迟到的孩子需要父母列出一个清单,列出他早晨起床后的所有事项,如穿衣、洗漱、喝水、背书包,这样上学这件事就变得具体可行,也知道从哪件事上可以节约时间,孩子也会增强信心,从中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事物有更大的把控能力。
制定合理的规则
制定家庭规则是必要而可行的,比如,面对一个做作业拖沓的孩子,先做功课,再看电视。对于较大的生活邋遢的孩子,先整理房间,再出去和朋友玩。家庭规则的适应会大大加大孩子做事的效率,同时规则也是社会化规范的基础,对规则的适应也是帮助孩子社会化做准备,为孩子适应新环境做一铺垫。一个毫无规则感的孩子进入社会是可怕的。当然规则的订立是简单的,重要的是父母下决心坚持,要温柔的不含敌意的坚持,为孩子养成合适的规则做个榜样。
奖励的作用
改掉拖沓的习惯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适当的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奖励是个很好的催化剂。比如,日程生活中,别忘了孩子会偷听你说话,不管你是在和孩子说话,还是和其他人说话,要听到你的谈论是一个“做事不拖沓的孩子”,以及按时做事情的新习惯,这样会为一个正在改掉拖沓习惯的孩子增强信心。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当今的孩子太忙了,现在的孩子都被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爱好班包裹着,如果这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不是出自孩子内心的喜好,而仅仅是父母的未完成在孩子身上的寄托,那你的孩子可能会恐惧这些事情,因此有很多借口拖沓,父母要善于找到借口背后真实的原因,以消除孩子的恐惧,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放慢节奏选择自己要做的和喜欢做的事情。
抱抱你的孩子
经常抱抱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讨厌孩子的拖沓时要反思自己的样子,不要对孩子的爱那么吝啬,让孩子认为这种亲子的爱是一种交换,只有当我不拖沓,我足够完美时,才有资格得到父母的爱。
作者简介:殷金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职妈妈五年,结合大量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自己两个孩子的观察及亲身体验,每一次咨询都深深触动了自己,成长了自己。擅长心理动力学疗法、家庭分析疗法及认知疗法。主攻方向: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青少年抑郁、焦虑心理疏导咨询等。
第一,尝试让孩子自己承担拖拉做作业的后果。
当孩子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做作业,这时家长不要对孩子唠叨或批评,也不要出于不忍而替孩子完成作业,而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因为作业做的匆忙,错误太多而受老师批评;可能是时间熬的太晚第二天听课没精神,等等。当孩子尝到这种后果之后,再问孩子自己的想法,是否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以及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第二,提前与孩子一起制定好明确的“家庭作业时间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放学回家之后的时间安排,活动安排,比如放学回家后是先休息,还是先写作业?家长在哪个时间段有时间帮孩子解决作业难题?作业写完后可以什么方式来放松,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以及几点要确保能上床睡觉?一旦有了明确的规定,家长就要严格要求孩子落实执行。
第三,用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孩子开始写作业之前,可以让孩子自己预估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作业,然后用闹钟定时,作为一个激励措施。这样孩子看到不断流失的时间,速度会不自觉加快,同时思维也会变得敏捷。如果按时完成作业,可以适当表扬孩子或奖励孩子;如果没有完成也不要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比如,不要说“你看,没完成吧”诸如此类的话语。鼓励孩子再接再厉,或下次做出合适的时间安排就行。
第四,不要强加给孩子额外作业。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许多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后总想让孩子多学一些,于是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习题练习。如果孩子自己觉得需要多做些练习,那他自己可以选择需要练习的科目;但如果孩子不愿意的话,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反叛心理,其实得不偿失。
第五,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就像大人工作,有人喜欢戴耳机,有人喜欢安静无干扰。孩子做作业也一样,有些孩子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而有些孩子喜欢鸦雀无声,安安静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即便孩子写作业时开着音乐或电视,也未必在真正听里面的声音,未必在受着干扰,相反,一些音乐还会促进人的思维活跃性,反倒有助于思考。
家长之于孩子,不是教育,而是影响。
孩子做事慢,或者磨蹭,有的与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和孩子的生活习惯有关,家长不能一概而论,如何改变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
一、定规矩 勤督促才有效果,可以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开始孩子也许会屡屡”犯规”,但是记住别客气,拒绝他看电视或上网。提醒孩子当事情确定了之后一定要立即行动,在行动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芝麻粒大的小事。他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他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心烦地把闹钟关掉,倒头继续睡。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他将来就很容易养成懒惰拖拉的坏习惯。
假使你经常引导他,让他在潜意识里时刻告戒自己这样不行啊,"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那么他就会就会迅速立即爬起来。让孩子记住:立即行动,改变拖拉的习惯,将改变他的一生。
二、让自然后果教育孩子,把方法教给孩子。
我的女儿经常磨蹭,做事拖拉。特别是每天早饭都要我们不停地催促,有一次我和她妈妈商量,决定要改变女儿吃饭拖拉的习惯,于是跟女儿讲从某天开始早饭不再催她,自己安排到学校的时间。于是选择一天自己早上第一节没课的早晨,妈妈自己吃好早饭就上班去了,我吃完饭后就在看书,女儿自己慢慢吃,等她吃好后,上学就迟到了。上学迟到是最倒霉的事情,孩子很怕。然后让她自己分析,上课为什么会迟到。她自己找到了迟到的原因,在于迟到拖拉。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不要担心她早饭拖拉,她自己会看时间几点前必须吃好。
教育孩子怎样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晚上临睡前就把第二天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免乱找耽误时间;告诉孩子经常用笔把该用的东西和需要做的事记下来,防止丢三落四昏头昏脑影响效率。
三、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如果孩子做作业经常忙活到半夜,而他的同学早早就做完了,甚至还有时间看电视。这个时候不要总是怪孩子不好,拖拉、磨蹭。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是否有比较大的影响,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做什么,是否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另外,即使在做家务时,也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家里的环境安静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拖拉的现象就会减少。
虽然这样做家长的活动受到限制,但是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贪玩、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因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习惯。动气不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就能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有位谢女士在后台留言:儿子念小学四年级,平时允许他先玩儿再写作业。但早上起床光穿衣服就要花掉十几分钟,总是磨磨蹭蹭,也不止一两遍教他更节约时间的穿衣顺序了,但他还是老样子。
每对父母都深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平日里也有一再提醒孩子要珍惜时间,但孩子还是磨蹭懒散;虽也有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但收效甚微。最终的良苦用心,倒让孩子心生抵触了,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时间观念是模糊的
试着回想下昨天一整天是怎么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计划?这些安排是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对自己的时间安排能精确到什么程度?
我们自己都不善于管理时间,怎么去教孩子呢?说得最多的“抓紧时间”,却成了最正确的废话。
“时间观念”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是历史时间,约定俗成存在的宇宙时间,而自然时间的核心是钟表时间,是客观的;心理时间的核心则是体验时间,是主观的。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并非总是重合,如果让孩子看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半小时都度日如年。可见心理时间,喜欢跟着感觉走,在喜欢、高兴、愉悦的时刻,它过得飞快;在排斥、沮丧和烦恼的时刻,却漫长得要死。
如此看来,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就得让孩子找到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重合点。
改变心理时间
培养兴趣
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内心的阻力是最小的,这时心理时间自然过的很快。孩子们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他就很容易沉浸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人:学习像玩儿一样,轻轻松松,却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除了天赋、智商,兴趣也是很大的因素。
当被迫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心理时间便被人为拉长,做事的过程会备感煎熬,效率自然也跟着降下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改变心理时间最核心的方法,便是培养兴趣。
欲速则不达
此外,家长们也要时刻铭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真不能全怪孩子,有时候往往是你的急躁,弄巧成拙。
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做事很慢,建议你试着完整记录孩子一天做各项事务所用的时间,检验下自己,是否不自觉地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孩子了呢?
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还有,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家长便认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接着说教、责骂、催促;导致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孩子与大人则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管理的乐趣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年龄段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3岁~6岁
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黄金时期。要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独立性,如按时吃饭、作息、去幼儿园等,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父母尽管有监督和检查责任,但不能过多干涉,该放手时就放手;及时赞美表扬,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7岁~12岁
步入小学后,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常规训练,协助孩子将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
首先列出学习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然后把学习任务进行时间分配,制定计划表,还得双方签字认可。这一办法能逐渐让孩子养成在学习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而又有闲暇时间做喜欢的事情,发展兴趣爱好。如果孩子想要看电视和上网也不用急于反对,只是约定控制好时间便可。父母教给孩子方法时,自己也得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加以引导,直到孩子学会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再彻底放手。
【时间表仅供参考】
【备注】
1.与孩子共同制定、执行;告诉孩子轻重缓急原则,有分歧沟通解决;
2.注意不同时期劳逸结合分配,杜绝“一表到底”生搬硬套;
3.对自律性较差的孩子,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11岁~16岁
孩子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折期,从父母管理为主开始转向以孩子自我管理或者协助共同完成为主。这个阶段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又要随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在需要时,协助他们完成时间管理。这个过程对父母的管理掌控度要求也比较高。
总之,我们得根据孩子每个时期对外界的认知来分配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有意识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在做这些时体验到时间管理的效率性和乐趣,从而不断调整心理时间状态。
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
一个人的精力很有限,也很难对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当孩子做一件事的热度有些下降时,要提醒TA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建议家长可以帮孩子记录下一天中做每件事情的起始时间,比如:早起洗漱、中午午餐、整理玩具等生活小事所用时间。若很难实时记录,也可预估一下再进行核对,连续记录一个星期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我们会高估了孩子的速度,或者低估了孩子作业的难度,或者因为TA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
有了这个记录,家长对孩子一天的时间安排一目了然,便可分析总体的时间利用情况,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将浪费的时间逐渐调整利用起来。
比如:让孩子提早开始写作业,为难题多留出更多时间,至于提前多长时间,数据记录会给我们提供参考;监测孩子通常做一页练习需多少时间,最快又是多长时间,从而慢慢把握自己的速度。
最后让孩子学会每天记录自己做事的起始时间和工作内容,自己分析,但不要把记录当作监工的手段,如果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总是能找出不足,那样孩子肯定会苦不堪言;允许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相信TA会找到心理时间和自然时间的重合点。
在疲惫之前休息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有道”,劳逸结合,让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建议一般情况下,让孩子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减少疲惫感。有节奏的休息会让孩子感到有盼头,比如到27分钟的时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还有3分钟可以休息,便会自我激励,坚持到底。而让孩子一小时内都没机会休息,TA会主动拖延,在做事的过程中用走神、偷懒的方式悄悄给自己“放假”。时间越长,给人的心理压力越大,心理时间也就这样被人为的拉长,随之出现自言自语、抓耳挠腮、心不在焉等低落情绪。
这里也会有让一些家长焦虑的情况:就是孩子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也继续偷懒,对10分钟的休息却坚决不放过。这时你不用多说什么,更不用批评,简单提醒便可;一旦孩子做得好,就及时给予肯定,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后,30分钟内的效率会有所提高的。
另外,还有些孩子喜欢在写作业过程中问还有几分钟可以休息,多数家长都会将其理解为心浮气躁、光想着玩。其实,浮躁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证自己完成某项作业所用的时间。如果孩子问得不是特别频繁(比如2分钟问一次),那就告诉孩子。不管孩子问时间的目的是什么,都将收获一个结果:孩子对自然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横竖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学习时间管理,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作为父母能做到言传身教,进行正确引导便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2、教给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例如孩子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复去,越做越慢,这时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顺序和方法,让孩子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速度。
3、表扬鼓励。
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可以采取直接表扬,也可以暗示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如孩子今天早晨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些,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家长表扬孩子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同时,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时,家长也不要斥责或包办,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自己改正。
4、练习巩固。
做事慢并非说改就改,要孩子改掉一种坏毛病,养成一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反复的、多次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
第一,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跟别的孩子做得一样快;
第二,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使孩子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提高速度;
第三,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四,要坚持不断,持之以恒,注意在求快的同时,依然要以做得好为最终标准。
孩子半途而废怎么办?
①父母要做好表率。
父母首先要求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②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意志力和竞胜心的培养。
对于意志力差和竞胜心不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激励培养他。孩子有了较强的意志力,有了不甘落后的竞胜心,那么做事就有了驱动力,从而想法做完一件事。
③父母要指导监督孩子做事。
孩子做事的全过程中,父母在关键时刻要给予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不可给予帮助,而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以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④父母老师让孩子做事时,应注意适合孩子的实际水平。
如果过难,使孩子尽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会伤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还不致于的话,那么连续几件这样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丧失自信心。
孩子爱找借口怎么办?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孩子还小,走路不稳,不是摔了,就是撞了,家长们通常会对着那个地方边做打的动作边说:“谁让你们撞我家宝宝的,打死你。”“妈妈踩它,它让宝宝摔跤了。”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等到下次摔跤了或撞了,也会依葫芦画瓢,学家长的动作。慢慢地,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摔跤了或撞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地或门、墙的事,是它们没有“看”好,让“我”摔跤了,撞门了。
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们还以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记得,带小班时,孩子刚来,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好,抢玩具、抓人事件较多,孩子们就回家告诉家长。第二天,一家四口人都来了,他们爱子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奶奶却对着和她孙子抢玩具的、抓人的孩子的屁股边做拍手的动作(假装打屁股),边对着孙子念道:“奶奶打他的屁股,他欺负我们宝宝,奶奶打。”。被“打”的孩子吓哭了,而他的孙子却“笑”了。可是这位奶奶的做法,会给她的孙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会觉得:是别人抢了我的玩具,抓了我,我又没有错。渐渐地,等他长大成人后,做事失败或遇到坎坷、挫折时,习惯性会抱怨或者找借口“我没有做错,是因为......。”
这时家长们再来责备孩子:“你就会找借口,也不找找事情的原因、结果。”家长们越责备孩子,孩子们心里就越逆反。因为家长们从小就给他们“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教育,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找借口”的种子,把责任、把错“推卸掉”。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理森等人曾根据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在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家长意识”,即由“家长或相当于家长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都会自动播放”。
当我们说一个人做错了事,老找“借口”推卸责任,会说他“死不认账”。也许在他的思维中,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把错推给别人,都已成为习惯,在他们的思维中已根深蒂固。像前面举的两个类似的例子中,第一个是因为孩子自己还不太会走路或不小心摔跤了、撞了;第二个抢玩具、抓人本来就是小孩子“自卫”时的一些表现,在孩子身上发生应该是天性。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我们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为孩子“找借口”,把错推给环境、推给他人。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家长的教养态度做出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认为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品德、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作为家长,该如何从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1、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检查他完成任务的情况,使他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不论是什么任务,家长都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讲明,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它做好。如对大班的孩子就可以要求他帮助收拾房子,自己叠被子,整理、修补自己的玩具、图书,收拾玩耍后自己用过的物品和玩具,每天饭前摆放全家用的餐具,饭后扫地、倒垃圾,打扫楼道等,培养孩子做事的责任心。又如:叫孩子为邻居的老奶奶、老爷爷取牛奶、拎菜篮子,扩大他乐意为别人做事的责任心。通过这些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来说,是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另外,对有的学弹琴、绘画的孩子,家长也应将收拾琴谱、绘画工具等任务交给孩子自己做,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养成独自保管整理用品的认真负责的习惯。一个孩子能养成做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习惯,那他就一定会培养出责任心来。
2、采用故事“游戏法”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责任心。
如:让孩子在故事中或游戏中担任“小哨兵”“交通警察”的角色,并在孩子有了角色意识的基础上,逐步有意识地安排他参加不感兴趣的活动,并鼓励他象“小哨兵”“交通警察”坚持站岗那样把事情做完,让孩子在通过担任的角色中,懂得生活中对有兴趣的事要做,对繁杂不感兴趣的事同样也要做好。
3、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
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另外,因为孩子毕竟年龄小,好奇心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特点往往会妨碍他把一件事自始自终的完成,而当孩子完成一件事后,家长要给予公正及时的评价,并善于用语言的教育艺术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和转移过来,继续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如说:“我相信你还会把事情做完做好的”,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要教他今后还应该怎样做就更好,既使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处,以利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待学习、工作的认真态度,坚持性和责任感将成为孩子良好的学习榜样。此外,家长可以时常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克服一个困难后的愉快和成就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能具体地感觉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责任习惯。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真正优秀的父母,要做好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只是结果,不是目的。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您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
为什么孩子会磨蹭拖拉?
1、孩子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由于生活阅历少、心智不成熟,对时间缺少概念,1分钟、半小时、3小时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他们不知道具体是多长时间,也没有一个比较的概念。所以往往时间到了,他们还没意识到。
2、幼儿注意力分散
越小的孩子,专注力越差。他们可能在临出门穿鞋子时,会被旁边的玩具吸引而转移了注意力;又或者要穿衣服时,被身体接触被单的奇妙感觉所吸引而忘记了穿衣服……并不是孩子故意跟大人作对而故意而为之的行为。
4招让孩子“勤快”起来
让孩子对时间产生紧迫感
大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10开始倒数,也可以从3开始倒数。比如“睡觉倒计时开始了,你现在只有三秒的时间,3,2,1”。
倒数能给孩子留出过渡时间,让他们有所准备,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让孩子得到肯定
一味的批评、催促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当孩子哪件事做得好就应该适当表扬,引导孩子以此为荣,通过一件事慢慢扩散到更多方面。
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孩子受到表扬高兴的时候泼冷水,提以往的拖沓行为。
让孩子对事情产生兴趣
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取胜的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孩子最大的榜样就是离自己最亲近的父母。
让孩子承担“后果”
家长不妨规定做事情的时间,甚至可以给孩子列一个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同时让孩子承担做不完事情的后果。
比如迟到、吃不饱、完不成作业等。只要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
相比之下,孩子拖拉磨蹭时,如果大人指责打骂孩子会有什么危害?
父母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是:“我就不明白孩子为啥做什么事情都那么拖沓!”或“我的孩子实在是太任性了。”其实归其根本就是父母对于孩子进行快节奏的教育,渴望孩子早日成才导致的。
现代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快节奏的去赶公交车,我们快节奏的去赶项目,我们快节奏的去解决吃饭问题,以至于使我们将快节奏带去做任何事情,但很多时候快节奏的生活态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带去教育孩子,却忘记了教育孩子要“慢、细”,因为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是孩子对我们父母行为方式反应。不民主的父母,孩子就会想着如何去反抗。而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但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所以孩子的行为取决于父母怎么去做,孩子的拖沓与任性是对抗父母的武器,父母需要改变自己 的教育方法,放轻自己的家庭管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念,让孩子勇敢的去走出自己的一步。
“一个孩子做事拖拉,属于缺乏条理性的表现。一个缺乏条理性的孩子,即使再有天赋、很聪明,却往往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导致真正重要的事情要么没时间做,要么做得差强人意,最终堕落成一个低效能的孩子,远离本该属于自己的成就。那么,如何改掉孩子缺乏条理性和规划性的习惯呢?今天小编就列出五个小方法让家长们参考!”
第一招:一分钟专项训练
(1) 训练孩子专心做题。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根据年级不同,难度可以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让孩子感觉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写不出一个小题。(计算不仅练速度,还锻炼专注力)
(2) 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书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 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我班上一个孩子的数字书写特别差,而且非常慢。这学期,我让他每天练习一分钟“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他给我看了最近几天的练习成绩,原来一分钟最多能写5组,现在最多可以写9组,而且还写得工整好看一些。
以上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的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习三至五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练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宜。
可以通过奖励积分机制引导孩子参与,因为孩子可能第一次有兴趣,第二次好玩,第三次就不新鲜了。设定挑战小目标不断激励尝试。
第二招:停止催促,坚持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喊,不断的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来,家长就更生气,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就表扬。如刚开始可以给孩子出几道简单的题,给1分或2分钟,孩子会很快做好,家长要作大吃一惊状呼道:“还不到一分钟呢!”总之,很夸张的样子。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这样的话。但千万不要说成“现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写作业也这样快就好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在快的动力。
我还是认为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孩子毕竟小,一畏的表扬会迷失方向,也不利于心理承受力的成长。哪件事做得好就表扬,做的拖沓的也要及时指出来。但避免孩子受到表扬高兴的时候泼冷水提以往的拖沓行为。要是批评那就在错误正当时,孩子体会到拖沓不好的时候趁热打铁。
第三招: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内部的作业,比如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会布置什么读英语,孩子刚读完英语,家长又安排做奥数题。等等。总之家长给孩子安排得相当充分。孩子也看出问题的所在,那就是,只要有孩子空闲时间,家长就会安排任务。所以,孩子的对策是,化整为零,在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这样拖很长的时间,由于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会另外安排任务。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就玩了。
对策: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时候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家长布置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果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随着孩子长大,会越来越希望独立和自主,逐渐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去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也更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第四招:从生活习惯训练
只能从生活习惯抓起啊,先给他规定时间,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儿。一位家长说,她女儿早上起床穿一双袜子要十分钟,孩子在床上把袜子理呀理,理得家长冒火。什么吃饭,穿衣,洗漱能拖时间,尽量地拖时间。
对策: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在比赛之间先教孩子怎么穿得快的方法,手把手地训练。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孩子最大的榜样就是离自己最亲近的父母)
也可以用记时完成某一件事情,规定时间完成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第五招: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到晚上十点,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这时,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要保证孩子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九点钟上床睡觉。所以到了晚上九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个是狠招,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作业的量,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超标了,就不能用这个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一招。
总之,小鹿老师觉得,对孩子磨蹭,家长一定要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更何况纠正一个坏习惯重新建立好习惯?家长们别着急,给自己也给孩子一点时间。)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的速度。
01
许多家长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写作业太慢,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没完没了,因此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令人非常头疼。这是怎么回事呢?
02
孩子写作业慢,可能是这五个原因造成的,分别是:条理性差、过于追求完美、学习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协调性差。
03
条理性差
表现在:乱找东西,做题没顺序,一会找找橡皮,一会找找铅笔,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他就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有的孩子一会写几道语文题,一会再去做做数学题,不按照顺序来,经常会出现遗漏或者做错的情况。
对策:首先,父母要告诉孩子,写作业之前要把文具准备好,要把作业的顺序安排好。要想治本,还需父母的放手,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准备好,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04
过于追求完美—橡皮综合征
还有的孩子虽然作业工整,成绩也好,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写作业特别慢。写的字稍微有一点不整齐或者页面有一点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了,如同强迫症一般。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一般是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策:对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可以用偶尔奖励的方式,来达到“治愈”目的。比如和孩子约定好,如果能在少用橡皮的情况下还能较快较好地完成作业,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果孩子实在离不开橡皮,家长最好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
05
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作业吃力
孩子本身的基础就差,上课时又没听懂,回到家做作业自然费劲。一个人干着自己头疼的事,当然不可能主动,于是就能拖则拖了。
对策: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掌握的不好,家长可以自己给孩子补习,或者告诉老师,让孩子及时消化掉新学的知识点。基础是从小就要打好的,所以小学期间家长一定要紧盯着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等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就不用家长费心了。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是这样,对于喜欢的事、有趣的事都愿意快点做;而对于枯燥的事,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因此,父母要多想办法,尽量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06
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
写作业时总是东看西看,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吃铅笔,要么咬手指,而且写一会儿就起来溜达一圈,到外摸摸看看。你家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毛病吗?
对策:父母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分段写作业。放学后,问问孩子总共有多少作业,以20分钟为一段,做20分钟作业后,休息一会。这样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不能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
07
协调性差—感统失调
孩子磨蹭的原因还可能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儿童应有的摸、爬、 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也就是说写作业时,由于思维较快,但表达和写较慢,经常写错、漏写、跳字甚至串行,只能重新擦掉,有时写了擦,擦了又写,经常把本子擦破。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很生气。
对策:这样的孩子,需要专门做一些感统训练。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细心的父母只要有心是能发现的。如果发现孩子确实不是因为态度问题,不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感统是否失调。如果确实有,只要坚持做一段时期的感统训练,孩子就会有所好转。
08
努力 做优秀的爸妈,家长一定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改变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毛病。我们要高质量的陪伴和帮助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把孩子推给学校并予以责怪,而是做一个真正能帮助孩子成长的家长。真正的教育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父母,一起共勉吧。
相信《如何改掉孩子拖拉的习惯》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