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球”留下的思考

05-22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丢失的“球”留下的思考》,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教师往往不能敏锐地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把它很好地抛给孩子,孩子抛过来的“球”就在一瞬间丢失了。

案例描述:

案例1:鸡蛋变大了

大班科学活动“让鸡蛋浮起来”,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鸡蛋的不同后,让每个幼儿将放在自己盆中的鸡蛋放到透明的玻璃瓶子里(有水),看一看你发现什么?很多孩子说:“我发现了鸡蛋沉到下面去了。”就在此时有一个男孩子说:“我发现鸡蛋变大了。”老师看了他一眼,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让幼儿看自己放在水中而浮起来的鸡蛋并引导幼儿猜测……

案例2:我昨天做了不开心的梦

中班语言活动《甜甜的梦》,教师运用多媒体:一个孩子在梦中的笑容引导幼儿猜一猜:这个小朋友做了什么甜甜的梦?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当请龙龙小朋友发表意见时,龙龙却说:“老师,我昨天做了不开心的梦。”老师听后边做个让其坐下的手势边说:“现在还有谁来说一说这个小朋友会做什么甜甜的梦?”我发现龙龙一坐下来后就开始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起话来,一会儿受到了老师的暗示批评……

案例3:我不愿意,我太累了。

体育活动“小马和骑兵”在大二班进行着,当孩子们第一次探索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骑马的方法,当请到小个子的琪琪上来展现时,琪琪摇摇头说:“我不愿意,我太累了。”老师只好无奈地请别的孩子来表演……

案例4:有一种蚊子不吸血

科学活动“夏天来了”在中三班开展,在说一说夏天的特征时,孩子们各自兴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说:“夏天很热。”有的孩子说:“夏天有蚊子、苍蝇。”当请到含含小朋友时,她却说:“有一种蚊子是不吸血的。”只见老师稍一迟疑,接着茫然地点点头说:“可能是刚生下来的,请坐下!”接着继续请其他幼儿说……

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让孩子抛过来的球丢失的案例还很多,针对于自己的实践体会和与教师们的交流,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中只有教案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师们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善于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预设外的情况往往呈现排斥心理,会觉得的是打乱自己的正常教学。因此,由于教师心中只有自己设计的教案,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观察,对幼儿的创造发现经常表现出低敏感性,对于幼儿在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言行很少关注。就像上述案例1中出现的情况,幼儿透过玻璃看到的鸡蛋是大的,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的,于是教师对于幼儿的发现不予以回应,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往下走,忽略了幼儿观察发现的科学价值,致使教案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支配了充满灵性的幼儿,从而让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得机械化、程序化。

2、教师主导课堂

民主、平等是课堂中师幼抛接球的首要原则,幼儿可以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中关注的是幼儿的动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用自己的思维、想法、言行来支配幼儿,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视而不见,这样既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又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指导作用,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象上述案例反映出就是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它直接或简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缺乏教育智慧。

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是教师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教育功底的展现。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要能够敏锐地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随时灵活地作出回应。可是由于教师缺乏教育实践智慧,往往对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显得束手无策,为了

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教师往往采用的方法是不理睬、忽视、茫然应付一下等,致使有价值的球在瞬间丢失。就像上述案例3,孩子们在第一次探索骑马的方法后,琪琪坚决不肯上来再骑的原因就是“我太累了”,如果教师能够敏锐地感觉到教育的契机,那教师就会请孩子说一说是什么原因这么累,或者等其稍作休息后再请其表演,从孩子的累中捕捉契机,生成精彩。

4、缺少相应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是教师拓展教学,丰厚教学内容的基础。就象上述案例4,由于教师对“是不是真的有蚊子不吸血”不能肯定,对幼儿的回答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模糊地回应了一句:“可能是刚生下来的,请坐下!”这不仅易让孩子们形成错误概念,还中断了幼儿有价值的发现。如果,教师心中了解“雄蚊是不吸血”这个科学知识,那我想教师就能够沉着地回应孩子,掀起教学的小热潮。

反思与策略:

1、善于学习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教师的智慧源于自己渊博的知识、勤于反思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善于反思,多用批判的眼光,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作反思的对象,从目标、过程、师幼互动、环境创设、材料的利用、幼儿的学习状态、教学策略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思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多次“推销”自己的成功保障,那就是谁能够每天学习每天写一遍教学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可见学习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转变教育观念,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

怎么样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映射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尊重幼儿,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师幼双方要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接纳幼儿的想法、感受、行为。善于用眼睛去捕捉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善于用耳朵去倾听来自孩子不同的声音,善于用心灵去感受、去思考活动的精彩和困惑,将幼儿的学习放在一个开放化的广阔教育空间,真正体现《纲要》精神: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3、捕捉动态资源,调整预设方案。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就像案例“鸡蛋变大了”中,男孩的发现是教师没有预计到的,但是透过凸出来的水瓶子看鸡蛋变大了是事实存在的,此时,如果教师不被“死”教案限制,恰当引导幼儿探讨:你怎么发现鸡蛋变大的?然后再组织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给幼儿提供充分表达、探究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肯定幼儿的探索又可以将捕捉的信息发挥出教育价值。因此,教师不要死抱“预设”,而要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对来自幼儿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加以整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因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喝水引发的思考


案例描述:第一个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又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小便,有的和同伴讲话,没过多久就吃餐点了,孩子们急急忙忙的吃完东西,就立马跑到饮水区都要喝水,这下可好饮水区内一下子就变得乱哄哄的,有的在拿杯子,有的在倒水,没拿到杯子的幼儿使劲的往前挤要去拿,拿到的幼儿,使劲的往外钻要去倒水,倒到水的幼儿倒好,悠哉优哉的站在那里喝水,不离开等喝完了才离开。我在那里使劲的喊“排好队,别着急,一个一个来”可是孩子们没有听我的,效果甚微,孩子们好像都没有听见似的,自顾自的,自顾着自己的“利益”就这样,这里成了一个盲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约5分钟后,才渐渐平息。等我过去看的时候,地板上都是水迹斑斑,哇!真是没有办法,为什么采取的措施没有效果呢?

案例分析:

排队喝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分厂容易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班的孩子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事后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班是个新中班,幼儿的常规本来就比别的班要差一点,孩子们各个都是家里的宝贝,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爷爷奶奶都会包办,自理能力也相对弱些,我们老师也是抓的很紧,也是经常耳根嘴磨,效果也是很有效的。近段时间,班级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调整,可能饮水机的范围被缩小,我们老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导致幼儿的恐惧、急躁心理。后来,我们及时的采取行动,在饮水机的前面画了一条1米白线,规定了喝水的每次人数,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后来在喝水的时候效果就立竿见影,马上见效。

案例反思:

教师要适时的对幼儿的行动,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盲目的维持原状,一个班级的好坏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

与宝贝共同找回丢失的感情世界


导读:当一个孩子被两个高大的成人拒绝时,他如同在仰视一堵高墙;可是,当我们同时拒绝孩子时,却称之为“教育中的一致性”。

本书作者爱丽丝·米勒是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对其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本书自1978年问世后至今仍畅销,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爱心与尊重最为重要,如果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凡事都只求达到父母的期望,那么渐渐地,孩子便会不再以自己的感觉为主,这种看不见的心理创伤,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

对孩子的羞辱会导致什么

在一次外出散步时,我注意到在我前面几步之远有一对高个子的年轻夫妇,有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在他们身旁边跑边喊。这对夫妇刚刚在路边凉亭为自己买了两支冰激凌,边走边吃,十分惬意。这个小男孩也想要一支拿在手里吃。他的母亲充满爱意地说:“宝贝,你可以从我这儿咬一口,但不能要一支整个的,因为它对你来说太凉了。”可是小男孩不想只吃一口,他伸出手来要一支整的,他母亲再一次把手拿开。他失望地哭了,但很快他的父亲又一次重复了他母亲的做法,说:“看这儿,宝贝,”父亲温和地说,“你可以吃一口我的。”“不,不要!”孩子边哭边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忘掉一切。但他很快又跑回来,嫉妒又难过地仰头盯着两个正吃得起劲的大人。一次又一次,小男孩伸手去要一支整的冰激凌,但大人们那握着宝物的手却一次次地缩回去。

小孩越是哭,他的父母越觉得有意思。他们不停地笑着,并想和他开玩笑:“你看你,这有什么要紧的,值得你这么吵闹呢?”接着,小男孩坐在地上开始朝他母亲的方向扔小石子,但他突然又站了起来,焦虑地四下张望,想知道他的父母是否还在那里。当他的父亲吃光了自己的冰激凌之后,就把小棒递给了小男孩,自己继续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着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捡起来,但最后还是没有捡。他带着一脸的失望,孤独又伤心地哭了,哭得全身颤动。然后他驯服地走在父母身后。

我们太习惯以成人的视角来看这种情景了,但这里我却要讲讲这个孩子的感受。显然,这个小男孩并不是因为“贪吃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伤心,因为他有很多尝一口冰激凌的机会——他伤心的是他的感情不断受到伤害和打击。他想像其他人一样用手拿着一支冰激凌,但这个愿望没有人能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要还被人开了玩笑。他面对的是两个巨人,他们互相支持,并为他们能保持一致的做法而骄傲。而小男孩呢,既孤独又难过,除了说“不”以外什么办法也没有。他也曾用明白无误的手势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但还是没有结果。他完全孤立无援了。当一个孩子被两个高大的成人拒绝时,他如同在仰视一堵高墙;可是,当我们同时拒绝孩子时,却称之为“教育中的一致性”。

为什么这对父母对孩子显而易见的悲伤满不在乎?他们当然不是缺乏爱心或冷酷的父母,那个父亲对小男孩说话时非常温柔。可是,至少在那一刻,他们表现出的却是缺乏同情。

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我们需要把这对父母也看成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这两个大孩子最后终于发现了一个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只有和这个小人相比,他们才能感到自己无比强大。哪个小孩在感到害怕时没有被大人笑话过并被告之“你没必要为这种事感到害怕”的?又有哪个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不感到羞愧和自卑——只因为自己不能正确地估计危险?请设想一下,一旦这个孩子后来有了机会,可以把这种难堪的感觉转移到另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身上时,他还会犹豫吗?这种经验有各种差别和形式,但是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当这些成人面对孩子的恐惧和无助时,他们能够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控制孩子的恐惧来驾驭自己内心无法控制的恐惧。

毫无疑问,在20年之内——如果这个小男孩有弟妹的话,也许会更短——他会重新上演吃冰激凌这一幕。不过,那时候他将占据主动地位,而比他小的那一个则将扮演弱小无助丶充满羡慕的角色——那个曾是他自己的人。现在,他终于可以将内心那个使他受尽屈辱的小男孩驱赶出去,投射到别人身上。

继续上演的童年悲剧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感情障碍的根源,往往可以在婴儿时期的适应性改变中去寻找。当孩子必须对尊重丶回应丶理解丶同情和得到感情反射这些需求进行压抑时,就会产生几种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病人无论在童年还是长大以后,都不能有意识地体验自己的某些情感,比如嫉妒,羡慕,愤怒,孤独,无助和焦虑。

罗伯特是一个三十一岁的男子,他从来不敢哭或显露悲伤,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使他所爱的母亲不高兴和不知所措。这个极为敏感的孩子感到自己的存在被他的母亲给否定了。这个母亲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曾在集中营里生活过,但是她从来都不提起这件事。直到她的儿子长大了并开始问问题时,她才告诉他,她曾是目睹自己父母走进毒气室的八十个孩子之一。当时这八十个孩子当中没有一个人哭。因为“保持愉快”的特性曾在她的童年救过她的性命,所以她自己孩子的眼泪就威胁了她的平衡感。这个儿子一生都想要快活起来,但他只能以强迫性的反常方式来表达他偶尔出现的真实自我和感情。在他明白了它们的真实意义之前,这个沉重的事实一直让他感到不自如丶羞耻和迷茫。

一个人在童年时反抗这种控制是完全无力的。悲剧在于,只要他的父母拒绝面对他们自己的过去,那么他们对这种控制也同样是无能为力的。如果父母自己的压抑得不到解决,他们童年的悲剧就会无意识地在自己孩子身上继续上演。

另外一个例子也许能把这一观念讲得更清楚:有一个父亲小时候经常受到他母亲周期性精神分裂症的惊吓,又很少有人对他进行解释,所以他长大以后的一大乐事就是给自己心爱的小女儿讲恐怖故事。他毫无例外地总是先嘲笑她的胆小,然后再告诉她:“这只不过是个编造的故事,你不用害怕,有我和你在一起呢。”这样一来,他就得以控制住孩子的恐惧,并为他自己获取无畏的感觉。他有意识的愿望是给予孩子他自己小时候曾被夺走的宝贵东西,比如保护丶安慰和来自成人的解释;但是他无意识地传给女儿的却是他自己童年的恐惧,对灾难发生的预感,以及那个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我爱的人要把我吓得要命?”

与卢梭齐名的教育思想家裴斯泰洛齐六岁就失去了父亲,尽管家里还有母亲和保姆,但他却在感情上被她们忽视了。后来,尽管他能给予其他孤儿最真诚的温暖和父爱,却在感情上忽视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这种做法难道是偶然的吗?他的儿子曾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后来却被认为有智力缺陷,不到三十岁就死了。儿子的悲剧使裴斯泰洛齐痛悔不已。

仍然是这个裴斯泰洛齐,后来说过一句名言:“你可以把魔鬼赶出自己的花园,但你还会在你儿子的花园里发现它。”

被隐藏的虐待

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一个新教牧师的小儿子。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他把自己的童年描述为一个很长的关于耻辱的故事。他举例说,当他小时候尿湿了裤子时候,就会一整天被强迫穿上一件红色的衣服,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做了什么,让他以此来羞辱自己。

他还讲述了一个在他童年里反复出现的情景:他的哥哥刚刚挨了父亲的打,他的母亲在用棉花轻蘸他哥哥流血的背,而伯格曼自己则坐在一旁观看。他在叙述这件事时很冷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安。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他看成是那个孩子,安静地坐着观望。可以肯定他那时没有逃走,既没有闭上眼睛也没有哭。我们不会对这个情景是事实这一点产生任何怀疑,但是它同时又是对他自己经历的一个掩盖性回忆——人们有时候确信,只有他们的兄弟姐妹才受到过羞辱,而不是他们自己。只有在治疗中,他们才能带着愤怒丶无助感和憎恨回忆起,当他们所热爱的父亲无情地暴打自己时,他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耻辱和被遗弃的感觉。不过英格玛·伯格曼除了将自己的痛苦投射出去和加以否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方法对付他的痛苦——他可以拍电影,并借此将内心不能体验的感情转移到观众身上去。我们作为观众,就必须承受这样一个父亲的儿子必须深藏的感情。

伯格曼也后悔地提到他没能在1945年之前看穿纳粹主义(虽然作为一个少年,他常常在希特勒时期参观德国)。我认为他的盲目是他童年经验产生的后果。残酷对他来说就像他吸入的空气一样,因此后来见到的残酷又怎能引起他的注意呢?

我想说明的是,即便是最严重的虐待事件,也会由于孩子强烈地想将它理想化的愿望而被隐藏起来。对此,从来也没有存在过审判,没有辩护,也没有判决。一切都深藏在过去的黑暗之中,而即使事实被暴露出来,它们也会以“为你好”的伪装形式出现。如果连最极端的身体虐待的例子都是如此,那么又怎能指望能见度更低丶更容易引起争议的精神上的折磨为人所知呢?又有谁会认真注意像小男孩和冰激凌事件中包含的那种难以察觉的歧视呢?

我从对每一个病人的治疗中,都可以看到无数性质相同的例子。例如,他们不是向孩子强调“反权威”的做法,就是强调“严厉的”教养方式的好处。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要。一旦孩子成为满足某一个人特定目的的工具,并被他的权力所控制,那么这个孩子的自然生长过程就会遭到粗暴的干涉。我们在教育中最习以为常的做法之一,就是先砍断孩子有生命的根,然后再试图用人工的方式代替其失去的自然功能。我们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不能问不该问的问题),然后,当他对学习失去了自发的兴趣时,我们就会为他寻找特别的辅导。

成人让一个孩子经历羞辱感觉的做法是不易察觉和难以言说的,只有当我们对这种痛苦有足够的敏感时,我们才有希望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给他需要的尊重。有许多方法可以培养这种敏感的能力。比如,观察我们不认识的孩子,试着对他们的处境产生设身处地的同情。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命运培养同情。我们的感情总能够暴露出真实的故事,那不为别人所知的丶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去发现的故事。

有关幼儿评语的思考


教师一学期下来对幼儿在园生活、学习等方面情况的简练描述。通过教师的视角。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幼儿也通过父母的解读.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评语可以说是家园联系的点睛之笔.是幼儿认同和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因此,学期末撰写评语成了教师力求做得完美的一件事。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行和教师理念的提升。幼儿评语已一改过去呆板、说教的特点。逐步向“生动形象夸优点,委婉含蓄点不足”的风格靠拢。但实践中,幼儿评语还是存有一些不足,现举例分析如下。

对幼儿A的评语:你总是悄悄地掩饰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经意间让我们大吃一惊。你如此灵活地运用比较、排序、类推的逻辑方法,解决计算中的难题,让我们拥有了一个美丽的愿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小苏男成为了真正的数学家。好好努力吧!

分析:这则评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幼儿A在计算方面的优势,但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优点,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只是象征性地展望了一下,朦朦胧胧地说了希望。而幼儿评语是教师对幼儿一学期的发展和表现作出的总结,要指出存在的问题,也要提出良好的建议.以便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果教师一味地夸奖孩子。有时会给家长造成“我的孩子什么都行”的印象,一旦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会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因而会抱怨教师对孩子关心太少、了解太少。或是没有实话实说。实际上,幼儿A平时非常喜欢参加各种探索活动,尤其是计算操作。每次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可就是不乐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通过这样的回顾与分析,教师可以对评语进行这样的调整:“你总是悄悄地掩饰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小苏男成为了真正的数学家。同时,老师想悄悄地告诉你:别忘记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多多展示自己,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哟!我们期待着!”

对幼儿B的评语: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跟你在一起已经一个学期了,上课时常常能看到你高举的小手和求知的眼神。这半年里你学到了不少本领,语言表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你在新的学期里,加强动手方面的锻炼,相信你一定行!

分析:这则评语乍一看,文笔流畅,语言亲切,可细一品,会觉得哪个孩子都像。又哪个孩子都不像,适合很多幼儿。每个幼儿都是独立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是自我成长中的主角,是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个体。所以。在撰写评语时,班级的几位老师要互相沟通,可用聊天的方式交流每个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再整合这些信息,抓住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描述与总结。

对幼儿C连续三学期的评语:你刚来班级不久,就拥有了许多朋友,你爱动脑筋,课上常看到你举起的小手,儿歌还学得特别棒。在新的一年里,老师盼着你在家中也能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在家和在幼儿园一个样好吗?

快乐聪明的小精灵,你的创意引起大家的惊叹,你的温馨话语给我们带来好一阵感动,你的“神速”动作又给我们以无穷的紧张和担忧。知道吗?安静i认真是你取胜的法宝,只要你拥有了它,你就一定能成为最棒的小小“男子汉”!

天真、纯朴的你在班上有很多明友,你做的手工真让我们惊叹,看到开始接纳计算活动了,我们更相信.:要再加把劲,你的计算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在新的一年里,老师祝你健康、快乐,取得更大的进步!

分析:这三则评语单立开来看,都写得不错,既生动凝练地勾画出孩子的闪光点,又机敏智慧地点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但它是一个孩子连续三学期的评语,细细品读一下,就会发现,幼儿C每学期的评语都相对独立,没有对上学期提出的要求有所呼应,而提出的新要求与希望在下学期也没有体现出孩子有所改进和提高。在评语中不注意前后的延续性.也常会让细心的家长觉得老师的工作做得不够尽心、严谨。因此,在评语中如果指出了幼儿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方面,那么,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就要有一些教育措施,在期末的评语中。幼儿这方面的发展也要有所体现,是进步了,还是需要继续努力,都要有所呼应。

此外。家长看到孩子的评语,常常会读给孩子听,因此,评语要简洁、明确,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地运用诙谐有趣的话语.则更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会从中体验到妙笔生辉、真情交流的快乐。

关于男女孩的思考行为


导读: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得高分的女孩和得低分的男孩

大多数人相信只有男孩子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在他们看来,男孩子更擅长发明创造,女孩子只有在词汇量方面令男孩望尘莫及。在小学里,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特别是象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女孩子往往得高分,而男孩子带回家的常是低分数。

有趣的“橘黄物块移动”实验

科学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检测了婴儿如何发展其不同的能力。对于十一个半个月大的婴儿的思维能力,让婴儿坐在母亲腿上观看在小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一个橘黄色的大块东西从蓝色吊箱上吊起,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处,重复做6次。第二幕也是相似的,只是橘黄色的物块小了一些。男婴儿好像没注意到物块的大小差异,而女婴则立刻激动起来,并开始发出语言一样的声音,她们好象要说话。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女孩子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孩子快。通常女婴说话比男婴早,科学家们认为有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正是左脑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人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刚上学时,女孩子的身体方面已为记忆事实、拼写、阅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她们显得比男孩子更聪明。

根据在于离母亲的远近?

但在上学前的几年里,男孩子正逐渐形成一种所谓的“攻击性”。一个喜欢攻击别人的人,一定是勇气十足、精力充沛的,他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总是第一个挑起打架。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产生这种攻击欲的原因是荷尔蒙。然而,科学家现在认为荷尔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这种侵犯性是由于他们母亲导致的。母亲让女儿靠近自己,而训练儿子远离她,来发展他的独立性。因为男孩子富于“攻击性”,他们拒绝接受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小女孩正忙着记忆老师所讲的内容取得高分时,小男孩正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否是那些在校女孩子比男孩子“脑子好”,而只有少数女孩子成为科学家的原因?是否导致成人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男人做的呢?

案例:由”吃饭”引起的思考


一:背景

在家里,梦梦是独生女,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把这个宝贝捧在手中,含在嘴里。所以养成了一些娇气的性格。在幼儿园梦梦还算是个听话的孩子,活泼好动、乐观开朗,但是她却有个不好的习惯,做每件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的,特别是吃饭,像个小蜗牛一样。

二:案例观察

每次早饭时间到了,梦梦总是不紧不慢地从盥洗室出来坐在椅子上。每次只要是她不爱吃的东西,她就会吃得很慢。不时地看看这,看看那。有的小朋友已经吃完饭进入游戏区,可梦梦的饭还剩不少呢。

有一天,她身体歪坐在桌旁,用嘴咬着勺。我不时地用眼神提醒她。梦梦看见后,却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孩子吃饭时间过长,饭菜凉了对身体没有好处。想到这一点,我开始给她讲道理。梦梦看了我一眼,没说话,还是不吃。我的介入丝毫没有效果。怎么办呢?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看见梦梦最感兴趣的娃娃家里有几个人玩得正热闹。于是,我的主意来了。

我走到后面的娃娃家,对俏言说了几句。转身后,我发现梦梦正注视着我这边。我快步走到她身边,故作神秘地对她说:“梦梦,俏言在玩娃娃家,他刚才告诉我,还缺一个人来当妈妈。你快吃饭,跟俏言一起玩,娃娃家的宝宝们还没吃早饭,你快给宝宝们做饭去好吗?”梦梦站起身往后看了看,连说“好”。我终于看见梦梦动了起来,大口大口地但很有秩序地吃了起来。本来不多的饭,很快就被吃完了。梦梦来到了娃娃家。

看来,老师的教育不能依赖说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进行引导,使其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变自己的行为。

三:评析

个别幼儿的问题要个别对待。老师善于抓住孩子的特点,利用梦梦喜欢参加游戏这一兴趣点,改变他吃饭慢的毛病。这样做调动了孩子游戏的需求,使他自觉地大口进餐。这种方法既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又使孩子乐于接受。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都应不断反思,不断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来解决孩子进餐的问题,切忌用强迫、恐吓的方式逼孩子进餐。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喜欢《丢失的“球”留下的思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案球的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