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05-26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暗示,可能帮助孩子也可能害了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充满自信,主动而积极地面对生活;消极的暗示让孩子自卑、意志消沉、失去自信和主动的勇气。父母应审视自己的言行,看看你带给孩子的,是正向的积极暗示,还是负面的消极暗示。

事例1:周末我在家教儿子算术题,一开始我很有耐心,儿子也听的很认真,给儿子演示了几遍之后,我想考考儿子,就开始出问题。

“1+1等于几?”儿子很快答出来了:“2。”

“那2+2等于几?”儿子想了想说:“4。”

儿子挺聪明嘛!于是趁胜追击:“2+3等于几?”

儿子想了半天也没回答我,我有点急了,跟他说:“你有2颗糖,妈妈又给了你3颗,现在你有几颗糖?”

儿子还是茫然地看着我。我本来就是急性子,拉过儿子的手,提高声音说:“你好好数数自己的手指头,两个手指和3个手指加在一起时多少?”儿子继续摇头。我不得不皱起了眉头,忍不住把记数道具扔在桌子上,真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问题儿子怎么都不会。

分析:这位妈妈无疑在行为和语言上都直接暗示孩子,他做得非常不好,是个笨孩子,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孩子这个时候会非常沮丧,为自己的“不会”忐忑不安,对自己做出“我很笨”的判定。在孩子不会的时候,家长应该思考,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还是孩子的能力未到,或者他当时并不能专心学习……而不是武断地传递给孩子“你很笨”的信息。

事例2:假期我们带着宝宝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在游乐园的时候,好几个小朋友都嚷着要坐过山车,一个朋友说:“小优跟哥哥姐姐一起去。”我看看小优,她小声说:“妈妈,会摔下来吗?”于是我告诉朋友说:“我们家小优平时胆子就小,还是不去玩了,会哭的。”后来我们去动物馆的时候,小朋友们可以和大象合影,别的小朋友都抢着去,朋友说:“小优不拍吗?”我看看小优涨红的小脸,赶紧帮她解围:“大象看起来挺吓人的,小优胆子小,不敢靠近它,还是算了,你们拍吧。”

分析:妈妈的话可能是无意的,而且出发点还是为孩子好,但却会害了孩子。孩子还没有行动,父母的行为就已经给他贴上了标签,孩子本来也许还跃跃欲试的,但父母的话无疑会让他心里开始嘀咕:“我是不是真的做不好?”于是,孩子躲在爸妈的身后不敢尝试。父母不正确的、消极的暗示,无疑是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孩子活在这种错误判断的阴影下,渐渐地就真的不会了。心理暗示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尤其在孩子犹豫、不积极的时候,给孩子动力。而如果父母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不仅不能给孩子动力,反而让他产生逃避的心态和低落的情绪,孩子渐渐地会习惯自我否定。

事例3:周末我在家大扫除,调皮的麦兜跟前跟后,好奇地打量着我。观察了一会之后,小家伙开始提要求了:“妈妈,我也要擦地板。”看着他一脸渴望的表情,我就给了他一块小抹布,让他跟在我后面。小家伙立马卖力地擦起地板来,虽然他确实帮不上忙,偶尔还得让我收拾下烂摊子,不过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还是忍不住夸奖他:“麦兜真厉害,都会帮妈妈擦地板了。”听了我的表扬,小家伙更卖力了,整整半个小时,麦兜居然没有半途而废,晚上我特意在全家人面前表扬了麦兜:“麦兜越来越能干了,都会帮我擦地板了,可懂事了。”吃饭的时候,平时最多事的麦兜居然乖乖吃了一大碗饭!

分析:这样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才是有利的,首先,妈妈让他参与这个活动会让他变得比较积极主动,而妈妈的赞美,让孩子充满干劲,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个能干的孩子。妈妈的行为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心:我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做的很好。这有利于孩子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下,他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成为一个主动有担当的孩子。

积极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1 积极的暗示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非常有必要。

2 积极的暗示能让孩子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3 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当孩子在做意见正确的事情时,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暗示,他会在心里认可自己的做法,并将这样他认为不错的做法延续下去。

4 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让孩子更坚定地往美好的方向前进。

5 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相信自己,变成一个乐观、开朗的人,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更加勇敢和有耐力。

6 积极的暗示能让孩子更自信,从而可促进孩子的潜能开发。

善用暗示,让孩子更聪明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接受到的他人暗示主要是语言和行为上的,家长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1 积极的语言暗示

家长经常赞许孩子,正面引导孩子。如对孩子说:“宝宝今天很乖,自己主动吃完了午饭。”“宝宝今天和隔壁的小朋友一起玩时,主动让妹妹先挑玩具呢!”让孩子在你的语言间感受到你对他做法的肯定,产生自我认同。用孩子的优点和正确的做法暗示孩子,能让孩子乐意延续他的这些做法,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 积极的行为暗示

孩子很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尽量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暗示,让他们所看见的、所模仿的,是良好的行为。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最直接和最形象的教材,因此,提供的信息,一定是要利于孩子的,不然就成为害了孩子的消极暗示。

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1 消极的暗示传达的是消极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多了,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心态,变得多疑、恐惧、沮丧,也不能接受一点点挫折。

2 让孩子变得被动。消极的暗示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很不顺利,产生不良的情绪,因此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没有积极去克服困难的动力。

3 消极的暗示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受挫。孩子在消极的暗示里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 消极的暗示让孩子变笨。这是事实,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从家长和他人的暗示里读出“我不聪明,我什么也不会”的信息,他会自暴自弃,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不要忽视肥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导读: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说成年肥胖者对外界异样和青少年肥胖者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

成年人都知道肥胖对健康有害,可奇怪的是父母,尤其是祖父母却很少有人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肥胖有害健康的警告,甚至有的家长从来不嫌自己孩子胖,只会嫌他们瘦。可不知你是否知道,肥胖儿童虽然表面上给人一种“胖的可爱”的感觉,但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却是老幼不分的。

你可能已经发现,许多肥胖儿童牙齿的生长发育,以及他们开始学习走路的时间往往都晚于正常体重、同年龄组的儿童。这主要是由于体重过重和生长发育过快所导致的体内钙供应量相对不足所造成的。肥胖儿童的肺功能(肺活量)也明显小于同年龄组的正常儿童,因此罹患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危险性也高于正常年龄组。长期的肥胖还容易使患儿发生高脂血症,从而导致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发病年龄也比正常人提早许多。例如以前在成年人中多见的Ⅱ型糖尿病如今也在儿童身上出现了,据美国一家医院的统计,10年前该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如今则有30%的病患是儿童。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3—4岁的超重儿童已经出现血压升高和高脂血症的症状。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肥胖同样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说成年肥胖者对外界异样和青少年肥胖者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同伴的眼神,肥胖会让孩子自我畏缩,逃避社交场合。同学问有时无意间的谈论,以及个别人的恶意嘲笑,更会严重挫伤肥胖儿脆弱的心灵。

最后肥胖儿童选择增高产品要慎重。

对孩子有影响的几点:家长的注意


日前,德国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令人最害怕的声音”竟是婴儿的啼哭声。上海现在大部分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他们舍得让孩子大声啼哭而放手不管吗?事实是,申城不少医院经常接到因过度哭泣而来就诊的婴儿。这其中,除了婴儿本身潜在的原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007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中国和德国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提出:年轻而没有经验的父母对婴儿的养育失误,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社交恐怖症。

母亲抑郁婴儿对人没兴趣

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德国心理学教授Thiel-Bonney研究发现,从1999年到2006年,德国宝宝婴儿期的“调节障碍”中,过度哭泣占47.4%,没有得到良好照顾和治疗者,长大后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焦虑问题。

Thiel-Bonney教授用录像展示了一位年轻的德国母亲和她儿子的互动场面。整整半个小时,5个月大的男婴只瞟了母亲一眼,而这位年轻母亲或者愣愣地看着东张西望的儿子,或者淡淡地说“你终于不哭了”,或者左顾右盼———她不懂如何与自己可爱的宝宝交流。婴儿天生有注视人脸的愿望和能力,这对母子之间的沟通渠道却中断了。原来,这位母亲有强烈的产后抑郁情绪,对孩子的哭泣十分厌烦,拒绝照顾他,丧失母爱的婴儿渐渐压抑自己的需要,对人也越来越没有兴趣。

专家表示,这样的婴儿如果不及时治疗,长大后必然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甚至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

母乳喂养宝宝更有安全感

如今时尚的新妈妈们每天做运动,身材恢复得很好,但运动内容不包括“抱宝宝”,所以宝宝们似乎更喜欢和保姆玩。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志刚认为:婴儿吸吮母乳,不仅从母亲那里获得生理营养,而且也在心理上获取爱的养料———更有安全感。产妇如果不是因为生理问题无法提供乳汁,就应该尽到母亲的天职。Thiel-Bonney教授也推崇母乳喂养,她表示,如果不得不人工喂养,那在喂奶粉的时候也要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抚,让宝宝体会到父母的爱。

婴儿期没有得到足够关爱,成人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包括:很难接受他人的亲近,无法信任和接纳他人,很难接受爱和给予爱,害怕和无法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忽冷忽热宝宝易焦虑成习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打屁股对孩子性健康有影响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问题研究实验室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遭受打屁股或其他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其性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新研究主持人之一默里·施特劳斯表示,研究人员对4项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父母打孩子屁股或其他肉体惩罚与青年期的以下三种性问题的增加具有极大的关联性:1.言语或者暴力强迫约会对象与之发生性关系。2.婚前性交不使用避孕套等危险性行为。3.性受虐狂(只有打屁股等体罚才能性唤起等)。

这些研究结果连同100多项其他研究结果表明,打屁股是导致性暴力及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多项研究结果与打屁股负面作用调查结果吻合率为93%;90%的美国父母打孩子屁股,因此,防止性暴力和关系暴力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另外,其他研究表明,打屁股并不比其他管教孩子的方式更有效,因此父母没有必要动辄狠打孩子屁股。

一项以32个国家14000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新调查发现,29%的男生和21%的女生发生过强迫性行为。该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小时候体罚每加重一级(根据轻重将体罚分成四个级别),男性发生言语性强迫行为的比率提高10%,女性强迫性行为比率增加12%。体罚与暴力性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更大,体罚每加重一级,暴力性行为的几率就会猛增:男性33%,女性27%。

此外,施特劳斯发现,小时候受体罚最轻的人长大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率为12.5%,而小时候受体罚最重的人长大后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率则高达25%。施特劳斯还发现,与从来没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学生相比,童年遭受过体罚的学生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率更高。施特劳斯总结说,研究说明,打屁股等体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正是造成不安全性问题的关键。

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


导读: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受测试儿都被问到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测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划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型。其中充满自信型幼儿占28%,良好适应型幼儿占40%,沉默寡言型幼儿占8%,坐立不安型幼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

二十三年后,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他们惊异地发现这些孩子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教授以此为据认为,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因此,卡斯比教授提倡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婴幼儿的各种行为。

前几期,我们在父母学堂版讨论过孩子成长中的“镜像期”,即像照镜子一样地学习事物,接受外界的环境。宝宝来到人间,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就是我们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父母营造的家庭人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有人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因为果真这样,这个世界至少要比现在美好100倍。譬如,希特勒的老爸不狂暴地虐待自己的儿子,世界上就会少一个战争狂人……那么我们又该怎么避免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怎样才能为宝宝们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呢?

首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模仿对象,父母在家庭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定要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这样孩子才会从父母的身上学会关心别人。父母间如果有意见分歧,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不要大吵大闹,互相指责,这对幼小的孩子极为不利,他们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为,日后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会采取这种不妥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另外,父母在教育观念上要一致,不要你说一套,他说一套,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因为他还没有辨别能力,不知道该听谁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你对老人、亲朋好友的态度也会成为他模仿的对象,所以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时,父母的作用是很关键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因为过分溺爱,而把孩子圈养起来,不让他与外界打交道,而应为孩子的交往提供机会和条件,鼓励孩子与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交往,当幼儿间有矛盾时,引导他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行为,首先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然后鼓励他改正那些错误的行为。另外还要引导幼儿使用礼貌语言,当有人为自己让坐,或帮助自己时,教导幼儿说:谢谢!如果有别的幼儿邀请自己一起游戏时,教导幼儿要热情大方地与别人相处,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

案例:教育案例分析教师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描述:在故事教学《我,喜欢我自己》的结束部分,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自我,大胆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你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吗?你有哪些优点?孩子们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说:我会唱很多歌曲,妈妈说我象小黄莺;有的说:我会讲故事,还有的说:我会跳舞,上台表演许多人给我鼓掌呢!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明明把手举得很高,示意老师叫他。李老师迟疑了一会儿,说:““明明,你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点?”“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我想说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你也有”。说着,他瞥着眼睛,调皮地用手指着老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李老师顿时收起了笑容,说:“我们今天就说优点,缺点以后再说。”“可我爸爸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老师,你有什么缺点啊?爸爸说把缺点改正了还是好孩子。”明明得意地说。“我说了,今天就谈优点,你没听到吗?坐下去!”李老师厉声说道。明明撅着小嘴,低着头,坐下不再说话。

分析:明明是一个很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出格”现象。这不,今天他又出格了。因此,当他举手发言时,老师迟疑了一会儿。明明认为老师不应该只让小朋友说优点,也应该说说自己的缺点,并且露出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指出老师也有缺点,由此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议论和课堂躁动。尽管李老师对明明的说法也并非觉得不无道理,然而,老师更觉得明明的这一举动,使自己身陷尴尬,所提问题和自己预设的活动目标背道而驰,担心会破坏课堂气氛,使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严厉而坚决地阻止了明明继续往下说,明明很难过,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

反思:教师在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对孩子的所想所为教师应持尊重的态度予以接纳。案例中,李老师面对明明提出的问题,不仅不予正面解答,而且严加阻止,这样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更扑灭了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仅影响明明一个孩子,而且全班孩子都会以此为戒,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这样的想法:一切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其实,李老师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如:李老师可以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有缺点,比如老师下班时经常忘记锁门,做事情丢三落四的,我现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这个缺点,也请你们经常帮助我噢!”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可以就明明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在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改正了,变成优点,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更强。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举办一次“我的小秘密”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己平时不好意思说出的缺点,然后再集体讨论并说说你将如何决心改正这些缺点。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幼师资料《“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