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的加法 反思活动

05-26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案例:6的加法 反思活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第二次的课例中,冯巍老师注重了第一次老师在个别化活动中所欠缺的内容,如:1、在材料的投放上注重了层次性和丰富性,让幼儿能够从多个侧面来寻找数字宝宝“6”的秘密。2、在活动中老师更加注重观察,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和图形无处不在,对于成人来说要发现它们的存在这不足为奇,但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并不能理解数和图形的抽象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现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数和图形的结合

旧的教学模式是把数和图形两者分开教的,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单纯地教幼儿学数或是认识图形,孩子们都表现出并不乐意接受的态度,但是当我在组织开展“找朋友”“图形游戏”“有趣的房子”等活动时,利用了数和图形结合的方法,从形象的几何图形入手,把抽象、理性、枯燥的数学启蒙变为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模式,这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起幼儿自己从生活中挖掘数和图形的求知欲。

2、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由于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图形组合的多变性的关系,孩子们对图形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有碍于我的教学,如:在超市购物,大部分孩子会说卖了多少钱,但是和自己的记录不相符。

在幼儿回答出问题以后,老师把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演示,使幼儿看到了两个数的合并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就将具体的情节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了算式。

反思:

转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实现转化,既能促进幼儿把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又培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三次反思

在第三次的课例中,陈晖老师注重了在个别化活动中,老师怎样的介入是适时的,适宜的?老师应该怎样介入?材料的投放怎样能够体现出数的概念?如:排序、分类、集合等?

1、活动材料来自幼儿生活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只有选择合适的、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孩子有所得。因此,我们从孩子的身边选择材料,如:幼儿学习排序时,我们设计了各种树木,花朵,看看谁找的又多又好。这样一来,既给了孩子参与活动材料准备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孩子在寻找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2、数学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及其他活动中

我们将动物的种类,如:在陆地生活的、在水里生活的,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在水里生活的,让幼儿通过集合的方法进行分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也在其他的活动中渗透了数学内容,如在超市购物活动中让孩子说说你是怎么买东西的?怎么记录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我们还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操作结果,促进孩子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例如:要求幼儿记录:看谁排序方法多?要求孩子操作一次记录一次。记录的方法可由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孩子创造出许多有效的记录方法。

二、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1、导入活动,抓住幼儿兴趣

教学活动伊始,幼儿的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师新颖、别致的导入能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境界。

2、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指导

以往的活动中,我们常等不及孩子说出答案,便替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孩子对老师充满了依赖,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日益减淡。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给孩子宽裕的时间,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任务,实在有困难的小朋友,就稍做提醒,以鼓励孩子多尝试为主。

现代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开展数学生活课程效果明显,我们发现幼儿得到很大的进步。我们要努力探索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行为策略,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7的加法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7的加法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活动目标:

1.复习6、7的分解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6、7的加法运算。

2.学习6、7的加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教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大的)2.学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小的)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互动。如:教师先拿出3本书,问幼儿有几本书?又拿出4本书,问幼儿总共几本?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教师拿出教具购物券、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请幼儿拿出相应的学具。

3.教师让幼儿认识购物券上的价格,先看看每个商品的价格,然后问幼儿:"6元购物券能买到哪两样东西?"请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将幼儿两两分为一组,一人拿6元分别买到了什么?另一人拿着物品,然后进行创设购物。最后让每组幼儿回答自己用6元钱分别买到了什么,教师总结。

4.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用7元钱的购物券买东西,游戏规则同上。

5.听辨反应: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次数来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幼儿摆上加号和等号,请其他幼儿说出答案并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得数。依次请幼儿轮流来游戏。

6.幼儿完成《课堂活动册》"神秘花园":教师引导幼儿先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列算式,并进行加法运算。

四、活动延伸:

在班内的区域《阳光超市》,利用学具购物券和标价商品,教师让幼儿想想,7元购物券可以买3样或4样商品,可以买哪些,有几种方法。

活动反思:

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好玩的立方体》:大班数学活动好玩的立方体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活动延伸等内容,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它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并进行组合造型。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好玩的立方体教案吧。

《科学运沙》:大班数学活动科学运沙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科学运沙教案吧。

《大班数学:7以内的加减运算》:大班数学活动7以内的加减运算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学习7的加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7以内的加减运算教案吧。

案例:音乐活动案例反思


活动实录一: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故事。

活动实录二: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活动分析: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我们曾经成功地利用图形谱参与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证明在音乐活动中视觉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

活动反思: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文学、美术和音乐是一体的,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师艺术化

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活动气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森林音乐会》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三、图片展示歌词内容,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有些歌曲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尽管歌词很简单,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各句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在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图谱的方式记录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幼儿不仅能很快的掌握歌词内容,而且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创编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还可以落到哪呢?谁又会欢喜呢?幼儿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创编的内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创编的内容唱出来。这样幼儿自己主动参与,不仅学习兴趣高涨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帮助幼儿理解并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风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歌曲是活泼的,声音要求欢快、跳跃。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歌唱活动《郊游》,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还要求声音作出强弱之分,这时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帮助幼儿准确把握。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当然,现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视觉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视觉运用这一辅助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让孩子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的原则,继续探索视觉刺激与感受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的有利资源,为音乐教务服务,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案例: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早期阅读领域中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萌发幼儿对图夹文感兴趣,感知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幼儿到了中班,对于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关注,如何让幼儿尝试自己去阅读,图夹文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本次活动我们从孩子最熟悉的左右手导入,通过看看说说画画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做到乐学、好学。

在活动导入上,我运用幼儿以往的游戏内容《手指谣》,根据孩子能说家庭成员英语名称的特点,将两者结合起来,创编了有趣的英语儿歌,幼儿非常喜欢,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活动上来了。随后从孩子最熟悉的两只手聊起,说说它们的名字;做做辨别左右手的游戏等等。接着讲讲左右手之间发生的事情,巧妙地引出图夹文内容,如我会拿筷子吃饭,筷子后面画上实物图,幼儿一看很容易理解,所以他们学得积极、有趣,活动氛围热烈。而接下来的讨论:当左手听右手说自己本领不大时,它就把手缩起来了,请幼儿说一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都能根据画面或者自己的经验来讲述、发表见解,从中认识到两只手都很有用,如果少了哪一只,都是不方便的。最后我们请幼儿来交流自己的小手会干什么,把小手会做的事情用笔画下来。

考虑到是家长活动,所以在和幼儿互动中我随机渗透了一些有关的信息,如阅读到我会拿剪刀剪纸时,我又加入了安全的问题,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更是隐性地指导家长:如何将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自然的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

整个活动幼儿基本都处于一个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从幼儿的表现、家长欣喜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每一点进步。

案例:音乐活动的反思


为了迎接明年的市一级的评估,我们幼儿园领导决定,为了提高我们园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该从老师的教学能力上要进一步提高。于是从五月开始,我们组织了全园老师进行了观摩课。这也是给老师一个平台,使大家通过这个窗口能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取长补短的机会。

第一轮的音乐活动结束了,我首先谈谈自己的反思。我的音乐活动:歌曲《小熊过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还是放不开,比较被动。在掌握3/4拍时,由于有附点,因此掌握的不是很好。给孩子准备的小桥比较局限。因此限制了孩子的想法。在指导孩子进行节奏练习是,难度不适合中班,在制定目标时就过于难了,所以,孩子的兴趣就不是很高,没有激情,到后面进行演唱时,歌词也记不清楚,节奏也不是很准。再一个我在进行活动中,自己也有些紧张,有几个环节自己也出了小小的差错。总的感觉,我的这节音乐活动比较失败。在评课时,各位老师对这节课也做了很好的评价,有优点、也指出了缺点。我们也互相看了别的老师的课,我感觉大二班彭老师的课上的挺好,思路比较新颖,有创意,而且整个课各个环节比较连贯,形式也多样,孩子的常规很好。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注意自己的缺点,向好的老师学习,在教学上要有创新能力。

计算活动的反思

为了上好这节计算课,首先我精心做了准备,从选择内容到活动的设计,都是用了一定的心思,教案也是改了好几遍。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那怎么样为幼儿数学活动提供材料呢?我认真仔细分析了活动的目标、要求、确定合适的材料。同时还考虑材料是否蕴涵所要形成的数学知识,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活动时,一开始就以游戏的形式来引发课题,使幼儿能引起兴趣。首先是分糖果游戏,每人准备了一个盘子,让幼儿给盘子里放6块糖,这一下,孩子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紧接着让他们把这6块糖拿到两只手里,看有哪几中拿法。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就能说出“6”块糖的分法。从中也知道“6”的组成。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孩子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游戏活动,逐步掌握“6”的组成,整个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玩的很开心。

幼儿的数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而在延伸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了背景图和操作卡,使孩子通过观察,让幼儿把数字卡帖到正确的位置。这种操作卡,孩子很乐于摆弄,同时也掌握了数学内容。

最后在评课时,各位老师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如:彭老师提出:糖可以放在桌子上、分解号没有帖、全面性不够等。郭老师提出:让孩子去发现,老师不必提出规律、对口令时,老师说的太多、虽然游戏很多,可在三个游戏场景布置出来、直接带孩子去科学宫等方式,巧妙地联系一个整体的游戏、还可以是金钥匙,通过一关,再通过另一关等形式。她们提的都很好,使我从中又学到很多东西,得到提高,不断进步。

体育活动的反思

由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是:“伞的世界”,因此在设计体育活动时选择的内容是:“一物多玩——雨伞”。我设计的目标是:1、通过尝试伞的多种玩法,发展幼儿的走、跑、跳、爬、钻等基本动作。并且在尝试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设计

活动时,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幼儿听音乐自由进场,然后进行热身运动。第二部分也就是主要部分,让幼儿通过尝试着不同的方法玩伞。在活动过程中,我不断根据游戏情景的发展和活动的进程,启发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如:雨伞可以想象成小河、独木桥等。另一方面,器材的开放性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与自己能力想宜的锻炼方式。不同的幼儿尝试了各种难易不同的运动方式。尤其在比赛送伞游戏中,幼儿表现的非常活跃,各个都很投入。重点训练了双脚向前并跳、跑的基本动作,另外还指导幼儿在跑的过程中学会传递伞。尤其到后面游戏“猫捉老鼠”,幼儿很喜欢玩,能听口令迅速跑。总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让幼儿自主进行的,使幼儿感到高兴和快乐。

在评课时,各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总结出活动中的不足:前面活动量不够、密度大一些。后面的活动量大,运动后应缓一些不能太急坐下。郭老师的看法:进场后就直接利用伞,在原地玩,不要再放下伞,要把每个孩子的动作连贯起来,在原地反复练习,增加难度、密度。活动量没有有机地连接起来。在猫捉老鼠游戏时,要组织一个比较缓和的动作游戏。另外,体育常规不太好,一定要训练体育常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幼儿体育活动不够重视,造成幼儿提议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对于上述诸多问题,应该全面地分析并加以解决。从思想上要提高,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开拓。提高幼儿活动兴趣、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案例:主题活动反思


十二月份是一个多变的季节,所以我们将大主题活动定为“身边的变化”。我在与孩子们相处了四个月的时间里发觉了许多孩子们的不同的变化。孩子从一开始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到现在越来越喜欢吃了;有的孩子从一开始的自言自语到现在喜欢与同伴一同交往了。看到身边孩子们的这番变化,我感到很欣慰。同时我的脑海里也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变化呢?

活动一:轱辘轱辘转

首先,我们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去发现。从亲子活动班开始,我们就发现许多孩子对于玩具小汽车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就设计了“轱辘轱辘转”这样一个小主题活动,再加上我们小区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地铁轻轨站附近,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有生活经验,“二期课改”也倡导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教师环境布置相结合,所以我们就将背景环境设计成了“马路与轨道交通”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是什么?现阶段,这种在预设中进行生成的理念较适合小班的活动,同时我也发现小朋友们对小椅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有时会把小椅子当成小汽车推着开,有时几名幼儿合作将小椅子搬在一起当成汽车来开。可是,幼儿在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往往不懂得保护自己或者是爱护幼儿园的小椅子,有时会有一些小椅子被小朋友们这样拖来拖去,出现损坏的现象;有时也会有一些小朋友被椅子绊倒。何不将安全教育同幼儿的兴趣作一个整合呢?当小朋友看到主题墙上的背景都兴奋地举起小手说这是轻轨,接着我们就从这一话题中进行引申,提出了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问题1:你乘过轻轨吗?问题2:你乘轻轨到哪里?问题3:乘轻轨快吗?幼儿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答着这些问题,同时老师也对孩子的语言进行丰富,如“长长的轻轨。”“速度很快。”“很漂亮的。”孩子们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学会了数量、颜色等简单的概念。同时也学会了“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交通规则,当我提议:“让我们也来变一辆轻轨列车吧!”孩子们真得是拍双手拍双脚来庆贺。只见孩子们一个一个有秩序地挨着个,井井有条地搬着小椅子排排坐,并没有争抢的现象出现,这时出现了一个难点:小椅子没地方放了,怎么办?只听朱宝说到:“把小椅子转个弯放。”“是个好主意,让我们来试试看。”“噢,成功!”小朋友高兴地拍起手来。“好,现在开始开车,注意!红灯停,绿灯行。”我说道。我双手分别拿着红、绿两块色板,让幼儿根据指示灯来开车,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从玩中学的乐趣。

活动二:小不点儿

接下来我们开展了“小不点儿”的活动,在认识大----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体验大----小的变化。这一次我们也从孩子身边出发,首先请家长配合将家中的“全家福”带到幼儿园,以“说说我家人”的形式展开,让幼儿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从中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可喜欢让大家认识自己家里的长辈了,一个个都自豪举着手中的照片,谢君琪开心地告诉同伴:“这是我的爸爸,这是他在埃菲尔铁塔拍的。这是我妈妈,她在马来西亚拍的。”孩子们从同伴口中认识了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与马来西亚,这种生生互动比老师单一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反思问题:

我班开展的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地方,同时也会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自从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相应的游戏时间变得少了,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性。

案例:半日活动反思


语言游戏“三只蝴蝶”其实是一个故事复习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让幼儿能积极参与故事故事表演,能完整复述故事中蝴蝶与花姐姐的对白,懂得遇到困难要团结友爱。在活动中,小朋友对这种角色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踊跃地参加表演,就连平时不主动举手发言的黄贵杰、王嘉喧小朋友都加入到活动中来。而在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基本能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说的对白和相应的表情动作表达地较为到位。几乎每一位孩子都希望能分别扮演蝴蝶姑娘和花姐姐,体验不同的角色表演。在短短三十分钟时间里当然不可能满足小朋友的这些需求,我顺势把活动延伸到下一次,使幼儿对明天的活动充满期望。而在体能活动“玩拉力器”这一环节中,我提供给幼儿两种拉力器,一种是幼儿园现有的球状拉力器,另一种自制的酸奶瓶拉力器。让我没想到的是大多数幼儿选择了自制拉力器。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多种玩法,小朋友们的兴趣也很高,他们在拉拉玩玩中发明了很多新鲜的玩法:如在背后拉、斜着拉、跨腿拉等等。幼儿的表现让我惊奇于他们无穷的想象力。

在区域自选活动中,我设置了涂色区(让幼儿在空白蝴蝶图案上涂色)、粘贴区(提供各色彩纸,指导幼儿折蝴蝶和花,将其粘贴成一幅画)、穿珠子、积木区、图书区五个活动区,主要指导涂色区和粘贴区的活动。参加这两个区活动的都是平时对美术活动十分感兴趣的孩子,他们十分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作品。涂色区的幼儿基本知道朝一个方向涂色,但是色彩和线条不够均匀,这也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粘贴区的孩子则显得比较忙碌,他们先折出蝴蝶和花(以前学过,不用再教),然后将其粘贴。在这一环节中,多数幼儿有些不知所措,不是多抹了糨糊就是粘反了花,我及时加入他们的活动,由旁观者转而变成指导者,告诉他们如何粘、怎样布置画面更合理。由于我的加入,幼儿的活动变得仅仅有条,很快他们完成自己的得意之作,高兴地想同伴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整个下午的活动在紧然有序中完成,看到小朋友开心的笑容,我觉得非常满足。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个别指导不够,区域活动中关注面太小,以至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力求做的更好。

喜欢《案例:6的加法 反思活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案例反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