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故事(贺剑虹):吃完午饭,孩子们照例把自己的小椅子都搬到阳台上摆整齐了。我刚带孩子们进午睡室,有个孩子从阳台上冲进来对我说:“老师,我们刚摆好的小椅子被陈波纹弄的乱七八糟,他还不许我们动。”我来到阳台上一看,小椅子没有像平时一样码得整整齐齐的靠在墙边,而是被陈波纹摆成了一个半圆形,中间还有几个小椅子架在一块,看上去确实乱七八糟的。我问陈波纹:“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要把椅子摆成这样?”他兴奋地告诉我:“贺老师,这是宇宙航天发射中心,中间是宇宙飞船,马上就要点火发射了!”我以赞赏的眼光看了看他:“这个发射中心搭的真不错,不过现在宇航员要休息了,只有休息好了才有精神去遨游太空啊!下午起床后我请小朋友们来参观你的宇航中心好吗?”他高兴的答应了。起床后我请小朋友们参观了他的宇航中心,并鼓励孩子们都来开动脑筋用小椅子拼搭不同的东西。在以后的几周里我们班的小椅子再也不象以前规规矩矩的靠着墙边了,孩子们用小椅子陆续搭出了“小火车”、“火车站”、“公共汽车”、“游泳池”等各种建筑。在唱歌活动中我也再不用为椅子的摆放而伤脑筋了,活动前我把内容告诉孩子们,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活动,商量讨论椅子不同的摆放方法。
教学反思(贺剑虹):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模式能使幼儿主动探索并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它要求教师做到“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就要把观察孩子放在首位,善于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并充分挖掘这些契机背后的教育价值。当孩子们对小椅子这一材料发生兴趣并表现出一定创造力时,教师没有按常规去制止他们,相反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孩子们对椅子这一材料的探索得以继续。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迁徙经验的能力,合作能力也增强了。
同伴评点(万信艳):“摆放椅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本也是必须的一个生活活动环节,该老师十分善于发现并密切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细微的事情,并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通过具体的事情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既满足了幼儿的当前需要,又更新了传统摆放椅子的模式,同时让幼儿在愉快情绪的体验中获得发展。这一案例也给我以下启示:①教师要勤于观察,敢于突破传统的习惯模式,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②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契机,从而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③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机制,应及时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培养幼儿愉快的情绪。
园长引领(李忠):过去当幼儿园的生活常规与幼儿创造思维或创造行为发生冲突时,我们的教师往往会以牺牲幼儿的创造为代价,来维持幼儿园的生活常规。然而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首先我们要肯定贺老师没有简单粗暴地阻止幼儿创造思维下的创造行为,而是被幼儿丰富的想像感染,积极地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并组织和创设有利的环境使游戏更加丰富,从而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创造兴趣。但就这一案例我似乎不太赞成利用幼儿午睡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小椅子来进行游戏的拓展,试想如果有更好、更合适的建筑玩具,幼儿还会小椅子来做游戏吗?
“请到刘老师身边来。”
眼前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有的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着;有的坐也不坐起来,就直接拖着椅子走……还不时发出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咚、咚、咚”的敲击声。
“哎呀,真可怜呀!”我满脸疼惜的表情。顿时,小朋友投来惊讶的目光。“老师,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刚才,小椅子对我说呀,它有时候要被人摔,有时候要被人踢,有时候要被人拖着走,有时候又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现在,满身都是伤痕,快要疼死了。”“啊,小椅子也会疼!”“是不是我们太不小心了。”“肯定是有人不是轻轻地拿,轻轻地放,才会这样的。”“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
分析:
由于我们托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就相应差些。虽然他们知道要轻轻拿小椅子,但一听到要到老师这里来,就非常激动,都想坐到老师身边,所以,上面的情况就发生了。但是孩子又是很天真,听到我这样一说,马上就改过来了。“你想和小椅子成为好朋友吗?”“小椅子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它也想和每位小朋友成为好伙伴。”这些话,可以很快的让孩子改掉拿小椅子的坏习惯。他们知道要爱惜小椅子,要不,小椅子就不会和他成为好朋友了,他会疼的。
“老师,我刚才看到灵灵不是轻轻地放小椅子的,而是重重的‘咚’一下放下去的。这样小椅子会疼的,会生气的。”杨杨嘟嘟急匆匆地跑过来告诉我。“那是因为我手里拿不稳,一下子掉下来的”灵灵说。“那你为什么那么不小心,小椅子也有感情的,他也知道疼呀!”
“小椅子也是有感情的”,我不禁为这句话而震惊、而高兴。震惊的是,从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感情”两个字;高兴的是,在小朋友的心里,小椅子就是他们的朋友,是需要关心、爱护的。是啊,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虽然,3岁的孩子还只是天真的孩童,由大人们精心呵护着;可让他们学着关心他人也是同样重要的。关心他人,是一种良好情感的培养,能帮助形成亲社会的情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人,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就像视小椅子为自己的朋友,不去伤害它,注意保护、关心它。视没有生命的椅子为如此,又更何况是人呢?
最近我班正在开展有关身体的活动,小朋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好奇心,并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幼儿园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只钟,我们班正好拿到了一只小脚钟。小脚钟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小朋友,小朋友非常地喜爱,并且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只脚真大,是爸爸的脚,有的说这只脚和我们一样有5个“圆圈”,有的说这只小脚会滴答滴答走路……小朋友天真的话语立刻让我来了灵感,于是,我们忙开展了关于“我的小脚”的活动。活动中既整合了常识,计算,又整合了生活,并且通过讨论,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怎样保护自己的小脚,从而对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脚,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后,我们还请家长配合我们开展的活动,充分利用家中,小花园等优势,抓住各种可教育的契机,共同教育幼儿。如:和爸爸妈妈一起洗脚,看看比比爸爸妈妈的脚和我一样吗?教育幼儿每天养成洗小脚,换袜子的习惯和勤剪趾甲的习惯;和爸爸妈妈走健身路等。家园的配合,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赞赏和支持,更让小朋友在各种活动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实录】
又到了玩棋的时间,孩子们已习惯并喜欢上了这一时间。一吃完早上的点心,就迫不及待地围到我的身边,似小鸟叽叽喳喳:“老师,今天我们玩什么?”“今天和哪个棋宝宝玩?我喜欢小兵,可以手拉手儿往前冲。”“我喜欢皇后,很漂亮,打仗本领属她强。”还没开始活动,孩子们已开始念起了有关棋的儿歌,看来棋的魅力真不小。我在嘴边竖起手指,孩子们马上安静下来,睁大眼睛等待下文。我出示了布置好的大棋板,板上有小车,还有许多好吃的食物。孩子们又热烈的议论开了:我看到了汽车宝宝,我看到了蘑菇小丁当,我找到了apple……李钟昊一急,外语单词也用上了,真有趣。“今天我们就用小车来运这些好吃的东西”。在孩子们的一片议论声后,我们开始了今天的棋活动。
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开着小车取喜欢的食物。运用已掌握的车走(横走、竖走、转弯停一下)的方法,孩子们在老师设计的无障碍取物的练习中,理解并掌握了开车、取物的基本规则。其实游戏中隐含了车的走子(开车)和吃子(取物)。在孩子们操作时,我适时提醒,突出强调“横走、竖走”、“一步可多格”、“转弯停一下”(分步走)等规则,孩子们积极尝试,当发现徐寒涛不转弯也停了好几次,王昕马上指出:“太慢了,马路上会堵车的。”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孩子们明确了“一步可多格”的规则,更大胆地在大棋板上横开、竖开运食物。
接下来我增加了难度,通过设置一定的障碍,引导孩子们发散性思维,设计寻找多条线路绕过障碍,顺利地取到食物。骆云嘉一下子画出了6条开车路线。
最后,我带着孩子们开着小车寻找加油站,为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小车加油。游戏中,我及时引导孩子们寻找最快、最合理的线路,尽快的到达加油站。进一步巩固了“一步多格”、“不走无用步”的规则。
“我的小车真灵巧,那么国际象棋的车宝宝本领也很大的,是不是也能像灵巧的小车一样去打仗呢?”我用一个问题结束了本次活动,但真正的探索还刚开始。
【反思】
就国际象棋的构成特点和弈法规则本身而言,虽然它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但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从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看,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概括能力和计划能力较弱,尤其是心理有意性水平程度不高,较缺乏行为的意志调控能力,因此,如果以单纯的教学形式教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很容易让幼儿感到单调乏味,缺乏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而尤为重要的是,当幼儿刚开始入门学习时,即已对所学的内容有畏难情绪,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无疑会发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因此,要使幼儿既容易地学会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又同时引发增强其积极的学习兴趣,单纯的教学显然难以胜任,而游戏可以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小班孩子来说,从兴趣入手,是其学棋的起始点。经过半年多的棋活动,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学会了许多有关棋的儿歌,初步感知了除马以外的棋的走子线路,并深深地喜欢上了棋活动。进入小班后,看到哥哥、姐姐们面对面坐着下棋,很是羡慕,尤其是学了摆放棋后,孩子们老是会问:“放好棋后怎么走?”有的家长很配合,在家让孩子练习摆棋,和孩子玩棋,把一个一个棋子放到小兵的前面,让孩子练习吃子,孩子很高兴,但家长却担心自己不会下棋,会不会把孩子领入歧途?但小班的孩子又是天真的,枯燥的说教对这些3——4岁的孩子无异于“对牛弹琴”,由此,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去体验、理解棋的基本规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验了车的走子和吃子,还理解了“一步多格”、“不走无用步”的规则,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棋游戏中满足了自己情感、认知等心理需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了多种能力,体验了棋活动的乐趣,由此更喜欢棋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
游戏是一种使幼儿感到快乐、满足的活动,游戏时,游戏的内容、方法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游戏化教育将教学与游戏结合,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不断引发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仅如此,游戏还可以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高学习的效果。显然,将国际象棋教育结合于游戏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既可帮助幼儿快乐、有效地学得国际象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同时,也有益于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国际象棋教育所企盼达到的效果。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俺宝宝摔倒了,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显然,“那把椅子”是不会错的,当然母亲似乎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而已。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我想是不会的,而且儿子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当他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他也会养成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一位旅居日本东京的中国母亲回国省亲,和国内亲人谈到“打椅子”现象时,说了她在日本的见闻。这位母亲说,日本东京的一个家庭,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她感觉“吃惊”。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中国母亲以为日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到此结束。没有想到,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最后,中国母亲感慨地说,那位东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对她而言,不亚于进行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无独有偶,一位刚到美国定居的年轻中国母亲在给家人发的一封电子邮件里,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在电子邮件里这样写道:一天上午,我从商店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说了一声:卢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那个孩子真的从摔倒的地方站了起来。年轻的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边,然后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卢迪,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像个咱们家的男子汉吗?你在家里不是说过,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刚才那样子怎么保护妈妈呀?在电子邮件的结尾,年轻的中国母亲又写道:看到美国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国内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也许国外年轻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绝对正确,但却不能不引起中国母亲的反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