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张纸的故事

05-28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案例:一张纸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有一天,我在中班组织幼儿玩折纸活动。活动结束后收纸时,我对每位还纸的幼儿说了声:“谢谢!”不一会儿,我收完纸正准备组织幼儿出室外游戏,刘锡恒跑到我跟前告诉我:“老师,梁成武把纸藏了起来,没还给你!”我抬眼望去,瞧见梁成武小朋友正把纸往自己的衣袋里放。梁成武的小眼睛胆怯地望着我,看见我正望着他目光一下就调开了。我微笑着对刘锡恒点点头说:“谢谢你,我知道了。”然后继续组织幼儿去室外。幼儿在室外自由游戏时,我走到梁成武面前,蹲下去微笑着说:“请把纸还给我,好吗?”他仰起小脑袋望着我,小手伸进衣袋里紧紧抓住纸,犹豫着,不肯把纸交还给我。我用一只手掌轻轻抚摩着他的小脑袋,微笑着说:“如果你不把纸还给老师,幼儿园里的纸就越来越少了,以后你想玩纸的时候还有纸玩吗?”我用期盼的目光与他对视着,耐心地等待着他的回应。只见梁成武慢慢地把纸从衣袋里摸出来,迅速地递还给我。我高兴地说:“谢谢你!”他回答到:“不用谢!老师,我下次不再藏纸了。我就在幼儿园玩纸。”

通过这个案列,我清晰地感觉到梁成武的进步及我“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法的成功运用。

梁成武小朋友聪明、好动、好强,占有欲非常强,加上优越的家庭条件及长辈过分的宠爱,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非常强烈。如:他喜欢的东西非要占为己有、自私,、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关心他人、大家应该以我为中心;长与同伴抢夺玩具;明明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也从不主动承认错误等等。

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一般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的缺乏鉴别能力、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他人需要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存在于儿童身上的普遍现象,是当前学前儿童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我国人口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家庭成员结构4-2-1的组成变化,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在家庭中不断得到负面强化,并影响到幼儿积极、健康成长。针对梁成武及普遍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特征,在日常活动及教学活动中我坚持采用了“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法。为矫正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爱心”是指: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全体幼儿,不歧视幼儿,用幼儿的眼光去观看世界、去感知、体验世界。“耐心”是指:耐心教育幼儿习得知识,教会幼儿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有耐心,有自信心;同时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幼儿的回应,不粗暴对待幼儿。“细心”是指:教师要加深对幼儿这个群体的了解,细心观察每个幼儿,了解他们各自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的学习方式,了解幼儿家庭以及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在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以此促进幼儿在不同层次上、全方位的发展。yjS21.com

在本案列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收纸活动时,我对每位还纸的幼儿采用微笑式教育,并坚持对每位幼儿说了声“谢谢”。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还纸的积极性、陶冶了幼儿情操、愉悦了幼儿情绪;同时也给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每位还纸的幼儿均能主动对我说:“不用谢”。这是爱心教育法的具体体现。

2、当刘锡恒告诉我梁成武并没有还纸给我时,我的目光和梁成武的目光碰在了一起,我没有用严厉的目光去批评他,也没有立刻要求梁成武交还纸给我,而是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同时,我对刘锡恒也表达了谢意。这样,我不仅满足了刘锡恒得到老师表扬的欲望同时也保护了梁成武的自尊心。这是我细心、爱心教育法的具体表现。

3、当梁成武的小手紧紧纂住纸张还在犹豫是否应该把纸交还给我的时候,我并没有采取粗暴的抢夺方式(虽然粗暴的抢夺同样也能取回纸),而是用爱的抚摩感化幼儿,用爱而期盼的目光与他心灵交流,耐心等待。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感知自己藏纸行为的错误,心理变化产生行动变化,由犹豫到迅速还纸,并自觉保证今后不在藏纸这样一个过程。这是耐心、爱心教育法的具体体现。

总之,通过一张纸的案列,我成功的实施了“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法,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得到良好的矫正,良好个性品质逐渐养成;我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体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给我一样的纸


美工课上,我教幼儿做小青蛙,这个小青蛙是从纸工材料上剪下来的,色彩鲜艳,折叠后还会按一下跳一跳,很是生动形象,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孩子们这样高兴,我也很开心,马上发给他们每人一张材料纸,让他们满足一下自己的动手欲望。

轮到松松了。松松跟别的小朋友比起来,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明显的差一截,所以我平时对他的要求都比别人低,像这样的纸工课,我常让他剪一些简单的形状,一段时间下来,进步也挺大,从原来的不会握剪刀,到现在已经能够剪一些简单的形状了。今天的纸工课,我也像往常一样拿出一张白纸,温柔的对松松说:“松松,今天我们还剪白面条,练练你的小手好吗?”没等松松答应,我便递给了他一张白纸,因为在我想来,松松是不会拒绝我对他的“好意”安排的,事实上他也从来也没有拒绝过。可今天却出乎我的意料,松松竟然推开我给他的纸,边看边指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材料纸,用不熟练的语言说:“一样……纸……”。这是松松第一次提要求,看着他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停在半空中的手慢慢地收了回来,拿出一张材料纸给了松松,松松高兴的接了过去,剪了起来。看着他那比平时更认真的样子,我陷入了深思。

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可以降低对他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在平时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对他进行纵向的比较,一有进步就表扬和鼓励。但是如果让他在课上做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事,时间长了,孩子纯真的心或许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种意识也许会渐渐的形成自卑感。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自卑感,怎么能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不管教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不能给予孩子不一样的待遇。虽然他们还很小,但是在他们的心中都渴望着平等。

“一样……纸……”这句稚嫩的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脑中,那是对平等的呼唤啊。是啊!我们要给每一个孩子同样的“纸”,让他们在同样的“纸”上自由描绘美好的未来。

案例:玩纸球


今天,我又带幼儿去玩报纸游戏。一到操场,孩子们就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制作纸球,然后玩自己制作的纸球。我鼓励哀叹们玩出多种花样。他们有的踢纸球练射门,有的用纸球进行抛接练习,还有的用纸球当子弹互相追逐射击。场地上到处是孩子们的笑声和喊叫声。

我看这个游戏玩得差不多了,就提议说:“现在咱们玩一个赶小猪的游戏,看谁最先到终点又遵守规则。”孩子们刚玩了两次,卢冠桥就大声说:“真没意思。”我愣了一下,说:“那你说一说,不玩这个游戏还有什么游戏可以让我们大家一块儿玩吧?”他想了一会儿说:“咱们可以玩运球比赛。”我问大家行不行,孩子都同意。

于是,他们手拿纸球分成四组玩了一遍。我看到孩子们情绪很高,便说:“咱们这回不用手拿球来玩运球比赛,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好?”于是,大家随口口令开始比赛:有的孩子将球夹在两腿中间跳着走,有的放在脖子底着头走,还有的夹在腋下跑,真是千姿百态,可爱极了。玩过一遍后,我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快而有的却很慢?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讨论后幼儿达成共识:把球夹在肘关节中便于跑动,球还可以不掉。

大家又玩了一遍。查宇第一个到了终点,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办法还真好,下回我也要想个好办法。”我忙说:“行,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更好的、与众不同的方法。”他满足地笑了。活动结束后,我表扬了大家肯动脑筋,使一张报纸能玩出那么多花样。就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活动。

通过这件事,我更深地认识到,孩子有很大的潜能,老师要相信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学会用一种材料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

评析

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废旧材料让孩子们创造出多种玩法,这正是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孩子们每天都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但不可能天天都有新的游戏材料,那么,让同一种玩具或材料变化出新的玩法,使幼儿愿意玩,从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玩纸球”活动就是王老师在这方面的尝试。

在玩纸球的游戏中,老师鼓励孩子们玩出多种花样,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老师还通过提问和建议不断使游戏在孩子的兴趣点上想纵向深发展,让孩子们在充分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得出结论。一张报纸有很多种玩的方法,而不同的玩法又使孩子们得到了不同的锻炼。愿我们共同探索,尽可能让每一种活动材料都发挥出多种作用。

案例:我的纸还是新的


下午,我拿出一叠用漂亮的挂历纸裁剪的一叠纸,对小朋友说:“今天,我们用新的纸,你可以随便折什么,但是不可以弄烂,不可以撕破.”玩纸是小朋友很感兴趣的事,对于托班的孩子真能折出什么物体还是真是有点困难的,一会越越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折了一个船.”其实都是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瞎摆弄的.每次我都一赞许的目标肯定了他们,但每次都叮嘱他们:“小心点,不要弄烂了”十分钟后,收上来的纸已是五花八门,破的、皱的、残缺的……正当我想对破得不像样的纸作出评价时,我的是身后传来一和自豪的声音:“老师,我的纸还是新的.”我扭头一看,真的一点折痕都没有,一张崭新的纸!看在和这张纸,我突然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

平时,总是强调教师提供材料,创造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自由操作.现在,我虽然提供了材料,而“不要弄烂了”的要求却限制了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限制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自由没,诶有动手操作,孩子怎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于是,我马上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对小朋友说:“虽然,顾不凡的纸皱巴巴的,但是老师还是喜欢纸张,因为这张纸已经折了很多东西了。”

案例: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反思随笔


从杭州回来,受到“会开放的莲花”这个活动的启发,我在班里开展了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先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种类的纸,然后做成标本投放在活动区内,装饰在墙面上,让孩子感知纸的种类繁多。还关于纸的来源、用途、性质等话题与孩子进行了多次的讨论,讨论中,当我问到纸有什么作用时,很多孩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叠飞机,我发现了他们特别喜欢用纸叠飞机来玩,于是,我就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回家搜集家中的各种纸,然后作一个飞行比赛,看看那一种纸飞机飞的最远,请助进行文字记录或是孩子自己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第二天,孩子们都欣喜的将记录纸和飞机一同带来了,用什么纸折的都有,五花八门,记录的形势也很多,可见家长参与的很认真投入,我们从孩子带来的飞机里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种在大家面前进行飞行比赛,以示公正,我把每一个飞机都投掷完了,问孩子们谁飞的最远,根据飞机落地的情况,一看就是报纸飞机飞的最远,我问孩子:为什么报纸飞机会飞的远呢,孩子异口同声的说:应为它大。原来,比赛的飞机大小不同,报纸飞机最大,所以飞的远,孩子发现这样不公平,我们就把所有的飞机都叠成一样大小的,又进行飞行,结果发现卡纸的飞机飞的最远,孩子又提出:我也想试试的要求,于是我就请了几个孩子代表投掷飞机,但是他们每个人的投掷结果都不一样,这是问什么?孩子们又分析出来,石誉文投掷的时候总是把飞机向下,所以飞不远,得出结论,飞机的远近也和投掷的人的动作有关,为了公平,就多请几个孩子投掷,结果才会公平,最后终于得出了结果,孩子们非常的高兴,可是为什么卡纸的飞机比别的飞的远呢?孩子们说:应为它重,他头大……(详见谈话记录)。

接下来我们又一起玩了纸船盛水的的游戏,水中花的游戏等,让幼儿对纸的吸水性有了一定的经验,随着活动的发展,为了验证幼儿对纸的吸水性的认识,我们又引发了用纸来运水的游戏,一般的纸都是怕水的,然而让孩子用纸运水?这真的是一个富有挑战的任务,对于孩子来说,既有挑战性,也有兴趣性,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于是,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纸,进行运水比赛,在这次活动中,孩子真是兴致勃勃,他们不去考虑纸的吸水性,也不去考虑如何更好的去运水,只是拿起一张纸就放到水中,尧起水就运,不是纸烂在水中,就是水洒的满地都是,真是热闹极了,不一会儿满地就都是水了,很容易滑倒,现场非常的乱,就听着水哗哗的漏着,但是孩子真的是非常的感兴趣,原本还策划用这个内容进行干部三项展示的,这种结果,似乎很不尽人意,大家都表示担心。我在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运水呢?为什么和我想象的方法不太一样,我想的是孩子应该选择渗水慢的纸,折叠成容器,装上水去运,或者干脆改变纸的性质,运用辅助材料,可是孩子为什么没有想到呢?通过分析,觉得就是经验不够,关于水、容器的经验没有,所以无法迁移到运水中来,再加上又是比赛,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快速运水上,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去运,就开始了运水。其实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真实的反应。到底这个活动

能不能成功,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但是,孩子感兴趣,孩子的投入,给了我信心,我相信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最终成功的。

于是,我又进行了相关的铺垫活动,让他们用纸来运沙子,如何运的多?如何不漏?让孩子收集纸制品,看看为什么纸制品就不怕水?孩子具备了这些经验后,再次进行运水,也没有比赛任务,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思考氛围,孩子们竟然完全不同了。我将这个任务告诉孩子后,先请孩子进行事先计划讨论,将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给同伴听,也让自己有一个思路,然后就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去验证自己的计划是否成功,孩子小心翼翼的选择自己需要的纸,大部分选择的是手工纸,用它来折叠成小纸杯或小纸船进行运水,还有的孩子在小纸杯的外面粘贴上透明胶带,还涂上厚厚的一层蜡笔色,想让他防水,臭臭与众不同的选择了宣纸来运水,他整齐的折叠了一艘小船,我问他,你这艘船能运水吗?他说能运,我说那你试一试,结果他刚盛上水宣纸就湿透了,他没有放弃,又用透明胶带修补,但是还是没有成功,这时他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张塑料薄膜的纸运水一点也不漏,也选择了这样的纸进行运水,结果成功了,他非常的高兴。在这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那种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看到孩子那专注的神情,那种成功后的欣喜,我在想,这个活动的目的达到了。

对于一个科学活动,什么样的才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以前想象的是完美,教师表现的完美才成功,通过这次“纸的系列活动”后,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也使我对科学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科学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

如果没有教师的坚持、教师的探索,也许这次运水活动在第一次那样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夭折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面对每一个活动的成功和失败,尤其是在面对失败的活动时,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坚持下去,才能和孩子一起成功。

二、科学活动,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洞察力,准确地分析孩子的兴趣走向

纸的活动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在谈话中、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探索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教育素材,然后冷静的结合目标去分析下一步活动的走向,例如:飞机的实验、水中花试验、纸船实验等,细细看来,都有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系,是探索的层层深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活动的走向,才能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发展。

三、科学活动,不适宜采取比赛的形势

科学活动,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如果加入了比赛的环节和因素,虽与大班的孩子来说,

争强好胜自然就排到了第一位,这样,就很难集中精力去探索和研究,只会追求一种时间效应,量的效应,不利于幼儿的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要根据活动谨慎使用比赛的形势,以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基础。

四、科学活动,教师要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类似我第一次运水活动的那种情况,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这种表现是十分正常的,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最好在一个活动中新的经验不要太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五、科学活动,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重点

在第二次的运水活动中,孩子们在用纸制作容器的时候,我观察的很仔细,越看越觉得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用的办法真的很多,但是当第一个孩子的容器做好后,运第一次的水时,我没有关注到,当很多孩子都开始运水时,我观察的中心还是在制作容器上,这时候,对孩子的指导,尤其是运水孩子的指导就明显的不够了,因此,孩子在运水的时候所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我了解的究不够清楚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观察、指导的重点,什么时候观察什么,什么时候在那里观察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控制活动,更好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

六、科学活动,要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用来做实验的小船、孩子折的纸飞机、运水的容器,在活动后都可以保留,并制作成题板,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

案例:恐龙的故事


活动区活动开始了,郭新禹赶紧来到美工区,玩起了他特别喜欢的橡皮泥,只见他的小手灵活地上下团、捏、搓,一会儿工夫就捏好一只恐龙摆在我面前,十分自豪地对我说:“葛老师,瞧我捏得好吗?”我定睛一看,这只恐龙像极了,高大的身躯,四条腿强劲有力,长长的脖子伸向半空,好象在引航高歌。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作品简直太完美了,我连连夸奖。忽然,我发现这只恐龙没有眼睛,于是就问道:“你的恐龙为什么没有眼睛呢?”他认真地说:“我没有黑色的橡皮泥,没法安眼睛呀。”我一看果然没有,要是以前我会采取命令的口吻要求别人借给他,这次我灵机一动对他说:“那你自己想个办法,给它安上眼睛吧。”这时他已经发现对面的吕月小朋友有黑颜色的橡皮泥,于是他大声地对吕月说:“给我来点黑色的。”只见吕月从自己的黑橡皮泥上捏下像针尖大小的,极不情愿地扔给他。他用小手小心地捏起来后嘴里反复嘟囔说:“我的翼手龙可大了,他得长着大大的眼睛。”显然他意识到这点橡皮泥是不够的。我继续启发说:“那你再去借呀。”于是他又大声说道:“我的翼手龙可大了,它得长着大大的眼睛。”吕月又给他捏下针尖大小的橡皮泥,一边扔一边噘着嘴说道:“我不给你了。”这下郭新禹没有办法了,只好给自己大大的恐龙安上了小小的眼睛。看到这一幕,我来到两个孩子跟前,蹲下身子问道:“吕月,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给他那么点的橡皮泥吗?”吕月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姑娘,她对我说:“老师说过跟别人借东西要讲礼貌,要和别人商量,他跟我借东西的声音太大了,我就不愿意借给他。”我又把郭新禹搂在怀里对他说:“你知道吕月为什么给你那么点的橡皮泥吗?”他不好意思地说:“知道了,我改,我跟她小声说话,跟她好好商量。”“那你再给吕月捏一只恐龙好吗?”他高兴地说:“行。”两个孩子都高兴地笑了。这一次他特别有礼貌,走到吕月面前轻轻地说:“吕月,请借给我一点黑橡皮泥好吗?”吕月爽快地说:“行。”就这样两个孩子互相合作,捏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恐龙,他们还主动地把这些恐龙送到建筑区,让“小建筑师”们给这些恐龙搭个新家,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可高兴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体验、内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它对幼儿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及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通过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交往,而且锻炼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成人的包办代替只能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喜欢《案例:一张纸的故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有关纸的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