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锻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后操场高兴得玩着滑滑梯。
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孩宝宝一直呆在一个小亭子里,即不滑下来,也不离开,于是我好奇得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浩浩天真的说:“下雨了!”我立刻明白了孩子们的意思——下雨了要躲在亭子里。我想了想说:“哎呀,下雨了,我怎么办呀?我要被雨淋湿了。”隽隽说:“快进来,快进来!”我装作很为难的说:“我怎么进来呀?”浩浩说:“敲敲门。”“门在哪里呀?我找不到门呀!谁来帮我的忙?”一旁的小妍指着一扇可以打开的窗子说:“你敲这里吧!”我说:“好吧!”
于是我去敲了敲那扇关着的窗子,边敲边说:“请问,有人吗?外面下雨了,我可以进来躲雨吗?我快要被雨淋湿了。”隽隽笑着开了窗,但没有讲话。我又问了一遍:“我可以进来吗?我快被雨淋湿了!”这时浩浩说话了:“可以。”我笑着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宝宝!”孩子们听我表扬浩浩了,也都抢着说:“我也让你进来。”“我也让你进来。”┉┉
分析:
我们都知道,2-3岁是孩子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特别爱说,也特别愿意说,尤其是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但由于受词汇量的限制,所以他们有时一句话中只有几个字。
上述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宝宝的语言发展的比较好,能够较清楚的进行表达,但有的宝宝却只能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但他们又都很喜欢模仿他人的语言,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因此,我将采取下列措施:
1、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与孩子进行对话,因为在普通话中有许多很好的词汇,可以让孩子进行模仿,进行学习,达到丰富孩子词汇的目的。
2、在游戏活动中及时抓住孩子的话头,启发、引导孩子说下去,鼓励孩子愿意大胆的与成人和同伴进行交谈。
利用家园窗和家长会的形式,及时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多和孩子交流,或多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等,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语言表达能力。
给孩子一个时空,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小小班)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
观察对象:扬扬、小雨等七八名幼儿
提供材料:各种区域材料
案例记录:
教师:“现在我们到区域去活动,你们想做什么?扬扬,你想做什么?”
扬扬:“我想插小人和摆青蛙。”
教师:“今天扬扬想做两件事了。等你做好了两件事情,和我们说一下好吗?”
教师:“小雨,你今天想做什么呢?”
小雨:“我想用雪花片插花。”
教师:“插好了,给老师看好吗?”
小雨点点头。
老师依次有问了约七、八个孩子想做什么,并分别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对幼儿想做的事情给予了不同的指导。
案例分析:
小小班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区域活动的。区域活动的主旨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教师提供符合幼儿需要和兴趣又保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学习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区域安排自己的活动,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去感知问题,思考和探索答案。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她自己去选择(小小班)
活动内容:户外活动
观察对象:侯伊平
提供材料:小鼓、汗巾
案例记录: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走出盥洗室的
幼儿准备外出,我准备着小鼓、汗巾和放衣箱,有些幼儿问我要不要穿外套,我转过身说:“如果觉得冷就穿上,如果觉得不冷就不要穿,不过,老师觉得今天外面的阳光还是挺暖和的。”结果很多的孩子都没有穿外套,而平平则坚持穿上自己漂亮的粉红色的棉衣。
操场上,太阳高高地悬着,孩子们跑着、跳着、笑着,已是津津的了。有的孩子开始脱衣服,平平仍穿着她那漂亮的棉衣。“平平你不觉得热吗?”看着平平的表情,我又补了一句,“不热,是吗?”游戏继续进行着,间隙,又有一些孩子开始脱衣服,只穿了薄毛衣。
当转到另一个地方游戏时,平平忍不住脱掉了漂亮的外套。
案例分析:
孩子的选择是广泛的、生活的、学习的、与人相处的,从重大的到无关紧要的。平平很钟爱她的新外套,而在教室里却没有机会展示,平平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户外活动,恰是好机会,却不料跑、跳中会那么热,出那么多的汗。经验表明,孩子在运动中流汗是必然的,我当时没有强制平平脱掉外套,而是给了她权利力尊重了她的选择。同时,我也相信平平的这次经验一定是深刻的。
“我要刘老师!”
周一的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来园了,由于过了一个双休日,又加上从今天开始,宝宝们要在幼儿园里睡觉了,所以有部分的孩子开始哭闹起来。
东东,班级中最小的一个宝宝,原本他来园的时候并没有哭闹,但受其他孩子的影响,他也哭了起来。于是我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安慰着他,渐渐的东东停止了哭泣,又去玩了。
到了喝牛奶的时间,东东又开始哭闹了,于是我又再次抱起东东,并带他到操场上兜了一圈,逐步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后,我再带他回到了教室。
但从这以后,东东就再也离不开我了,整天吵着要我抱,我在他的视线里一分钟都不能离开,连倒杯水,上厕所都不行。
分析:
东东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东东在家的时候,依恋的对象主要是爸爸和奶奶,但当他进了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后,转移了依恋的目标,要求“老师抱抱”,而我恰巧是第一个去抱他的人,因此我就成了他新的依恋对象,一旦他离开新的依恋目标也会大哭大闹的。
要知道安全的依恋,可使孩子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幼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赖、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帮助东东建立安全的依恋,逐步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1、从每天抱在手里过渡到每天只在来园和离园时抱一抱,在一日活动中允许孩子牵着我的衣角,跟着我。
2、在上午的游戏活动中,从我陪在他身边玩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他能与同伴一起玩。
在午睡中,从我坐他身边陪着他逐步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可以坐在其他的地方。
一、分析
此活动设计分为基本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律动《兔跳》学习在音乐伴奏下表现小兔轻盈,协调的跳跃动作。第二部分是一个幼儿投入情景表演,在欢乐的气氛下进行模仿动作,感受游戏的乐趣,涉及到健康活动。
活动设计的可取之处是:
1、是运用了情景表演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2、本活动设计巧妙把音乐和健康活动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
但从总的活动设计来看,却存在不少实际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依然是“牵着孩子鼻子走”。
活动中没能体现新理念下“尊重幼儿个体”、“尊重幼儿体发展”的精神,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的空间,而是在“教师一问,幼儿一答,教师做,幼儿跟做”的模式中让孩子明显处于被动地位。
2、没有充分发挥游戏的多种功能。活动中虽然运用了情景表演这种魅力经久不衰的手段,但是从案例中可见,此游戏纯粹停留在“娱乐”功能上,对于游戏的“教育功能”,“发展孩子多方面功能”的作用无从体现,从而不能很好的为目标服务。
3、教材分析力度不够,把握教材不够深入。从活动设计的内容来看,教师过多的注重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反思
1、活动设计应围绕
活动目标而进才,为目标服务。活动过程若不为目标服务,就似“散沙”一堆,“形散而神不散”才是活动必需过到的境界。如《拔萝卜》的游戏中,我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人体动作”,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来选择如何搬萝卜。
2、活动过程应重视环境创设与互动交流。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做、乐于活动的环境”,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体现,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与幼儿的互动中自在的、自主的发展。
3、整个活动还要注意动静交替、难易适度、层层递进等原则,注重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原则等。
只有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出发,注意动静交替、难易适度等才能避免孩子过于疲劳。新《纲要》最明显的“人本位”思想休现在“对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价值取向”,如“乐意与人交往”、“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等等,无不渗透于各领域。
一、游戏的前期思考
(一)游戏来源
托班幼儿刚入园,初到陌生且没有熟悉的亲人的幼儿园环境中,由于依恋而产生分离焦虑,形成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个别幼儿情绪不愉快还会影响其食欲、正常睡眠等在园的一日生活。为了尽快安定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转移和分散他们想念亲人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尽快地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这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既是兔妈妈,也是大灰狼。
(二)游戏资源分析
1、已有经验的利用。孩子们大都有大灰狼是凶狠的动物、小白兔是可爱的动物的相关概念,还知道大灰狼最喜欢吃小白兔。
2、故事和头饰的使用。游戏前,教师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让幼儿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游戏中,幼儿戴上小兔的头饰进行游戏,使游戏开展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3、场地的创设。教师利用幼儿的座位,将它们设为每只小兔的家,活动室的其它剩余空间设置为草地。
二、游戏方案及分析
(一)游戏预定目标
1、能愉快地参与游戏,感受集体游戏和集体生活的乐趣,缓解分离焦虑带来的消极情绪。
2、能认识并找到自己的座位。
(二)游戏资源:大灰狼头饰一只;小兔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三)游戏过程
1、出示大灰狼的头饰,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师:“这是谁呀?它来我们这儿干什么呢?谁知道?”
幼:“是大灰狼,它要吃小白兔。”
师:“小白兔正跟着兔妈妈在草地上吃青草,它们一听到大灰狼的脚步声,就赶紧跑回自己的家,把门关得紧紧的,不让大灰狼进来。可是,有的小兔找不到自己的家,就被大灰狼抓住了。”
2、帮助幼儿戴上头饰,开展游戏。
师:“现在我当兔妈妈,你们是小兔,小兔和兔妈妈一起到草地上吃青草吧。(师生一边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愉快。”一边跳到活动室的一角)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不是狼来了?”
幼:“没有,没有。” (孩子们很认真地听)于是兔妈妈继续带着小白兔吃吃嫩青草。
师(兔妈妈):“我听见大灰狼的脚步声了,小白兔快回家,把门关得紧紧的。”
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然后用小手捂住眼睛表示关门。个别没有及时找到自己家或找错家的小兔就被大灰狼抓起来了。
3、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能否找对自己座位的情况,反复地开展游戏。
简析:刚入园的托班幼儿,对周围的环境还比较陌生,经常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坐错位子。在游戏过程中,几个爱哭闹的幼儿刚开始没有参与游戏,但他们停止了哭闹,坐在一旁静静的观看。第二、三遍游戏时,有几个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参与了游戏,剩下的个别幼儿虽然还是不参与,但伴随游戏的开展,他们受到了游戏氛围的感染,跟着发出了开心的笑声。这个游戏,不仅让孩子们在紧张、刺激、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忘记了哭闹,还慢慢地学会了寻找自己的座位了。
(四)游戏生成活动(游戏延伸)
1、大灰狼抓住小兔后,决定要吃兔子。就对小兔子们说:“这只兔子太脏了,我先给它洗一洗,然后来吃它。你们帮我想想,我要先给它洗哪里?” “洗头、洗手、洗脚、洗脸……”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次我根据孩子们说的部位洗。洗好后说:“好像没洗干净,再洗一遍,再洗一遍。”这一次,我按身体的结构顺序给这只小兔从头洗到脚。边洗边说:“洗洗头,洗洗头;洗洗脸,洗洗脸;洗洗脖子,洗洗脖子……”一些孩子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下,也跟着一起说。
(简析:这次游戏的开展,我在幼儿已经熟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洗澡的环节,并模仿托班幼儿最喜欢的天线宝宝说话的口吻,不断地重复说出身体的个个部位名称,引起幼儿跟着学说的兴趣,从而初步认识了身体的结构顺序。新增的游戏环节使幼儿有了新的游戏兴趣点,增强了他们的游戏兴趣。)
2、大灰狼在给小兔洗手时,一边用这只小兔的手做示范,一边说:“搓搓手心、手背、手指缝,洗好后,小手会唱歌:do re mi(甩三下),然后开大炮,这样小手就很干净了。”其它的小兔看见了,都纷纷伸出手来一起跟着边说边做。我发现孩子们对甩三下手,唱do re mi和开大炮的动作很感兴趣,于是就强调:“手心、手背、手指缝都洗干净的小手才会唱歌、开大炮,如果没洗干净,它唱的歌就不好听了,也不会开大炮了。” 小白兔们一个个都在认真的学洗手。
简析:平时教幼儿洗手,他们的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而且也不怎么感兴趣,效果不好。在开展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主动模仿的愿望也很强烈。于是及时地调整游戏的内容,丰富和深化给小兔洗手的情节,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洗手活动有机的融入游戏中。在角色氛围中学习洗手,使幼儿在游戏情节的潜移默化下想学、爱学、愿意学。洗手的后面两个环节-小手唱歌和开大炮,更是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和模仿的兴趣。
3、大灰狼捉住小兔后,就说:“如果这只小兔有礼貌,我就不吃它了。”有个别小朋友就说:“大灰狼好!”其他小朋友在这几个幼儿的带领下,也纷纷跟着一起和大灰狼问好。我赶紧夸奖说:“嗯,大家这么有礼貌,我就不吃小白兔了,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那我就把这只小兔放了。”我一边挥挥手一边说:“小白兔再见。”小白兔们也马上对我挥挥手说:“大灰狼再见。”
简析:幼儿年龄小,大部分还不会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教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适当地改变了游戏的发展情节,引发了幼儿新的注意力。教师以游戏形式与幼儿进行诱导式的对话互动,把原来枯燥的社会性要求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树立了初步的礼貌意识。
三、游戏反思:
通过这个游戏,发现托班幼儿游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情绪性
游戏是幼儿生来就喜欢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2-3岁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他们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快乐情绪的需要,以自己独特方式在游戏中适应环境,渲泄不愉快的消极情绪。针对这些特点,笔者首先在游戏的开始,扮演兔妈妈的角色,去摸摸“小兔”的头,牵牵“小兔”的手或抱抱“小兔”,给他们进行肢体上的触摸和抚慰的关注,使刚入园的托班幼儿把对“妈妈”的情感迁移到了“兔妈妈”的身上,找到了情感依托,缓解了部分幼儿离开妈妈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接着在大灰狼抓小白兔的环节中,教师用自身夸张的语言.表情.动作让他们在紧张、刺激的游戏氛围中忘记了哭闹,使个别不愿加入游戏的幼儿也能受到游戏愉快氛围的感染,跟着发出开心的笑声。这个游戏让刚入园的托班幼儿在教师营造的愉快氛围中逐步进入游戏的情境,认识了自己的座位,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转移和分散他们想念亲人的注意力,安定他们的分离焦虑情绪。
2、假想性
游戏过程中常通过动作替代、语言补充、以物代物等假想方式变化游戏内容,补充游戏材料,维持和发展游戏情节。在这个游戏中,教师角色一会儿是“兔妈妈”,一会儿是“大灰狼”,有时又变成“天线宝宝”等等,对于这些角色的转换,幼儿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和困惑,而是很自然的接受并随着这些角色进入游戏的情节。特别是在大灰狼吃小白兔的这个情节,他们积极、开心地跟着大灰狼一起做各种假装吃小兔的动作,嘴里还发出“嗷、嗷、嗷”的吃声。在大灰狼给小兔洗澡的情节中,他们也很自然的由小白兔变成了天线宝宝,并模仿天线宝宝的说话方式。假想给幼儿带来了愉快的感受。
3、重复性
托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动作、语言、声响多次与长时间地重复而不觉厌倦。如,在游戏中,反复模仿大灰狼吃小兔的动作和声音;洗澡情节中重复说出身体的个个部位名称;反复表现洗手情节中的动作和语言;游戏中重复寻找自己的座位;故意重复让大灰狼抓住的动作等等,他们对游戏中的重复乐此不疲。
4、从众性
托班幼儿极易受游戏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较难将自己最初的选择坚持下去。笔者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对那些分离焦虑较严重,还在哭闹、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幼儿,采用淡化的处理方式,不刻意要求他们参与,而是用夸张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开展游戏,让参与的幼儿感到快乐、有趣,从而吸引了他们,使他们由坐在座位上观看,发展到慢慢地、不自觉地就加入到同伴的游戏当中,有的还主动要求老师也给自己戴上小兔的头饰,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5、引发性
受感知经验的制约,托班幼儿对游戏的自主选择能力比较差,经常需要成人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吸引他们的注意,使其对教师预设的或随机生成的游戏活动感兴趣。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总是用自己夸张的语言、生动的肢体动作和变化不同的表情、语气扮演游戏里的各种角色,诱导幼儿进入游戏情景中。如:教师用甜美的声音学兔妈妈说话,并温柔的亲亲、抱抱、摸摸小白兔;用粗哑的嗓音和凶恶的眼神、动作扮演大灰狼;用天真的嗓音模仿天线宝宝说话。这些有意创设的游戏氛围激发并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
6、随意性
心理学家库拉让雷多说过:“兴趣可以产生能量。”托班幼儿的兴趣很容易被老师调动起来,但注意的持续性短暂,注意力也较容易被转移,经常“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同时,他们自制力差,做事的方向和目标常随着兴趣改变而改变,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而游戏的自由特征又使游戏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这一特点,每次游戏活动的重新开展,笔者都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现有游戏状况、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爱模仿的特点,把握适当的时机,及时地在每次游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情节上的变更,不断调整游戏方案,以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如:在游戏的生成活动中,加入了幼儿感兴趣的学天线宝宝说话和小兔洗手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等,以兴趣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以积极的状态、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边玩边学。充分展示了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这样一种功能。
托班幼儿的游戏,更多关注的是游戏过程的体验,而不过分强调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托班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适当地将一些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的要求有机的渗透到游戏情节中。如:在这个游戏中,让幼儿形成有关洗手和讲礼貌的概念。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托班珠子落满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托班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