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是活动的推进者

06-02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案例:孩子是活动的推进者”,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美工区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彩纸以及剪刀、胶水、示范和足够的布置空间,让孩子们练习各种不同的剪纸方法:对称剪、四方连续剪、八方连续剪等等,再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在塑料板上,以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只是机械的学着老师的示范剪,虽然也是非常的认真,但是我总是觉得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果然没过几天,孩子们就对这个区域失去了兴趣,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了。我对于这个区域也失去了信心,准备在这次活动结束后将材料收起来,但就是在这次的活动中,我突然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活动中我发现陆圣杰小朋友在胡乱的剪,如果换在平时,我肯定马上制止他了,并会引导他按我的要求去剪纸,但是这次我没有这么做。我想反正也要收起来了,就看他能剪成什么样子。只见他并没有将纸对折或几等分折,而是徒手在纸上剪起来,一会儿正方形的纸就变成一幢小房子的模样,这时马上有小朋友大声的喊起来:“老师,陆圣杰在乱剪。”我笑了笑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旁边的小朋友也试着随便剪,果然孩子们有了兴趣,都动手剪起来,虽然他们告诉我的和他们所表现的并不太相像,但是我明显的感觉到他们非常的开心,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自己想要表现的。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突然有了一个很大的启发,为什么不创设一个情景让他们自由的剪呢,即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达到了练习他们剪纸的本领,一举两得,而且孩子们还非常的感兴趣呢。于是我结合主题,为他们在墙面上创设了一个小区的背景图,然后再投放一些记号笔等辅助的工具,果然孩子们对于这个区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所表现的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的单调了。他们剪出了各种房子,细看都结合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张千禧家住的是私房,因此她剪的是两层楼的私房,而袁心怡住在小区中,因此她表现的就是小区的风貌。还有的孩子剪出了小草、小花,甚至还有小区中的健身器材等等。

分析:

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和投放材料时,总是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的结合在里面,而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因而很多活动也因此而开展不下去了,老师可能还会一味的责怪我们的孩子没有耐心、没有某方面的能力等等,却没有从另一个方面去考虑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观念。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渐深入人心,我们老师如果还停留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的话,我们的课改终究还只是一个形式,要使之发挥真正的功效,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老师自己逐渐的去学习和不断的反思,从而改变我们旧的、不良的教育行为。

这次的美工区活动,使我认识到:其实我们的孩子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不比任何地方的差,他们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都是我们活动的推进者,最主要的就是看我们老师如何去引导和发现他们的种种能力,并且允许他们的这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在各个层面得到更大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大班案例反思假如我是孩子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他们开始了探究。慢慢的孩子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点,就连看似相同的指纹,也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在无意中孩子发现指纹很有趣,用笔稍添几笔,就能变成可爱的小脸。

渐渐地喜欢“指印画”的孩子多起来。可是由于孩子的手指小,再加上他们印指印时有深有浅,使得画面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红团团。怎么改变呢?总不能对他们说:“指印和指印间要空开些。”这句话对成人来说或许能理解,可对孩子来说“空开些”这“一些”究竟是多少他们无法理解,也就做不到。

假如我是孩子:

观察孩子们的指印画大多是一个个小脸,那能否说是“快乐的一家”?指印出自于手指,那是不是尝试让孩子把指印印在“手掌”上(将孩子的手指分开,然后将整个手掌外形描在纸上,再用剪刀剪下),这不就解决了“空开些”?

(策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纸剪的“掌印”轮廓)

活动花絮(2):

“瞧!这是什么呀?”“手掌”。“手掌上有什么?”“手指”。“每个手指都有一个指印,这些指印在一起就是快乐的一家。……”没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在我的‘手掌上’画上快乐的一家……”。他们边画边向同伴介绍,“这是爷爷,他的年纪最大,排第一……”

假如我是孩子:

既然孩子喜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能否为孩子创设一个环境——“手”,让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呢?

(策略:选择了活动室的壁面,贴上一个卡通地很大的手掌。见右图)

教师的分析:

“换位思考”这一名称或许并不陌生,可是你要真正做到,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这所以我说“假如我是孩子”,正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园长要交待一件事,有的老师做得好,有的……。这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关,与每个人自身看待事物的判断标准有关……这之间的原因有许多,那要每个人都能做好,实现就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关键也就在这个标准。那换言之,你提的要求孩子是否理解?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究竟有多少?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发生花絮(1)的问题。而当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突然发现“空开些”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要让孩子理解,就必须是看得见,容易操作的。于是我发现孩子在印指印时,常常会因为不想把每个手指都染上红色,而把手指分得很开。这不就是“空开些”吗?也正是我换位思考,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就花絮(2)来说,孩子们都能做到“空开些”,他们也更喜欢交流自己的快乐。可是当我再次为他们创设环境——手,并没有我预期的效果。我不是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吗?创设大环境,更便于他们交流,可为什么在大手上只有5个指印?而我的想法是,“手”大了,孩子们不就能多画些?可再深一步了解孩子,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每个手指只有一个指印。虽然“手”是大了,可它在孩子的眼中还是一只“手”,他们也只会和先前一样在手指上印上一个指印。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看大小,而是看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也正是孩子的年龄特点。

由此,我更觉得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是光有理论,而是要积累实践经验,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这时的换位思考不再是一个名词、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扬扬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老师看到后提醒她:“扬扬,不要用手抓饭菜。”扬扬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师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扬扬!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扬扬老是这样弄饭菜,扬扬这么脏的!”扬扬听到大家都开始说她,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老师都会皱着眉说:“扬扬,不要这样弄!”“扬扬,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扬扬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老师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老师特意和扬扬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扬扬家长交流时,老师告诉了家长扬扬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扬扬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扬扬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她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老师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老师也马上想到了扬扬这段时间的表现:她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扬扬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尽管已经中班了,可还是比较“自我中心”,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老师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她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扬扬,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扬扬:“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中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扬扬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

可见,要想让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语言,这样的批评否认了人的能力,只会使被批评者产生无助的反应,而不能有效地让被批评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怎样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老师立即向家长表示了歉意,并真诚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起寻找扬扬吃不好饭的原因。妈妈说,这可能与扬扬是个剖腹早产儿,一直有些感统失调有关。她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得不太好,所以从小吃饭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当时没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老师也进行了反省:在上幼儿园后,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一开始保育员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扬扬到了中班,老师要求孩子要自己独立进餐,可扬扬和同伴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有点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评,这使她在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老师和家长一起统一了看法:吃饭的习惯要纠正,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再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而要改为具体指导扬扬如何正确运用餐具,多加以练习,帮助她逐步学会干净地进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一方面加强对扬扬小肌肉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经常让她练习拿调羹舀各种物品;另一方面,当扬扬在进餐过程中又出现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时,不再大声在集体面前批评她,而改为走到扬扬身边轻轻地提醒,对她说:“扬扬,吃饭时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长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调羹把饭菜舀起来。来,象老师这样把调羹轻轻插到饭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来,看,这样饭菜就不掉出来了吧……”慢慢地,扬扬进餐的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小朋友不再说她“脏”,她和同伴的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案例:目标是活的


前些日子,我们组织了“打开尝尝”这样一节教育活动,这个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不出奇,是常规活动的一种,其他老师在公开教育活动时多次进行过,其教育目标是:学习不同的开启方法,并能用不同的方式打开食物的包装或外壳。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不得不调整了教育重点。

我们准备了各种装食物的物品,有塑料瓶、盒子、拉链袋、密封袋等;也准备了不同的食物,如橘子、糖果、花生、鹌鹑蛋、巧克力等。孩子们课前都很兴奋,早早的就洗干净手拭目以待了。

活动开始了,当我说到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把它们放在了这些盒子、瓶子、袋子里,你们谁有办法把它们拿出来时,孩子们争着、抢着说自己能行。接着我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请他们尝试着去打开这些包装。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一两个个别情况外,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太简单了。在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带锯齿状拉链的小包装袋,打开它们甚至都谈不上举手之劳。可当我问道:××,你是怎样打开的呢?大多数的孩子都只会通过动作来加以表示,语言描述却很贫乏:这样,这样,就是这样……看来,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于是,我及时把教育重点尝试如何打开包装转向为对动作过程的描述上来,还逐步地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总结,提醒孩子们交谈、交流,梳理他们的经验,如:老师拿出大挂包和大纸箱(加封条),让一个小朋友想法取出,请大家看操作,然后安排集体讨论,这个小朋友先干什么,接着做什么,下一步又是如何做?通过引导,最后使幼儿用清晰的语言逐条说出小朋友取物的全过程,并且注意动词的运用,如拉、拧、翻、推、撕等。

接下来在“剥开尝尝”的环节,孩子们别看年龄小,为了尝到美味食品,都会想尽办法:打开、剥开、划开等,我们仍然把教育重点放在“你是如何打开的”经验交流上,引导幼儿用形象、具体的语言自己加动作一起来描述开启的方法,并且在此后选出大家认为最快、最好、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供全体孩子模仿。在交流中梳理、归纳活动方家的经验,感受日常生活中手对我们的重要性,进而去保护它。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积极参与探索、交流,并乐于表现自己的特殊之处,张扬自己的与众不同,使我觉得他们不是一般的小家伙,真可谓是“花中花”。当我把“王中王”的称号送给他们时,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因此,我觉得在教育活动中,及时调整侧重点,也不是不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本意。

幼儿园园长是首席研究者


面对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等各种挑战,幼儿园园长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园长应该担任保育和教育的“首席研究者”的任务。因为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管理的核心自然就是保教质量问题,但是支持这个核心发展的是一个多元的组织机构,在这个多元的机构中,园长管理精力投入的权重和角色倾向,会直接影响幼儿园的专业化发展的走向。

园长要把幼儿园办成专业化的幼儿园,就需要园长用自己的专业化去影响教师。因为笔者发现,如果园长爱好什么,教师就会觉得什么重要;园长的身影在哪里出现的多,哪里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的岗位有多么重要。如果园长能够读懂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会很在意你的存在和看法,这时园长的作用和导向能力就更强了。

园长要做教育研究的首席研究者,就要承担起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持者和引领者的重任。如果园长把自己真正当成与教师平等的首席教师,懂得怎样尊重教师们的表达,清楚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他自身的理由,并表现出希望从每一个教师中得到新鲜的想法或做法的时候,他们被动的心理就会转化为积极想表现的愿望。

作为幼儿园的专业引领者,园长在引领教师进行研究行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所采取的研究形式是否有利于教师的能力发展;二是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是否是教师们没有想到的,是否引发了他们新的思考和行动。

园长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师们发展的节奏、速度以及质量。如果园长引领水平仅仅是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水平,教师们的思考和行动就会出现原地转圈的现象。而当园长的引领水平超出教师水平的时候,教师思考或行动的结果就会有超出原有水平的实际表现,实现螺旋向上的发展。所以,园长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勇于实践和探索,不断提高自我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教师们专业化发展的表率。

教师心得:胜利者必须是唯一的吗


胜利者必须是唯一的吗

“抢椅子”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一。在我执教的十年中,“抢椅子”被一批批的孩子玩了一遍又一遍,我从未对它的规则有过任何质疑。

一天,我又带着孩子们玩起了“抢椅子”的游戏。游戏开始了,小朋友围着椅子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朋友和――张小椅子。激烈的竞争开始了,铃鼓声越来越短促,小朋友的呐喊声越来越响亮,当铃鼓声停止时,两个小朋友都以最快的速度去抢椅子,结果一张小椅子一人抢到一半。

按照游戏规则,胜利者必须是唯一的。于是,我想让他们用“石头、剪刀、布”决出胜负或重新开始比赛。谁知,两个小朋友却笑眯眯地坐在一起,其中一个孩子天真地昂起小脸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们没有抢,我们两个人合着坐小椅子。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得到小红花呢?”孩子的友善和率真忽然让我有些不安。

平时,我们总是告诉孩子要友好谦让、相互合作。为什么在一场游戏中,却要让孩子将一些难得的品行与习惯统统抛开,去参与一次毫无意义的竞争呢?再者,游戏中的胜利者为什么必须是唯一的呢?当孩子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时,为什么一定要把残酷的竞争意识强加给他们呢?孩子们成功而快乐地合坐一张小椅子,不正是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新注解,不正是他们创造性、灵活性、参与性与自主性的体现吗?适宜的教育应能尊重并融合幼儿积极的思维,并借助孩子的力量推陈出新。

相信《案例:孩子是活动的推进者》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