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触角和天线

06-02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师资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案例:触角和天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户外活动结束时,凡凡把捉到的几只小蚂蚁带回了教室。喜欢昆虫的他和几个小男孩开始了观察蚂蚁。

这时,正在观察的俊俊大声喊道:“我看见小蚂蚁的头上长着两根头发。”对昆虫有一定知识的凡凡连忙碰了碰俊俊,对他说:“喂,人头上才长头发,蚂蚁又不长头发的。告诉你,这叫触角。”

“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当然是用来说话的。而且我知道蚂蚁的触角和天线宝宝的天线是一样的。”凡凡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而且很肯定的说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小蚂蚁又没有和你说过。”俊俊也是一脸的不服气。

“我说的是对的。它的触角和天线是差不多的。”凡凡不甘下风,二个人谁也不服谁,争了起来。

这时,俊俊气呼呼地跑过来问我:“李老师,小蚂蚁的触角是不是和天线宝宝的天线一样呢?”“天线宝宝的天线是干什么的?”我在心里嘀咕着。竟然无言以对。

晚上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了女儿喜欢看的动画片《天线宝宝》。终于我也知道了,天线宝宝的天线也像蚂蚁的触角一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看来凡凡说的没错。

接下来的几天里,当我和孩子们聊起触角,聊起天线宝宝的时候,我发现我和他们之间更有话可说了。

分析:作为他们的老师,我知道蚂蚁的触角的真正作用,但是对“天线宝宝”的天线我却是一无所知。天线宝宝到底是什么?它的天线到底是什么呢?与蚂蚁的触角有共同之处吗?我不知道。遇到这种事情我并没有草草敷衍了事,而是找来碟片认真观看,并从中找到了天线宝宝的天线和小蚂蚁的触角的相同之处。正因为如此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显得更直接了。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将天线宝宝的某些特征与蚂蚁相联系,从而在两者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点;而能力差弱的孩子,此时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因为天线宝宝也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谈谈他们所知道的“天线宝宝”。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因此在一日活动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追随孩子,也只有这样,我们和孩子们的兴趣在共同的问题上才会有集合,进而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促进他们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蝴蝶和花


在秋天里,我和孩子们来到鼎丰厂观察美丽的菊花。孩子们如一群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兴奋不已。在菊花展台前,我细心地引导孩子们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忽然,胡正秋手指着空中喊了起来:“蝴蝶、蝴蝶,有蝴蝶!”其他的小朋友听见了喊声,都跑过去,争着看蝴蝶。本来好好的秩序,一下子都乱了套。

见孩子们对蝴蝶这么感兴趣,我也跟了上去,边和他们一起追蝴蝶,边说:“蝴蝶最喜欢花了,我们看看蝴蝶飞到哪些颜色、哪些形状的花上去玩,喜欢和谁做朋友?好吗?”,然后我们就悄悄地尾随这只可爱的小蝴蝶,这只可爱的小蝴蝶后来停在一朵黄颜色的菊花上,我和孩子们摒住呼吸,观察那朵供小蝴蝶停靠的菊花,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看小蝴蝶在菊花上扇动着它那对美丽的翅膀……我指导孩子们观察蝴蝶身上美丽的花纹,观察它有几对触角和几条腿……一个偶然的插曲,使孩子们接触到了昆虫的简单知识。

分析:

生活即课程,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小蝴蝶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老师,及时地把它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情景,组织幼儿观察蝴蝶,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有关昆虫的初步常识。

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大朋友、大伙伴的我,就必须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而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所在,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教师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

现代的幼儿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互学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产生问题中有敏锐的观察扑捉信息能力和接纳赞赏能力。虽然,“蝴蝶和花”的活动并不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但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从而真正做到老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幼儿生成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作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幼儿生成为题及时的处理、筛选,抓住那些有共同兴趣的,能引起共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让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转化为教育契机,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案例:案例分析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案例:一天美术活动课的内容是《有趣的海底世界》,杪杪小朋友在海底里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颜色鲜艳,她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我赞赏地摸了摸杪杪的头,就去巡视其他活动。当我再次回到杪杪的身边时,刚才那幅美丽的画面已黑色色块破坏得面目全非!我本想批评她的,可一想还是听听她的话吧,原来杪杪的故事里这里的海水被污染了,上面的黑色块原来是海里油船排放的污水!她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排污水!多美好的愿望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并非风平浪静,杪杪的想像完全合理。

分析:教师全面正确地评价幼儿作品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就有可能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上面案例中杪杪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保护幼儿的创造萌芽,全面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是何等重要!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要评价幼儿画的好还是不好,画的像还是不像,要让幼儿说说他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有一个宽容度。所以,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所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幼儿绘画结果完美更为重要。

案例:小白兔和大灰狼


●音乐欣赏活动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实录:

(一)在《小白兔和大灰狼》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地听着音乐,一遍一遍地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段落,即表现狼的音乐和兔子的音乐。然后我请孩子们根据音乐做狼和兔子的动作,有的孩子表现出大的兴趣,有的孩子则毫无兴趣。

(二)我搜索到了相关的软件,又一次开展欣赏活动。开始时设置情境——用幻灯打出一片青草地的背景,然后在音乐中提示幼儿三五成群的扮小白兔,听着音乐合拍地学小白兔做动作。描述小白兔的音乐停止,要求幼儿动作也停止。接着又提示:“你们听,这时候又有什么小动物来了?”当小朋友能辨别出——是狼来了时,我带着小白兔们赶快藏起来,不让狼发现,当表示小白兔的音乐恢复后,小白兔重新回到草地上吃草,并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再加上我提供了相应的头饰,孩子们就更开心了。

思考:

同一教材却在两次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前后两次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一次提供音乐;第二次提供软件、头饰。其实这也说明我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应该为活动创设相关的有利环境。

即为幼儿创设欣赏音乐的环境指的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材料教具的准备;二是做好欣赏前的心理准备,它是欣赏活动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欣赏活动中要用形象化的主要语言、图片和有关教具等辅助手段,唤起听音乐的兴趣。其实在第一次欣赏时,我们就可提供图片、幻灯片等,加强孩子们对狼和小白兔的生活习性、体型特征、行动特点的了解,并且教给一些狼走路和小白兔走路的模仿动作,以此作为孩子们表演动作的准备。接着在欣赏时利用软件设置情境,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欣赏的情景,把注意力吸引到听音乐中来。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引导、提示孩子们,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感受、体验及联想到的情节与内容用动作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组织音乐欣赏前努力为孩子们创设有利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发展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案例: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反思


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重点是围绕着动物们怎样关心和帮助小羊战胜大灰狼这一线索进行教学的。活动前,组织幼儿讨论:小羊和狼他们俩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为什么?孩子们对此讨论得非常热烈。他们自由组合,自由交流。认为大灰狼是强者,小羊是弱者的小朋友说:“大灰狼有着锋利的牙齿,他会一口吃掉小羊的。”“大灰狼非常凶狠、狡猾,他会想出许多坏主意。”“大灰狼奔跑得可快了,他会追上小羊用他有力的爪子紧紧地抓住小羊。”认为小羊是强者,大灰狼是弱者的小朋友说:“小羊有坚硬的羊角,他不怕大灰狼。”“小羊很聪明,他会想出对付大灰狼的好办法,把大灰狼消灭掉。”“小羊用他的蹄子把大灰狼踢得远远的。”

小羊和狼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带者悬念我讲述了故事《小羊和狼》。故事讲述后,组织幼儿讨论:小羊听说狼要吃掉他,难过地哭起来了,小羊是弱者,但他为什么最终能战胜大灰狼呢?这次的讨论,孩子们的思路清晰了,大家都说因为有了动物朋友们的帮助,小羊才能战胜大灰狼。于是,我因势利导启发幼儿说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并以此为契机,针对我班少数幼儿自我意识强,谦让行为差,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朋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互相商量,这样,大家才能在幼儿园一起快快乐乐地游戏、学习、生活。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本课时,我打破了这种定势,先组织幼儿讨论题外话,狼和小羊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为什么?这个问题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二,制造悬念,为故事教学活动埋下伏笔。第三,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诚如上面所述,孩子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说出了许多课堂外的知识和经验,连平时不善言谈的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大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思品教育不能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容器,将幼儿园的文明行为习惯要求灌输给他们,而是要在具体的情节中、意境中,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礼的教育。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一点,利用小朋友对故事的喜爱、理解,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让幼儿分辨是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和蚕豆宝宝一起成长


《纲要》中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指导要点指出:一、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二、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每年我都和孩子们一起开展种蚕豆的活动。以往我总是出张通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家做盆蚕豆发芽的实验,带到幼儿园来。有些家长怕麻烦,随便种了拿来应付我,也不给孩子讲解说明。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拿来的是什么。今年又到了种蚕豆的季节。,这次,我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改革。首先,我亲自到市场上选购了优良的蚕豆种子,再让幼儿回家将剪去瓶口的饮料瓶装满泥土带到

幼儿园来,(要求在饮料瓶的底部戳几个洞)。然后,我发给每个幼儿五粒蚕豆种子,请幼儿亲手种在装有泥土的饮料瓶中。并且,我对小朋友说:这次,老师发给每位小朋友五粒蚕豆宝宝,请你们把它们种在带来的饮料瓶中,记得每天给它们浇水。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豆宝宝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并且比一比谁的蚕豆宝宝长得最健壮,第一个开花、结果。好吗?孩子们都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接下来几天,小朋友们陆陆续续从家中带来了装满泥土的饮料瓶,只见有的瓶大,有的瓶小,有的在底部戳了洞,有的没有戳洞。当时我也没有去纠正和提任何意见。只是让孩子们分头去种蚕豆。在种蚕豆时,有的小朋友将有月芽的一头种在泥土里,有的则将另一头种在泥土中,我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怎样种才是正确的。)

刚种下蚕豆,小朋友们都十分关心他们自己的蚕豆宝宝。早晨一来就拿着小杯子给蚕豆宝宝浇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个月,蚕豆宝宝便陆续发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来向我报告这个喜讯。“老师,我的蚕豆宝宝发芽了!”“老师,我的蚕豆宝宝也发芽了!”那两天,这一“喜讯”弄得我应接不暇。

一个月后……

蚕豆宝宝开始长出了两片小叶子,这时有人欢喜有人忧,看到自己亲手种的蚕豆宝宝长出了可爱的小叶子,怎不让人兴奋。但也有些蚕豆宝宝“夭折”了。孩子们都沮丧地来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对此,我深表同情。“怎么会这样,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我提了个建议。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小朋友们发现,问题出在种植方法上。那些长叶的蚕豆宝宝都是月芽朝下种植的,而那些死去的蚕豆宝宝则都是月芽朝上种植的。这时,我和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有月芽的一头,正是蚕豆宝宝长根的部位,根朝上了,蚕豆宝宝怎么能活呢?找到原因后,我便安慰那几位失败的小朋友说:“别难过,至少你现在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种植蚕豆宝宝了”。我相信,这个教训,同样让孩子们获得了知识和经验。

寒假过后……

一部分存活的蚕豆宝宝,继续茁壮成长着。转眼一个寒假过去了。一开学,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去看自己的蚕豆宝宝长得怎么样了。很快,孩子们又发现有几盆蚕豆宝宝死了,而且在饮料瓶中装了满满一瓶的水,那几位小朋友很伤心。他们马上联想到,妈妈和他一起准备泥土时忘了给饮料瓶底部戳

洞了。我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蚕豆宝宝为什么会死?”有的小朋友说:“蚕豆宝宝是淹死的!”有的小朋友说:“蚕豆宝宝是闷死的!”有的说:“因为下面没有戳洞,水流不出去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小朋友们:植物生长需要水分,但水分太多也会害死它们。人们在种植任何盆栽植物时,都要在容器底部戳洞,以便能让多余的水分从洞中流出。接着我便让小朋友看了几只花盆的底部。然后,我强调:“请记住!下次,在种植植物时,给容器底部戳洞这一步可千万不能省哦!”

又一个月过去了……

随着蚕豆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叶子也越来越茂盛。小朋友们越看越喜欢,他们一边欣喜地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蚕豆宝宝,一边围着我问:“老师,我的蚕豆宝宝什么时候开花呀!”“老师,蚕豆宝宝的花是从哪里开出来的呀?”“老师,蚕豆宝宝的花是怎样的?”……我则在一旁给他们一一解释。可是,没过几天,小朋友们又发现蚕豆宝宝的叶子越来越没精神了。有两位小朋友着急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的蚕豆宝宝的叶子变黄了,好象快要死掉了!”于是,我马上召集小朋友们召开“紧急会议”,请大家一起想办法。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第二天,有一位沁沁小朋友来告诉我:我奶奶说,蚕豆宝宝没有营养了,要给它加点肥料。“哦,原来蚕豆宝宝是肚子饿了,以前泥土里的营养已经吃完了,它跟我们人一样,光喝水,不吃有营养的饭菜也会没力气的。”我和小朋友一起总结着道理。那该给它加点什么肥料呢?于是,我便去请教这位家长,请她帮帮忙。这位家长非常热心。第二天,就给我背来了一油筒的用鱼内脏稀释的水,还告诉我说:这个给植物做养分最好了,我们家的花都是用这个上肥的。我连声道谢。立即和小朋友一起给蚕豆宝宝浇肥料水。小朋友们一边浇一边捏着鼻子说:“咦!好臭!好臭!”我马上说:“这个味道是不好闻,不过,蚕豆宝宝最喜欢了。”上好肥没多久,那些蚕豆宝宝果真个个精神抖擞起来了。小朋友们好惊奇,都围着蚕豆宝宝手舞足蹈起来了。有的小朋友还将胸挺起来,高举两手模仿蚕豆宝宝挺拔的样子呢!看着孩子们稚气可爱的模样,我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现在,我正和孩子们一同期盼着蚕豆宝宝开花、结果……

在蚕豆宝宝的生长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同喜同忧。同时,也和他们一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孩子们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逐渐懂得了真理不容置疑地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它不是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之中。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就象《纲要》中说的那样,“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

相信《案例:触角和天线》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