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你们喜欢老师吗
在一次集体活动后,我就开始了与孩子们闲聊。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老师吗?”
孩子们说:“喜欢。”
就连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都随声附和着,我听了心里很高兴,也很激动。
我接着问;“那你们为什么喜欢老师呢?”
各种各样的回答开始了,有的说:“因为老师很好。”有的说:“因为老师很漂亮,所以我就喜欢你。”因为老师的心很好,所以我就喜欢老师。”“因为老师给我们分点心、分饭,就像妈妈一样,老师真好。”......
在听了孩子们的话以后,我的心里好欣慰、好感动。真正的真心付出换来孩子们的真心回报,只有坐在最前边的王涵哲不说话,我就知道王涵哲有话要说,因为每一次他都能语出惊人,每次提出问题时,他的回答都和别人都不一样,我也知道他在想着什么。我一听哈哈大笑,孩子们也因为他的回答与众不同和我一块哈哈大笑。
在晚上睡觉前我陷入沉思,我在想,孩子们多么天真、可爱,从来没有一点虚情假意,老师在他们的心中多么完美,多么神圣。只要你真心对待这些孩子们,他们就回真心的爱你,真心付出的爱换回孩子们无私的爱,我觉的这种爱太伟大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在孩子的眼中,老师的爱比爸爸妈妈的爱还要深,有的时候看着这些无知孩子的孩子,经常感到自己对他们的“严厉”而感到后悔,经过这次谈话,我相信我对孩子们的态度会改变的,老师在他们的心中地位太高尚了,我会收起以前的“严厉”,投入更多的爱来对待这些无知的孩子,别无原因,因为孩子爱老师胜过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种爱只有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才能体会得到,我应该好好珍惜和享受这种纯洁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将投入更多的爱来对待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让孩子在充满爱的阳光里健康快乐成长。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曰:越是来自幼儿生活的课程,越能让幼儿产生兴趣,越能引发幼儿主动积极的活动。
伴随着一场飘飘洒洒的大雪悄然而至,孩子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细心的小朋友把雪花捧在手里,可是一会功夫小雪花变成了小水滴。这时,彤彤说:“老师,我看到瑞瑞吃雪了。”瑞瑞说:“雪花白白的,很干净。”泽泽也说:“雪花像白糖,我尝尝它是不是甜的。”其他幼儿也跟着说雪花是洁白的,可以吃。一时间吃雪的热情盖过了玩雪。“雪真的能吃吗?”我问,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能!我找来干净透明的容器,让小朋友们一起用雪把容器装满带回教室。
孩子们观察着雪花慢慢融化最后变成水的过程。眼尖的瑞瑞突然说:“老师,你快来看,水底下为什么有这么多脏东西?”我故意说:“我们装雪的容器是干净的呀。”“啊!不会吧,为什么雪花看似白白的,怎么有这么多的细菌呀,我吐我吐……”
接下来教师带幼儿一起通过视频观看雪花的形成,进一步了解雪的知识,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
教师利用一切机会提供从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和与幼儿相关的生活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教育价值。
教育随笔:你会说话吗?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觉自己有一颗童心,了解孩子,会和孩子们沟通,可实际带班中往往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一个问题问到孩子们,孩子们没有反应,或是回答的答案偏离了预设;游戏中的规定不遵守,出现了各种状况等。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很沮丧、懊恼,也会责备、埋怨孩子为何如此不听话,甚至觉得孩子是否存在行为问题。
当读到卡罗尔博士的《让幼儿都爱听你说——幼儿教师说话的艺术》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是我“不会说话”,原来和孩子沟通不是简单的用童言童语就够了。和孩子们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内容和方式都要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思考后再回答,所谓三思而后言。
书中写了不少的案例让我感触颇深,其中有一些是与幼儿沟通中无效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我们经常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对孩子说的话。如:请坐好!好好玩玩具!认真画画!……当孩子们从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幼儿园,孩子们在游戏时、与同伴相处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玩玩具都会发生抢玩具、扔玩具、玩具都混乱在一起;与同伴游戏时会抢玩具、打人、咬人……尽管一遍遍提醒孩子们玩具要好好玩,和小朋友要友好相处,可效果并不明显,读了此书发现对于幼儿,尤其是年龄更小的小班幼儿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如一张桌子上放一种玩具,玩玩具时玩一个、拿一个,轻轻地将玩具收好放回玩具篮里;不扔玩具;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如果想要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时,可以说“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等。这样提出具体要求后,孩子们慢慢知道了玩玩具的一些规则,混乱、争抢的现象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句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你真棒!”也被作者重点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对幼儿说这句话,是表扬还是鼓励?得到了什么效果?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发展?应该真诚而具体地表扬幼儿的某种行为和举动,如“你真棒,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了。”“你真棒!小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你真棒!把娃娃家的衣服都挂起来了!”让幼儿在与我们的语言交往中知道哪些是好的行为,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帮助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本书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发展和认知水平出发,还提出了如何观察孩子,及时回应孩子,根据孩子的行为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方法,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拜读,用更有效、有艺术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都爱听我说。
又到吃午饭时间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开始吃饭。但没过多久,第四组的小朋友就开始说:“老师,地上有肉肉。”果然在桌子底下躺着一块肉,我怒气冲冲地质问是谁干的,立刻,第四组的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是洋洋……”于是,我把洋洋“叫”到了我的身边,可谁知不管我怎么“问”,他就是不承认说:“不是我扔的,是涵涵?”,而孩子们却说是洋洋扔的。到底谁扔的?为什么小朋友会认为肯定是他?于是,我让洋洋继续吃饭,开始留心观察。
终于,在没过一会,地上又被小朋友扔了一块肉肉。我故意间:“是谁又把肉扔在了地上?”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说:“是洋洋。洋洋听了,急急地说:“不是我,我没扔。”此时,我想该把事实真相告诉孩子们的时候,我就说:“确实不是洋洋扔的,你们错怪他了,老师知道,洋洋虽然不喜欢吃肉,但是他不会做错了事情不承认。”孩子们急着询问老师是谁干的?老师没有在孩子们面前说是谁干的,而是说:“我知道是谁干的,因为我已看到他又扔一次了,到时老师会和他谈话”。同时,告诉孩子们并不是做错了一件事,这件错事就永远会是他做的。洋洋小朋友很开心,高兴地说:“老师,我说不是我就是不是我,现在你相信了吧。”
是啊!孩子是敏感的,教师对一个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该孩子在别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正因为洋洋以前将肉肉扔在地上,被教师当众批评,所以,在孩子们心目中就形成了他肉肉都是他扔的这一个事实,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所以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少在孩子面前批评孩子。
××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子,脑子里永远有许多的奇妙的想法,同时她又是一个“孩子王”,她如果要干什么事情,那后面一定有粉丝跟随支持。这几天因为窗户封好了,我请先吃完的孩子们拿好泥工板,带着橡皮泥,到外面去玩泥工。这样一来,先吃完的孩子们就有事情可以做了,不至于在教室里乱走乱跳,影响其他没有吃完的孩子们了。可是最近我渐渐的发现以前要添饭的孩子们最近都不添饭了,甚至有的还喊“老师我吃不下了,我可以不吃吗?”最先喊出这句话的就是我们的××,那以后就经常有孩子们喊出“老师我吃不下了,我可以不吃吗?”喊出这句话的,往往是以前要添饭的孩子们。
我开始还以为他们也许最近胃口不太好,吃不太下。但渐渐的我觉得事情可能有蹊跷。我们班的孩子们很少有挑食的,他们吃饭的表现一直很好的,难道他们会是想先去玩橡皮泥?
今天××又对我说了“老师我吃不下了,我可以不吃了吗?”我看了看她,对她说“你看你还没有那蔬菜吃掉呢?蔬菜宝宝要伤心的,你都不喜欢它?”我看着××,感觉天她也想了一下,然后就说:“我真的吃不下了,我可以不吃了吗?”此时的××眼睛望向泥工板,我恍然大悟,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原来的泥工板不够了,可能去新领的泥工板的颜色和其他的不一样。孩子们就都想玩一玩,拿一拿,这个特别的家伙。于是孩子们就开始喊“老师我吃不下了,我可以不吃了吗?”发现了之件事之后我对苏领说:“你是不是想要那个黄颜色的泥工板?”她点点头,我就接着对她说:“这样吧,你先吃,老师帮你吧这个泥工板先保管起来,等你吃好了,老师再给你好吗?”她点点头很愉快的继续吃她没有吃完的东西。
你看,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有可能就是一件及其特别的事情,一张颜色特别的泥工板,竟然可以引发那么多的声音,可以令我们的××情愿少吃一点也要拿到它。如果我能早一点的发现这个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我想我们班的孩子们也就可以更加愉快的用餐,享受美食了。
今天的活动《菜从哪里来》。我先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吃过的菜,接着引出课题,这些菜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小朋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说是从菜场买的,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接着观看一副副图片,让小朋友了解农民伯伯种菜的过程,锄草、松土,撒种,浇水,除虫等过程。小朋友都能够感兴趣,并能根据图片以及老师的提醒说出画面内容。当时,我就觉得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比我预期想象得好。接着,引导小朋友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农民伯伯辛苦了,有的说送给农民伯伯一顶帽子等等。活动在顺利中结束。结束后,一个小朋友冒出一句:“老师,真的有农民伯伯吗?”这是什么话,当然有农民伯伯啊,刚才他还回答得很好啊。我马上回答:“当然有啦。”小朋友笑了,去解小便……
“老师,真的有农民伯伯吗?”这句话始终在我脑海里,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呢?难道小朋友刚才说的都不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吗?突然一下子明白,也许有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讲过,孩子记住了,然而在喧闹的城市中已经很少再能看见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场景,在小朋友生活中,身边出现的“农民伯伯”的影子是没有的。所以,暂时出现了人物形象概念的模糊。我想,在我们的学习中,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接触生活,让孩子融入社会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就如了解热闹的市场,如果单只是靠一些图片,孩子又怎能了解市场的热闹呢,这时课前让孩子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真正地去趟菜场,有目的的观察,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原来市场是这番热闹啊!生活的一点一滴,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教育随笔:她真的肚子痛吗?
每次我上早班,我都满脸笑容地迎接每一位幼儿的到来。记得一天早上,我在教室门口远远地看到我们班的涛涛来了,可到了教室门口,他却不愿进教室了,嘴里嘟囔着,说肚子不舒服,肚子很疼,他的妈妈看到我来了,就把我拉到一边说:“老师,我们阿龙今天装肚子疼,不肯到幼儿园来上学。因为昨天身体不好,拉肚子,在家休息,今天好了,可是他还不想来,就装肚子疼。老师你的帮我想想办法吧。”我说:“你先回家去吧,这里交给我了。”说完,涛涛的妈妈走了。我走向他,牵着他的手进了教室,可是他还是往后缩。我蹲下来说:“涛涛,妈妈刚才和林老师说好的,今天你如果在幼儿园里肚子疼得很厉害,就打电话给她,她带你到医院里去,现在你的肚子不痛,就要跟老师学本领。”我又说:“涛涛,如果你的肚子真的很痛就要和老师说,老师会通知你妈妈带你到医院去看医生的,医生给你打针,明白吗?”我特意把医生给你打针说得重一些,果然,一直到放学他动没有说一声肚子痛。涛涛真的肚子痛吗?不是。他是有时侯厌恶上幼儿园,是因为他享受着另一个愉快的刺激。涛涛的刺激就是在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平时习惯了讲脏话,习惯了上幼儿园就得用买零食做替换条件,久而久之,若家长不顺从,他便会想出各种理由拒绝上幼儿园。所以家长在家不能过分地宠爱孩子,更不能以买零食或玩具来换取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条件。
教育随笔:老师,今天还区角吗?
午休起床后,孩子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句:老师,今天还区角吗?如果听到肯定性的回答,孩子们就会微笑着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偶尔,如果听到否定回答,小小的失望就会爬上脸庞。
想想孩子们喜欢区角是在何时?还真的想不起来。也许就是在平时的细雨润物中,孩子们慢慢喜欢上了那份自由的选择,自主的操作。如何细腻的提示孩子进入区角,实践中我们摸索出“音乐提醒法”,欢快熟悉的音乐一响起,孩子们就知道区角活动开始了。操作中忙得不亦乐乎的孩子,活动结束时也不愿放手,要么偷偷看看老师继续埋头苦干,要么旁落无人依然我行我素。操作是快乐的,操作后的整理更是重要的,他让孩子知道物归原处,让孩子在合作中知道有序摆放等等。多次摸索后,我们得出依然是“音乐提示”,忙忙碌碌中音乐响起,孩子们知道活动结束了,该是整理区角场地的时间了。
区角后的“评价”既是本次活动的小结,又是下次活动的引领。评价时我们表扬鼓励先进及活动中的优秀范例,给孩子树立以后模仿的对象;我们会结合实际评价活动中需改进的地方,给孩子以提醒。评价时我们会展示典型作品,下次活动时,孩子们就会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创造,又会出现“更上一层楼”的作品,再评价,再创新,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的区角因为孩子们的创新,也在不断地递进深入。
我们的区角活动进行了已经一年半的时间,随着不断的总结,困惑也在不断地产生。我们也遇到了或这或那的困惑,有时我们安排的区角孩子兴趣不浓,做着做着就自然的“夭折”了;有时我们投放的材料难度过大或过易,其生命力也没有旺盛多时;有时我们困惑有些材料使用一次后如何处理;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活动的确需要指导,可不知如何指导才能让孩子们对活动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就在种种困惑之时,我有幸聆听了华教授的讲座,让我的困惑顿时“拨云见日”,我知道了游戏应该是孩子一种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过多规则的设计,只会让孩子循着设计好的路线慢慢地找到答案,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法驰骋自己的想象,不喜欢也就自然而然了。
通过聆听华教授的讲座我还明白了:材料的投放应该注意后期的利用。比如孩子在美工区制做了纸盒汽车,我们不止用于展览,也可以投放到玩具区供孩子们玩耍,同时也可以投放到小超市,供孩子们买卖,还可以投放到收集起来,合适的时候开一个汽车展......
通过聆听我更加懂得了:我的指导介入应赶在孩子将要放弃游戏之前,孩子们因我的介入,又重新玩起了游戏。我知道了介入指导应该源自不断地观察与了解孩子的行为过程中,应该源自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目标的极为熟悉。
心得映入脑海,工作无疑会更加得心应手!今后我将带着这些新的所得,同我的孩子们一起游戏快乐!
喜欢《教育随笔:它们好看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