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内涵:
王景景是一个特别任性的孩子,他喜欢看书、听故事还认识不少字;有时表现特别乖,但有时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弄得我们两位老师束手无策。而且他有时对老师和小朋友的话很在意,如果说中了他的心坎,他会一天表现都很好,但如果稍有不对,他就会跟老师唱反调,跟小朋友过不去。
案例的描述与分析:
今天是星期三,我上上午班,我早早地来到了幼儿园,等待我们班“小天使”的到来,这时王景景在门口躲在外婆后面不肯进来,我迎上去,向他们问好:“王景景早!”可是他没有回应我,还是躲在外婆的后面不肯走进教室,我走过去,把他拉进我的怀里说:“景景,你今天怎么了,每天你都是自己高高兴兴的乘接送车来幼儿园的,今天外婆亲自送来了,还这么依依不舍呀。”他外婆说:“乘接送车来不及了,他爸爸就让我送他上幼儿园,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上幼儿园,说别人说他是小偷,”我马上问:“谁说你是小偷了,”“是陈彬彬”。他说。“现在陈彬彬还没来,等他来了,我把事情问清楚了,让他向你道歉,好吗?”但他还是不肯留下,嚷嚷着要跟着外婆一同回家,我怎么说,他也不听,这时,他外婆说:“景景,你乖,外婆中午来接你回家好吗。”他觉得再吵下去也没用,就点点头留下来了,但还是拉着他外婆的手说:“你中午一定要来接我的。”他外婆点点头答应了。孩子就高高兴兴的去玩了。这时他外婆马上对我说:“我中午不来接他,让他乘接送车回家吧。”“那你刚才不是说中午接他回家吗?”我说。她说:“我刚才哄哄他的。”我说:“你这样做就不对了,让孩子觉得大人也会撒谎的,景景是个感情细腻的孩子,别人说他是小偷,他已经耿耿与怀,不肯上幼儿园了,你再骗他他会更伤心的,他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是别人说他是小偷,如果事情搞清楚了,他就不会这样了。”他外婆觉得无意中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就说:“那我今天中午一定来接孩子。”
经了解,景景在家的表现比在幼儿园还要任性,在家访中,发现他家没装固定的电话机,原因就是,他非常喜欢打电话,如果大人不在家,他经常拿着电话机打电话去骚扰别人,怎么跟他说,他也不听,只有采取不装电话机。后来经了解,这次的“小偷事件”也是他的错,陈彬彬在搭积木,搭好了一佳飞机,放在桌上,王景景走过去就把别人的飞机拿走了,陈彬彬跟他要,他就是不肯,于是,陈彬彬就说他是“小偷”。但是,王景景虽然任性,他对于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评价很在乎。所以导致了今天不肯上幼儿园的局面。但后来经过老师的调解,双方都任了错,大家都和好了。
体会与反思:
幼儿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如果家长为了让他不哭,就骗他,这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印下大人也回撒谎的烙印,幼儿虽不成熟,还分不清大人的那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去见解自己的感受,对孩子撒谎,虽然当时有效,他不哭了,也不闹了,但久而久之,会造成他对周围人们的不信任,甚至对周围事物也包怀疑的态度,当幼儿提出某一要求时,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他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是人家说他是“小偷”,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会很高兴,我们要以一个关怀者的身份去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耐心地倾听幼儿的新声,合理的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并与幼儿亲切的交流,促进幼儿情感方面的发展。
相关问题的思考:
教师、家长要尊重幼儿的感受,应充分认识到幼儿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当幼儿不愿干某一件事时,一定有他的理由,本案例主要是由于别人的一句小偷引起的,后来了解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两个小朋友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相互道歉,他们也和好如初了,所以老师要做一个观察者,找出答案,同时要做一个联系者,去帮助幼儿和家长沟通,而不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去强制幼儿,不让他哭就大功告成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对孩子撒谎,下一次孩子可能“以牙还牙”对家长说出言不由衷的谎话,我们要队幼儿的内心世界及时的探索,解开幼儿的心结,是他们的情感得到满足,获得最大的发展。
为了尽快把已塑封好、但还没剪好的“菜场”游戏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去,一大早,我便拿着剪刀在一边“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一会儿,旁边围了一群早来园的孩子,“唧唧喳喳”地讨论着,有的孩子还抢着拿我还没剪好的材料放来我用来放置材料的篮子里,有的还从我抽屉里找来了剪刀-------我一看这阵式,知道他们也想来剪,但孩子使用剪刀太危险了,若孩子不注意的话,危险随时会出现,于是我连忙将他们安排到桌子边玩桌面游戏。可不一会儿,又有孩子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虽然没有像前一次一样拿剪刀-------,但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想参与,看着他们急切的神情,我想:是否可以挑几个小朋友帮我一起来完成呢?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早点完成任务。于是,我问小朋友:“你们谁会使用剪刀?”没想到,每个小朋友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老师,我会!”“------”看着孩子们急切、期盼的神情,我犹豫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黄灯铃拿到剪刀后,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呢?-------但看着他高举的小手,我思索着:给他一次机会,也许这对他很重要!!------经过再三地考虑,我同意他们参与进来,但不准随意的拿剪刀指人、戳人-----
在我的再三的提醒下,孩子们终于拿起了剪刀,跟着我“喀嚓、喀嚓”的剪了起来,也许是很少使用剪刀的原因吧,他们剪出来的东西就像是牙齿一样,一点也不光滑,但他们还是在努力地剪着,还不时地递给我看,刚开始,我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事可做,随口说了声“不错!”“很好,继续努力!”“-----”没想到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你们看看,老师说我的不错,很好!”我转身一看,是黄灯铃,只见他高兴地拿着“大牙”似的作品在向同伴炫示,“拿来,老师再帮你修一下会更棒!”我笑着拿过他的作品,两下就帮他修剪光滑并递过去,他认真地看了又看。接下来,我偷偷地发现,黄灯铃剪出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进步了,而且,以往喜欢说话的他安静地没见一点声音-------
这个案例使我懂得: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但如果我们能正确地以“幼儿指导者”的身份先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己言行的示范性和感染性来引导孩子,使孩子对它产生新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背景:
随着秋天的来临,孩子们的衣服量也逐渐增多了,于是每天午睡起床后的穿衣服是宝宝们最大的苦恼,也是午睡间里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总有孩子的呼唤声:“老师,我脱不掉了”;“老师,这个衣服怎么穿呀?”;“老师,我穿得对吗?”……
活动情景:
今天午睡起床后,孩子们的呼唤声又此起彼伏的响起了,但今天我没有象以往那样忙着帮他们穿,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穿(在前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我已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初步了解了穿衣服的方法),并不时的告诉他们:“头从大洞洞里钻进去,再从中洞洞里钻出来,最后小手从小洞洞里钻出来”。在我的提示下,大部分孩子都穿好了衣服,而把衣服穿错的孩子也不少,但我没有马上纠正过来,而是督促个别慢的幼儿加快动作。
以往每次为他们检查衣服是否穿好都是我的事,今天我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找找谁没有把衣服宝宝穿好?这一找,还真找到好几个把衣服穿错的孩子,我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前面让他们来说说错在那里?该怎么穿才对?孩子们一下就说开了:
“他的衣服穿反了,你看毛毛头都在外面了”
“这个牌牌应该藏在里面的,他把他弄到外面了”
“帽子应该是带在头上的,他把他穿到屁股上去了”
“他的衣服怎么多了一个纽扣的洞洞”
…………
“那怎么穿才是对的呢?”
“是这样穿的”
“衣服要翻过来”
在大家的帮助下,穿错衣服的几个孩子重新穿好了衣服,孩子们都开心的拍起了手。
分析与反思:
幼儿通过学习尝试而成长,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我们正逐步尝试把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纳入到教育中来,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实际需要。虽然孩子们在前一次的游戏中对穿衣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进行了尝试,但那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印象,所以还是会有孩子把衣服穿错或穿反。而在今天的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共同的讨论,最后还一起努力把穿错的衣服重新穿对,对他们来说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要比老师让他们学、让他们尝试要有效的多。其实这也是二期课改所提倡的“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尝试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案例:
区角活动结束了,孩子们都加紧整理玩具,然后去完成户外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大小便、脱去外套、塞裤子等,很多小朋友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可是美工角的文文、明明和寒寒三位小朋友却还在慢悠悠地整理玩具,于是老师走过去说:“你们动作快点,外面音乐都响了。”然后又无意识地用本地话对明明说请他先去摆放小椅子,这时,文文说:“老师,你说本地话了,你犯规了,你犯规了”。我一听,心想这是我和小朋友之间定的规矩呀,我自己也犯规了,怎么办?我忙为自己找理由说:“是吗,可能老师心里一急,就忘记说普通话了,老师犯规了,接受你的批评,以后一定不会说本地话”。这时,文文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分析:
普通话是学校语言,在大力推广正确使用普通话时,我也要求小朋友在幼儿园只许说普通话,不能说本地话。我们还有一个小小的约定,即互相监督,谁犯规了就受到批评,此项约定效果较好,大家都能自觉使用普通话,而且语音较以前正确了。刚新来的几位小朋友不会说普通话,现在在小朋友的帮助下也能坚持说普通话了,特别是明明小朋友进步尤为明显。
在这案例中,我很有感触:1、要求小朋友做到的,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这样才有榜样的示范作用,真正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这才是良好的教育方法。2、老师难免也会犯小错误,但是在孩子面前不能摆起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应和小朋友一样,知错就改,这样老师在小朋友的心里会建立起威信,同时孩子觉得老师犯错了也会承认,也会改正,无形间教育孩子以后也要知错就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