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幼儿在运动中的个案

06-08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案例:幼儿在运动中的个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今天的挑战活动我们安排了“救小鸟”的主题活动。教师事先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例如:爬竹梯,过小河(走梅花桩),爬山坡(平衡板),过山洞(钻爬)等最后救得小鸟完成任务。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个个异常兴奋,跃跃欲试。胆大的孩子冲在前面,胆小的跟在后面。陈昊云小朋友在竹梯面前停了下来,他看了看,用脚踩了一下竹梯试了试,感觉有些犹豫。后面的小朋友不停地催促他:“你快一点呀。”昊昊在同伴的催促下只得鼓足勇气前进。在竹梯上的他战战兢兢,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下。别的孩子都是手脚一起前进,可他几乎是横着前进的。也许是因为后面同伴的催促也许是太紧张,昊昊在爬到竹梯一半的时候一脚踩空从梯子上滑了下来。

分析:

陈昊云小朋友是我班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在平时的来园户外活动中,家长总是帮他挑好运动器械在旁边看着他玩。在其他的运动中,他不是在一旁看着就是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安全的活动,带有冒险性的游戏或者是没有尝试过的器械他都不会去玩。在今天的挑战活动中,他没有完成任务。活动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虽然他终于敢尝试,但由于缺乏活动经验,不知道如何攀爬竹梯,也缺乏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没有成功。

启示:

在冒险运动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一些大胆的孩子,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孩子在活动中并不现眼,他们很容易被我们遗忘忽视。对于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要更加重视。我试想了一下几点措施:1、通过各种途径,如教学活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我带你等,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基本的运动能力,走,跑,跳,平衡等,发展其动作的协调性。2、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其大胆自信的品质。3、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和家长多沟通,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幼儿个案跟踪记录


情况分析:

俊俊是全园闻名的“新闻人物”,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他确有不少特别之处,如: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不爱学习,常搞破坏,等等。尽管他母亲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但收效甚微。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俊俊在一岁时,被开水烫伤,光医药费就用了将进十万。他的父亲没有什么工作,整天在社会上混,三天两头不回家,即使偶尔回来也是从不管孩子。孩子基本上由母亲一人抚养,由于妈妈也没有工作,再加上身体不好,孩子因此就缺少管教,逐渐使他养成了“没有人能管我、惟我独尊”的性格。

学期总目标:

通过创设“小老师”“小帮手”等机会,逐步增强俊俊的自控能力,培养他的坚持性;在活动中,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积极发挥他的长处、肯定他的优点,使俊俊成为小伙伴都喜爱的好朋友、好榜样;通过家长交流、取得家园教育一致,并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第一阶段目标、措施:

1、通过老师对孩子的观察、正确对待俊俊的攻击性行为。

2、逐步增强他的自控能力,培养他的坚持性。

第二阶段目标、措施:

1、不在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

2、通过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树立俊俊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

幼儿个案追踪记录

第一阶段:(3月17日)

俊俊是我班的淘气鬼,也是全园闻名的“皮大王”,手脚一刻不闲,屁股坐不住小椅子。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一会儿碰碰积木,一会儿又惹惹小朋友;活动时,更是横冲直撞,蛮无约束。一天之内,告他状的小朋友接连不断:“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我玩具”,“老师,他推我”……只要有他在,教室便不得安宁。这一天吃点心时俊俊又管不住自己,用喝剩的牛奶将别的小朋友洒得满头满脸。被洒的小朋友委屈得大声哭泣,他却瞧着自己的“杰作”,直乐得大笑。我又气大恼,真想狠狠训他一顿,然而理智迫使我按捺住心中怒火,耐心地说服教育:“牛奶是营养品,是工人叔叔,阿姨饲养奶牛挤出牛奶,经过辛辛苦苦劳动才得到的,能浪费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友爱……”他默默地低下头,看似有所触动,我也暗喜这一次终于收到成效……

4月3日

俊俊非常敏感,他往往会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过度反应。他的攻击性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引人注意,一方面似乎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如:饭菜太烫时,他会莫名其妙地抠别人;散步时,他会突然去撞前面的同伴;画画时,他会冷不丁地到别人脸上画一条线;高兴时,他会突然打别人一拳……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不对,他会承认不对。

第一阶段小结:

看到孩子这段时间的表现,我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的失控行为。针对他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如果过分关注他,只会扩大他的问题和缺点。如果就此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在他出现无意识失控行为时,我会设法加以阻止,但决不斥责他,也不实施压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伤害他。然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了解他的行为动机,耐心地告诉他同伴间的相处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点。当他稍有进步时,我便马上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鼓励,让他逐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信任。另外,我认为

俊俊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特征可能与成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已习惯于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一旦别人注意他,他就会感觉被忽视,就会作出一些过激反应(包括侵犯行为)以引人注意。所以,我常常"故意"不去关注他的举动,逐渐使他也"忽视"自己。

第二阶段:(5月9日)

今天户外活动时,俊俊站在台阶上挥动着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

6日5日

俊俊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协调,小朋友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如此这般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我尽量不在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如当他带来蜘蛛侠玩具时,我就专门请他介绍、演示玩法并指导同伴玩;当他把散了好久的拼图整理好时,我便夸他手巧,让全班小朋友向他学习;当他从家中带来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时,我就立即把它装饰在教室里。通过种种办法,使他逐渐树立自信,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学期小结

通过我的计划的实施,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渐渐地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教具、摆放桌椅、主动帮助阿婆收拾碗筷等。由此可见,老师通过种种办法可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可以让他在孩子们中间拥有一定的威信、让大家真正地亲近他、接纳他。

案例:儿童个案1


乐乐,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百般辩解,不肯认错。

乐乐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三代单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对他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即使他做错了事,也没有人对他说任何不是。长期以来,他不容任何人指出他所犯的错误,即使指出来,他也不承认。

乐乐的自尊心很强,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别人说他半点不是,同时,为了掩盖错误而去撒谎,这就是问题行为了。当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能奏效时,我想到了“惩罚”。在一次手工活动中,乐乐做了一会儿,忽然向我报告值日生没发给他纸。我询问了值日生和他旁边的幼儿,都说发给他纸了。这次我没再像往常那样耐心地询问他,而是告诉全班小朋友,做手工的时候,每个人只有一张纸,剪坏了自己负责。有了这样的前提,乐乐就不能再得到纸,而只能在座位上看别人做手工。以后每当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我都采用这种方法去抑制他的不良行为。比如:他在游戏中破坏了“娃娃家”的餐具,但却不承认,我就暂时不让他玩游戏,他只得坐在旁边看别人玩;他撕坏了图书不承认,就暂时不让他看图书;他抢了别人的玩具不承认,就暂时不让他玩玩具。利用这种暂停正在享用物品的“惩罚”,让他充分体验自己的撒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事实也证明,乐乐的这种受惩罚的经历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确实有助于其纠正不良的行为。

案例:中班个案小结


每个班里都有一个老师的“宠儿”,这个“宠儿”并不是老师的溺爱,而是在她身上一定有非同一般的特别,需要老师多留一份心,多留一点爱。要说起我班的“宠儿”,在园的老师都知道,不用问,一定是哪个奶声奶气的“小开”——王泽远。

说起王泽远,真有一段小故事。刚来幼儿园托班的时候,第一次脱离妈妈的怀抱,带给他的是无形的恐惧和害怕,那种大声的喊哭声刺激着慈母的心。任凭我们使什么方法,都无济于事。一周后,他的母亲几乎要放弃让他来园过集体生活。

这时,我们一边安慰他的母亲,一边以全身心的爱,倾注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早锻炼让妈妈陪着一起做,孩子学本领让妈妈陪在旁边听,慢慢的安下孩子的恐惧心。有一周后,妈妈逐渐压缩了自己“陪读”的时间。一个月后,孩子的心态有了转机,我们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带个妈妈,让她安心。孩子有一点成绩马上告慰母亲,让她高兴。有一次,同班的一位孩子因为想家而哭起来,远远就走过去说:"不要哭,睡觉起来,吃过点心,妈妈就会来的."要知道,托班的孩子,都是刚离开家庭的,一有伤感都会产生同样的效应,但远远能不受其影响,而走上去劝慰,妈妈知道后,眼眶里冒出了激动的泪花,多么得不容易啊!

进入中班以后,我把他列入首要访问对像.对他妈妈进行了长谈,让她把孩子交给我们来管,只要他坚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我们一定会尽心养育他,从此以后他没有缺席过一天.

让他在玩中学本领、学知识。对他的每一项机会都不放过,孩子的进步、孩子的成长,给了母亲很大的安慰。

再见王泽远,依然是老师的宠儿、依然是那样的奶声奶气——但你想过吗?不久后远远他就改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远远,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关爱他!

案例:走出内向幼儿的个案分析


新生报到的第一天,眼看小朋友们都陆续来齐了,可是,小纯还没进教室。我向教室门外张望,发现小纯和爸爸一直在教室外徘徊。只见小纯的爸爸用宽大的臂膀紧紧地抱着女儿,眉头微锁,双眼充满着依依不舍之情。小纯也对爸爸表现出无比的依恋,脸蛋上挂着两行还未被吹干的泪痕,眼睛直直地盯着爸爸的脖子,双手紧紧地抓着爸爸的衣领,头靠在爸爸的右肩,小脸和爸爸的脸贴在一起。但父女俩之间却没有多少言语上的交流。

我走近他们,对小纯张开手臂说:“小纯,爸爸还要上班,教师抱你好吗?小朋友们在教室里等你一起玩呢!”听到我的话,小纯生怕爸爸要逃走似的,把爸爸抱得更紧了,眉头紧锁,不停地摇头,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小纯的爸爸也紧紧地抱着女儿,丝毫没有放手的意思。

3岁左右的幼儿第一次离开朝夕相处的家长,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很显然,小纯入园对她的爸爸同样是一个“难关”。看得出,他对女儿是否能融入集体充满着担忧,虽然他没有在女儿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他的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早已把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告诉了女儿。

为了让小纯和爸爸熟悉幼儿园,我先带着小纯和父亲在幼儿园里四处参观、并陪小纯玩,以消除她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接着我向小纯爸爸详细介绍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并告诉他在幼儿面前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告诉幼儿幼儿园是个好玩的地方,可以游泳、溜冰、做游戏,能学到很多本领,使用恰当的语言让幼儿理解上寄宿制幼儿园的原因,周末会接她回家。送走小纯的爸爸后,我用情境表演法通过大带小的活动,让小纯感受与同伴、教师一起游戏的快乐和温暖。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小纯性格较内向,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喜欢独处,在他人和集体面前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好哭泣。针对小纯的情况,我准备对她进行“个案跟踪”,帮助她喜欢上幼儿园,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好朋友。

调整交往伙伴

三个月后,每逢周一来园,虽然小纯依然有哭闹现象,但教师稍加安慰她就能安静下来,不过基本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满脸忧郁。没有固定的小朋友和她玩,她和同伴也基本没有主动交流。

镜头一:自由活动的时间到了,只见小纯抱着爸爸买的心爱的玩具,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一言不发。我叫来了班中最开朗的小君,对他说:“小纯没有朋友,一个人很孤单,你能做她的朋友吗?”小君一口就答应了。我带着小君和新玩具走到小纯面前,蹲下身子介绍道:“小纯,小君很想和你成为好朋友,和你一起玩玩具,你愿意吗?”小纯点点头。于是,她们玩了起来。

小君在同龄幼儿中确实算得上很会交往,她见小纯不会玩,就说:“我来教你!”于是,小君玩给小纯看。接着,轮到小纯玩。毕竟还是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是有限的,小纯没玩了一会,小君就把玩具抢了过去说:“不对,不是这样玩的。”随后自顾自己地玩了起来,越玩越开心,把自己的“好朋友”撇在了一边。小纯则在一旁像观众一样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

儿,看小君没有搭理她,就又坐回了自己的座位,抱起自己的玩具,继续保持沉默。

镜头二:今天班中来了一个新小朋友小乐,由于刚到新环境,情绪极不稳定,时常哭闹不止。可过了一会儿,却听不到小乐的尖叫了。我一看,原来小纯和小乐正肩靠肩同看一本书呢!小纯时不时地和小乐轻轻地交流着什么,脸上绽开了进幼儿园以来从未看到过的笑容,而小乐也似乎忘了一分钟前哭闹的情景,安静地看起了书。

教师为了帮助内向的幼儿变得合群,惯常鼓励他(她)与表现积极、活泼的幼儿玩耍,认为活泼的幼儿能够影响内向的幼儿并让他们也活泼起来。从小纯和小君和小乐的交往情况看,我发现,内向的幼儿与活泼好动的幼儿一起玩,反而会因差异过大而形成更大的压力,活泼的幼儿往往过于主动、高高在上,让内向、被动的幼儿更加压抑。如果主动的一方流露出不满意时,更会加深了另一方的自卑感。因此,小纯需要的是性格相似、彼此有共同语言的伙伴,而并不需要只会命令她、帮助她的“朋友”。意识到这点后,我采取了新的策略:鼓励小纯和内向、年龄偏小的幼儿一起玩,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没有压力的甚至能让她发挥主动性的环境;给予小纯充分的适应时间和空间,细致地观察、挖掘她的长处,创造条件使她得到表现的机会;经常以商量的语气、信任的目光、平等的心态与小纯沟通,做她的好朋友。

更新自我定义

为了增强小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特地和小纯的爸爸约好为全班小朋友上一节化学课。这天下午,小纯的爸爸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准备为小朋友上课了。小纯看到爸爸来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静静地走到爸爸的身边,拉着爸爸的手,把爸爸带到自己的座位上。爸爸时不时亲亲小纯的脸蛋,小纯脸上时不时露出微笑。

上课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非常兴奋。当看到试管里红色的液体一下子变成透明时,小朋友们纷纷冲上讲台想看个究竟。可坐在第二排的小纯却纹丝不动,尽管讲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座位上根本就看不见爸爸的演示了,可她还是静静地坐着没动。

上完课,小纯爸爸紧紧地抱起自己的女儿,一脸的担心和忧郁。他说:“我真希望刚才小纯能和其他幼儿一样冲上来,不要那么遵守纪律。可她老是一个人坐在凳子上,我都急死了。为什么她那么内向?”听完爸爸的话,小纯满脸的紧张,小眼睛一直盯着爸爸。小纯爸爸又忘记了我们的忠告,我急忙安慰道:“别着急!小纯已经交了不少朋友,慢慢地学会交往了,她正在进步啊!”我的话说完,只见小纯地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假装开玩笑地捂住小纯的耳朵,轻轻地对小纯爸爸说:“孩子的内向你也有责任,因为你一直在告诉小纯‘你是一个内向的幼儿’。”小纯爸爸一脸冤枉。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一言不发、畏畏缩缩往往会很焦急。有些家长会当面责骂幼儿,有些会简单地鼓动幼儿,这两种方法都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加畏缩。更有些家长逢人便问:“我这孩子太内向,怎么办?”这种无意识无异于给孩子贴标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幼儿对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最后的结

果是家长越心急,幼儿越内向。

事后,我找机会将上面的道理讲给了小纯的爸爸,告诉她对待小纯这样内向型的孩子,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她的性格问题。之后,我们又开展了亲子活动——“谈谈我心中的好宝宝”,请小纯父母向小朋友们介绍女儿的优点,帮助小纯对自己进行积极定义。

完善榜样内涵

入园九个月后,纯纯渐渐喜欢上幼儿园了,是班中遵守纪律的乖乖女。我有意识地将小纯作为集体中的榜样,想提高小纯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帮助小纯获得自信,同时也要让她遵守纪律的行为影响同伴。“你们看!小纯的小嘴巴没有一点声音,她已经坐好准备上课了。”每当我说完这句话,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小朋友们都偷偷地看看小纯,然后学着小纯的样坐好。这时,小纯也会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使自己看上去坐得更好。但很快我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我的表扬,她要刻意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坐姿(这样一定很累),结果完全没有了其他幼儿活跃的思维。

由于我误导了“好幼儿”的含义,使内向的小纯以为只要上课坐得好、没有声音才是教师、同伴心中的好幼儿。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哪怕看到了非常惊奇、非常令人兴奋的事物,也丝毫不能调动她这个年龄该有的惊叫声和呼喊声。这一现象让我重新反思自己对榜样法使用的科学性。我本来是想借助成为别人的榜样给小纯更多的自信,但我没意识到让本来就内向安静的小纯成为遵守纪律的榜样反而成了限制她积极活动的枷锁,强化了她的弱点。

接下来我开始积极纠正“好孩子”在小纯心中的定义——除了遵守纪律,还要勇于探索,积极发言、不怕困难。并针对幼儿爱模仿教师日常行为的特点,让小纯当小老师,体验与同伴一问一答的快乐,激发她开口说话的愿望。为了增强小纯的自信,更多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小纯的长处加以鼓励。

经过十个月左右的跟踪与努力,小纯渐渐地喜欢上了幼儿园,在班中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时也愿意在集体面前表演简单的儿歌,小纯脸上的笑容多了

案例:教育个案的研究记录


个案编号

个案基本情况

性别

出生年月

2000.3

身体状况

良好

班级

中(2)

学习情况

活动中对他人的表现不感兴趣,动作较其他同龄人缓慢。

性格与交往

内向、很少主动与他人交谈、活动中不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家庭情况

家庭结构

父亲、母亲

父母职业

爸爸在农林局上班,妈妈是乡镇卫生院医生

经济条件

月收入在5000以上且稳定

家庭教育

父母极少与孩子谈心,每天在家几乎都是一个人游戏

其他说明

她的外婆和奶奶都在乡下,不是经常去

研究对象的“问题”的表现与特征

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不敢与人交往,怯于表现。

集体活动中不喜欢举手发言,回答问题。

害怕黑暗,不肯独自睡觉。

观察与测验的方法

1、追踪观察法

2、访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记录法

前测结果

不敢在大人和父母面前大胆进行表演,游戏形式简单,多为幼儿园所教歌曲。

不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不理睬别人对他的交流,动作缓慢,做事仔细。

后测结果

在父母的鼓励下,她能与熟人打招呼,开始与邻居的小弟弟一起玩。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会为他人表演节目,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大胆发言。

说明:个案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每一研究个案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背景、作为研究点的“问题”的表现与特征、观察与检测的方法、前测结果、由教育措施——观察检测——访问询谈组成的若干组教育干预、后测结果、讨论、对“问题”与对策的讨论等。有的课题的研究个案不止一例,请按表式复制使用。本表提供了一例个案研究记录的表示,每例个案研究报告还需在该表的基础上,重在对教育干预的分析和问题对策的讨论。

喜欢《案例:幼儿在运动中的个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运动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