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等形式进行的。近阶段,我们大班在进行“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进行中,我发现班中的许多孩子对“爱祖国”这个抽象的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不能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但他们却对主题中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依据幼儿的特点和兴趣,也基于文学作品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价值,我选择了“阿凡提”这个故事内容,通过让孩子们了解这个久远的民族英雄的故事萌发对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实录:
听过“阿凡提”的故事之后,孩子们都被“阿凡提”这个人物所吸引,都十分憎恨“管老爷”。相互讨论着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借此时机,我出示面具说:“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人物面具,请你们来演演故事中的‘阿凡提’和‘管老爷’,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家一口同声说:“好”。可是谁也不愿意扮演“管老爷”,都想当“阿凡提”,这可怎么办?经过一番商讨之后,终于确定了人选:曹焕俊扮演阿凡提,钱桦捷扮演管老爷。
表演开始了,最精彩了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阿凡提,有人说你很聪明,如果你回答不出我的问题,我就杀掉你”。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静静地听着。
此时的阿凡提(曹焕俊扮演)流露出一幅胆小怯懦、害怕的样子;管老爷(钱桦捷扮演)却是一幅欺压百姓、凶吧吧的鬼脸,。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天上的星星和你的胡子一样多。”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你知道我的胡子有多少?”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你的胡子和小毛驴尾巴上的毛一样多。”
管老爷(钱桦捷扮演)很生气说:“我要杀死你”
阿凡提(曹焕俊扮演)哈哈大笑说:“我早就知道了,我哪一天死,你比我晚一天也一定会死掉。”
此时的阿凡提(曹焕俊扮演)流露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昂首挺胸的模样来显示自己的胆大、勇敢的精神;管老爷(钱桦捷扮演)吓的浑身直哆嗦、胆战心惊的模样;
两个孩子戏剧性的表演让坐在下面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好多孩子都纷纷举起小手想上来表演。趁着孩子们兴奋样,我问他们:“你们想做哪一种人?为什么?我们在平时又应该怎么做?”经过讨论和看表演,孩子们都说:想做阿凡提,因为他喜欢帮助人,会有好多人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玩;都不想做欺负别人,人人讨厌的官老爷。因为他欺压百姓,就像平时有的小朋友和同伴们吵架一样,大家都不喜欢和他玩,这样就会失去好多的朋友……
思考:
任何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孩子理解故事所体现的深层内涵。而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创造性地表演,不仅促进了幼儿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而且童话、故事以文艺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生活,对幼儿更具感染力。通过表演加深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更易于培养幼儿良
好的品德。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故事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孩子左右,但有时故事就像一朵白云、一阵轻风在孩子的眼中片刻闪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看过、听过、然后忘记。就这样,那些经典的故事图书也就显得毫无意义,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也就体现的不尽完美。阿凡提这个故事,幼儿通过创造性的肢体语言和形象的口语表达来再现故事内容,不仅使孩子们加深了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情感,培养了良好的品德观,而且还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去和周围的同伴交往,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与想象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天,我在中班组织幼儿玩折纸活动。活动结束后收纸时,我对每位还纸的幼儿说了声:“谢谢!”不一会儿,我收完纸正准备组织幼儿出室外游戏,刘锡恒跑到我跟前告诉我:“老师,梁成武把纸藏了起来,没还给你!”我抬眼望去,瞧见梁成武小朋友正把纸往自己的衣袋里放。梁成武的小眼睛胆怯地望着我,看见我正望着他目光一下就调开了。我微笑着对刘锡恒点点头说:“谢谢你,我知道了。”然后继续组织幼儿去室外。幼儿在室外自由游戏时,我走到梁成武面前,蹲下去微笑着说:“请把纸还给我,好吗?”他仰起小脑袋望着我,小手伸进衣袋里紧紧抓住纸,犹豫着,不肯把纸交还给我。我用一只手掌轻轻抚摩着他的小脑袋,微笑着说:“如果你不把纸还给老师,幼儿园里的纸就越来越少了,以后你想玩纸的时候还有纸玩吗?”我用期盼的目光与他对视着,耐心地等待着他的回应。只见梁成武慢慢地把纸从衣袋里摸出来,迅速地递还给我。我高兴地说:“谢谢你!”他回答到:“不用谢!老师,我下次不再藏纸了。我就在幼儿园玩纸。”
通过这个案列,我清晰地感觉到梁成武的进步及我“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法的成功运用。
梁成武小朋友聪明、好动、好强,占有欲非常强,加上优越的家庭条件及长辈过分的宠爱,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非常强烈。如:他喜欢的东西非要占为己有、自私,、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关心他人、大家应该以我为中心;长与同伴抢夺玩具;明明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也从不主动承认错误等等。
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一般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的缺乏鉴别能力、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他人需要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存在于儿童身上的普遍现象,是当前学前儿童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我国人口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家庭成员结构4-2-1的组成变化,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在家庭中不断得到负面强化,并影响到幼儿积极、健康成长。针对梁成武及普遍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特征,在日常活动及教学活动中我坚持采用了“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法。为矫正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爱心”是指: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全体幼儿,不歧视幼儿,用幼儿的眼光去观看世界、去感知、体验世界。“耐心”是指:耐心教育幼儿习得知识,教会幼儿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有耐心,有自信心;同时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幼儿的回应,不粗暴对待幼儿。“细心”是指:教师要加深对幼儿这个群体的了解,细心观察每个幼儿,了解他们各自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的学习方式,了解幼儿家庭以及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在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以此促进幼儿在不同层次上、全方位的发展。
在本案列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收纸活动时,我对每位还纸的幼儿采用微笑式教育,并坚持对每位幼儿说了声“谢谢”。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还纸的积极性、陶冶了幼儿情操、愉悦了幼儿情绪;同时也给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每位还纸的幼儿均能主动对我说:“不用谢”。这是爱心教育法的具体体现。
2、当刘锡恒告诉我梁成武并没有还纸给我时,我的目光和梁成武的目光碰在了一起,我没有用严厉的目光去批评他,也没有立刻要求梁成武交还纸给我,而是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同时,我对刘锡恒也表达了谢意。这样,我不仅满足了刘锡恒得到老师表扬的欲望同时也保护了梁成武的自尊心。这是我细心、爱心教育法的具体表现。
3、当梁成武的小手紧紧纂住纸张还在犹豫是否应该把纸交还给我的时候,我并没有采取粗暴的抢夺方式(虽然粗暴的抢夺同样也能取回纸),而是用爱的抚摩感化幼儿,用爱而期盼的目光与他心灵交流,耐心等待。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感知自己藏纸行为的错误,心理变化产生行动变化,由犹豫到迅速还纸,并自觉保证今后不在藏纸这样一个过程。这是耐心、爱心教育法的具体体现。
总之,通过一张纸的案列,我成功的实施了“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法,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得到良好的矫正,良好个性品质逐渐养成;我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体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案例:
这两天,我发现小朋友在洗手的时候,总是不能及时地关上水龙头。有的是在擦肥皂的时候让水龙头开着,有的是洗完后干脆就不关,还有的幼儿虽说水关了,但不打肥皂洗一下就走了,“打肥皂洗手,节约用水”已不知讲了多少次,但并没有引起孩子们应有的重视,于是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水宝宝哭了》的故事。
水宝宝的妈妈告诉水宝宝:“不管到哪里,我们都要做一个有用的孩子,要帮助人们把衣服洗干净,把小手变清洁,让小草,小树喝上水。”水宝宝记住了妈妈的话。它们离开妈妈,来到矿泉水厂,工人叔叔加工后,让人们解渴。来到饭店,帮厨房的阿姨洗菜,它们都非常高兴。还有的水宝宝来到我们的幼儿园,来到了小三班,想让我们的小手变干净,可它们不但不开心反而哭了,因为我们班的小朋友在洗手时不关水龙头,有的洗完手后不关上水龙头,还有的玩水宝宝,让水宝宝白白地流掉,所以它们哭了。
讲到这里,孩子们被感染了,纷纷表示再也不浪费水宝宝了。
在每一次洗手时,我都和幼儿一起抹肥皂,擦泡泡,让许多晶莹透亮的泡泡从自己的手缝中挤出来,相互比一比谁的泡泡多,谁的泡泡大。在这一过程中开开心心地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在接下来的洗手活动中,孩子们节约用水,打肥皂洗手的意识好了许多,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打肥皂及时关上水龙头,即使有些幼儿忘了,其他的小朋友也会提醒他:“快关好水龙头,打肥皂洗手才干净。
分析: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不能有意识地遵守生活常规,所以在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时,多用一些拟人的手法,赋予一些物体以鲜活的生命,会在他们心灵里产生共鸣,效果也比简单说教好得多。
案例:在一次手工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为娃娃制作“糖葫芦”。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了我发给的泥工材料专注地搓着、团着,这时有几个孩子偷偷地在一旁讲着悄悄话,为鼓励孩子就说:“谁做的又快又好,我就奖励他一个五角星。”韫娴从一开始就是那么地认真,她小心地从大块泥中分出一小块在泥工板上团,不一会儿韫娴团好了几个“糖葫芦”,现在要将几个“糖葫芦”连接好,串在小棍上,她的小脸露出了微笑,离成功仅是一步之遥,韫娴更加小心地拼插着,到了最后一个连接处,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因为用力过猛棍子断了,“糖葫芦”也滚了一地,韫娴顿时皱起了眉头,再看看,有的“糖葫芦”已被踩坏了,要串好就必须从头再来了,如这样就不可能拿第一了,她再也按捺不住了,大声的叫了起来:“教师,我的棍子断了,怎么办?”“再拿个棍子试试吧,别的小朋友能做好的事你也能行的。”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她,可韫娴没有了再继续做下去的勇气,她一直哭泣着,任凭我怎样劝他,她的嘴里一直喊:“我不要做了,我要妈妈。”最后,韫娴拿着我做好“糖葫芦”的安静了下来。
分析:韫娴小朋友是小班幼儿,聪明活泼,性格开朗。在班级中算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较好的孩子,因此在集体面前经常受到教师表扬,孩子们更是以她作为学习的榜样,渐渐地韫娴有了一种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做任何事时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同时在心里埋下了脆弱的种子。另外,她在家中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的小宝贝,百般呵护、宠爱有佳,当韫娴有什么要求时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她,听惯了赞扬声的韫娴,变得即自尊又脆弱,做任何事时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她就会发脾气,直至在家长的帮助下满意后才罢休。熟不知,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怎能等同于溺爱迁就得小家庭呢?要知道人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漫长的人生之路,无论你怎样设计、安排,失败与挫折总是伴随着你的左右。在上次手工活动中,韫娴的作品被教师贴在了教室的墙壁上,所以,同样制作“糖葫芦”的这次手工活动中,韫娴得到赞扬的愿望更加强烈了,然而,事与愿违。因此此次活动成了韫娴日积月累无法面对挫折心态的导火线,同时也给我敲响了警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我觉得可以采取的教育策略是:
一、耐心教育、冷静引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当孩子哭泣时,一定要保持耐心,既不能责骂、训斥,也不能妥协、顺从,最好的方法就是冷处理。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理睬,冷眼旁观,让孩子尽情地宣泄心中的不快,待她发现哭并不能解决问题时,哭声渐渐地停止时,这时就应抓住事机,引导她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她体会到只有自己不断努力去做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的道理。
二、榜样熏陶、激发动力。可以利用琅琅上口的儿歌、声情并茂的故事、向孩子介绍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
,他们用那种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困难,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功者。让她意识到自己所碰到的困难微乎其微,只要有信心就不怕任何的困难。
三、家园配合、步调一致。家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纲要》所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想利用家访等形式与孩子的家长交流孩子所存在地问题,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当认为孩子确实是需要的,那么就要给孩子提出,要想得到这个东西,就必须要自己付出。让孩子知道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会最珍惜。
四、挫折训练、保持愉快。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除了给予孩子的爱以外,还应该有适当的惩罚手段,不能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挫折训练),注意锻炼孩子经受考验、经历失败、总结教训、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家园配合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孩子学习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可以经常交给她一些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任务,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即使做坏了或者造成一定损失,我们都应该鼓励她,积极帮助她找出问题所在,再重新开始。告诉孩子:你一定能成!教师家长的信任,孩子的自信,就一定能够完成教师家长交给的任务。在坚持不懈地适当地挫折训练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讲出每天,每件事的感受,对于积极的情感给予赞扬,对于消极的东西给予疏导。保持终日的好心情有助于孩子迎接不同的挑战。
案例反思:案例所呈现出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比比皆是,教师常认为这是孩子独有的天真,可爱,不以为然,有的教师姑且迁就顺其发展,而有的教师则态度生硬严厉批评,未曾从孩子的角度感受思考,可想而知多少幼小的心灵被摧残。案例中,我显然做到了第一步,去关注了这个孩子,只有接近和融入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触摸孩子的心灵。但是我如能早些察觉如韫娴这样的孩子,主动同她进行心灵的碰撞,也许这时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我们未能预料的,在孩子眼里认为教师是他们到底成功彼岸的扶梯。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使我们认识到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生活内容。”我们看到孩子眼里的那个童话世界了吗?也许,不管是游戏还是教学,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所做的不都是为了孩子吗?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发现孩子问题;倾听孩子的声音才会更理解孩子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地位置上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人生起始的每一步都与我们紧紧相连,走得那么美好。
通过案例不难看出韫娴所表现的情绪有着它的必然性,“教师反复劝说无济于事”
教师的妥协也反应了教师在平时忽视了对孩子如何面对挫的教育,以及折挫练习的缺乏毅然显露出来了。日本人曾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可这种“最好的待遇”的结果是:孩子的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太差,跌倒了就无法爬起来。其实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强与否,承受挫折的能力强与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我们希望孩子摔跤时不哭,更希望他在生活的考验面前微笑。如果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作为教师应克制“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在平时的游戏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创设一些挫折训练的机会,逐渐增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