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玩自己的声音

06-09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宝宝爱玩自己的声音”,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利用舌头、牙齿可以制造出各种奇怪的“音响效果”,他们对玩这个“新玩具”乐此不疲。 

四个月大的宝宝,已会拼凑出类似说话的声音,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将来不会在他的母语中出现的发音与音调。 

到七八个月大时,宝宝的兴趣会从单纯地玩自己的声音转而模仿来自外界听到的声音,宝宝会使用自己母语范围内的音素来表现,所以虽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或玩具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全模仿得一模一样。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很少会发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语言或声音了。 

爸爸妈妈说的话语,是宝宝最爱模仿的,这种模仿是在宝宝还不能正确发音之时。所以,宝宝会学大人说话的节奏、韵律或整体感觉,用自己容易说出的语音不断地重复。 

宝宝接近一岁时,由于听觉机能的进步,嘴、颚、舌头的动作也更灵活,呼吸、发声器官也更成熟,于是他发出的音节就更准确了。但不同于以前的直接模仿,随着宝宝视野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会渐渐了解哪些音节是指称某些事物的声音,进而产生有意义的沟通。 M.YJs21.cOm

总之,宝宝的语言学习必须通过模仿,从听大人的语言到学会分辨,再发出与听到的声音相似的语音,同时以听觉、视觉来认识外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再把现象和语音联系起来,才得以学会使用语言。 

虽然宝宝听不懂你的语言,你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可你还是可以在抑扬顿挫的音调中进行亲子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对自己声音情有独钟


当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利用舌头、牙齿可以制造出各种奇怪的“音响效果”,他们对玩这个“新玩具”乐此不疲。

四个月大的宝宝,已会拼凑出类似说话的声音,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将来不会在他的母语中出现的发音与音调。

到七八个月大时,宝宝的兴趣会从单纯地玩自己的声音转而模仿自外界听到的声音,宝宝会使用自己母语范围内的音素来表现,所以虽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或玩具所发出的声音,也不会模仿得一模一样。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很少会发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语言或声音了。

爸爸妈妈所说的话语,是宝宝最爱模仿的,这种模仿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基础。因为宝宝还不能正确地发音,所以会学大人说话的节奏、韵律或整体感觉,用自己容易说出的语音不断的重复。

宝宝接近一岁时,由于听觉机能的进步,嘴、颚、舌头的动作也更灵活,呼吸、发声构造也较成熟,于是他发出的音节就更准确了。但不同于以前的直接模仿,随着宝宝视野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会渐渐了解哪些音节是指称某些事物的声音,进而产生有意义的沟通。

总之,宝宝的语言学习必须通过模仿,从听大人的语言到学会分辨,再发出与听到的声音相似的语音,同时以听觉、视觉来认识外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再把现象和语音联系起来,才得以学会使用语言。虽然宝宝听不懂你的语言,你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可你们还是可以在抑扬顿挫的音调中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的。

不良声音影响宝宝听力发育


早期不良环境对婴幼儿听觉系统的发育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和他们语言、智力的发育有什么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晓明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和美国加州大学MerzenichMM教授,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许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在题为《早期间断噪声对听皮层处理声音时间性信息的持久影响》的研究论文中,作者发现出生后“关键期”中等强度的间断噪声暴露,会严重影响大鼠听皮层神经元对连续声刺激的跟随能力。和正常动物相比,这些动物对不同间隔的连续声刺激的反应强度、调谐特性及反应同步性均有明显下降。这种影响在结束噪声暴露后一直持续到成年。

自然界的声音,包括动物的发声和人类的语言,均包含有特定的时间性信息。要精确感知这些声音,依赖于大脑对其包含的时间性信息的及时处理和整合。对婴幼儿而言,听觉系统对连续声跟随能力的损伤,不仅影响到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还会造成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缺陷,并进而影响到智力发育。

鉴于听皮层在听觉系统,对声音时间性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该项研究提示,早期不良声音环境造成的,不仅仅是成年后听力的损伤,或许还会造成语言理解能力和智力的缺陷。

作为该项研究的延伸,作者目前正试图使用知觉学习等强化训练措施,来矫正早期不良声音环境引起的听觉系统对声音时间性信息处理能力的损伤。这可能为那些听觉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和理解能力缺陷的患者带来福音。

宝宝的声音世界上最好听


记得有一个故事中说,鸟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小鸟啄蛋壳时发出的“笃笃”声;狗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小狗啃骨头时发出的“咔嚓”声;小老鼠则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猫咪睡觉时发出的呼噜声,故事让我和孩子们都哄堂大笑,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孩子们没有给我回答。对呀,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世界上的声音有千百种,有花开花落声,有小河的流水声,有清清的赞美声,有漫漫的批评声,有风声,雨声,雷声……这么多的声音汇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有一百个理由。

也许“好听的声音”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赋予的意义也会不同,婴儿则会觉得玩具发出的“叮当”声最好听,学生会认为表扬声最好听,上班族认为下班铃声最好听,男人会认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发出的侬侬细语声最好听,女人会认为男人的甜言蜜语最好听,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丫丫学语声最好听,老人会认为儿女回家时的“爸妈”二字最好听,那我呢?做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最好听的声音又是什么呢?思绪翻涌,对了,是“老师”,是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的“老师”声。

记得那时,刚出茅庐,当第一次孩子们叫我老师时,自己的那份羞涩立刻浮现在眼前,同时,那份激动和骄傲也荡漾在心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每天的叫喊“老师”二字,好像已成了“代号”,听多了也就没有了感觉。但“老师”是一种“代号”吗?不,那是一种责任,一份爱心,更是一种尊敬,这根本不能与“代号”划上等号。

不管走到哪儿,不管时间过了多久,老师依然是老师,老师肩上的责任没变,心里的爱心没变,我喜欢听到孩子称我为“老师“,每天的呼唤让我时时记着,作为老师对于孩子的,对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让自己牢记老师的那份师德和师魂。

如果你问现在已经从教9年的我,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我会坚定的说,是每天早晨孩子的那声“老师”,是孩子寻求帮助时那声“老师”,是孩子想与你一份分享快乐的那声“老师”,是与你分别时的那声“老师”……

宝宝的情绪由自己做主


导读:当孩子在“出气角落”宣泄情绪时,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除非孩子觉得有人陪他聊聊天更好。当孩子自愿从“出气角落”出来的时候,父母将会看到一张神清气爽、笑逐颜开的可爱面孔。他们还会主动分享反省的心得体会,寻求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对孩子而言,成长中的每一次新体验都意味着新的快乐,同时也会带来烦恼与困惑:父母不再有求必应,更喜欢对孩子说“不”;就算再不乐意,宝宝也得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总有几个小朋友不喜欢和自己玩;最糟糕的是,那么渴望参加体操表演,老师却偏偏没点自己的名。

面对以上这些事,孩子难免体验沮丧、愤怒、嫉妒等消极情绪,或者经历心情的大起大落。如果他们能够恰当地把握和控制,及时忍耐并积极反省,往往会出现令人惊喜的得体反应,养成受人欢迎的心理品质。

4个建议,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设个“出气角落”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脾气、发脾气都是正常的。父母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个专门的区域,作为全家人发泄情绪的场所。父母与孩子共同约定,无论当时心里有多不痛快,都不能随意发作,也不能迁怒别人。深吸几口气,把气愤、难过等强烈的感情压抑下来,立刻参与到其他活动、游戏或工作中去。回到家以后仍觉得心里不舒服的话,完全可以一头扎进“出气角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宣泄“情绪垃圾”。

当孩子在“出气角落”宣泄情绪时,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除非孩子觉得有人陪他聊聊天更好。当孩子自愿从“出气角落”出来的时候,父母将会看到一张神清气爽、笑逐颜开的可爱面孔。他们还会主动分享反省的心得体会,寻求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布置“出气角落”的2点建议:

1、“出气角落”可以是一个宽大的旧沙发,或是几张软垫子,最好能有一个帘子(方便与其他空间隔离开),布置得温馨舒适些。

2、可以放些旧的毛绒玩具、画笔、白纸、小杠铃、图书等,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习惯的发泄方式,如拍打毛绒玩具、胡乱涂鸦、做点运动、阅读喜欢的书籍等。

●打个秘密暗号

孩子最喜欢秘密,也最珍惜秘密。父母的一方可以与他设定一些“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暗号,比如眨左眼表示“干得不错”,眨右眼表示“继续努力”,右手小指碰头表示“停下来,想一想”,竖大拇指表示“你是我的骄傲”等。平时可以适当使用这些暗号,形成相互间无言的默契。当孩子拿到五角星,父母眨一下左眼,他会比听到口头表扬更加兴奋和喜悦;当孩子学会跳绳,父母眨一下右眼,孩子将备受鼓舞,更加勤于练习。当然孩子也会时不时打出几个动作,看父母是否心领神会,父母必须要反应敏捷才行。

在孩子即将当众发怒的时刻,再多的劝告都已经苍白无力,甚至只起到反向的作用。此时,父母充满信任的眼神,加上右手小指碰头的有趣动作,却有神奇的效果。孩子的脸部线条可能会变柔和,急促的呼吸也渐渐平缓,紧握的双拳伸展开,一场“危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化解了。当孩子暂时平静下来后,父母最好马上带着他远离当时的情境。

●来个“亦褒亦贬”

有时候,批评不当也可能导致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

1、分寸把握不到位

父母千万要记住,不赞成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他本身的否定,一定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平时一向很乖,有一回感冒了却提出要吃冰淇淋。父母假如借题发挥,由这一事件轻率得出“你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小孩”这样的结论,孩子当然会忿忿不平了。

2、表达过于直接

开门见山的责备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想指出孩子当天上午对长辈没有礼貌的言行,聪明的做法是先从孩子的优点说起,赢得他的好感,特别要列举他平时礼貌待人的“闪光事迹”,随后引出上午的不礼貌事件,形成强烈落差,最后请孩子自己分析和解释。

“亦褒亦贬”的批评方式能够满足孩子与日俱增的自尊心,提升他的自我期望,引导他适度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反应,不失为提升孩子控制情绪的一大高招。

●做个平衡补偿

孩子做游戏输了,他当然会郁闷、不开心。但是如果每次父母都能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告诉他“你是最棒的”,孩子就能逐渐克服消极的内心感受,坦然而从容地投入到下一个游戏中。这就是情绪的相互补偿起了作用,将有力的积极情绪与较弱的消极情绪配对,缓冲消极情绪发作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

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通常容易犯“火上浇油”的错。孩子的坏情绪已经像火山那样一触即发,父母还要当众呵斥一番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导致后果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在“暴风雨”来临前夕,父母能慈祥地看着孩子,温和地安慰和劝说,轻描淡写地替他解围,并迅速把他带离情境,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能就不会熊熊燃烧起来。对待孩子的怯生现象也是如此,父母越是煞有介事地要求他当着陌生人的面表演,他越是害怕退缩。不如先让他很自然地和陌生人说说话,一起做游戏,相互熟悉后,孩子反而愿意把自己的“拿手功夫”秀出来。因为他内心的恐惧情绪已经与共同活动的愉悦感发生了“中和反应”。

宝宝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坏习惯”,并试图去阻止和改掉。专家指出,宝宝的一些举动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让宝宝尽情地咬

1岁以内的宝宝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尝尝”,大人觉得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拿掉,甚至还会喝斥“不许吃,脏”!其实错的是大人,而不是宝宝。12个月以前,宝宝感知世界的开始就是他们的小嘴,大人千万不要强行阻止。

正确做法: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宝尽情地咬,适当给点磨牙饼,宝宝会很开心的!

宝宝怕生很正常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怎么宝宝越大越没出息了呢?”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这个家伙是谁?”

正确的做法: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乐此不疲”搬运工

宝宝长到一岁多时,可以满地乱爬乱走,不少爸爸妈妈开始头疼了:小家伙特喜欢搬东西,只要能拖得动的东西,就会从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忙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

正确的做法:要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孩子受伤的东西。

如何陪自己的宝宝做游戏


我的宝宝小名叫壮壮,人如其名。两岁多的他已接近30斤,能吃能喝能睡,白白胖胖,“力大无比”,可以在单杠上扶着做引体向上,憨态可掬的样子,真是人见人爱。我在壮壮11个月的时候就利用一套亲子游戏来培养儿子的运动能力及促进其智力发展,根据我的经验体会,当时儿子非常喜欢且锻炼效果颇佳,现将其特推荐如下:

一。踢球游戏

目的:锻炼宝宝的掌握身体平衡的能力与抬腿动作。

玩法:小皮球放在脚旁边引导他去踢球。家长在一旁注意维护,防摔倒。开始可做示范,慢慢增加难度,如把球放在离其脚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二。举手游戏

目的:锻炼宝宝的臂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玩法事先准备一小皮球或其他玩具,让宝宝在床上坐好,你一边说“举高高”一边将小皮球举过头顶,开始要示范多次,慢慢宝宝就可以根据你的语言做动作了。

三。涂画游戏

目的: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小肌肉的控制力。

玩法给宝宝纸和无毒画笔。你用画笔在纸上画一朵花或小动物,再涂上颜色,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将画笔递给宝宝,扶住,在纸上涂涂画画,不管画什么,都要表扬他。

四。念儿歌游戏

目的:经常练习,可帮助宝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有助于发音。

玩法选一首押韵的儿歌,经常念给宝宝听,每次念到最后一个字,故意加重语气,并且和前一个字之间拉长声音,以突出最后一个押韵字的发音。

根据自己宝宝的情况,找出最佳对策


活动量大的宝宝

这类宝宝有旺盛的精力,总是跑来跑去的,尚未学会自我控制。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常常容易出问题。进入幼儿园后很可能会出现打人的情况。这种情况源于他的特质以及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适应对策这些宝宝可能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规则,这些规则要具体、及时。当你发现宝宝因为活动量大带来很多问题时,可以在每天进幼儿园前,针对他容易出现的状况进行特别提醒,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不可以打人,但是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老师在讲话时要专心听,但是自己玩的时候可以自由玩。带着这种新鲜的印象,这一天里宝宝不容易忘记。一旦学会新的技能后,孩子打人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规律性低的宝宝

这样的宝宝日常作息比较没有规律,每天肚子饿、想睡觉、想大便的时间都不一样。优点是比较有弹性,容易调整自己;困难是,当幼儿园要求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没有办法配合。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肚子就是不饿;午休时间,他就是不想睡。

适应对策给他适应的时间,但要求他在行为上配合。比如,不强求他午睡,他可以躺着,但不能发出声音,打扰到别人。吃饭时间不想吃,就少吃一点好了,但还是要跟着大家的作息流程走。内在的生理时钟是可以慢慢调整的,一段时间后,宝宝完全可以适应到幼儿园的规范里来。父母或老师不要给宝宝负面评价,比如,你怎么比人笨,别人会的你都不会……一路上受到这样批评的孩子,容易没自信。

坚持度高的宝宝

这类宝宝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这很好,但是如果你和他说不可以时,他也会很坚定地挑战你。坚持度高的宝宝入园时会哭很久,期待你把他带回家。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的行为,尽量不要直接说不可以,最好能和他说一说你反对的原因,如果你能说服他,他会非常坚持地执行你的规则。但是在你必须立界限的地方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他的坚持而放弃原则。坚持度高的宝宝有时比较害羞退缩,如果第一天就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会很害怕,最好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提早一点带他去看看幼儿园,慢慢熟悉环境。刚开始时只送半天,逐步渐进,这样他的适应过程才会比较顺畅。

适应度高的宝宝

适应性高的宝宝,会让父母在教养上感觉比较轻松,但他也容易把情绪压在心里。有时还会因为适应度高,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快学会一些其他小朋友的坏习惯。

适应对策对这类宝宝父母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情绪状态,如果宝宝见到新的东西很好奇,愿意去尝试,精神状态、睡眠和饮食都很好,那么不用担心,他并没有在压抑情绪,是真的适应很好。同时,要给宝宝树立正确观念,适度地隔离环境不良影响。

适合自己宝宝的才是最好的早教


关于早教,常常看到各种媒体(包括报刊杂志、网络,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讲座与活动)提出很多观点,这些观点变来变去,甲说A是需要提倡的,B是不应该提倡的,C是对的,D是错的,乙则可能正好来个相反的论点。

这些互相矛盾的说法常常让我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那么我们究竟该听谁的?

如果让我说,甲和乙所说你可以参考,但不要偏听任何一方,你真正需要听的是孩子的心声和你自己的直觉。孩子会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给予他什么,你的直觉也会告诉你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比如,关于识字,很多人认为让孩子早识字有助于让他尽早学习自己阅读,培养他阅读的兴趣,也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孩子早晚会认识那些字,没必要过早加重孩子的负担。

这两种观点谁也没什么错,到底该怎么操作全看孩子和你自己。

记得我儿子还在6个月的时候,我就教他汉字。为什么要教他汉字呢?那纯粹因为偶然。某一天,我十分孩子气地用粉笔在水泥地上写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就是儿子非常感兴趣的两样东西的名字,然后我给他念了两遍,结果他渴望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发现他对文字和符号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就这样,我才萌发了教他识字的念头。

从那以后,我就自制了很多卡片,利用这些卡片跟儿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卡片上面书写的全是他特别感兴趣的一些事物,所以当他看到这些代表他感兴趣的那些事物的符号时,他的好奇心被强烈地调动起来,结果他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

当他转动小脑袋去找我要他找的那些汉字,或者用他胖胖的小手从一堆卡片里顺利地抓出他我提到的卡片时,他是那么地兴高采烈。我们把那些卡片藏在家里每个角落,玩藏猫猫的游戏;我们把那些卡片扔在地上,一个个踩着玩接龙的游戏;我在地上写上那些汉字,然后他用他的小脚丫按照我念出来的顺序一个个把那些用粉笔写的汉字擦去;我们玩撕纸游戏,把我们提到的每个汉字撕成碎片,飘飘扬扬地洒向空中,然后我们一同打扫……

我们在游戏中彼此刮着鼻子,挠着痒痒,体验着亲子交流的各种乐趣。我没有觉得这些文字游戏给儿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相反,因为认识了很多汉字,他两三岁就开始独自阅读,上学后更是如虎添翼,从来不需要我去辅导他学习,因为读的书多,他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在他的阅读活动中得到训练,所以他的自学能力也超出一般孩子的水平。11岁那年,他自学一个礼拜参加市小学组计算机大赛,居然获区一等奖,市三等奖,比大多数按部就班跟着老师学计算机课外班的大多数孩子成绩高出一截。尽管我现在不清楚他将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更无法预言他将来成为一个多么出色的人物,但至少他因此活得自信而又快乐轻松,这就足够了。

有人问道:“你觉得你的宝宝最具优势的地方在哪里?”我觉得他最具优势的地方应该是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他两岁左右,我就注重培养他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他的很多东西不是我教他的,而是他自己以他自己的方式学到的。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其实孩子天生就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是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以我们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压制了他的这种能力,所以他才会逐渐变得依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总是指望父母或者老师来给他灌输点什么,一旦父母或者老师灌输了些东西,他就囫囵吞枣地将父母或者老师灌输的一切原原本本吸收进去,不加以消化,更不会举一反三,自己发挥,这就是我们教育最为失败的地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特别推崇这句话,所以我一直跟我周围的朋友们说,一定要从小就教给孩子一种能力,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自理生活的能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不是向他灌输一些所谓的知识。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父母有心,就可以将这一切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

生活答案留给宝宝自己发现


一种方式是:母亲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孩子又抓起菠萝的叶子想把它拎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它真的滚动了。孩子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第一种方式使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有关菠萝的一些常识,但是由妈妈直接告诉孩子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会带回来一件新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最终也让孩子了解了有关菠萝的常识,但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父母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给父母下面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成人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更不要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给他提些建议;

◇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家园共育《宝宝爱玩自己的声音》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声音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