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活动《规则》是通过生活中一些遵守规则现象及不遵守规则现象的几个例子的思考,帮助幼儿总结提升规则意识。活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1.选择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2.观察几个画面,了解生活中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几种现象。3.下棋游戏。
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明显的问题,现在进行简单的剖析。
1.深挖内容、丰富生活经验。在备教案时,我只关注了几张典型画面上的东西,没有进行生活经验的拓展,使活动局限在设定的范围内,显得比较单薄。
调整策略:应该激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规则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真切的生活,使幼儿有话可讲,有经验可以分享。
具体措施:当幼儿观察画面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想象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遵守规则的事情,哪些不遵守规则的事情。帮助幼儿养成正确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
2.支撑、引领,归还学习主动权。在活动过程中,我采取了高控制的形式,把本来应该由幼儿在观察、思考过程中主动得到的经验直接以语言或图片分类的形式告诉了幼儿结果,使幼儿的探索、观察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调整策略:把分类、归纳的过程放手给幼儿做,让幼儿在互相讨论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方面的进展。
具体措施:把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图片打乱摆放,让幼儿进行观察、判断,然后再送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表情。并在评讲中表达自己这样送的理由。
每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反复揣摩教材,找到最适应的点,围绕点设置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环节,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施。努力让幼儿学得主动、生动、有趣。
本次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了解蜂蜜的由来,知道蜂蜜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对养蜂人养殖蜜蜂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中我准备好教学图片,根据图片内容和幼儿操作用书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猜想、讨论等策略帮助幼儿逐步了解蜂蜜的由来,增强幼儿的探索兴趣。
一、尝一尝蜂蜜
幼儿平时在家有吃蜂蜜的经验,他们知道蜂蜜是一种十分香甜好吃的东西,吃过蜂蜜果汁、蜂蜜蛋糕、蜂蜜牛奶、蜂蜜果冻等食品。我事先准备好一瓶蜂蜜,让幼儿再尝一尝,幼儿的兴趣可高了,甜甜的、香香的、酸甜的、黏黏的,这些都是他们品尝后的感觉,对蜂蜜的味道有了更多了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了解蜂蜜的由来
“这些香甜的蜂蜜到底是怎么来的?”“养蜂人是怎样养殖蜜蜂并得到更多的蜂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出示教学挂图,充分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养蜂人养蜂和收蜂蜜的过程。其中很多幼儿对养蜂人手持的一个壶和一个滚筒状的机器有疑惑的地方,于是让他们通过猜想、讨论、不断探索收集蜂蜜的全过程。最后蜜蜂采花蜜---养蜂人把蜜蜂养在蜂箱里---养蜂人穿上专业工作服---烟熏壶---蜂巢---蜂巢刷---甩蜂蜜机---工厂加工---蜂蜜出售,一系列的图片展示,让幼儿清楚完整的了解了蜂蜜的由来,孩子们对其中的蜂巢、蜂箱和烟熏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三、观看视频,拓展幼儿兴趣与探索欲望。
活动中幼儿对蜜蜂和蜂巢十分感兴趣,让幼儿观看视频《昆虫世界之蜜蜂》,他们了解到蜜蜂采蜜是群体性的一项活动,看到自然界中的蜂巢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圆的、椭圆的、圆锥形的神奇而有趣。视频中幼儿还知道蜜蜂的祖先和人类的祖先是相同的,最早都是出现在非洲。科学家对蜜蜂进行了不断的研究表明蜜蜂和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蜜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对蜜蜂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进一步的探索欲望。而这个环节中我和幼儿共同学习着、探索着。
四、延伸活动
餐前活动中,我播放迪士尼动画片《蜜蜂总动员》,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中了解蜜蜂的生活形态和特征,幼儿兴趣盎然,探索的欲望得到进一步延伸。
承昊小朋友今年已经3周岁了,身为邻居的我,不得不说,他从小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可是,自从上幼儿园,我改变了自己以前对他的“评价”,他的表现令我吃惊。
承昊很少说话,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任何引诱、教唆,他从不配合,更不用说主动跟别人打过招呼了,他的交往能力极差,这与我平时对他的严厉要求是分不开的。
初入园,他只是呆呆坐着不肯同小朋友玩耍,看到其他小朋友打闹,他只是笑一下。可是,时间不长,在老师们的“纵容”下,孩子有了很大变化,他非常愿意去幼儿园,每天第一个到班级,自己一个人默默坐在教室等小朋友,不让我陪他,不知孩子想些什么,是乖?是听话?我感到一筹莫展。
自从幼儿园组织开展亲子工程学习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针对孩子的情况,在生活中改变过去的教养方式,以“放手式”教育代替“包办式”教育,让胆小、怕事的他逐渐增强自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特别注重了对他的观察。
有一天户外活动时,老师抱着一捆呼啦圈故意往地上一放,(每次都是排好队拿的)“小朋友们,自己来拿一个喜欢的玩吧。”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拥在一块儿去抢圈,由于承昊离得比较远,当他跑过去时,呼啦圈已被其他孩子围的“水泄不通”了,我发现他低下头,一边用手左掰右掰,一边使劲往里钻,挤进去了,还挑来挑去,挑了个红色的拿了出来,(他平时最喜欢红色的东西)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看到孩子那高兴的劲儿,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在当湖公园的游乐场里,孩子们有顺序的等待着玩耍,个个虽然心里很是期盼早点轮到自己,但是仍然让自己遵守着纪律。终于轮到自己了,孩子欢呼着进入游戏场里愉快地玩耍起来。在儿童过山车里,孩子们最有玩了。因为是有上旋的轨道的,孩子们坐在车上一会冲下来,一会平的行驶,一会又冲上山去。孩子们把着方向盘不断地盘旋着,就像是在自己开车似地,脸上满是笑靥。可是车很快的就冲下来啦。虽然速度不是很快,但是很多孩子刚才的笑颜消失了。甚至有的孩子吓得捂住了自己的脸。
几个游乐项目在大家的兴奋、快乐中一一玩过,大家意犹未尽。无奈,已经几近中午大家都已经开始饥肠辘辘了。于是我们来到家长朋友帮忙找好的地方休息吃中餐。大家各自找好位子,几个人围来一起,拿出自己的好吃的开始进餐。孩子们的东西可真丰富啊。虽然也有不少的垃圾零食,更有水果、面包等点心,还不乏巧手妈妈的精心准备:三明治、寿司等。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还带来了西瓜、火龙果、橙子等水果给孩子切好一起吃。虽然我们没有说要分享之类的话。但是孩子都非常自觉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分享,真棒。有妈妈还喊来了披萨给我们的孩子。近处的孩子自己嘴里塞了美味的披萨,还不忘给远处的孩子送过去分享。
一部分孩子还带了一些零钱的,看到旁边有投币的游戏和恐龙蛋卖就非常高兴,他们也能和同伴一起玩。
其实社会实践活动是孩子们最需要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学会很多东西,比如说:遵守规则,学习分享,互帮互助等等。在实践中,孩子们会更加能干。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管是班级组织,还是家庭活动,都能多走出去,多长长见识。
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探索用双响筒、响板等乐器进行打击乐。幼儿初步能学会看图谱,按图谱用手、肢体演奏,这阶段我们主要让幼儿学习看图谱演奏,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演奏的乐趣。《郊游》是中班幼儿刚学过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ABA结构的歌曲,表现了幼儿在郊游中轻松愉快的心情。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节奏型上适当地提高一些。在这次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与歌词相关的图谱节奏,比如,用形象的手、脚印等图案让幼儿表现节奏,在熟悉节奏型的基础上再用乐器进行演奏,由于图谱直观、简明,所以能帮助幼儿记忆,幼儿发挥的情况比较好,情绪也比较高。由于是初步地探索、学习看图谱演奏乐曲,所以活动显得比较紧凑和急躁,没有让幼儿去尝试有创造地使用配器方案。活动中缺乏让幼儿多探索图谱,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中幼儿主导地位还显得较薄弱。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我只给幼儿固定的一种打击乐器演奏,不像平时让幼儿更换不同的乐器演奏,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以演奏上感觉比较单一。
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的从肢体打招呼方式向用语言打招呼的方式改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的引导。如果我们单对孩子说一大堆理论的话效果肯定是不明显的,对于他们来说概念性的东西他们理解不了。他们需要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没有对聪聪说一大堆理论,而是问他:“聪聪在家有没有被爸爸打过?”他点点头,我又问他:“爸爸打你时疼不疼?”他又点了点,我再问他:“小朋友被你这样重重的拍一下疼不疼?”“疼的,就像被爸爸打的时候一样疼。”“对啊,小朋友被你打一下多疼啊,那样他就更不愿意跟你玩了。”“我以后不这样了。”虽然孩子们不会一下子就改变,但是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好,也有了要改变的意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的。
但我发现有的孩子在喊老师早时小脸却朝着其他方向看,我想这种打招呼的行为习惯不好,应加以重视。于是,我就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让幼儿学习用语言和目光打招呼。接着,我对小朋友说:“我们一起学习不仅用语言问早,还用目光问早,行吗?”小朋友听到学新的东西,高兴地说:“好。”有的小朋友好奇地问:“老师,什么是目光问早呀?”我就微笑的对他们说:“就是在和别人打招呼时,眼睛要看好对方,不能看别的地方。”随后,我采用情境表演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孩子互相练习,互相模仿,当他们学会了我就及时加以肯定。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基本学会了用语言和目光打招呼,有的幼儿已形成习惯。在这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我也提醒自己要做到,要知道老师在孩子们眼中永远是榜样。因此,我随时用目光追随着每一位孩子,让每位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现在小朋友走进教室,基本都能看到老师迎接他们的是和蔼的语言和目光、甜美的微笑,孩子们也像老师一样能用语言和目光问早,快乐的一天从一声问候、一个目光开始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