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确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时期

07-16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岁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确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时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儿会逐渐开始对各种事物显示出兴趣,好奇心的萌芽也初见端倪。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0到1岁的时期,重要的是特别要刺激孩子的感性,为孩子的好奇心打下基础。而与此同时,1岁之前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确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时期。

男孩子比女孩子更爱撒娇。正因为如此,请给予孩子更多的肌肤接触。虽然时期的早晚因人而异,但如果能与孩子进行充分的肌肤接触的话,一定会迎来孩子自立的那一天。因为如果男孩子不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充分的爱的话,是无法迈出成长的第一步的。

婴儿在1岁左右的时候,会对妈妈或者经常照顾自己的人显示出强烈的依恋之情。他们会以与母亲之间亲密的感情和纽带为基础,培养出对自身的信任感,然后又会以这种信任感为基础,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人际交往的关系。这个时期的婴儿如果能得到足够的爱,那么等他长大之后就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亲密纽带,大致需要父母们注意以下两点:

○ 重视与宝宝之间的肌肤接触

○ 重视与宝宝之间的交流

换句话说所谓肌肤接触就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向宝宝传达妈妈的爱。而交流则是通过来自眼睛和耳朵的感觉与宝宝心灵相通。没错,之前说过的刺激宝宝的五感,同时也承担着向宝宝传递爱的任务。

那么,就请充分地抱抱和背背宝宝吧。特别是给宝宝喂母乳、和宝宝一起洗澡时的这种妈妈与宝宝的肌肤直接接触的机会,可以给予宝宝安全感,建立起和宝宝之间信赖关系的基础。即便是给宝宝喂奶粉,也请妈妈们要像给孩子喂母乳那样满怀爱地将宝宝紧紧地抱在怀中来喂他喝。还有,请用语言对宝宝传递以下的这些信息:

○ 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会在你的身边

○ 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从心底期待着你的成长

○ 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会守护着你

当然,妈妈也有搞不清宝宝为什么哭的时候,这时请妈妈们相信自己的直觉,多多地和宝宝说话,和宝宝进行充分的交流。那样的话,即使宝宝依然哭个不停,他也会明白妈妈正在努力地为他做着什么。

1岁前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爱的孩子,会明白自己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孩子自我肯定感很高,会成为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假如你的孩子已经过了1岁,那么从现在开始也不迟,请充分地和孩子进行交流,紧紧地拥抱孩子,对他说“有你在我身边的每一分钟,我都是幸福的”。

请每天拥抱孩子7秒钟。只需要7秒钟,爱的荷尔蒙就会分泌出来。

肌肤接触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是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家里的一个精雕细琢的盆景?“自然界的树所吸收的东西、成长的环境与盆景不同,盆景的成长环境太苛刻,遇到强风则难存活,其实是非常局限的。”

很多人都问杨洪教育孩子有什么好方法,杨洪认为,其实种树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与技术,反而栽培盆景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方法。“家庭教育首先学的不是方法,而是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如同一场长征。现在有很多错误观念,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长征是一个长久的、需要有战略眼光的事,孩子的人生并非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而更像一场马拉松,陪跑的多在第一排,真正的冠军都在后排站着。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背唐诗,其实超前教育是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事,诗词是高度抽象的,而孩子的抽象思维进入初中后才渐渐发展,小时候是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期,所以孩子们爱看广告、动画,因为画面转换很快、丰富多彩。走得最早的,不一定走得最久远,万里长征有它的规律,违背规律就会碰一鼻子灰。”

长征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孩子要适应社会,必须承受一些挫折、打击和失败。现在有不少挫折教育的训练班,杨洪认为有的没有必要:“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挫折训练班结束后,家长去接孩子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动作:他们习惯性地把包扔给父母。这样的挫折训练真是白费了。其实在家里就可有这样的教育,如奶奶做的面条不爱吃,你可以选择不吃,但不可以选择别的。你正看电视,动画片精彩得不得了,7点到了,爷爷要看新闻联播,你就要换台。虽然简单,但这就叫挫折教育。什么叫挫折教育?愿望不能满足就叫挫折,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去体验、去适应,否则人生就是‘旅游’,而不是长征。”

“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当父亲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当他想施加对孩子的影响时,就只剩下武力。”因此,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但这常常为中国家庭所忽略,这就需要家长具有现代理念,如家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血缘的差异,因此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接纳他、信任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

有位父亲很伤心地对杨洪说:“孩子一年多没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钱时才叫,我有时想讨好他,放学后要陪他打球,儿子说累了不去,可吃饭的时候,他却拿着拍子说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过不去,我对他是这样地爱……”杨洪指出,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果你的爱表现得不恰当就是问题,如果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控制我、干涉我,那就更糟糕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亲子关系出问题,大多就在于不平等、家长制,“现在还出现了家长制的变形,有的父亲说现在家庭成员的地位排序是‘孩子、妻子、狗,自己只能排第四’,但过度保护或过分放纵与溺爱,这样的‘爱’只能让孩子长不大、幼稚化,因为家长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最终只能成为弱不禁风的小盆景。”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比如,要喝水、要拿玩具等;前两天,小宝贝竟然学会“指挥”妈妈做更复杂的事情了,他先指了一下本来放在饭桌的水杯,又指了一下梳妆台,妈妈从他的咿咿呀呀中猜测孩子想把水杯换个地方放,于是照做。之后,孩子开心地鼓起了掌,一副满足的样子。

看似平常的养娃琐事,其实正是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孩子在婴幼儿和童年时期内心需求的亲子互动,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的集合。

大家都知道,“玩”是孩子的第一天性,从玩中学,从玩中乐,从玩中动,从玩中活.....那么,他们的第二天性是什么?

第二天性,就是后天环境造就的人类习性。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后天环境给孩子提供积极影响的方式就是——通过你来我往的互动。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互动,就是第二天性。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互动是需要即时给予回应和关注的,大量的交互式互动,能够为孩子的大脑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要注意,这种互动需要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参与!

开头提到的Mymo那位辣妈小伙伴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需求,并且即时地给予了孩子反馈。

但是,可能很多爸爸妈妈面对还在咿呀学语,或者表达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的宝贝,不知道该怎样去互动,要么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去做,才能让他们明白和接受,甚至满意。今天,Mymo就来教您与孩子进行交互式互动的步骤和技巧。

Step 1

捕捉孩子发出的表达需求的信号

孩子是在看着或者指着什么东西吗?是在发出声音或做出什么表情吗?是不是在动TA的小胳膊或小腿了?这都是孩子的需求信号,要想敏锐捕捉,关键是要留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虽然你不能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孩子,但一天下来,总能找到各种机会,比如,给宝宝穿衣服、带TA在外面玩耍的时候。

Step 2

孩子发出信号后及时表达支持和鼓励

您可以给TA一个抱抱,或者用温柔的声音给予回应,比如“我看到了!”哪怕仅仅一个微笑、点头或者一个表情,也能让TA知道爸爸妈妈在关注TA,在关注TA关注的事物。当然,您还可以把TA指的东西递给TA、跟TA玩一玩。

Step 3

说出这些事物的名字

当你回应孩子时,可以通过描述你所看、所知、所做、所感,用这些特有的词语,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建立起重要的语言连接,即使孩子还不能说话或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刺激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您可以跟孩子描述任何事物——一个人、一件东西、一个动作、一种感受……例如,孩子指着自己的脚,您可以学TA的样子,指着脚告诉TA:“对,那是你的脚!”

Step 4

和孩子轮流表达

每次回应完孩子,请记得也要给孩子回应的机会,和孩子轮流表达。这种轮流有时可以很快速,家长跟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即可完成,有时却进行得比较缓慢,此时作为家长,您一定要学会“等待”,因为孩子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回应行为,尤其是当TA需要同时学习几种新的事物的时候,您的等待,是交互式亲子互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Step 5

随着孩子结束并开始下一个活动

当孩子玩够了或准备进行新的活动时,他会发出信号。也许TA会放下当前的玩具,去捡新的玩具,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东西上,甚至可能会走开,开始变得烦躁,不管怎样,如果您一直在密切关注孩子的需求,您是能分辨出孩子什么时候希望结束当下的活动的。这时候,您就要跟着他们开始新的探索和实践啦!

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幼年,尤其是3岁以前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影响着一生的爱和安全感。而积极的、交互式的亲子互动经历,能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乐趣,进而发展成他们的第二天性。每一天的亲子互动,将为孩子发展一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身心健康以及面对挑战等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与孩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家长们不要忽略了与孩子之间微妙的关系。这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交流沟通的问题,家长通过下面的内容了解一下亲子关系的微妙之处吧。并请家长们关注一下三三三”亲子关系值得大家参考。

【案例】妈晚归,女儿不睡,怎么办?

女儿3岁,每晚非要等下夜班的妈妈回家才能入睡,以前妈妈每晚十点左右能赶回家。最近单位调整上班时间,妈妈凌晨一点左右才能到家。女儿在家就哭闹到筋疲力尽才能入睡。爷爷奶奶拿她没办法,请问该怎么办?

【专家】从这位妈妈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女儿比较依恋母亲,变更下班时间,女儿心理上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建议爸爸不妨抽身充当晚上陪伴的角色,给女儿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如扮演大灰狼和兔子。妈妈也要和宝宝讲明晚归的原因,告诉宝宝妈妈依然很想她,到了睡觉的点,不妨打一个温馨电话,哄哄孩子,就像断奶一样,妈妈晚归,孩子也需心灵抚慰,不能让孩子从小有一种孤独感。

亲子关系有“三三三”的模式,建议年轻父母每天坚持做:每天亲子交流3分钟,每天拥抱孩子30秒,每天亲子陪伴(做游戏、讲故事、亲子阅读)30分钟。坚持做,孩子一定会阳光成长。

如果爸爸也很忙,总是晚归,建议买一种会讲故事的玩具,到了睡觉时间,玩具会边讲故事边陪孩子睡觉,讲完故事还会提醒宝宝“请睡觉”,这个方法也比较有效。

家长对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对注意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亦可以变通使用,长期坚持。这些在爸爸妈妈看来也许是“小事”,但滴水穿石。这就是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如何巧妙的拒绝孩子们的要求

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孩子们对父母说“再让我玩一会”、“再看一会电视”等等类似的话,常常让家长们不知所措,答应吧孩子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再一次”,不答应吧,小孩子那样子又怪可怜的,那么家长们如何才能巧妙的拒绝孩子们的“再一次”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而再给第二块糖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可以吃两颗糖果”;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之后因经不住他“再多看5分钟”的软磨硬泡而妥协,还不如一开始就声明“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不要理会他。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然后微微转身,装作要离开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他会跟上来。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此时应尽量保持平静,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不要与他面对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会,也不要计较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之类的气话。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

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

很多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能够探究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很多的时候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但愿以上的文章可以帮助父母们很有利的教育自家的宝宝!

八岁前是为宝宝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八岁前是为宝宝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都或多或少想到智力开发,不过你知道儿童智力开发的最佳时间么?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

两次环境转变即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好多小学生看上去活泼、顽皮、聪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适应上述两次环境转变和角色转换。已经是小学生了却仍是幼儿的心理,已经在学校正规班级了却还像在自己家一样贪玩任性。

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了解人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关键期教育。从而自觉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践中。

以上内容供给大家参考,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智力开发最佳时段是在八岁前,让我们把握时间合理适当开发儿童智力,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

喜欢《1岁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确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时期》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