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语言能力发育关键期的训练方法
0~~3岁宝宝语言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细心的父母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宝宝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只要稍加引导,宝宝就能说出一些多词句的话语,并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说话时还会出现一些复合句。
这个时期的宝宝还非常渴望能与父母交流,对此,父母可利用以下方法,因势利导地对宝宝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对宝宝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父母先对宝宝说一句话,然后让宝宝跟着说,开始时可从最简单的句子说起,如,“宝宝喜欢写字”、“妈妈喜欢宝宝”,待宝宝熟练掌握后,再逐渐延长句子的长度。
给宝宝讲故事时,也可采用这种复述的训练方法。选择故事时,可选一些情节简单但宝宝却较感兴趣的故事。父母讲完后,即可尝试让宝宝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复述出来。最初宝宝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父母一定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宝宝接着复述。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记得明天将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妹妹听”、“会讲故事的宝宝是非常棒的宝宝”,以此调动宝宝复述的积极性。
看图说话:很多幼儿图书都配有图画,父母可运用这些图画,训练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宝宝一起翻开书,一边指着图片一边向宝宝讲解:“母鸡带着鸡宝宝找小虫”、“小白兔在吃红萝卜”,最后再试着将这些画面连起来,让宝宝讲给父母听。开始宝宝可能讲得不完整,甚至不会讲,这很正常。父母千万不要着急,应鼓励宝宝慢慢来,大胆地讲。相信经过不断训练,宝宝会讲得越来越好。
教宝宝念儿歌、诗歌:儿歌、诗歌一般说来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宝宝即使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也会非常乐意地大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样既可提高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又能让宝宝欣赏到优美的诗歌、学到知识,真可谓一举数得。
教宝宝认识玩具及生活用品:宝宝总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聪明的父母一般都会及时地满足宝宝的这种好奇心。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父母可通过教宝宝识认这些物品的名称及用途,让宝宝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同时积累新的名词,这对宝宝语言思维的发展和运用十分有益。
导读:幼儿中的一些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好,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些幼稚园的宝宝说起话来经常奶声奶气的,这一方面显得非常好听!但另一方面也因为语言表达很稚嫩而让老师们哭笑不得。很明显,年幼宝宝的语言能力需要得到提升,怎么提升呢?
以下新招有助于帮助宝宝培养优秀的语言能力!请看,资源的幼儿园教师是如何有意识地“训练”宝宝语言能力的:
一、从简单的习惯用语培养宝宝语言能力
每天早上,作为幼儿园教师,需要不厌其烦的对每一个宝宝说:“嘿,XX,早上好!”并且要求他们也要对老师说一声:“嘿,X老师,早上好!”。通过习惯性的语言培养,宝宝们能迅速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年轻的家长们,不妨一试哟!
二、从简单的对话聊起。
“今天,谁送你来幼儿园的?”、“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你喜欢吃什么东西?”、“这是什么啊?”,为了让宝宝养成说普通话的好习惯,需要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和他们聊天说事,培养宝宝简单对话能力。每天坚持告诉他们午餐吃的是什么菜?下午吃的是什么点心?让他们反复学说几遍,久而久之,大人不用说,宝宝也会告诉你吃什么菜什么点心了。这样,宝宝的简单对话能力就很好地训练起来了。
三、从动画片和看电视里学语言。
动画片、电视新闻是宝宝接触外部事物,掌握语言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通过动画片和电视新闻来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比如,看到幽默搞笑的动画片,就经常插空问问宝宝动画片好看吗,哪里好看了,哪个小英雄是宝宝的学习对像?等等之类此类的对话,会让宝宝学会对事物的简单判断和塑造情智的简达表达能力。
四、从游戏里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或与宝宝交往过程中,老师与家长要善于通过游戏来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比如,作为幼儿园老师,可以经常利用宝宝们休息过程中相对自由的一段时间,组织小宝宝玩一些小游戏。在游戏中要求宝宝们根据自己的角色来发言。如可以利用“超市购物游戏”,让一名宝宝当营业员,其他宝宝是顾客,让买东西的宝宝对当营业员的宝宝说说:“营业员,我要买XX。”,让当营业员的宝宝尝试简单接人待物。这样下来,宝宝的礼貌用语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当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老师或家要长适时指导纠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语气……
导读: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对宝宝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1~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细心的父母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宝宝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只要稍加引导,宝宝就能说出一些多词句的话语,并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说话时还会出现一些复合句。
这个时期的宝宝还非常渴望能与父母交流,对此,父母可利用以下方法,因势利导地对宝宝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
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对宝宝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父母先对宝宝说一句话,然后让宝宝跟着说,开始时可从最简单的句子说起,如,“宝宝喜欢写字”、“妈妈喜欢宝宝”,待宝宝熟练掌握后,再逐渐延长句子的长度。
给宝宝讲故事时,也可采用这种复述的训练方法。选择故事时,可选一些情节简单但宝宝却较感兴趣的故事。父母讲完后,即可尝试让宝宝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复述出来。最初宝宝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父母一定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宝宝接着复述。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记得明天将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妹妹听”、“会讲故事的宝宝是非常棒的宝宝”,以此调动宝宝复述的积极性。
看图说话
很多幼儿图书都配有图画,父母可运用这些图画,训练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宝宝一起翻开书,一边指着图片一边向宝宝讲解:“母鸡带着鸡宝宝找小虫”、“小白兔在吃红萝卜”,最后再试着将这些画面连起来,让宝宝讲给父母听。开始宝宝可能讲得不完整,甚至不会讲,这很正常。父母千万不要着急,应鼓励宝宝慢慢来,大胆地讲。相信经过不断训练,宝宝会讲得越来越好。
教宝宝念儿歌、诗歌
儿歌、诗歌一般说来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宝宝即使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也会非常乐意地大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样既可提高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又能让宝宝欣赏到优美的诗歌、学到知识,真可谓一举数得。
教宝宝认识玩具及生活用品
宝宝总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聪明的父母一般都会及时地满足宝宝的这种好奇心。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父母可通过教宝宝识认这些物品的名称及用途,让宝宝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同时积累新的名词,这对宝宝语言思维的发展和运用十分有益。
如何教宝宝正确发音
宝宝的发音具有多变性,发音常常不稳定,如说“很短”时发音很好,说“弟弟”时发音就不清了。也就是说,宝宝发音会受到不同语音的组合或不同的语词内容结构的影响,并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一般而言,歪曲音的情形比较容易发生,也就是说宝宝可能一直是以那种方式发那个音,而省略音和替代音就会缺乏一致性。
1.父母要为宝宝做出正确的榜样
宝宝学习发音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大人。父母发音清楚、正确,是宝宝学习正确发音的前提。宝宝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跟父母学习发音了。父母在宝宝身边发出的“呜”、“啊”等哄逗之声,以及哼唱的催眠歌谣,都是说给宝宝听的,都是在训练宝宝的听觉。宝宝稍大之后,就会学着父母发某些音节。父母的语音对宝宝学习发音影响最早,作用也是最大的。因此,要教宝宝正确地发音,父母必须先做到自己能正确地发音。
2.父母要有意识、耐心地教宝宝发音
给2岁的宝宝讲小人书时,可一边指着图,一边教宝宝说:“小猫喵喵叫”、“小鸭嘎嘎叫”。小宝宝一般都对动物感兴趣,可让宝宝通过说动物的名字、学动物的叫声练习发音。对于3岁的宝宝,不但可以教他模仿大人发音,还可以告诉他某些音是怎样发出的,并让宝宝观察大人发某个音时,嘴唇和舌头是怎样动的,再让宝宝自己进行练习。
3.父母可以带宝宝进行发音练习
如跟宝宝一起做“什么叫”的游戏:父母和宝宝分别拿着画有不同动物的卡片,轮流出示卡片,要求对方模仿卡片上动物的叫声。还可以教宝宝说些绕口令,如宝宝发“zh”、“si”、“zi”等音节有困难,父母可以教他说绕口令“买柿子”,以此强化宝宝发音的准确性。
买柿子
小石、小志、小三、小四,
提着篮子买柿子。
买柿子,吃柿子。
吃到嘴里甜丝丝。
4.父母应注意矫正宝宝的错误发音
父母矫正宝宝的错误发音要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斥责宝宝,以免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坚持不懈地鼓励宝宝大胆练习,注意千万不要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宝宝发音说话,对其而言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孩子个体成长发育的不同,其说话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家长不应将孩子的说话情况与其它孩子进行对比,而是应耐心的帮助孩子学习发音、说话。
通常情况下,男孩子的说话时间要晚于女孩。以下是帮助孩子学习发音、说话的一些方法。
1、创造孩子能多说话的环境
对于孩子而言,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多多的锻炼的。因而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以锻炼其的语言能力。而经常的与孩子进行言语的沟通,是帮助其学习说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不要替孩子说话
孩子在刚刚有说话倾向时,发音会不准,因而家长会发现孩子说话时非常困难,进而一些家长很着急,便替孩子将意识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总是在替孩子说话。这样做对孩子的语言练习、学习说话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家长首先应改掉这一行为。
同时于日常中,还应多多的去鼓励孩子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可帮助纠正孩子不正确的音节,但是一定不可替孩子说话。
3、帮助孩子锻炼口腔的肌肉
一些孩子之所以说话较晚,是因为此类宝宝的口腔肌肉发育的不好。
此时家长应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锻炼口腔肌肉。可于饮食上着手,同时让其多进行咀嚼锻炼,以帮助口腔肌肉的发展。
4、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最开始学习说话时,主要是模仿家长的语言。因而此时家长的语音若是不规范,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发音。
不仅如此,若是孩子所处环境很安静,活动较少,孩子说话的机会便减少。因而应积极的带孩子参加活动,为其创造好的语言环境。
同时不要对孩子的不正确发音进行嘲笑,这样孩子会对说话出现抵抗情绪。
训练宝宝的饮食习惯要趁早,从一开始的自己握着奶瓶喝水,再改以鸭嘴杯、吸管杯吸食,最后用水杯喝水。循序渐进并及早让孩子学习自己来,不仅有助于宝宝的肌肉发展及独立性,而且提早让宝宝脱离使用奶瓶的习惯,也可预防奶瓶性龋齿的发生。
案例
仔仔已经一岁半了,有一次妈妈参加同学会的时候,发现几个同年龄的小孩早就会用手捧“娃娃杯”自己喝水,可是仔仔还只晓得捧奶瓶“咕噜”、“咕噜”!于是妈妈对着仔仔说:“你看,蕙蕙的杯子真漂亮,仔仔是不是也想要呢?”仔仔开始对这“捧杯喝水”的画面充满羡慕。同学会结束后,妈妈带着仔仔去商店,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娃娃杯。这个杯子让仔仔爱不释手,妈妈也开始鼓励仔仔,自己捧着杯子喝水、喝果汁,渐渐脱离了使用奶瓶。但是仔仔晚上临睡前那顿奶,还是离不开吸吮奶瓶的习惯,妈妈只能顺其自然、慢慢训练了……。
饮食训练对宝宝的意义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成长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譬如由母奶变成婴儿奶粉;液体食物变成半固体食物。而食器逐渐从奶瓶变成杯子;从吸吮变成咀嚼。食物除了满足宝宝口欲、饱足感及摄取营养的目的外,另外一项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如何训练宝宝自己进食,学习独立。
长庚医院婴儿室主任黄基家表示,宝宝6个月大时手部肌肉逐渐发展及抓握协调性佳,此时,除了妈妈喂宝宝喝奶外,也可以尝试握着宝宝的手,让他尝试自己扶着奶瓶喝奶或是喝水;也可以尝试逐渐脱离奶瓶,在父母的协助下用鸭嘴杯、小杯子等学习杯喝东西;到快l岁的时候,宝宝的眼睛和手、手腕、手肘之间有了很好的协调,就可以用吸管杯或自己抓住杯子两边或杯子的握把喝水,到了快两岁的时候,宝宝已可熟练地自己用手抓住小杯子喝水。
家长如果能够及早让孩子使用杯子喝水,对于l岁左右幼儿的身体发育,以及提升认知能力都有帮助;经常含着奶瓶喝奶不仅妨碍宝宝正常活动,也会减少他语言学习的机会,且将来容易出现龋齿问题。
当然,要宝宝割舍奶瓶,或是训练新的饮食习惯,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拒绝用杯子喝水或将水倒的满地都是,这时,父母最好能多花些时间耐心地开导,才能帮助宝宝学习。
奶瓶>>学习杯>>杯子--进阶训练
从宝宝吸奶开始到学会自己进食,一天天的进展,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一件事啊!然而宝宝的饮食训练是有顺序的。黄基家医师说,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提供他不同的饮食训练,从奶瓶、吸口杯、鸭嘴杯、吸管杯到用杯子,循序渐进,越早训练对于孩子的咀嚼能力及吞咽能力是有帮助的;而越接近大人的饮食习惯,也越能减少宝宝对父母的依赖,学习独立。
至于如何依据宝宝的年龄进阶训练?以下详细说明。
奶瓶
从宝宝出生开始,无论是喂母乳还是喝配方奶粉,都会用到奶瓶,所以“奶瓶”可说是宝宝的第一个饮食工具。其材质有分玻璃或合成树脂材质,而奶瓶奶嘴选择弹性及造型模拟母亲乳头的,可促进宝宝唾液分泌,帮助上下颚、脸部肌肉的发育,都是较优的喂食工具。在宝宝还小时,大多由妈妈手持着奶瓶喂宝宝喝,当宝宝6个月大时,手部肌肉逐渐发展健全,就可以训练宝宝自己拿奶瓶了。但该如何训练呢?
1.训练抓握力:首先可以在喂奶的时候,帮助小宝宝把手放到奶瓶上,训练他的抓握能力,但是要注意奶瓶的温度适中,以免烫伤宝宝。
2.套上把手:家长也可以买有把手的奶瓶,帮助宝宝将手扣在把手上训练抓握,让他慢慢学习着自己喝奶,也作为学习使用杯子的开始。
3.由少到多:可以先用小奶瓶或奶瓶只装少量的水,让宝宝试着用手扶着喝;当然,刚开始的几次,妈妈一定要在旁边看着宝宝,因为万一宝宝的手无力让奶瓶掉落时,妈妈也可以及时扶住。
此外,在宝宝学会自己拿着奶瓶喝奶后,家长也要注意宝宝喝奶的姿势,因为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危险,
包括:
1.呛奶:妈妈不能因为宝宝自己能拿奶瓶,就不在一旁照顾了;因为宝宝还不能坐稳,身体容易往下滑,躺着喝奶的时候,就容易造成呛奶的危险,家长应随时留意。
2.中耳炎:宝宝的耳咽管和口腔相通,耳道也比较短,所以当奶水呛到喉咙时,很容易引发中耳炎。
3.奶瓶性龋齿:很多宝宝5、6个月大时就开始长牙了,躺着喝奶宝宝很容易睡着,再加上妈妈若没有定期带宝宝清洁牙齿,很容易就造成奶瓶性龋齿。
学习杯
当宝宝6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试着学习使用学习杯了。学习杯的使用目的,主要在于口腔动作的能力训练,也是孩子从奶瓶转换到使用杯子的练习期。刚开始时,妈妈最好还是帮宝宝扶着学习杯,等到孩子大约1岁的时候,手腕、手肘及肩膀之间有了良好的协调性后,就可以开始自己抓住杯子两旁的握把,自己进食了。
按照宝宝的成长阶段需求,家长可挑选不同功能的学习杯,常见有奶嘴型、鸭嘴型、吸管型,此外,也可以让孩子试着用小杯子喝水。
1.奶嘴型:杯子上有吸嘴状的盖子,杯子旁边有把手,可以让宝宝顺利稳当的握着把手,训练宝宝喝牛奶以外的饮料。
2.鸭嘴型: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使用,从奶瓶逐渐过渡到使用一般杯子吸管的训练。除了吸口较宽,能够帮肋口腔上下颚的稳定性外,在喝水时,只要稍微倾斜一下学习杯,就可轻松喝到杯内的液体;且吸口内网状的设计,液体较不容易从口腔四周流出,宝宝较容易接受使用。
3.吸管型:吸口较窄,孩子的嘴唇需要更多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避免液体流出,由于需要费较多的力气去吸和握住杯子,所以较建议宝宝一岁以后再使用。
除此之外,学习杯的吸口也分为两种不同的材质,一种是软的矽胶材质,就像奶嘴一样,如果宝宝刚从奶瓶转换到使用杯子不适应时,建议使用此材质;另一种是硬的塑胶材质,如果宝宝的口腔力气较差,则可以选择此种材质的吸口,因为它可以给孩子舌头向下的压力,避免孩子舌头因为力气较差而往前吐出,造成吞咽困难,所以,较适合约一岁以上宝宝使用。
宝宝在刚开始使用学习杯时,常常会弄得一团糟,是很正常的,父母不用太担心,如何让训练过程更顺利些呢?
1.只要宝宝抓握的协调较成熟时(约6个月以上),就可以尽早学习,越早效果越好。
2.在父母的帮助下坐着喝,不要躺着喝。
3.尽量在一开始就让宝宝学习用奶瓶以外的方式(如小杯子或鸭嘴杯)喝水或果汁。
4.选择轻一点的鸭嘴杯,宝宝较容易抓握。
5.选择有明亮色彩的图案或装饰,也可以让宝宝玩学习杯,可以吸引或维持宝宝对学习杯的注意,增加他使用学习杯的兴趣。
6.选择学习杯时,可以倾向流出的量较少的,且学习杯的吸口或边缘的大小,越多贴合宝宝的嘴唇越好,才不会让宝宝边喝边漏,排斥学习。
7.可以用少量的水,或是喜欢暍的果汁开始练习,吸引宝宝自己动手拿起学习杯喝。
8.刚开始学习时,妈妈可以先慢慢示范如何使用鸭嘴杯,如何握住鸭嘴杯,教宝宝嘴巴把鸭嘴含住后,再把鸭嘴杯杯底举高,教宝宝如何吸鸭嘴杯内的饮料;再扶着宝宝的手去捧鸭嘴杯慢慢练习,等宝宝习惯之后,再放手让他自己试试看。
9.教宝宝用嘴巴吸鸭嘴杯内的饮料,有时候“吸”这个动作需要一些时间来学习;如果有困难时可以先尝试用小杯子倒入少量饮料(如水、果汁、母奶或配方奶粉),让宝宝学习用小杯子喝饮料,等宝宝吞咽协调后再回来学习用鸭嘴杯。
10.不要让宝宝带着学习杯、装满饮料,四处走动。
11.不要将宝宝学习杯装满饮料,因为宝宝的营养需求仍然来自于母奶或婴儿奶粉,不要受到学习杯使用时间的干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