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时间和孩子相处,又有哪些时段可有效增进亲子关系?一起走入增进亲子关系的五个关键时刻。
薄荷时间
孩子起床前
要想孩子一天有个好心情,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很重要。所谓“薄荷时间”就是要让孩子起床前的时间如薄荷般清新和令人愉悦。
做法
① 为孩子在睁开眼睛到起床之间预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
② 营造一个适宜环境,让孩子自然醒来。比如: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谨慎雾霾天);放上令人愉快的音乐;轻轻摩挲孩子的头顶(据证实,这有助于人自然醒来)。
③ 给孩子美好的问候。当孩子睁开眼睛时送上快乐的问候:宝贝,早上好!再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亲吻。
④ 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可让孩子画梦。问问孩子睡得好吗?做了什么梦?给孩子纸笔把梦画下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梦。透过孩子画的梦,妈妈可以了解孩子的心思,并做一些引导。
如此,孩子的身和心都已经做好了迎接新的一天的准备。
奶油时间
外出归来时
当孩子回到家时,他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欢迎,是热烈的拥抱,是平静、耐心地听他说说白天发生的事情。他并不希望迎接他的是连珠炮似的抱怨和批评,“你看你,又把衣服弄得这么脏!”“今天在幼儿园调皮了没有?”“快把你的脏手洗干净,做作业去。”
想象一下,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父母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放松一下。尤其是出差后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也许很想先冲个澡,喝杯茶,而不希望孩子这会儿问东问西、索要礼物。
所以,和孩子约定,为每个外出归家的人留一段松松软软的“奶油时间”吧!
做法
① 送上热情的欢迎,也许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双拖鞋或一杯热茶。
② 让他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
蜜糖时间
孩子入睡前
很多家庭在孩子就寝之前会陷入一片混乱,孩子希望尽可能晚睡,而父母则要求孩子尽快入睡,结果免不了“战火纷飞”。
换一个思路,如果让入睡前成为一天中的特殊时段——孩子可以和妈妈或爸爸“单独在一起”,说些亲密无间的话,那么孩子就会盼望就寝时间的到来。
“蜜糖时间”,正是利用孩子入睡前的时间和孩子“谈情说爱”,让亲密的感觉成为调和亲子关系的“蜜糖”。
重要的是,父母应要认真聆听孩子说话,这样,孩子会慢慢学会跟父母分享他的担忧、希望和心愿。而充满爱意的拥抱、亲吻和抚摸缓解了孩子的不安,让他的身心都放松和满足,平静地进入甜美的睡梦中。
黄金时间
我和孩子有个约会
一起做喜爱的活动,能够很好地增进亲子感情。你和孩子的“黄金时间”如何安排?
做法
① 挑选活动:尽可能列出父母与孩子喜欢一起做的事情,越多越好。这些活动必须能够在30-40分钟内做完,而且不需要花费很多。由孩子挑选出其中他最喜欢的10-12项。
比如:去公园散步、一起骑车去兜风(爸爸妈妈骑自行车,孩子骑童车)、放风筝、拼图、下棋、玩电脑游戏、做蛋糕等等。
② 订下“约会”:双方预约好“黄金时间”的日子、时间(每周应至少1次),在日历上做好标记。家长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的约会,不可随意失约。如有紧急情况,可以向孩子说明,改期进行。
③ 做半小时完美家长:在“黄金时间”里,家长不妨要求自己尽量做到100分,避免粗心、急躁或者发火。要多肯定和赞美孩子:“我看得出你很细心”“呵,你的腿越来越有劲了”“你真会动脑筋”;多保持身体的亲近,拥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握住孩子的手、亲吻孩子的脸;尽量避免质问、命令和批评。比如,“你可不可以走得快一点”“去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你怎么又把它扔在地上了”。
太空时间
亲子关系亮红灯了
“太空时间”利用的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抽离法”,让家长和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把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或情绪都抛开,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可以毫无拘束地说出心里话。
在“太空时间”里,亲子双方都要遵守一些规则:不说气人的话、不翻老帐,而要坦诚地说出内心的情感需要,说说大家在一起时的快乐,一起做过的开心事。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采取冷静态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给予他适当的自由,这有助于发展与孩子的正常关系。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要义1.无条件地爱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为作为你爱孩子的前提。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达到世界上有人无条件地爱着自己,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无所谓,想让他改变是断然没有可能的。
2.只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批评的程序首先是指向行为,确认他所作行为是不对的。然后——
3.表达孩子的缺点给家长造成的痛苦的感觉。谈感受:你这种行为让妈妈非常生气,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谈感受光讲道理,没有用,用道理说服人必须双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层面上,否则是不可能的。然后——
4.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鼓励和期望:“妈妈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做好,这样的错我相信你不会再犯了。”然后——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为上。指出正确的行为,告知孩子怎样做是对的。家长要把注意力焦点放在积极的一面,不要专挑孩子的缺点。6.确认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优点。找出孩子缺点的对应优点,然后在孩子的身上确认这个优点,放大优点。
7.表扬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为。父母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8.鼓励孩子做进一步的改善,表达对孩子绝对的信心。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信赖的态度,表达出对孩子进一步改善充满了信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会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为给家长带来的快乐。当孩子有好行为表现出来时,父母应做出适当的感激,这也是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对孩子要有耐心,持续地信任与鼓励孩子。父母对孩子持续地信任与鼓励能给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孩子无法改掉缺点的原因1.没有找到与缺点相应的优点的行为模式,即没有方法。任何一个缺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优点,找出这个相对应的优点,确认孩子这个优点就可以了。
2.家长和老师破坏性批评,即反强化。孩子无法改变缺点的原因是家长在破坏性批评,使孩子的缺点得到了反强化。
3.缺点能给孩子带来某种利益(得到快乐或免除痛苦)。这种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衡量的。
4.家长忽略孩子为改善而做的努力(没有得到及时确认与鼓励)。当孩子对改变缺点做了一丁点努力,你必须用快乐的情绪感受来确认、鼓励、表扬。
5.不良环境的影响。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学会内疚,家庭中不良的环境和父母的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滋生缺点。
6.没有理想与目标(没动力)。没理想与目标,孩子就没有改变缺点的能力。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调整。
7.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破坏。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变就没有可能。
8.对抗情绪。孩子形成了稳定的消极态度。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长的协助、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一旦孩子养成习惯,就将决定孩子的性格,进而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要义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希望大家能记住:无论你的情感生活,你的事业,你对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1.好坏习惯对人生的差别影响是决定性的。成功者每到关键时刻,遇到挑战,就想冲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败者每到关键时刻就撤下来。孩子也是一样,当他在生活、学习上有良性的习惯,那么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确立好习惯的标准。作为家长,你一定知道你要给孩子养成什么好习惯。这需要思考来确定标准。
3.让孩子从小养成成功者的习惯。自信、勇敢、坚持到底、做事认真、积极思考,这些都是成功者的优良品质。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这些特质。
4.为孩子确立生活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确立好原则:“这件事由你来负责,我监督你来完成。我们多长时间内把好习惯养成。”
5.鼓励孩子反复行为形成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是经过不断反复的,这里需要家长有绝对的信心、耐心,允许孩子失败,允许重犯错误。孩子需要经过反复的行为、反复的鼓励,最后形成好习惯。
6.巩固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好习惯。一个好习惯形成,家长必须马上跟进确认,把好习惯巩固。强化、强化再强化,直到他巩固住。
7.家长的榜样作用。如果孩子发现家长有坏习惯没有改掉,他的坏习惯就不会改掉。孩子发现你有坏习惯和行为,你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你的话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的原因1.没有榜样。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在孩子的生活里,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
2.认为好习惯等于痛苦。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快乐,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痛苦,他经历的感性经验太少,所以他无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成年人向他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会贻害他终生。
3.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变。作为家长必须明白,我们只有做对了动作,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点和毛病。
4.不良习惯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会自动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样,那他学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确的思考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好习惯是自然而然养成的。其实人的好习惯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而坏习惯,由于没有标准,不需要努力练习就会做,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有绝对的耐心,反复指导孩子,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6.家长的行为没有一贯性。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就必须反复沿着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动作才可以。
7.没有改变习惯的动力。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就必须先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这样他才能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由此产生改掉旧习惯的动力。
8.家长的反强化作用。当孩子身上有了不良习惯的时候,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反应在嘴上。先是不厌其烦地批评。发现批评不管用,就开始升级为打骂。这恰恰起到了反强化的作用。家长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改不掉旧习惯,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旧习惯。
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人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那么,在孩子早教过程中,不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
1、每天亲吻和拥抱孩子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消除孤独感,有被关注、呵护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会从小就很自信。
2、每天亲吻和拥抱孩子,让妈妈和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心情,让他们通过彼此感情的传递和皮肤的接触,知道他们是相爱的,因而,双方都会有幸福感、满足感。
3、妈妈的亲吻和拥抱会让孩子的成长激素分泌处在最佳状态,因而,孩子的抵抗力会比较强。
4、一个每天都会亲吻和拥抱孩子的妈妈,会因为内心的平静与温和感受到做母亲的愉悦,并且体会到成就感,因而,她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妈妈。
5、每天妈妈的亲吻和拥抱会让孩子的内心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无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想:我是妈妈最爱的人,我会得到妈妈的原谅的。他会主动跟妈妈沟通,这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孩子与母亲的对话始终畅通,使孩子避免出现极端行为,譬如自杀或伤害他人。
给父母温馨的提示: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经常拥抱你的宝宝吧。同时,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有时候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养的,和爸爸妈妈并不太亲热;有时候父母忙于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忽视了亲子交流。当亲子关系出现隔阂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呢
通常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与和谐,但是有时候本该紧密的亲子之间会出现隔阂,这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主要由祖辈或保姆带养。
2.父母认为自己还应该 充当老师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灌输得太多,不能对孩子的情绪、语言和行为积极响应。
3.有些学龄儿童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与学习和行为管教上。
4.有的孩子有较多的行为问题,给父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无形之中影响了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急躁、不耐烦,经常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孩子在重复的训斥、惩罚中越来越不服气,对父母的管教很反感。
为了改善亲子关系,家长最好挪出一段固定的游戏时间,即在应有的日常照顾(如带孩子上床睡觉、一起吃晚饭)之外,父母应每天单独和孩子进行30分钟的游戏。游戏时间应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如吃完晚饭或者做完家庭作业之后),气氛不能紧张,游戏前也不能争吵。
游戏的目的是学习关注和承认孩子的良好行为,获得孩子的信任;欣赏和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改善亲子关系。这种方法适用于3~11岁的孩子。
游戏应在室内玩,不包括剧烈活动(如追赶、骑自行车、踢足球)和非互动性的活动(如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
除此之外,几乎孩子建议的所有游戏都可以进行(如看图画书、讲故事、玩积木、拼图等)。
开始的时候选择在孩子玩游戏高兴的时候走进孩子,仔细地观察孩子的游戏2分钟,然后以欣赏的口吻提问“这很有意思”,“这看上去挺难的,你在做什么?”,“咦,它为什么会动?”,“我以前从没见你做过,是不是在学校学的?”等,然后加入游戏。
在玩得过程中,可以边玩边评论,口气简单、不过分、表达真诚的赞美,如“好球!”“放在这里很合适!”。有时候可以就是描述孩子正在做得事情,如“我看见你把太阳涂成紫色”,“一架飞机正在滑出跑道,它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终于它腾空而起!”15~20分钟以后,告诉孩子你很喜欢和他玩,提出设定一个游戏时间,以后每天睡前和他一起玩。
以后到了每天设定的时间,只需简单地说:“游戏时间到了,你愿意玩什么?”让孩子根据喜好选择相应的活动。花30分钟和孩子一起游戏,在第一个星期最好每天如此,至少也要做5次。以后,也要不断地与孩子玩这种游戏,争取每周3~4次。
如果父母心情不好、非常忙碌或者马上有事要离开,就不要做这样的安排,那是自己的脑子已经被事情填满了,积极关注的质量会大大下降。
要点:
1.不指导、不纠正:在游戏期间依从孩子的意愿,只要行为恰当,怎样玩都行。父母要做到绝对的心平气和,只是参加他的游戏。父母应尊重孩子,相信他能自己解决问题。不指导,不试图改变孩子玩耍的方式,不对游戏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否则孩子会反感。游戏的过程应该是温馨的,让孩子期望和父母一起游戏。
2.不提出问题和要求:这十分关键。提问会干扰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尽量减少,只用于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不理解时要求他解释。记住这是孩子放松地享受和父母玩耍的时间,不是受教育的时间,孩子反感父母利用游戏灌输知识或进行说教。在提问前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会使他停下来不和我玩吗?”
3. 恰当地关注:观察孩子做的事情和情绪,然后反映给他知道,如类似于播音员的形式“下面轮到小明投篮。他稳稳地站在线后面,投篮!球进了!”,或者描述孩子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这很搞笑”,“我们采访一下小明同学,你5个球全投中了,是不是非常兴奋”。在游戏期间还要诚恳、恰如其分的表扬孩子“你投篮很准”(而不是夸张地说比“你姚明还厉害”),“你把这摆成过山车的轨道,很有创意!”(而不是夸张地说“你真是个天才”),“你的这个游戏很有趣”,“ 我很喜欢这样一起玩”。还可以摸摸头或者拍拍肩膀,竖个大拇指表示自己的赞许。
4.不要在乎轻微的不良行为,如怪叫或者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如果孩子表现出破坏行为,可以转头去看别处几分钟,这样做有可能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5.当孩子做出较严重的不良或攻击性的行为时,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如果继续这样就中止游戏。如果孩子仍不停止,家长用冷静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游戏时间已经结束。
这样生气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这几天,一直在给儿子读绘本,读到其中一本,叫做《妈妈发火了》,是韩国的一本绘本,据说还挺有名。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推崇尊重孩子的本性,不能对孩子生气、也不能对孩子大声“吼叫”。趴趴君不是否定这种观点,而是觉得这种对孩子的所谓“尊重”,却是对父母个人意志的极大践踏。我们都是人,都有克制不住生气的时候,这是真实的我们的一部分,这是真实的人生的一部分。生气的时候憋着,时间久了,难保不对身体产生什么的影响。
为了对孩子的爱,就无视父母?这样当然是不对的。对于生气,趴趴君认为应该一概理解、一概允许、一概接纳。
所以对孩子生气真的可以吗?
是的,生气可以。但是怎么生气,却是挺大的一门学问。也许小山的妈妈就是没学会怎么正确生气,才导致一切可怕后果的。
生命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倡导者、畅销书《妈妈,请这样爱我》的作者林巨建议,家长在生气的时候如果能做到以下三点,就一定会没事:
1、生气时,只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去攻击孩子(的行为、思想、情绪……)
比如:孩子把你辛辛苦苦收拾好的房间,又瞬间弄乱了。
可以说:我很生气、我很失望、我很伤心……
不要说:你怎么这样!你这个混蛋!你太不像话了……
就是说我+情绪词汇,不能说你+情绪词汇。
2、实在没办法控制情绪,就请离开现场。对着空气或者马桶发泄自己的愤怒。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用无害的方式释放出一定要释放出的情绪,这是最好的选择。
3、学会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和自己的生气、自己的愤怒对话。这一点比较复杂,这是林巨一直提倡的生命成长之路,也是生命教育的要义,如果有家长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温馨提示
做到上面三条原则,学会会“生气”,不仅不会造成恶果。相反,这样的“生气”反而对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别人、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这样去生气,反而会让彼此之间情感的纽带,更加紧密、真实。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来,父母往往就开始用情绪控制孩子,呵斥、哄骗、利诱、威逼,还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日前,在新蕊计划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巡回讲座上,儿童教育专家张娟建议家长要在孩子10岁之前学会接纳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亲子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双向互动
“沟通的技巧、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跟孩子有真实的、内在的联结。”张娟说。
张娟举例说,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心中充满了喜悦、幸福、兴奋,是男孩女孩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四肢健全、没有毛病就心满意足了。那一刻父母对孩子是全然的接纳、全然的爱,发自内心地接纳他的每个部分,这就是联结。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用自己的行为标准、道德标准来纠正孩子,逐渐失去了接纳孩子本来样子的那份初心,开始有目标、有比较,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让自己有面子。张娟说,孩子3岁以后开始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越大越希望表达自己,就开始跟父母反抗,父母如果总是用“如果你不这样,妈妈就那样”的方法跟孩子讲道理,用“如果你好好的,妈妈就给你这个”的方法训练孩子,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爱。他感受到的是“如果我好,妈妈爸爸就爱我;如果我不好,他们不一定爱我”。
为什么家人之间看起来给出去的都是爱,但有时候彼此收到的却是伤害?张娟认为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能量流通,让孩子听到父母的想法,也让孩子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就不是爱。父母只顾唠叨指责,孩子就学会了沉默,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剥夺孩子认识世界、体验世界、见证自己内在力量的过程和经历。而这个过程和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张娟总结为:有情绪时先不沟通,避免情绪化导致无效沟通;在公众场合单独沟通,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关注;每次沟通结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回馈,形成完整的沟通。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很多妈妈一边指责孩子不干事,一边大包大揽把事情干了。等孩子好不容易出去干了一件事,妈妈又说孩子干得不够好。”张娟说有一次看到孩子们在义卖,摊位上的孩子多数戴着耳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旁边的妈妈则不停地说:“阿姨问价呢,你赶紧说,10块10块,你快招呼,这是你的摊位。”“你快当老板,你快卖呀。”“哎呀,你给的折扣太多了。”张娟建议父母反省一下,如果有担忧、恐惧和害怕的情绪,到底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父母的内心往往都期待能说服孩子。无论表现得和蔼还是坚定,都要让孩子听自己的。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变成了一个讨好的、愿意听爸爸妈妈话、让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法做自己了。
所有孩子本来都是有主见的,但是都会在妈妈的说服、讲道理中被瓦解掉。等孩子长到16岁时,妈妈突然失望地发现孩子没有自我、没有主见。
对此,张娟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能够坚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自己要什么或不要什么,就是内在的力量。允许孩子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是父母跟孩子联结的第一步。
张娟认为“允许”有很大的疗愈作用,允许孩子做自己,只要不伤害自己、不打扰别人、不破坏环境,孩子有权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叫嚣、生气的时候,妈妈可以蹲下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看到了,我就在这里,你可以试着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孩子知道在你这里表达情绪和感受是安全的,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家里被允许发脾气,被允许哭,被允许看着父母的眼睛说“我不想听你的,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值得恭喜,因为孩子可以表达自己,他内在的力量和心智的建构就开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张娟说:“父母随时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并愿意协助他去走情绪的探索之路,培养的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人格健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一天父母死了,他也能够独立幸福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因为他是一个内在健康的人。”
安全地体验被拒绝
“孩子吵着要喝可乐、要买名牌鞋,怎么办?”讲座现场,听众问及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难题。张娟建议父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家庭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被拒绝和爸爸妈妈是否爱他没有关系,“我爱你,但同时我也有权利拒绝你,拒绝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你。”这样孩子就收到一个重要的讯息:爸爸妈妈爱我,我会有被拒绝的可能。
对于很多家长咬着牙为孩子牺牲的做法,张娟认为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挡掉所有他要面对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建设,教孩子知道如何应对问题。爱孩子要有规则,允许孩子主张他的权利,也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义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牺牲一切。
一旦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感受到被爱、被尊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表达自己、探讨问题,可以肆无忌惮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家庭就成了孩子练习面对冲突、解决困难、面对外在挫折的场所。“只要父母愿意把成长的力量还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相信他,孩子就知道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创伤,父母也是可以帮他抚平的。”张娟说。
跟10岁之前的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到孩子如何建立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建立跟其他个体的关系。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历练自己、体验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孩子借助这样的经验去面对世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更多的是一份坚定和勇敢。
“如果你想要一个内在和谐、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又能够跟你有良好互动关系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他、接纳他、了解他、相信他、祝福他,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跟孩子内在的联结。”
5个妙招让你的孩子变得更有自信
妙招一: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但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妙招二: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妙招三:珍视孩子的物品
不少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作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妙招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其他家庭成员的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件事,另一张是全家人愉快地在一起,以此提醒孩子的可爱和能力。
妙招五: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和雀斑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解决的。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
那么如何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我给您分享9个方法:
一、记住自己的角色:父母
我们的职责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时帮助他准备好长大成人。
比成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一名领导者和一位充满耐心的老师。
记住,该坚持立场的时候就要坚持,孩子需要管教。
二、有话慢慢说
对孩子发火,情绪激动,是无法解决事情的。
无法控制情绪怎么办?那就自己待一会儿,从1数到10,劝自己平静下来。
当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平和时,父母就起到了最佳的表率作用,身体力行地教给孩子如何控制情绪和压力。
三、别太唠叨,多听孩子说
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希望被尊重和重视。
成为孩子“安全”的诉说对象很重要。在孩子说自己烦恼和心事的时候,请先倾听,不要批评教训。
四、掌握好平衡
父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和私人领地之间的平衡。
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这对越来越独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五、说明自己的期望
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并保持一致性,让孩子有“法”可依,这样他们就会更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做。有规则,才有自由。
六、抓住时机表扬孩子
在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或事情时,要抓住时机表扬。
赞扬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决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视的,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肯定。
赞扬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而取得成果的行为。
七、创造时机,享受家庭生活
有固定的家人一起用餐和休闲的时间。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在一起的时刻。
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饭、聊天、享受美食,特别有家的感觉,非常快乐。
八、做好表率
想让你的孩子成为值得信赖、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那么做好表率吧,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你身上的这些闪光点。
让孩子看到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退缩,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九、做真人,不是超人
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和缺点要承认,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
告诉孩子,父母跟他们一样,正在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
相信《亲子关系:28个方法,让孩子更有自信》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