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创造潜能不可忽视

08-04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孩子的创造潜能不可忽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对于创造性这个词,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然而提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许多家长可能会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孩子成长的重点。

但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说过:“你如果仔细观察儿童,看他们的游戏、图画、手工、劳动、唱歌等,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都不是机器人,都不是只按老师讲的、家长讲的去做去说。他们所说的、所说的一切当中都有自己的创造因素。即使在你认为不聪明的孩子的言中,也都在丰富的创造性。所以应该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那么,为什么有些成人以后有创造力,有些人却没有创造力呢?我看,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你培养它,它就成长;不培养它,它就萎缩。”

只要细心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孩子,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在做什么游戏,就会发现:原来我些娃娃们的小脑袋中还真不简单呢!作家长的可能都看到过,自己的小宝宝拿出她的洋娃娃在做各种游戏,有时候,她把你的绒线针拿来给娃娃打针,因为她想布娃娃会生病的;有时候,她又拿来一根绳子,两头各系上一钮扣,当作听筒,给娃娃检查起身体来了;有进修,她用手帕盖在娃娃的身上,一边拍娃娃,一边还唱着儿歌在哄娃娃入睡......大家还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用积木搭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孩子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好多的小动物;那是比北京白塔还高的大楼;那些一个很好的儿童乐园,里面有飞机、飞马、飞碟等。这里面,不就包含了许多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美丽的幻想吗?人类的众多的发明创造不也就是从幻想之中得到启示的吗?

你如果到幼儿园去你会看到:在沙坑边,许多天真的娃娃在那儿“堆小山”、“造房子”、“搭小桥”......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高兴地回答:“我们在造动物园。”多大的口气啊!你要是走到活动室,那就更丰富多采了,有的孩子用粘土在做各种玩具,有些孩子在玩着扮演角色的游戏:“售货员”满面笑容地接待着“客人”,“妈妈”带着孩子在挑选自己喜爱的各种玩具,有小飞机,有小汽车,有建筑模型,还有洋娃娃、小皮球等。孩子在红嬉中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想像力、思维力、制作能力,探索并“改造”着自己周围的世界。你能说,他们的慊没有创造的潜能吗?

当然,以上种种,只是孩子们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对成人的模仿而形成的,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阶段,还只是一种潜在的才能,它有待于培养和发展。

可见,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身为家长者,不可熟视无睹。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不可忽视的玩伴危机


导读: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有哲人说过:“不玩,孩子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们去玩,才能健康成长。”但有关部门在对千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其中近一半儿童没有玩伴,可见伙伴危机正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没有伙伴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因为这使其无法获得许多社会规则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往的快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大因素加重儿童的“伙伴危机”

1、中国出现了8000多万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又多为双职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增大,不少父母一心扑在事业上,花在儿童身上的精力自然减少了,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

2、平房减少,高楼增多,由于楼房的封闭性,人们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

3、父母出于安全的考虑,不鼓励儿童之间串门交往。

这些因素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将起到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儿童的“伙伴危机”随处可见,有时可能就在您的身边。有关部门一则调查表明,目前城市居民独门独户率高达53.99%,而对儿童凡事都管、担心儿童出事的父母占了72.2%,绝大部分父母采取的是把儿童“关”在家里的做法,认为这样安全,少操心,还便于“遥控指挥”。

但是有关专家指出,这种过分保护的方式往往使儿童产生沮丧感,乃至影响儿童间的交往,甚至产生孤独感。一个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妈妈用自己的爱在给我编织着一张网,我成了网中的鱼、笼中的鸟,让我与世隔绝。”

父爱不可忽视


导读: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男孩女孩,3岁前都是靠母亲在成长。但是过了3岁,男孩的养育就要慢慢向父亲倾斜。

然而在孩子3岁以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父亲对孩子“爱”的价值观的确认、个性的均衡发展以及身份的确认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岁前孩子需要对爱确认

很多父亲觉得自己毛手毛脚,不细心也没有耐心所以对3岁以前的宝宝接触比较少,甚至认为3岁前的教育完全是妈妈的事情。专家指出,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年轻的爸爸认识的误区。

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要帮助和关注的时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同时确认“我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在这个“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双方或者其中的一方给孩子的反馈是不积极的,漫不经心的,那么孩子收集到的信息会是“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是讨人嫌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孩子的“对爱的确认”以及“安全感”是来自父母双方的,如果孩子“对爱的确认”只从母亲那里来,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难完全。因此在孩子3岁之前,同样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养育。

与父母相处均衡个性发展

通常来说,男人的个性中比较多“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女人会偏保守和小心。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和妈妈呆在一起的孩子,个性比较敏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比较长。

相反,如果和爸爸互动比较多的孩子,则会比较勇敢,喜欢探索新事物,个性上会更加的独立和自信。

在孩子在3岁以前,是孩子对他所生存的环境的认知能力,体能,社交,语言,个性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亲的角色将对孩子后天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男孩需以父亲为模仿对象

2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意识,即明白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对家里有男宝宝的父亲尤为重要。当男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后,他开始寻找这个性别的模仿对象。在一个家庭里,这个角色当然是自己的父亲。

这个时期父亲对男孩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他将会模仿父亲的所有行为来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份,但是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接触不到父亲或者很少有机会接触父亲,那么在家里的角色模仿对象就会转向妈妈,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些男人很女孩子气甚至像女人,这与孩子从小建立的成长模仿对象有关系。

男孩需要一个男性的偶像,而对于女孩来说,则需要一个男性来欣赏。女孩子和从小和父亲的关系也会影响到他成年以后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包括男朋友或者未来的老公。

不可忽视的早期母婴注视


导读:只要用心观察,父母就会发现,小宝宝睁开眼后不久就能“东张西望”,眼球还会追随眼前的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视觉是新生儿所具备的主要行为能力之一。要发展新生宝宝的交往能力,父母可以先充分利用他的这项能力。

只要用心观察,父母就会发现,小宝宝睁开眼后不久就能“东张西望”,眼球还会追随眼前的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26-28天的新生儿,在看有色玩具和听格格声这两项行为方面较生后2-3天的新生儿有明显进步。生后2-3天的婴幼儿虽能看有色玩具,但头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到26-28天时,已有不少的新生儿可随着玩具转动。

如妈妈能掌握上述规律,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宝宝,相互注视着(注:最佳距离是20厘米),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面部,宝宝的头和眼球就会随之转动。许多妈妈反映,在宝宝注视她们时会感到很高兴,不由自主地会紧紧拥抱她们的孩子。正如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说的那样:“最早的母亲关注”对幼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能提高敏感性的时期,在生后要持续几个星期,可以为形成你宝宝的个性、展开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嫉妒心理不可忽视


导读: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往往会让家长担心,那么应该如何来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呢?

6岁的玲玲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一个周末,玲玲妈妈的同事带着自己两岁的儿子到玲玲家玩,妈妈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并开心地逗同事的儿子玩耍。刚开始,玲玲也挤过去亲了亲小弟弟,但没过多久,她就有些不高兴了,因为妈妈抱着小弟弟,一点也没有放下的意思,还又亲又笑的,她觉得受到了冷落。

于是,玲玲开始大声唱歌,可没人注意她,玲玲又跳起了自己最擅长的舞蹈,可是还是没有人理她,终于,玲玲忍不住了,她忽然间摔坏了自己的杯子,然后坐在地板上放声大哭,把妈妈的同事和妈妈弄得非常尴尬。

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往往会让家长担心,那么应该如何来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呢?笔者采访了龅牙兔儿童情商乐的蔺老师。

问: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吗?

答:你说得很对,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儿童的嫉妒是儿童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儿童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或有什么好的东西,自己当时却无法胜过或拥有,便会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感的复杂情感。在龅牙兔的情商训练课中,儿童是在情绪管理类课程中会学习到嫉妒相关的观念和处理技巧。

问:在生活中,儿童嫉妒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生活中,儿童嫉妒的范围很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1、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

孩子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大人们疼爱别的孩子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哭闹、反叛等,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故意做出比自己实际年龄幼稚的行为,以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2、对获得自己父母或老师表扬的其他的儿童怀有敌对情绪。

当别的孩子受到了家长、老师表扬时,往往表现得不高兴、不服气,认为自己不比受表扬的孩子差,有的还会当面揭发受表扬孩子的缺点或不足之处,甚至尽管有些事与其他孩子的受表扬无任何关联,如“他的爸爸是个拉三轮车的”等等。

3、对拥有比自己玩具、用品、零食多而又不和自己共享的伙伴进行排斥。

一般情况下,儿童都很喜爱和拥有很多玩具、用品、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但当同伴们不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们分享时,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孤立同伴等。

问:嫉妒对孩子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答: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对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心理体验之中,情绪上便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加剧不良的心理体验,使儿童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抑制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问:孩子出现了嫉妒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做?

答:1、了解孩子嫉妒的起因

受认识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一种由羡慕转化为嫉妒的心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父母平时应多和孩子接触,及时掌握孩子嫉妒的直接起因,如兵兵会唱一首我不会唱的歌,明明有一辆新玩具车等等。只有了解孩子嫉妒的起因,才能从具体事情着手解决孩子的嫉妒心理。这是化解孩子嫉妒心理的前提。

2、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做情绪疏导

孩子的嫉妒是直观的、真实的甚至自然的,它完全不似成人嫉妒心理那样掺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它只是孩子对自己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3、帮助孩子正确分析与他人产生差距的原因

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一般不具备对事物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嫉妒简单地归责于自己或所嫉妒的对象,而不去考虑其他因素。因此,父母应帮助全面分析造成自己孩子和所嫉妒对象之间的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些差距能否缩短,以及缩短差距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使孩子能正确与他人进行比较,以积极的方式缩短实际存在的差距,最终化解内心的不平衡。

4、培养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

平时应教育孩子理解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孩子懂得各人都有各人的优势和长处,但同时各人也都有各人的劣势和短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道理。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正视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欣赏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能够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成功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喝彩。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让我们用理智和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案例:教育反思不可忽视的爱


今天早晨我一一查看“爱心小手册”,看到“响响”妈妈反映他总喜欢说“对不起,我错了!”再就是最开心的事就是没有受到批评。他妈妈就想知道“响响”在幼儿园心情是否好?是否受到压抑?看了这些我心中不禁一颤——响响吃饭、睡觉从来不让我们操心,上课发言、参与活动都很积极、而且很依赖我们三位老师,每次做错事情还没等我们跟他指正他便抱着我的腿不停蹭着我说:“我不嘛!恩!恩!”的耍赖,我就好象是他强大的靠山,他从来也不会畏惧我们,怎么会有压抑?

趁小朋友们进餐时,我特意走到“响响”座位旁蹲下后问他:“宝贝,你今天开心吗?早餐好吃吗?”随后我就抱他起来,我坐下后揽他坐在我大腿上,他显得不好意思又有点别扭的高兴地一个劲点头——记得去年八、九月时“响响”就象我的影子和我一步也不离,非常依念我,抱他、哄他那是每天都要有的......而现在,他在心理、行为上早就适应了集体生活,而且在我一步一步的要求下他已经变得较为独立了,我也因此减少了在肌肤上给予他的抚摸,没有想到现在还是象以前一样跟他亲昵,他居然会那么不自然和感到受宠若惊。我就告诉他:“宝贝,王老师喜欢你!”说完我又对着其他小朋友重申:“宝贝们,王老师是不是喜欢”响响“啊?”“王老师喜欢王泓颖!”“亲亲”“小雨”他们几个异口同声纠正到,“喜欢我!”“喜欢我!”“炜煌”“恒恒”他们几个又接到,我顿时恍然大悟:的确,“王泓颖”是这学期才转到我们班的新生,刚三岁就住宿在幼儿园,因为这个,她的情绪一直都不很稳,所以我就成了她第二个妈妈一样,每天下班我都要亲自送她去寄宿班,而且她会要求我第二天给她带糖吃,我答应她之后她才会依依不舍的放我走,第二天早晨她非得我亲自去接她,我会经常抱她、亲吻她,满足她的肌肤情感需要,就这样使得她能够正常地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得很愉快,我也成为了她在幼儿园的精神支柱。这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了,虽然他们小,不懂得真正意思上的爱和喜欢,但是他们从直观上是很有分辨能力的,而且很客观。

这学期我们班的确来了不少新生,而且年龄都偏小,缩短情绪稳定期需要我们老师付出很多的关心和爱抚,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感情,孩子们的确都很快进入了角色,而对我一手从BB班带上来的孩子们我又给予了不一样的要求,最起码他们不用我再去稳定情绪吧?他们也不会要我再去教他们怎么吃饭、入厕、睡觉、排队等等生活、学习常规,也不用我去想尽办法让他们不哭了,然而我却忽略了他们也是孩子,也需要我经常给予爱抚、拥抱、亲吻以证明老师还是很爱他们,很关心他们的。

最近我们班的各项常规的确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基本都进入“状态”,所以我们三个老师商量应该给孩子更高一些的要求了,因此我们经常表扬吃饭好、睡觉好、学习认真、不打人、不乱扔玩具的小朋友,特别是对“老生”更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想一定是因为这个给了孩子无形的压力,因为象“响响”那样在老师心目中是很独立很听话的孩子,他们怕让老师失望,怕失去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表面上他们什么都可以做得让老师满意,让老师表扬他们,实际他们并不是那样轻松——难怪“亲亲”“小雨”他们几个“老生”也会说我喜欢“王泓颖”,想想他们曾经和“王泓颖”一样受着我的“疼爱”,而今我却减少了对他们的亲吻、拥抱......其实我是很爱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对老生们我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不能让孩子们再误会下去了,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依然是很爱他们的,我决定每天我都要抱他们、吻他们每一个人,而且一个也不能落下,孩子们的情感太敏感太脆弱,我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使任何一个孩子心灵受到波动或伤害,好在他们每一个曾经都跟我有一段如影随行的日子,所以他们对我是有深厚的感情的,他们都盼望着我的抚摩、我的亲吻、我的爱,我还可以马上扭转他们的错误印象——我也想就此告诫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无论孩子多大,他毕竟是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建立在肌肤的爱抚和融洽的情感交流上,否则,孩子的心会离你越来越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的创造潜能不可忽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