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自从看了奥特曼之后,经常在家中双手交叉胸前或高举拳头,大喊大叫,性格也粗暴了许多。而每当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如何让孩子摆脱奥特曼的影响,也成了热门话题。
一年一度的暑假即将来临,电视荧屏里小朋友的节目也日益丰富起来。一位家长近日致电本报,表达了他的担心:“这些年少儿节目尺度越来越大,有些镜头连大人看了都触目惊心,怎么能让小孩子看?”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现状,各少儿频道决定“动刀”,于本周日登陆哈哈少儿频道的日本经典动画片《奥特曼》就成为首个遭遇镜头删减的例子。
暴力镜头让家长不安
作为《奥特曼》系列的最新成员,此次播出的《迪迦奥特曼》同样讲述了一位“正义英雄”打败怪兽的故事,由于讲的是英雄故事,奥特曼成了许多男孩子的心中偶像。然而自从奥特曼系列引进中国以来,关于其中的暴力镜头对孩子性格造成负面影响的讨论就未停止过。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自从看了奥特曼之后,经常在家中双手交叉胸前或高举拳头,大喊大叫,性格也粗暴了许多。而每当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如何让孩子摆脱奥特曼的影响,也成了热门话题。
《奥特曼》也引发了专家和公众的不安情绪。故意渲染动作场面,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都成了奥特曼为人诟病的原因。有专家认为,动画片对少儿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不良镜头无疑可能扭曲正常的价值观念。有人则提出,少儿必须在家长陪同之下才能观看此片。
不是不能播而是如何播
《奥特曼》系列该不该播,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观点。哈哈少儿频道的总监杨文艳就表示,该片不是不能播,而是看怎么播。杨文艳说,新版的《迪迦奥特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正,不仅删减了暴力镜头,甚至还控制了每场打斗情节的时间长短,控制正反人物出现的画面比例,以符合未成年观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准确传达“英雄主义”和“善恶观”。
对于《奥特曼》该不该播,教育专家也出现了意见分歧。除了“喊停”声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奥特曼并非家长们所想像的那么可怕。仔细观看,会发现奥特曼与怪兽搏斗时那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保护地球的强烈意识,可以让孩子获得有益的教育。另外,现在的孩子接受的几乎是“女性化”教育,显得“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奥特曼高大、勇敢、坚强,富有阳刚之美,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不足为怪。专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家长如何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
表现“死亡”需含蓄简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奥特曼》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的原因,和该片每次播出都能取得良好收视率有着直接关系。不过随着海外动画片退出黄金档,这一股收视热潮正在消退。而动画片以及相关少儿节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广电总局为此专门出台了“未成年人节目监管细则”,明文规定了少儿节目的诸多要求。除了防止渲染血腥外,还必须含蓄、简短地表现“死亡”等相关内容,以及尽可能减少描写抑郁、悲伤等不愉快的画面、声音和文字;打架斗殴等动作暴力、谩骂诋毁等言语暴力,以及过于怪异恐怖的反面形象更是被禁止出现。记者获悉,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各地方少儿频道的节目安排正在面临又一次的大调整,哈哈少儿频道更是提出了“内容准入原则”,要对荧屏来一次彻底的净化。
近日有关于南通吉的堡幼儿园老师打小朋友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7月6日,刚开始,女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唱儿歌,大家手舞足蹈,歌声悠扬轻快。这时,两个调皮的小男孩不听话,独自离开座位,女老师冲上来就是一个耳光,并把男孩多次摔倒在地,并对多位不听话的幼儿实施揪耳朵、扇耳光、摔打等暴力行为,而孩子们有的被吓得不知所措,有的则无助哭喊。此后女老师连续暴打了多位孩子,而教室里另一位女老师坐在电脑前,还有一位女老师经过,都没有上前制止,似乎见惯不怪。
我们异口同声地谴责那个打孩子女老师的行为,也对那俩个冷漠的女老师感到失望之极。我国的幼儿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年来,频频爆出幼儿园打孩子的种种不和谐的声音,针刺、用熨斗烫等等,甚至有的由于幼儿园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幼儿的死亡,这些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幼儿园的暴力何时休?
首先要规范幼儿园的管理。目前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都有对幼儿的暴力行为。规范幼儿园的管理非常重要,从上到下,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最好是第三方的机构,并有政府的支持,挑选一些愿意为之服务的有良心的人员来参与。对有暴力行为的幼儿园加大处罚力度,不是解雇打人的老师就可以完事的,要处罚的让幼儿园永远不敢再犯才行。如可以有额度很高的罚款,责令幼儿园限期整改,对园长有问责制度等等。
其次要提高老师的道德水平。为人师表,要有高尚的情操,自身的素养需要多多加强。可以在寒暑假组织教师学习,观摩优质示范幼儿园,提高幼儿教师的任教门槛,有对幼儿暴力行为的老师永不允许再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等。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在花苞还未绽放时,就扼杀他们。请老师们三思自己的所言所行,给孩子们做好学习的榜样。
最后还需要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与支持。有对孩子暴力的幼儿园,要对其曝光指责,加大宣传无暴力的活动,使曾有暴力行为的幼儿园和老师不能也不敢去触碰暴力这一高压线。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明也在不断发展,希望不文明的暴力行为不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导读: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当您家孩子出现难以相处的毛病以及问题行为时,他可能会在各方面以不同方式表达反抗。他们常有一些共同特质,如: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度戏剧化、对被要求的事抵死不从。然而这些偏差行为,可不只是过渡阶段,有可能会从童年期、青春期,一路蔓延到成人期。如果家长只是漫无目的地等待孩子成熟、不再不守规矩,只会让情况恶化而难以解决。身为父母的职责,就是教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为他们的失当行为找藉口。
误解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容易造成误解的9大陷阱
会造成误解偏差孩子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你了解的话就可以避免。以下是许多父母因为这么做而无法理解孩子的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常习惯性陷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陷阱的话,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不只是你会如此。你可以改变情势,而这些知识会让你更有力量。
1、期待孩子还没准备好就能做某些事
当你想了解孩子时,过度期待反而会把情况弄得更复杂,像是要求三岁小孩立正站好,或是要求四岁小孩把房间弄干净。我们不该指望中年级学童不会忘东忘西,或是期待高年级学生知道该从生命中得到什么。
2、过度论断偶然的不当行为
若是孩子辜负了你的期待,你可能会以为他是在反抗你,而不是从他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他的处境,而这也会影响你所认为的事情真相。偏差孩子会倾向表现出偏差行为,但这并不表示他的行为举止总是如此偏差。每个小孩偶而都会表现出偏差行为,但你必须要能区分一般负面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差别。偏差孩子的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们早已习惯将孩子每个负面行为都视为是偏差行为了。俗话说:“你认为是怎么样,事实就是怎么样。”所以一旦你开始寻找孩子不偏差的行为,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有很多行为并不偏差。
3、希望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
父母很容易忘记身为小孩是怎么回事,总是期待他们会表现得像个成人,而不是符合他们年龄应有的样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可能会不受管束、吵闹、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所有这些毛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都是一般小孩会有的特征。然而我们的社会与社会价值对完美行为的标准却很畸形。当你假设孩子的表现是行为偏差之前,请先审视一下他的行为与他年龄的关联。
4、期待孩子符合你的需要
你跟大多数父母一样,总是期待,甚至是要求孩子能符合你的需要一安静、乖乖睡觉、听话等。身为父母的职责不是别的,而是要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孩子而让你心烦、或是不让你做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气时,请先深呼吸一口,记住你必须先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不容易生气。我不是鼓励你让孩子用很坏的态度对你,或是爬到你的头上去。我的意思是,若是你放宽了对孩子的期待,他便有可能做出更符合你要求的事。如果他无法符合你的要求,请先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不要急着感到沮丧或生气。
5、视孩子的错误自己的错误
你的孩子缺乏人生经验,所以无可避免会犯错。人不论在什么年龄都会犯错。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很容易因为孩子犯错而责怪自己,而不是试图帮助他或了解他。请不要掉入视孩子的错误为自己负面反映的陷阱。请你帮你自己跟孩子一个忙,就是不要把孩子的错视为是自己的错。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千万不要期待孩子二十四小时都不会犯错。
导读:你家孩子有过失常行为吗?你是否关注过?在生活中,多留心孩子的各种行为,防微杜渐。
有的父母可能对宝宝的挤眼睛、弄鼻子行为感到困惑,也曾对宝宝突然间屏住呼吸、咬人撞头而担心。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慢慢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
失常行为1:屏住呼吸
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时,脸就会变得肿胀、通红。最初宝宝会哭叫,随即因过度换气之后屏气、呼吸暂停,因为没有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在体积堆积,宝宝的口唇由红色变为青色最后转成为紫色。同时出现四肢强直,有的宝宝甚至出现四肢抽动,全过程短则10多秒钟,长达2-3分钟,然后重新开始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神志逐渐恢复。这种“屏气发作”实为婴幼儿时期一种呼吸方面的神经官能症。1-3岁的孩子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发作的次数也会减少,通常3-4岁时发作就会停止。
对策
●宝宝屏气发作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屏气发作的次数,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但是宝宝常常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平时要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宝宝屏气发作时,可以适当的克制一些,如不要刻意注意他,不要去宽慰他。这虽然很难做到,但不这样做,会间接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个习惯。不过在孩子屏住呼吸这段时间内,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会不会跌倒而伤害到自己。要让宝宝明白,这种行为并不能使他得到想要的东西。
提醒:绝大多数屏气发作不超过1分钟,有的发作后立即入睡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但倘若反复出现较为严重的屏气发作就可能造成脑细胞受损害,对宝宝健康尤其是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宝宝屏气发作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暂时性缺氧,很可能导致宝宝意识丧失,四肢阵挛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危重症状,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抢救,除了氧气吸入外,还应注射镇静药物。
所以当发觉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请及时就诊:孩子在没有发脾气时突然停止呼吸;孩子在昏厥或睡着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完全醒着的时候屏住呼吸(这有可能是神经出现问题的一种信号);屏住呼吸时肌肉同时出现痉挛、抽搐现象(这有可能是羊癫疯的症状)。
失常行为2:眨眼睛、抽鼻子
在1-6岁的孩子中,几乎有25%的孩子会不停地眨眼睛、抽鼻子、耸肩膀。大多数抽动行为都是暂时性的,只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慢慢的会自行消失。宝宝的这些动作都是不自主的,可能是由于孩子正在成长的神经系统中发生了肌肉痉挛和抽动。
对策
应尽可能忽视它,不要让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这种抽动,以免抽动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单纯的抽搐并不是严重的心理紊乱或是有潜在疾病的一种信号。
提醒:当发觉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请及时就诊:孩子熟睡时,这种抽搐还不会消失;抽搐经常发生并持续3个月以上;抽搐的同时还伴有其它的行为如哼哼声和眨眼睛;抽搐时大叫大嚷,全身不停地抽动。
失常行为3:撞头
有些宝宝会随时随地摇头晃脑;有的会在童床上将后脑勺或前额往床沿、墙壁撞去;有的宝宝会不停地在床上翻滚摇动,直到身体或头部顶到床边为止;有的宝宝则有事没事猛打自己的小头。据观察研究发现,宝宝的这些节奏性动作通常出现在6个月之后。此时小宝宝已能感受到规律的节奏,所以他们会不自主地摇头晃脑,甚至撞头撞脑也无所谓。由于男宝宝的运动能力稍强一些,所以这种行为男宝宝多见。一般等到4岁以后,孩子的这种行为才会逐渐消失。
对策
把婴儿床四周包上衬垫,改用没有轮子的婴儿床,或将床靠着墙边固定好,防止宝宝乱滚乱撞把婴儿床震得到处跑而发生危险。
提醒:当发觉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请及时就诊:孩子撞击头部的侧面,可能是耳部感染疾病的一种预兆;孩子在白天并不想睡觉的时候也经常撞击头部(这可能预示着孤独症或是精神上出现了某种问题);超过4岁的孩子仍然一直撞击头部(孤独症的另一个信号);孩子撞击头部的时间过分长;孩子猛撞头部以至引起了肿胀或是受伤;如果孩子有自残倾向,甚至出现语言、智能发展延迟的迹象,以及持续性的不自主运动,也应寻求小儿神经科和儿童心理科医师的协助。
导读:专家建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暴力小孩家长的谈判上。应把精力放在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提高能力和自信上,以便他们长大能战胜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
如果你想要求暴力小孩的妈妈让她的孩子别再欺负你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什么?
不要与她接触
这是芝加哥地区的育儿教育专家们的建议。曾经是教师的克里斯蒂·克拉克,现在通过她的商业机构提供育儿讨论会和上门咨询服务。她看到许多出于善意的父母们在这个问题上经常犯错误。她说:“无法忍受自己孩子被欺负的妈妈们认为她们可以用平静、温和的方式来接触对方的家长。她们总是认为只要向暴力孩子的妈妈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那些妈妈就会对其孩子的行为做必要的纠正。”这种方式在理想的世界里确实会有效。但现实生活中,会适得其反。
那为何不通过与其他理性的成年人展开有意义的对话来处理呢?
兰德尔现居威尔米特市,他曾在FoxNews,CNN和WTTW的“今夜芝加哥”节目中谈到过欺负弱小的情况。他比喻道:“不幸的是,苹果不会从很远的树上掉到你前面。”他说:“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在家里学会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克拉克和兰德尔都认为,除了导致同样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从而吓坏他们的孩子之外,家长们并不能通过开展妈妈之间(或者爸爸之间)的交流而加深了解。
克拉克说:“暴力具有向后传递的特性。它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又从下一代人传到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喜欢暴力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暴徒,而他父亲之所以是个暴徒又是因为他祖父也是个暴徒。”
克拉克永远不会忘记在一所郊外的私立学校发生的一次危机:一位母亲决定就她儿子所遭受的折磨与另一位母亲进行交谈。而另一位母亲突然爆发了,尖叫着吐出一些肮脏粗俗的词语,为满走廊的学生做了一个极其恶劣的行为榜样。那一学年因这次暴力事件,造成那两名同学退学,一些老师被辞退。
“零忍耐”原则
在研究出怎样做才能减少“暴君”之前,克拉克和兰德尔认为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克拉克认为,不要教你的儿子或女儿去还击,那样会让问题持续下去。可通过“训练军士”的方法来指导你的孩子如何去应对。兰德尔也认为还击的方法在现在是不实用的。由于被欺负的孩子们大多都在体能上处于弱势,而且不像欺负他们的孩子那样具有侵略性,所以告诉孩子去还击通常都是错误的。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向欺负我的人还击,这确实有效。但是今天的社会与以往不同了,打架是不被提倡的。现在的学校都提出了‘零忍耐’原则,还击可能会导致你被开除。”
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克拉克认为,最好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如何解决暴力问题。她建议,家长应该更多地以咨询者而不是教育者的身份来参与话题的讨论。关键在于帮助孩子们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交往技能,以此来摆脱烦恼的同伴。
克拉克说:“父母一定不希望自己像直升机一样突然降落在孩子的面前,给他这样的信息‘你太没用了,需要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机构里的一名老师,克拉克发起了一项会话课程,通过询问诸如‘你为何会觉得有些孩子令你不愉快’这类的问题来使孩子们自己作出决定。
克拉克建立了精选笑话数据库,目的是抚平那些由于被人欺负而行为古怪孩子的伤痛。她建议孩子们用冷酷、平静地的心态注视镜子中的自己,以及背诵一些应答来对付那些批评的话语,例如“感谢你的分享”或“我从来没这样想过”。对身体上的侵犯如肘击或推挤,可以回答“这样做不好”和“你真的想这样做吗?”说完坚决地走开。如果侵犯变得越来越暴力的话,那就是法律问题了,兰德尔说。如果一个人收到了恐吓电话或邮件,那就应该联系警方。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折磨和犯罪性攻击。
他说:“许多关于儿童侵犯的定义已经违背了法律。我宁愿看到第三方来与家长们交谈,他们可以是老师、校长或警察。”
生活的技能
克拉克说,不管孩子是否成为受害者,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将需要一些技巧来抵御侵犯者。他们可能不得不忍耐来自配偶、上司或同事的欺压。
专家建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暴力小孩家长的谈判上。应把精力放在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提高能力和自信上,以便他们长大能战胜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
克拉克说:“不要去激怒一个暴徒,而要帮助孩子对可能发生的暴力做好准备。应教给孩子能使他们受用终生的技能。”
相信《注意减少宝宝的暴力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