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朋友在博客、论坛里抱怨说,孩子被人打了,想告诉孩子,被人欺负了应该还手,又怕孩子就此成为小霸王;想告诉孩子,忍气吞声吧,可在今天遍地是“豺狼”,充满了竞争与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长大后懦弱的性格,会被人欺负。
论坛里,家长朋友们有还手派、有忍让派,一派讲求“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一派讲求“不能以暴制暴”。
早教专家指出,两者可取之处。在现阶段,我们倒认为应该让孩子学会打架,把架打回去,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
心理学家说:“打架能增长个体挨打的直接经验,理解拳头和口头表达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与被打的反复操练中,获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机联结。”
孩子吵架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求,假若他的欲求与别人相冲突时,就会以吵架来解决问题。常打架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然会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通过吵架,孩子们迟早会发现,不用吵架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吵架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换句话说,孩子经过吵架可以培养合群性。所以,父母对孩子之间的争吵,采取何种态度十分重要。看到孩子打架,我们也只须问吵架的因果,无须责备孩子吵架的事件本身。
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孩子大家过程中,出现事态超出孩子所能控制范围的时候,适当以引导,尤其是在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结果。
其次,打架是孩子世界的重要沟通方式,也是孩子世界身份地位的得到手段。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一旦出现不协调,就会出现纠纷,解决纠纷的方式,当语言不足以表达,必然出现肢体语言补充。所以,打架是孩子间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父母老师,看到孩子打架,之所以会立即以仲裁者的姿势出现,无非是怕自己的孩子被伤害,或者怕自己的孩子伤害到别人。但是,事实上,打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当孩子在使用头脑找寻妥协点的同时,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就慢慢地在孕育了。如果这个过程被父母老师在发展途中横加阻隔,必然就把这个宝贵的心理建设机会给剥夺了,也势必妨碍孩子协调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使孩子成长以后很难得到好人缘。
我们在日常中会发现,一些比较听话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越是不会惹是生非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攻击,为什么呢?因为好欺负。在动物世界里,以猴子为例,猴王的产生时基于格斗的本领,通往猴王宝座的路上,必须击败老猴王,同样在孩子的世界里,要想成为不被别人欺负的人,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就像军事演习一样给其他人留下不好欺负的印象,只有这样,在以后的日子,才能出现“人不犯我”的局面。
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教导着要接受不公平、甘受屈辱、自责自贱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很可能不敢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妈妈的困惑:
我家宝宝最近经常会不在意我们对她说的话,警告几次也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对她讲道理她就会回答“知道了”,但常常是口是心非,大声批评,她就会面对你掉眼泪,唉!强忍不发脾气也较难,怎么办呢?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应该说,孩子出生之后是不会有这样的习气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身为父母,应该仔细拷问自己,我们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有些家长说了,我一向对孩子很好,他有什么要求我都满足,家里的玩具好吃的零食都是我买的,有求必应的妈妈,已经够好啦!专家却不这么认为,幼儿沾染的一些坏习惯都是来自于他周遭的环境,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中,最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就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家长们可以想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不仔细倾听孩子说话,敷衍了事的习惯?因为自己要喝茶看报,就把前来邀请一同玩耍的孩子打发走;因为自己有事要忙,没耐心听孩子咿咿呀呀的小故事而随便敷衍两句?因为承诺了孩子晚上会带他出去玩,而事后又临时爽约了?幼儿的模仿力是相当惊人的,他们最先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当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做多了这样的事情,孩子自然就习惯了这样的一种互动方式。身为家长,是否应该为现在孩子的不听话承担一部分责任?
如何纠正孩子不听话的习惯?
惩罚只能暂时平息这场风波,其实矛盾会愈加深刻。小孩因为惧怕家长的武力处罚而暂时委曲求全,不代表他们心里服气。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可能会变本加厉;而听之任之的家长做法就比较消极,基本的行为规范家长还是要对小孩进行引导的;冷处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最妥善的做法。专家建议,面对不听话的小孩,家长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家长应该纠正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家长认为的不听话都是孩子的错。成人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所处的地位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成人不能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加上标签。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探寻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发脾气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时候也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的问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就应该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时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彻底改变孩子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最后,家长要适时引导孩子。
孩子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不需要家长的火上浇油,硬碰硬,这样只能将矛盾激化。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平息矛盾,给予孩子安抚,同时,找寻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只有当孩子心平气和心情愉快的时候,家长的说教才能发挥作用。
这时候,家长应该尽量讲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切忌给孩子讲大道理,以孩子能听懂为宜。家长要注意不要频繁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来讲多次,这样只会让孩子不耐烦或者产生抵触情绪。只有家长从心底尊重孩子,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给孩子一个公正的评判。
“小家伙今年二年级,人挺聪明也很敏感,就是有点小气,有点倔,有时爱撒谎,可能因此不讨老师喜欢。之前他因为和同学有矛盾不肯认错,老师就让全班同学不理他一天,说是让他尝尝孤单的滋味。”
“儿子今年9岁上三年级,老是说学校里没有小朋友和他玩,我想可能是他比较胖所以不大跟得上小朋友,而且有些大一点的小朋友还要欺负他……”
这是两位家长的焦虑。孩子在学校里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孤立”,令许多家长感到担忧。
专家解题:
孩子有问题,责任在大人。
每个有问题的孩子后面,其实都有家长的责任,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论断。而且孩子的社交习惯往往也是父母社交行为的折射。比如,“这孩子随他爸爸,比较内向”,这实际上证明了家长平日待人接物对孩子的影响。除此以外,孩子还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特征”就被孤立或者认为自己受到孤立了:
*最容易受到孤立的是坏习惯,比如动不动就喜欢哭,打人、骂人,向别人吐痰等,或者遇事只知道向老师打小报告。有类似坏习惯的孩子,往往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们玩。
*比较羞怯和容易退缩的孩子。当孩子自己玩得很投入的时候,他们不会注意到边上还有人可怜巴巴地看着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拉一个“很少有往来”的孩子加入他们的游戏。因此,那些性格内向,不会主动去融入一个群体的孩子,往往玩伴比较少。
*缺乏交往技巧的孩子也比较容易被孤立。在希望加入别人的游戏时,有些孩子会找到“给他们递上一个正缺少的工具”等机会顺势加入,而有些孩子永远只会站在边上看。
*学习成绩特别不好的孩子也容易被孤立。小学阶段,孩子们往往倾向于以老师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老师在课内、课外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的训斥、冷淡甚至一个不耐烦的表情或眼神,都会让周围的小朋友认为,那个人或那几个人是不好的。老师当时的言行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的不经意流露,但久而久之,那些“坏孩子”就会被班上其他学生孤立。
儿童心理学认为,“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孩子约在两至三岁的时候,发展到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往往从“自我”角度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亲身参与到社交中以逐渐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就无法学会采用正确方式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而哭闹、打人等这类“不成熟”的交往方式,只能让别的孩子远离他们。
还有幼儿园“老师游戏孩子”的原因。每个幼儿园都会组织孩子游戏。不得不提的是,现在普遍存在一种“老师游戏孩子”的现象。这种游戏活动往往完全由老师主导,孩子必须一切都依照老师的指令来,只能执行,鲜有体验。由于缺乏应有的教育理念和适当方式,这种本应让孩子习得与他人互动的实践机会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可以在幼儿园里看到老师在组织游戏时,有孩子叹道“又要游戏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真正的游戏只在一天里下课后在操场上撒欢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专家建议:
1、父母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多和孩子说话聊天,一是在家庭里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也是帮孩子分析和正确对待他与同学的矛盾。
2、多带孩子去参加各种活动,定期举行朋友家庭聚会是个好主意,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让他在亲身实践中习得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通过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
3、不要因为孩子还是一年级、二年级,就认为他们的“小自私”、“小倔强”、“不懂事”可以理解和纵容。好的行为和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是靠平时的“鸡毛蒜皮”积累起来的。
4、对于教师可能存在的不恰当处理方法,家长应当主动找老师沟通,避免对孩子产生更大伤害。因为老师对每一位孩子都是有感情的,但老师考虑的不单单是一个孩子,而是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家长的意见对老师来说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5、当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有了点滴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孩子的行为!适当的时候,更可以大大地嘉奖一番。相反,倘若孩子的举动影响到了周边的小朋友,一定要及时地制止,找机会与孩子沟通。
孩子被欺负,应该告诉孩子还击吗?
张女士苦恼的问我:“我是不是该带宝宝去学柔道,然后教宝宝回打过去,还是教他继续回避呢?”张女士说:“我们家从小开始,我爸爸就教我们不要与其他人打架,要与同学朋友谨慎相处,我从小到大就没有跟人吵过架,可是看见我宝宝这样,心里就觉得难受,可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今天小编就借此与大家共同来讨论下这个话题,当宝宝挨打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去正确教导他们。
张女士她的一位朋友也曾给她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她很困惑该不该听从她朋友的建议:
一、告诉自己孩子不要跟喜欢打人的孩子一起玩。
小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很多朋友。
二、如果别的孩子老无故打自己孩子,我觉得不能光教她回避,而要教她反击。
小编:小编觉得这样做的话宝宝心智会逐渐变坏,甚至可能会出现欺负其他小朋友的情况发生。
三、告诉打人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喜欢无故打人,让他们注意到平时要对自己孩子加强教育。
小编:行为不可取,这样会让其他孩子受到家长的痛骂,这样做可能导致对其他小朋友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
我想,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我也是孩子妈,当我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我一样会觉得很心疼。不过我还是要对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做法提出一些异议。
首先,孩子们之间的打斗跟我们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斗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就是在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孩子来说,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吃亏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是我们大人的想法。所以他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可以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跟自然界其他小动物,比如小老虎、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是有相通之处的。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
其次,对于一个才刚刚2岁的孩子来说,我是不主张教他打回去的,因为教他打回去,你传递给他的是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他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也会变成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那么他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他可能会交到比较少的朋友,甚至导致周围的孩子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另外,不教他打回去,并不是鼓励他成为一个软弱的人,软弱与强硬与否并不由拳头的冲击力来决定。况且,将来他长大后,真正需要打回去的时候并不多,多的是用他的脑子去思考,去想办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战胜对手,更多的需要脑子而不是拳脚。
遇到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告诉别人的家长当然可以,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孩子规避,另外就是直接跟打人的孩子说你不希望他打人,你的态度会让他意识到,一旦他打了你的孩子,他就会面临一种压力。同时,在告诉他不能打你孩子的同时,还要告诉他正确的跟你家孩子玩的方式。比如,鼓励他跟你的孩子成为朋友。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打人,并不是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如果他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人的注意,他就会放弃这种行为。
最后还有一点,孩子也没必要一定就不跟打人的孩子玩,只是跟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要在一边给予关注,防止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冲突就是了。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况且,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对他的成长其实都是有利的,这样,一旦他将来长大后发现他周围的世界原来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会更加难以接受。让他接受现实,同时也要教给他适应现实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不是非要以武力相抗衡,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事情的关键,具体还是需要以实际出发,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教导,将孩子带入一个不那么友善的生活圈里。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把三万多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按照“产出”给奖励,也就是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后才能获得奖金;另一组学生按照“投入”给奖励,只要读完一本书,就能得到两美元。结果发现,按“投入”奖励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不给奖金后,不少学生仍然坚持阅读。
这一发现告诉我们,人们需要得到肯定和赏识。好的行为,都应该及时给予回馈,这样才能激发继续努力的动机。如果难以达到目标,行动动机就会减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的是被认可的感觉,而不是具体的物质。
因此,奖励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奖励好的行为,而不是结果。比如,可以把目光盯在改进某个缺点上,有进步就肯定,强化好行为。
2.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应由家长说了算。
3.交替使用不同的奖励方法,保持奖品对孩子的吸引力。
最后,尝试用其他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取代物质奖励。例如,可以让他请朋友们来家里吃饭,当着朋友的面表扬孩子等。
一直以来,这都是教育界上最引发争议的问题,几乎是每一场辩论赛的热议话题。
“别人打了你的孩子,究竟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
对于这个问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三种观点:
1、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
一部分人认为当孩子被打时,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让老师出面批评打人的孩子。
2、打人不对,能忍则忍
有一部分认为要教孩子保持善良的品质,能忍则忍,“不打人的好孩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3、打回去
这是一种“以牙还牙”的做法,也是最有争议的一种。
一、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还记得安东尼·布朗的名作——《胆小鬼威利》吗?威利是一只善良的猩猩,但同时他也是一只胆小的猩猩,他是小混混们边打边叫的“胆小鬼”,在饱受欺凌之后,威力下定决心让自己强大起来——他读书、跑步、做健身操、吃营养餐,用心生活,好好经营自己,终于让自己强大起来,走在街上再也不用低头哈腰,小混混见他闻风丧胆,终于没有人敢欺负威利了。然而,不管怎么磨砺,他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质,碰到柱子也会谦卑的说对不起,苦心的经营自己终使他蜕去胆小,成为大家眼中的英雄......
威利的故事,或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二、两种错误倾向
或许你家就有一个胆小的“威利”,他是班里小霸王的“众矢之的”,他有口难言,你一筹莫展......你正在这两种倾向之间举棋不定,很是苦恼。
强硬的还手回击?
No!一方面,当你告诉孩子当别人打你你要强硬还手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在把孩子往“以暴制暴”的道路上引导;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了软弱,那他怎么可能因为你的三言两语就学会强硬反击呢?
一味的忍让?
no!一味的忍让实际上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只会助长那些打人孩子的“气焰”,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更加自卑:我是弱者,我不敢反抗。
三、善良不等于软弱,请让他继续善良
或许你的孩子就是那个没有强大起来的威利,他善良仁慈,但也却充满了自卑与孤独,“瘦小、沉默、老实”成为他的代名词,“对不起”成为他的口头禅,有的时候你甚至以为他懦弱,于是你教他以牙还牙,但是,这样好吗?
反观那些不用教就懂得“以牙还牙”的小霸王,他们除了不被欺负之外,连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内心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啊。你的孩子本性善良,你为什么不让他像威利一样强大自己呢?
四、不伤人是教养,但不被人伤害是气场
继续善良与保护自己并不冲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并不是让孩子学习以牙还牙,以“打回去”为手段的反击无异于是在培养孩子的暴力倾向,但是你要让孩子明白,不能一味的让别人欺负,告诉孩子,当你被欺负时,你要遵从精神上的第一意愿,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然后你要掌握好分寸,不要让他人得逞,但也不要伤害别人,学会见机行事。不伤害别人是一种教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一种气场,教养和气场,我们都需要。
五、究竟怎么办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上:“当别人打了我的孩子,我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一味的忍让和以暴制暴都不是正确的引导方式,试试这样做吧。
首先,家长要练就一双慧眼,要看清孩子之间是“闹着玩”还是“打人”,许多时候,孩子只是闹着玩,却别你当成了“欺负”。
你要告诉你的孩子,当别人打你时,你要大声的说出来:“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声音一定要洪亮,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告诉孩子,当别人用手打你时,你要抓住对方的手,不让对方“得逞”,并迅速离开。
一定要告诉孩子,无论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一定要告诉父母,当然,告诉父母的目的并不是让父母给他想办法出气,而是给他心灵的慰藉,让他知道,爸爸妈妈虽然不能帮他打架出气,但爸妈爱他从未改变。
无论何时,请记得告诉你的孩子——广交朋友。那些被欺负的孩子,往往都是孤立没朋友的,他要懂得集体的力量高于一切。
最重要的,让你的孩子变得强大吧,这是最根本的途径。爱锻炼,爱读书,外在上强壮自己,精神上充实自己,像小威利一样。
从今天起,让你的宝贝强大起来吧,强大到别人都不敢欺负他!你的孩子现在或许也是从前的威利,你要做的,是让他变成以后的威利——强大又不失善良,强身健体+饱读诗书+健康饮食。这是防止被欺负最有力的办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