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远离这8件伤害孩子心灵的小事

08-23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请远离这8件伤害孩子心灵的小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心愿,但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曾经伤害过孩子的心灵,如果想给孩子更好的成长,请一定要远离以下这8件小事儿。1、爸爸妈妈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 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2、父母撒谎,失信于孩子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3、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1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2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3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4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4、敷衍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5、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6、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 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7、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8、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最大的心愿,但是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曾经伤害过孩子的心灵,如果想给孩子更好的成长,请一定要远离以下这8件小事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请不要伤害孩子


午睡过后,郝老师带着华华的妈妈来找华华。看到华华的妈妈,我也只是以为家长有事想早点把孩子接走。因为这几天班主任杨老师有事请假,我临时代班,因此对这个班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清楚。可华华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叫妈妈,你还认识妈妈吗?”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天底下哪有孩子不认识妈妈的?郝老师向我解释,华华的爸爸妈妈离了婚,他妈妈半年多没见到孩子了。喔,原来是这样。再看华华,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当妈妈提出要和他单独呆一会儿时,他还是很听话的跟妈妈走了,我想华华心里还是爱妈妈的。

不料,下午放学后,华华的奶奶黑着脸来幼儿园理论,嘴里一直嚷着:“谁让那个女人来看孩子了?俺的孩子凭什么让她来看?”我心里一紧,华华的奶奶怎能当着华华的面用‘那个女人’来形容他的妈妈呢?纵使她有千错万错,她也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跟孩子之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孩子虽然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任谁也取代不了的。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纷纷劝华华的奶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那样评价他妈妈,这样对孩子影响不好。但华华的奶奶非但不听劝,接下来的行为更是让我目瞪口呆。也许心里的怨气没有发泄出来,她把矛头指向了华华,一边用手指狠劲的戳着华华的额头,一边说:“我让你跟那个女人走,看我回家不打死你。”而一旁的华华早已泪流满面。他稚嫩的思想里可能还弄不明白,为什么见妈妈就那么罪不可赦。

看到华华的样子,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揪得生疼生疼的。在孩子成长的生命里缺少了妈妈的陪伴,这已经够可怜的了,而现在,他的奶奶又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妈妈在他的生命里永久缺席。你试着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你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吗?没有,你只是恣意释放自己的感情,我不乐意了,我就永远不让你见孩子。但是,孩子终归有长大的那一天,当他的思想日趋成熟时,他还会赞同你今天的想法吗?他还会对你今天的做法逆来顺受吗?我想,多年以后,谁也不想看到一个内心充满怨恨的孩子。

但愿我们的劝告能让华华的奶奶有所悔悟,换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让宝宝远离电视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家长明知幼儿粘迷电视十分有害,但苦于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无良策应对,显得极为被动和苦恼。幼儿健康成长的现状和家长的呼声表明,远离电视,还宝宝健康成长环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了,更需要付诸实践。

专家认为,“让幼儿远离电视,做一个健康宝宝”,可以在以下方面着手:

1.家长以身作则,远离电视,给幼儿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要想让孩子远离电视,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时少看电视,甚至不看电视,让孩子习惯家长也不看电视的家庭环境,这样,不给孩子任何看电视的借口或条件。

2.转移宝宝注意力,让电视慢慢从孩子的视野中变淡。每天到宝宝习惯看电视的时段时,家长要善于以漫不经心的行为转移幼儿的视野,可以以带外散步,或者和幼儿聊天的形式,转移幼儿的关注焦点。长此以往,对幼儿远离电视有一定帮助。

3.以幼儿书籍、益智玩具或其它事物来淡幼儿的“电视瘾”。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要善于经常引导孩子多看看健康有益的书籍,比如西游记等传统故事类的漫画图书,培养与提高幼儿的其他兴趣点,以此淡化孩子的“电视瘾”。实践表明,幼儿之所以对电视如此痴迷,缘于其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而健康类的图书和益智玩具也转移幼儿兴趣点、开心幼儿潜能、满足幼儿好奇心的良好选择。

4.善用小技巧,让宝宝慢慢与电视保持距离。好育园论坛上一些热心家长建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一些小技巧,如善意地“提醒”幼儿,电视也需要睡觉,需要休息,或者告诉幼儿,今天电视去亲戚家了,明天才能回来,之如此类的小技巧,会让可爱的小宝宝慢慢与电视保持距离。

教会这六招,孩子远离校园欺凌


这两天《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在网上疯传。中关村二小的一位家长讲述了儿子遭受欺凌的经历。十岁的儿子被同学用厕纸垃圾框倒了一身,并因此患上抑郁症,惧怕上学。

家长去学校讨说法,学校却想息事宁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过分的玩笑。

01、每个成人都曾是孩子,可是我们很快就忘了,童年其实是一段艰辛的时光。

不说那些莫名意外,不说原生家庭之痛和令人发指的欺凌个案,先看下面的数据:

2015年,一份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有57.95%的被访者表示曾遭受或正遭受欺凌。

2011年,一份调查研究显示,美国50%高中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凌。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

另外,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也只占12.7%。

那些如今看来意气风发、集完全宠爱与一身的名人或明星也不例外。

克林顿、汤姆克鲁斯、《哈利·波特》的主演之一艾玛·沃特森、金星……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他们都曾遭受过欺凌,并对此记忆犹新。

毫不夸张的说,每个成人都有一段艰辛的童年或少年时光,包括那些欺凌别人者。

据研究,霸凌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家暴的家庭。而受过欺凌的孩子,也容易反过来成为霸凌者。

02、成人世界还有一个温情脉脉的文明外衣,未成年的世界则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

弱肉强食是一条基本法则。在这样的世界,哪些孩子容易被欺凌呢?

“与众不同”者

比如身材瘦弱、肥胖甚至残疾;男生过于秀美阴柔;插班生,初来乍到;成绩太好或太差……。

总之,在群体中容易突显出来。童年时代的汤姆克鲁斯身材瘦弱,并经常搬家换学校。他说,每到一所新学校,无异于要面对一场新的战争。

性格胆小懦弱者

性格孤僻,独来独往者

胆小的人不一定没朋友,而孤僻者往往“落单”。韩国影星Rain成名后自曝,上学时因为孤僻饱受同学欺负。

家境贫寒或特殊者

比如家人中有精神疾病,父母离异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初中时,则是因家境贫寒,被同学嘲笑衣着品味差。

欺软怕硬、恃强凌弱是人的天性,孩子的世界表现得尤为直接。因此,以上人群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03、孩子受到欺负,指望学校和制度保护?有点扯淡。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比较健全,可是仍然挡不住大量的欺凌事件。

中关村二小事件一出,教育者对被欺凌者心理健康的淡漠,令人发指。

韩国有一部讲述少年欺凌的电影《优雅的谎言》,同学的孤立与排挤,让温和善良的少女天智选择了自杀,而学校对此毫无察觉。

再说,学校和家长的一时保护,并不能让孩子在他的世界中真正赢得尊重和归属。

因此,唯有孩子自己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04、要想远离欺凌,孩子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强身健体,至少有一技傍身。

至少,别让人觉得“看样就好欺负”。爸爸们陪孩子踢踢足球,打打篮球,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克服对肢体冲撞的恐惧。

2.克服内心恐惧,变得强大自信。

有些孩子身材高大,为什么仍摆脱不了被欺凌?因为胆小懦弱,害怕冲突,恐惧写在脸上。那些熊孩子见你越怕越想欺负你,找软柿子捏是人的天性。

因此,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要昂首挺胸,而非臊眉耷眼。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很多地方都好使。

3.培养几个兴趣。

从中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增强自信。

4.交几个朋友。

三三两两的孩子在一起,别人不敢轻易欺负。所以,别让孩子落单,让他尝试与性格开朗、人缘好且家教好的孩子做朋友。

你可能会说,人缘好且家教好的孩子不一定乐意呀。这时兴趣就用上了,有了共同的兴趣,如果你孩子在这个兴趣上比较出色更好,他们就容易玩在一起。况且,家教好的孩子,一般具有同情心,不会恶意拒绝或孤立他人。

5.巧妙反击!

没错,很多人不提倡以暴制暴。但反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成人还有正当防卫呢。

何谓巧妙反击?首先,言语呵斥,力求呵退对方!

如果,对方继续欺凌,瞅准机会,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全力反击,力求一次把对方打怕!(切记,不要让孩子击对方要害,注意分寸)

这点我很赞同金星的观点。金星在学生时代也曾遭受欺凌。如今,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面对校园欺凌现象,她霸气点评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

6.全然接纳孩子。

很多孩子遭受欺凌后不敢与家人提及,为什么?怕被父母说无用!父母不但不出面保护孩子,反而指责孩子的懦弱无能。这样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选择默默忍受一切欺凌。

父母要全然接纳孩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才能自信强大。万一遭受欺凌,他也会告知你,而不是一个人胆怯无助地面对。

最后,用《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中的一句话结束:

“当看到等在校门口的儿子时,我还要尽力忍住泪水向他微笑,我是妈妈,我要为了我的孩子而战斗,我要在他受到损害时不顾一切地站出来,我要告知他寻求公平的方向,我要拼尽全力让阳光冲破雾霾照亮本该维护孩子的校园……”

我想,她说出了每一位母亲的心声。愿每一位孩子都能被善待!

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


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 .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当您在面对孩子时,请别忘记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别让孩子因为您的影响而做错了选择。

开学在即,请让孩子远离“暴力作业”


有这么一个梗:在学校里,有两个小男生打架,后来被老师知道了,为了惩罚他俩,老师让这两个小男孩罚写自己的名字100遍。没过一会,其中一个小男孩很快就写完交给老师走了,而另一个小男孩则是写了半天还没写完。最后没写完的小男孩实在忍不住了,大着胆子告诉老师:老师,这不公平,他的名字叫MT,而我的名字叫尼古拉斯·赵四。

看完这个段子,你能笑出来吗?

此“暴力”非彼“暴力”,并不是指孩子在家长吼叫、打骂下完成自己的作业!

所谓的“暴力作业”是指重复性、机械性地抄写或者背诵具有数量大、次数多、有时会带有惩罚性质的词语、句子、古诗甚至是短文。

“暴力作业”常见于语文、英语学科,常见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身上。

“抄写生字新词10遍”、“背诵古诗,至少五遍”、“订正数学错题五遍”、“抄写公式十遍”...类似的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们一般都是奉若圣旨,老师的话是绝对不敢不听的。

而作业对于家长来说,作业可是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关乎着孩子以后升学乃至能否考上一个好大学的重要手段,家长怎么可能会不在意这件事呢!

现在的孩子们,可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暴力作业”,不光是来自学校,也有来自家庭的。有时候家长一生气,也同样会采取抄写20遍句子、20遍古诗的手段来惩罚孩子。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古怪爸比总结了一下,不外乎下面几点原因:

一、源自于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古自今,语文教学一直离不开听说读写,学习语文哪有不抄不记不写的?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抄写背诵,才能够学好语文。

二、老师们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一些老师们的眼里,学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抄写10遍会比抄写5遍好,抄写20遍肯定比抄写10遍好,学习这个事情当然是练习越多越好了。

三、群体性教育的弊端。

每个学生自身的基础不一样,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老师们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因此老师只能提高上限来进行一刀切统一布置,目的就是要让部分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学习知识。

最理想的情况是老师针对每一位同学或者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可是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因为这样做的工作量太大了。

四、老师们面对升学、职业考核等种种的压力而产生的急功近利心态。

这年头,“名师”一抓一大把,有了“名师”的称号,老师自然会受到家长的追捧,学校自然就会重视起这些“名师”来。这些“名师”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我觉得不外乎就是加大加强机械性、重复性练习,增加学生们的作业量来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我记得有位国家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以她从业多年的经验来看,孩子们写生字生词,每个字词写三遍效果最好。再多写也是没多大意义了!只可惜,这么简短的一句话,一个简单的观念,家长老师们都没放在心上,在这些家长眼里,永远还是“10遍比5遍好,20遍比10遍好“。

作业和考试一样,充其量就是检测学生成绩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学科所掌握的程度。查缺补漏后再对各个学科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认清了作业的这一目的,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理智的态度来看待作业了。

回到现实问题上来,如果我们家长自己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古怪爸比觉得首先家长们自己要对“暴力作业”有所认知,要意识到“暴力作业”的危害程度。

再就是,家长们自己绝不可以制造“暴力作业”。

那么,来自学校方面,老师方面的这种作业,我们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交流!与老师适度地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腾出来的重复作业的时间完全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的课外书,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不会不理解这种想法的。

如果老师仍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的一套几十年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那作为家长你也不必反抗,毕竟弄坏了师生关系还是得不偿失的。

怎么办?

面对“暴力作业”实在不行家长自己亲子上阵吧,模仿孩子的笔迹一点一点抄写完成吧,此时不用家长更待何时?

当然,腾出来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读课外书或者做其他自己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切不可因为家长代写那些“暴力作业”而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这六个词语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关键词1:我早就说

小康开心地拿自己完成的拼图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却来了一句:“我早就说你可以拼好的嘛!上次没拼好,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专心。”

孩子犯错的原因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说出“我早就说你能做好,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时,会让孩子体味到挫折感。总将孩子以前没做好的事拿出来做比较,有翻旧帐的意味,虽然仍然肯定其能力,却也认为他其实早就能将事情做好,多少有点批评的味道。因此,这样的说话方式确有不妥,孩子会认为自己做好了没得到鼓励,而没做好的事情却一再被提起。总之,和孩子说话时要懂得刹车,孩子做对了,给予鼓励即可,切勿出现这样翻旧帐的话语。

另外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父母多次告诫的事,孩子却仍然一犯再犯,于是父母便会说“我早就说,不要这样做”。其实,父母应该也能察觉到孩子是有意或无意地一再犯错,如果认为孩子是无心的,那就告诉自己“他是不小心的”,便能稍微降下怒火,而在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时,则可以既认真又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在多次提醒的情况下还犯下这个错误,让他练习自己说出原因,以达到修正的功效。如果孩子是有意犯错,则需要正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而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身心发展上有障碍。

关键词2:不行、不可以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小宇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视收看他最爱的卡通片,而妈妈每天回家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可以看电视”,然后硬生生地将电视关掉。

首先说明原因

这种情境经常在家中上演,许多大人主观上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但是却并未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邱老师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在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比如跟孩子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这个卡通片要演30分钟,可是我们等一下就要吃饭了,该怎么办?”

另外,不妨用正向的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比如以“我们要先吃饭”来代替“不准看电视”。如果总是一味禁止,反而在提醒孩子要记得看电视,进而让孩子对被禁止的事更有兴趣。

避免行为僵化

让孩子了解背后的原因,还有另一个重点是避免其行为出现僵化。曾经有一位妈妈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要求孩子放学后都在公寓大门口等她,不能到其他人家中,当然也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妈妈一直要求孩子这么做,孩子也乖乖听话。但是。有一天妈妈在回家途中遭遇车祸,直接被送到医院,而孩子就这样一直站在门口等,当邻居表示关心时,他也不敢搭理。直到妈妈醒来后,才想到“我的孩子还在楼下等我”。由此可见,孩子不明白在楼下等妈妈的原因,妈妈也未曾与孩子谈到其他应变措施,所以孩子只是傻傻地听话等着,以避免被责骂,久而久之就成了僵化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3:等一下

每个星期二的晚上,妈妈回到家中做完家事,往往还得加班。而小娜总是会发现一些新鲜事想和妈妈分享,所以在一旁说个不停,妈妈却总是对她说:“妈妈正在忙,你先等一下,好不好?”

采用反应式倾听

在和孩子说过“等一下”之后,父母往往就没有了下文,而且也不会留心自己说过这句话,但是孩子却是满心期待。不管“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买”,还是“等一下再跟你玩”,如果经常使用而又没有下文,那么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忙碌时不妨采用反应式倾听,即先重复孩子的语意,然后表明自己在忙,比如:“看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呢!可是妈妈正在忙,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他自然也会尊重妈妈有事情要处理的状况。不过,在忙完后一定要记得去做刚刚允诺孩子的事情。

关键词4:你看你

小华正在学习自己吃饭,每次吃饭总是将时间拖得很长。这一天,2岁的小华又用手拿着西瓜往嘴巴里塞,滴得衣服、桌面和地面上都是西瓜汁,于是妈妈忍不住大吼起来:“你看你!脏死了,吃得像猪一样!”

重视正向语言

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词,很多时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就像上述情境中,父母只是无心发出去耐性的语气词,脸上也伴随不满的表情,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气的事。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进一步解释生气的原因,就会让孩子贬低自己。比如上面这个事例,就可以提醒孩子:“我们要用叉子吃西瓜,这样更方便。”事后请孩子协助擦拭桌面和地面,这样既能让孩子吃得开心,又可学习协助妈妈做家务。

培养自尊心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自尊来自正面经验的累积,切勿随便批评和嘲讽。如果父母压抑不住情绪,直接把情绪性话语扔向孩子,那么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愤怒和生气,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时间一久,就会贬低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先安抚情绪和处理当时的事件,而不是先发泄个人的情绪。

此外,有时父母还会因为自己心烦,从而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请注意,不论自己不耐烦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应诚实地告诉他原因,如果纯粹因为自己心烦,甚至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关键词5:你一定要

当小雅正在玩玩具时,父母不时在一旁叮咛:“等一下,你一定要自己收玩具。”

让孩子拥有判断力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应该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单纯的命令以获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还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确实是上述2种心态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把孩子当作即将长大的成人,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长久之针,这比单纯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来缺乏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

避免缺乏信任感

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先行提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气容易让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觉,这便是犯了“预期失败”的谬误。学龄前的孩子常将物品拟人化,有时使用他们的语言会使亲子互动沟通更有效。所以,改口问问问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语气说:“玩完玩具后,也要让玩具回家哦!”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对收拾玩具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关键词6:不要吵

妈妈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坐下来,看看自己最爱的电视剧,圆圆在一旁玩玩具,不仅在房子里跑来跑去,还不时发出碰撞的声音,导致妈妈听不清楚剧中的对白,于是便告诉圆圆:“不要吵!”

让孩子有宣泄的渠道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请你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他们需要有时间、有空间去玩耍,而玩就是单纯的玩,不是为了学习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职,爸爸妈妈一定要接纳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戏时自然会发出声音。再者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活动空间,精力无法发泄,因此父母必须仔细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戏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请为孩子规划一段到户外跑跳的时间,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适的区域,既让孩子充分发泄精力,又不必担心被责骂。在已经得到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声游戏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确地告诉他,可以玩游戏,但是不能妨碍到别人。如果孩子没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却又在正常发泄精力时一再被父母责骂,那只会摧毁他的自信心,因为他只是在单纯的游戏,却总是惹得父母不高兴。

这五件事情会引起孩子的恐惧


对周围事物的未知导致孩子产生恐惧感,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恐惧感太强,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都造成影响,爸爸妈妈需要多加注意,一定要第一时间缓解孩子的恐惧。接下来跟大家说五件会让孩子感觉到害怕的事情。

1、看医生

很多孩子不喜欢看医生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医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可是这个陌生人却突然闯入了孩子的私人空间,孩子在看到他以后会觉得非常不舒服;第二,孩子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就会知道见到医生可能就意味着要打针了,孩子知道自己受伤疼痛,所以不喜欢见医生。

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和孩子谈谈他的恐惧,先让孩子镇静下来。如果爸爸妈妈情绪也很激动的话,孩子可能会更加不安。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医生的办公室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基本上孩子的儿科医生是非常有耐心和经验的,所以会想方设法安抚孩子。如果你的儿科医生处理不好类似事件的话,最好是换一个医生治疗。

2、分别的感受

很多的孩子常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当孩子开始上学时,分离焦虑就开始出现了。

3、在黑暗中呆着

爸爸妈妈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会把房间里的阴影看成怪物。黑暗意味着未知,会让很多的人感觉到害怕。在孩子要打算睡觉之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她的衣柜,让孩子知道并没有怪物在房间里面。

如果有一个特定的物品在他的房间里产生可怕的阴影,最好是能够把这个东西换个地方。在睡觉之前要关上窗户,拉上窗帘,防止外面的灯光照进孩子的窗户。车灯越过他的房间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可怕。

如果你睡到一半发现他来到了你的房间,这时候你不要气馁。首先,把孩子带回房间,让他冷静下来,好好跟他聊聊他害怕什么,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的黑暗的房间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另外,一定不要让孩子看可怕的电视节目或新闻广播。

4、小动物

如果孩子曾经被狗咬过的话,那么孩子对狗可能会产生一些恐惧。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不妨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年的狗,告诉他正确和狗相处的模式,并告诉孩子要如何正确对待宠物。

5、接触水

很多的孩子都不喜欢游泳,主要是由于孩子现在还小,做不到接触水池或湖的底部。缓慢而稳定地跟孩子说明游泳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告诉孩子游泳的正确方法是很重要的。另外,重中之重是要让孩子征服她的恐惧心理,主动去学习。

家长请关注孩子的四种心灵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五件小事,让宝宝倍感幸福


很多人都把陪伴孩子看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虽然重要,但不是马上需要处理,先做完那些紧急的事情再说。于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压掉。

陪伴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边,只要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下面五件小事就会让孩子感到幸福。

1.全家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顿饭。”的确,全家团聚在饭桌旁,吃上一餐香喷喷的饭菜,温饱食欲的同时,也是家庭成员见证彼此存在的证明。这会让孩子提升对亲情的感知,产生浓厚的安全感。

上班族父母更要意识到这一点,不管工作再忙,下班后,请跟孩子吃上一顿舒服、美味的晚餐吧!不要让工作成为你和孩子的隔阂。

2.相处时聊轻松有趣的话题

当你和孩子相处时,可以将手机调成震动,并告诉孩子你很重视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每天晚上能有1个小时的时间让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一些轻松有趣的见闻,这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当孩子分享他的学校生活或者是人际交往的问题时,父母都应该专注倾听孩子的分享,不轻易打断并积极回应。最后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建议。

3.简单的家庭游戏

空闲的时间不要光顾着看电视或者玩手机,不妨带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希望孩子增强身体素质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出门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打羽毛球等体育项目都能促进亲子关系;希望孩子增强大脑思维能力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者玩“读文章找形容词”的游戏、“词语接龙”的游戏等,都能在无形中让孩子端正自觉学习的态度;希望孩子培养注意力的父母可以跟孩子玩“筷子夹黄豆“、“复述故事”等游戏,会让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4.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无论是学习、购物、吃饭、穿衣等各种生活方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促使孩子从完整的选择过程中成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5.愿意肯定孩子的进步

孩子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而他的价值观也在建立之中。当孩子做对事情时,父母应当肯定孩子的进步,表示出对他的欣赏。孩子在陌生的事物上出差错是完全正常的。当孩子是因为能力问题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把事情做对的技巧,并通过鼓励把孩子从挫折感中拉出来。当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对错而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并用鼓励把孩子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在家庭里,快乐是会互相传染的,焦虑也会。如果父母心里有很多担心,你就不要期望孩子不受影响。家庭好比一艘船,孩子是乘客,如果船长慌了,乘客会怎样呢?如果船长内心平静,还能跟船员开开玩笑,那么,乘客怎么能不陶醉于沿途的风景呢?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五件小事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也时时感受到幸福,请父母别忘记。

家园共育《请远离这8件伤害孩子心灵的小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