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时

08-23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当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通常,孩子到了3、4岁该进入幼儿园学习了。

不久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常常拿幼儿园的规矩来对付他们。进幼儿园后,孩子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绝对的、无可比拟的地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听话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称"我们老师说……"。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要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从而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

家长会碰到这样的困惑:万一幼儿园的规矩和家里的规矩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呢?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配合幼儿园为孩子立规矩。调查显示,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会对规矩灵活运用的,对他们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其他可以选择。有人曾作过调查:让3岁以下(含3岁)的孩子根据颜色来区分物体,结果只有3岁的孩子完成任务,接着当要求3岁的孩子按照形状来区分物体时,结果他们仍然以颜色来划分区别。只有到了4岁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变认知的角度,对事物的判断具有灵活性。

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食物人园,家长就不必再为此犯规。甚至连糖果都不要让孩子带进幼儿园。

家长必须弄清,家庭规矩与幼儿园规矩冲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电视节目,孩子跑来关掉电视,他们会说:"现在该休息了,幼儿园老师说晚上不要看电视,早点睡觉。"这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规矩对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儿童教育专家重申,家长必须和幼儿园齐心协力,根据幼儿园的要求,让孩子按规矩办事。

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这会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动。规矩为孩子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准备。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当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


通常,孩子到了3、4岁该进入幼儿园学习了,但不久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常常拿幼儿园的规矩来对付他们。进幼儿园后,孩子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绝对的、无可比拟的地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听话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称“我们老师说……”。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要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从而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家长会碰到这样的困惑:万一幼儿园的规矩和家里的规矩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呢?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配合幼儿园为孩子立规矩。调查显示,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会对规矩灵活运用的,对他们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其他可以选择。有人曾作过调查:让3岁以下(含3岁)的孩子根据颜色来区分物体,结果只有3岁的孩子完成任务,接着当要求3岁的孩子按照形状来区分物体时,结果他们仍然以颜色来划分区别。只有到了4岁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变认知的角度,对事物的判断具有灵活性。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食物人园,家长就不必再为此犯规。甚至连糖果都不要让孩子带进幼儿园。家长必须弄清,家庭规矩与幼儿园规矩冲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电视节目,孩子跑来关掉电视,他们会说:“现在该休息了,幼儿园老师说晚上不要看电视,早点睡觉。”这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规矩对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儿童教育专家重申,家长必须和幼儿园齐心协力,根据幼儿园的要求,让孩子按规矩办事。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这会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动。规矩为孩子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准备。

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该怎么办?


通常,孩子到了3、4岁进入幼儿园学习了,不久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常常拿幼儿园的规矩来对付他们。进幼儿园后,孩子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绝对的、无可比拟的地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不听话的孩子,去了幼儿园后,一下子变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称“我们老师说……”。儿童教育专家指出,使孩子社会化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要教导并且不断督促孩子按规矩办事,从而帮助孩子日后很好地进入社会。 

家长会碰到这样的困惑:万一幼儿园的规矩和家里的规矩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呢?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配合幼儿园为孩子立规矩。调查显示,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会对规矩灵活运用的,对他们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其他可以选择。有人曾作过调查:让3岁以下(含3岁)的孩子根据颜色来区分物体,结果只有3岁的孩子完成任务,接着当要求3岁的孩子按照形状来区分物体时,结果他们仍然以颜色来划分区别。只有到了4岁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变认知的角度,对事物的判断具有灵活性。  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食物人园,家长就不必再为此犯规。甚至连糖果都不要让孩子带进幼儿园。 

家长必须弄清,家庭规矩与幼儿园规矩冲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电视节目,孩子跑来关掉电视,他们会说:“现在该休息了,幼儿园老师说晚上不要看电视,早点睡觉。”这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规矩对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儿童教育专家重申,家长必须和幼儿园齐心协力,根据幼儿园的要求,让孩子按规矩办事。 

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这会帮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动。规矩为孩子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准备。

当孩子的自由遇上规矩,怎么办?


当孩子的自由遇上规矩,怎么办?当孩子的自由遇上规矩,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想做的就去做,不会考虑太多,更不懂得什么是规矩。

其实我们要给孩子自由,但必须保证是在安全的前提下。我总觉得孩子需要自由,只要是在合法安全而且不烦碍到别人的情况下,就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限制。

是,这个社会是需要规矩的,我们要自由,更要规矩,因为这个社会,不是个人的,是大家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xx从那个不倒翁变成能自如行走的小子,而且走得相当稳当了。正因为这样,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他每天就像巡逻一样,每个房间,每个角落的查看。

周日的早晨xx睡醒,和平常一样,吃饱后跑开玩去了。我本来是想着赶紧做点家务,但考虑到周一至周六都得上班,陪伴孩子的时间本来就少了,就停下手上的活,跟着小子,我要看看他在玩什么,都喜欢玩些什么,一个人都是怎么玩的?

xx先去抱着他喜爱的篮球,摆弄几下球滚到了他的车子边上,球就不要了。跟着就去推车子,摸摸脚踏板,按按喇叭,然后示意让我抱他上车,好,我抱他坐在车子上,再指挥我推着车子走,推着跑了几圈,他厌了,我也累了。

下了车,他直奔卧室,上了床(他现在已经能自行爬上床了),呃……孩子,你的鞋还没脱呀,就这么冲上去,这床还怎么睡呀。

在床上,小子自个很高兴的翻跟头,其实也不算是翻跟头吧,就是双手顶着床,双脚也着床,头顶在床上,屁股翘起,玩得很开心。我示意要抓他,他躲到了最里边,害怕被我抓到,我一说,哎呀,还是抓不到耶,他更是开心,看着我够不着,哈哈大笑,特别的开心。

玩了一会,这小子把床上的所有能推得动的东西,都往地上扔,枕头,被单,毛巾,都推下床。我捡起来,告诉他,不能这么做,这样会弄脏东西的。他不听,又全给推下来,几个来回,我不捡了,人家倒开心了,大笑着。要下来,抱他下床,完全不理会我,直接走到沙发上拖着抱枕,接着就挨个房间的串,一个角落也不放过,地毯式的巡逻。小子呀,你这是闹那样呀?是帮妈妈拖地吗?那这个抱枕还能要吗?

其实我很想去制止xx的行为,但我心里还有一个声音不停的告诉我,不要制止他,让他尝试,让他多体验,一个抱枕没用了有什么关系呢。孩子的成长不都是要经验这些的吗?他不尝试怎么会知道这么做,会让抱枕弄脏了呢?好吧,我默默的陪着他。

但他这样并不罢休,把每个房间都转了一遍,回到客厅,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捣蛋,把茶几上的东西,也要拨下去。茶几上有很多玻璃易碎品,很危险,这时我必须制止他,一把抱起他,小子一下就哭闹起来,死活要从我怀中挣脱下来,继续他的事情。他要进行的事,被我强行停止了,他的目的没达到,肯定是不愿意的,硬来肯定是不行的了。

那只能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我随手拿起个摇控器,在他面前晃动,小子立马被吸引过来了,听我和他讲,摇控器的用处与由来。不知道有没听懂,但态度还是不错的,很认真的听。

见他如此认真的在听,我就抓住机会和小子讲讲他刚才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xx很认真的看着我说话,偶尔也会咿呀几句。我总觉得我们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我能感觉到xx明白我的意思,只是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xx现在还区分不出什么是对错,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需要我们慢慢引导。

加油吧,孩子在成长,父母更需要成长!

育儿观念:当孩子面对“冲突”


育儿观念:当孩子面对“冲突”

昨天下午去接孩子,孩子哭丧着脸,说受到了高年级孩子的欺负,问明情况后,即带他回家.谁知孩子一路情绪发作,又是推又是搡,气得我顿时把车往边上一放,重重的把孩子教训了一顿。因为在我看来,孩子的冲突很正常,并没有到那种非去处理不可的地步,这么点小屁孩,他知道什么是冲突?不管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都会解释是别人欺负他的。可是孩子的一句话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妈妈,我已经被他们欺负很多次了,就是因为你不肯我去跟他们计较,他们才这样放肆的!”我顿时楞住了,因为平时孩子不管跟我告什么状,我一概对他说:“你自己去处理吧,你自己反省一下自己,自己肯定也有不对的地方!”突然感觉到今天孩子的话确实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时,我耐下心来问他:“他怎么打的?”“我们在那里打球,他们也要在那里打,因为我们先去,所以他们没有抢到位置,然后他们就愤愤不平的在那里骂骂咧咧,我本来是想离开了,可是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啊!所以我就不想让他,这么不懂道理的人我凭什么要让他啊!”“后来呢?”我接着问,“后来,他看我没有走的意思,直接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把我推倒在地上,你看我手上的这块皮就是这样硬生生的被水泥地插破的,我当时都没有反应过来,想想怎么有这么残忍的同学,他们是高年级的大哥哥啊!”孩子边说边抹眼泪,一副很委屈的样子。我顿时心揪了起来,先不去追究谁对谁错.万一孩子真的不注意,这猛的一推,后果不堪设想!我真的想马上找下学校的老师,让老师关照一下孩子,这真是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我正想掉转头去学校找老师谈下,孩子一把把我拉住:“妈妈,算了,还是别去了,到时候你去找他们老师,老师肯定要惩罚他们,老师一惩罚,这个同学肯定要找机会教训我们,以后更加要欺负我们了啊!”想想孩子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突然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真的好粗鲁,每次孩子只要一告状,不是被我狠狠的教训一顿,就是让他自己去琢磨,原来孩子在经历着煎熬!而我却没能解开他的心结。晚上吃好饭,儿子与我聊天,我问他:“现在还恨刚才的那位同学吗?”“还有点,但比刚才好多了!”“为什么?”我反问他。“毕竟我们也有错的呀!就那么一个乒乓球台,我们霸占了,他们就没得打了啊!但是我还是恨他下手太重了!”孩子就是孩子,一点都不会拐弯抹角。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冲儿子笑笑:“算了,原谅他们吧!毕竟你们玩的时间比他们长了很多,他们心里有点不服气也可以理解呀!”“不过,妈妈,我觉得你还是要去跟我们学校的老师反映一下,因为这个事情不是出现一次两次了,我经常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的同学,但是我又不知道应该向谁去反映,我怕反映到老师那里,反而被老师误会我事儿多!”孩子又开始忧虑起来。“好的,我会去的,你放心吧!”为了解开他的心结,我只能这样回答他。面对孩子的成长,真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碰到,如果真的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让我们去跟老师“汇报”,那么老师一天到晚就处理孩子们的这些所谓的纠纷都不一定忙的过来,可是这些我们大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给孩子带来了心理阴影。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找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和谐的相处,我们大人不应该推卸责任,应该还孩子一片蓝天!

当孩子害怕时


当孩子害怕时

孩子从黑暗的子宫里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伴随着天然的害怕。婴儿时期,当孩子触碰到任何一物体时,都会紧紧的抓住不松手。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3岁以后的他会害怕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强大的个体;会害怕受委屈等等。当他面对如此多的害怕时,作为他最信赖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呢?

害怕独自睡觉

3岁时,优优上幼儿园了,我开始让她独自睡觉。那天,我告诉优优说:“优优,你现在长大上幼儿园了,要自己单独睡觉了。”优优很不情愿地说:“不要,我一个人睡会害怕的,我要你陪着我!”于是,我对优优说:“好的,妈妈可以陪着你,直到你睡着以后我再走。”优优勉强同意了。接下来,我带着优优布置了一间特别温馨的儿童房,墙上有漂亮的卡通画、床上有舒适的被子和可爱的洋娃娃。睡觉前,优优坐在床上,我坐在旁边,我们一起阅读绘本。优优困了以后,我便在旁边轻拍被子,轻哼睡眠曲,他很快就安心入睡了。优优怕黑,不让我关灯,所以他睡着后我还是给他开着小夜灯。有这样的陪伴,优优很快适应了独自睡觉。

孩子出生以后,靠与母体的接触、熟悉的气味、熟悉的面孔来获得安全感。家长开始让孩子独自睡觉时,孩子难免会害怕,不要妈妈关灯、不要妈妈离开、缠着妈妈讲故事等。这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独自睡觉,并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陪伴,大多数孩子都能从要父母陪着睡觉顺利过渡到独自睡觉。

害怕强大的个体

记得有一次,我带5岁的优优去上亲子课程。课间休息时,优优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绘本。突然一个7岁左右的高大男孩一下子跑过来,抢走了绘本。当时,我看到手足无措的优优愣了一下,继而走到男孩旁,不敢言声地看着男孩手中的绘本。此时,老公爸爸想去干预此事,被我制止。我叫来优优说:“你是很喜欢这本绘本吗?”优优点点头。我说,“那你去和小哥哥说这本绘本是我先看的的,请你看其他的。”然而,优优想了想说:“我不喜欢这本绘本。”于是,我开导她说:“你是害怕和哥哥讲,是吗?”她看了看我,点点头,没有说话。我拿起另一本绘本,告诉她说:“优优,你拿着这本绘本,去跟哥哥说‘你抢走的绘本是我在看的,请你还给我,你可以先看这一本。’爸爸妈妈在这里,没有关系的。”于是优优想了想,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新的绘本走到哥哥身边换回了自己喜欢的绘本。

当孩子面对强大个体时,会产生惧怕感,采取逃避的状态,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面对上述困难时,父母往往会觉得没有面子,会觉得孩子受欺负,从而会失去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方法。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是瞬间的,而经过父母的强化,反而起到了负作用。另外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要理解孩子的害怕是必然,甚至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童年时也是如此,来降低孩子的羞耻感。最后不要帮助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孩子思考、建议孩子行为,并且在旁关注,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独立解决问题。

害怕老师的责备

学前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完善,面对委屈,很难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优优3岁半时,参加了一个儿童表演剧团的夏令营,他是团队最小的学员。一天回来,优优哭着说,再也不要去夏令营了,不喜欢那个老师。细问之下,我才知道,因为夏令营老师说有小朋友告状说优优将海洋球扔到了外面。老师要求优优承认,优优说没有。老师便将他一个人关在一间小黑屋里。听闻此事,我的第一反应是心痛,第二反应是要去找老师理论,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可是我仔细想,此事的处理关系到孩子对于学校以及老师的认知,关乎未来优优上幼儿园的心理影响。父母无法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我应该教给优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和优优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你演告状的小朋友,我演优优。”他一听非常高兴。游戏开始,我拉着他的手说:“哥哥、哥哥,你原谅我好不好。”优优很快入戏,便说:“不好,你不好好上课,还把海洋球扔到外面。”我说:“哥哥、哥哥,我知道了,下次我不把海洋球扔到外面了,你原谅我好不好。”优优想了想说:“好吧,看你主动承认错误,我就原谅你吧!”游戏结束,我问优优:“明天你还要去夏令营吗?”优优说:“去的。”我说:“那你不害怕哥哥生气了吗?”优优说:“哥哥生气,一会儿就会好的。”在后来的结业演出中,3岁的优优登台表演了两个儿童剧,非常成功。那个老师还跑来告诉我说她非常喜欢优优,优优聪明可爱,很有表演天赋。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问题是多样的,这个过程恰恰也是修炼父母的时候。当孩子面对害怕、面对委屈时,与其责备,与其挺身而出,不如智慧引导,我们所需要给予孩子的是独立面对未来的力量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


每个人都有权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样。不管什么情绪——包括愤怒——都应该表达出来。当孩子发火时,做父母的不应该压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扑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我的冰淇淋呢?”“哦……糟糕,儿子,爸爸今天开了一天的会,下班晚了,把买冰淇淋的事忘记了。”爸爸一脸尴尬。强强听爸爸这么一说,小脸气得一下子扭曲了,跳着脚冲爸爸喊:“你早上答应给我买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还告诉了奇奇,说今天我爸爸会拿着冰淇淋来接我!你是个大骗子!我讨厌你!”强强的哭闹让爸爸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没面子,于是生气地说:“闭嘴,你怎么能这样和爸爸讲话,太没大没小了!”爸爸边说边去拉强强的手,想快点离开,但强强不但不配合,还开始对爸爸又踢又踹,爸爸只好连拉带拽把他拖到车里……愤怒从何而来?人在受到伤害、感到挫败,或失望、不安时,常会发怒,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需要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简单地说,愤怒是心灵的一种防御机制。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行为。他们在生气时,会立即发火或用攻击性的行为表达愤怒。如果不在小时候教他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等进入青少年时期,攻击性和暴力程度都会增强,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所谓爆发性性格的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等于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处理3~6岁孩子的情绪,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强强因为爸爸忘记承诺而失望、挫败,进而产生愤怒。这时,帮助强强释放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和聆听。一味地指责和说教无济于事,相反还会火上浇油,让孩子的失控愈演愈烈,甚至小小的自信心都被一点点地摧毁。当强强兴奋地冲向爸爸要冰淇淋时, 如果爸爸蹲下来——这个姿态本身就能缓解强强的情绪,这样说:“爸爸今天做了件错事,你能帮帮爸爸吗?”以便孩子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失望的事实。要给孩子时间释放情绪、体会情绪。在相对平静时,拥抱、安抚孩子,不要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而要问:“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爸爸忘记给你买冰淇淋,让你很失望?”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继续问:“怎么做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呢?”这些问话可以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并给以启发,让他知道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模仿大人,榜样的力量比口头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吗?父母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平时教育孩子不能乱发脾气,自己遇到问题却纵容情绪肆虐。父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发怒,小孩却不能?为什么别人可以对我发脾气,我却不能这样对别人?”这样的双重标准,非常不可取。当然父母也不是圣人,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事后我们能意识到错误,并及时向孩子道歉,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至关重要的一课,即大人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绪。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安宁,培养情绪的正能量至关重要。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形成一种家庭模式,并通过我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当孩子出露才华时


当孩子出露才华时

赵忠心

“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

有的孩子,智力发达,聪明过人,在很小的时侯,就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引人注目的早慧儿童。比如,识字早,识字多,文章、诗歌写得好,或毛笔字写得好,或画儿画得好,或钢琴弹得好、歌儿唱得好、舞蹈跳得好,等等。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连连获奖。

当今,在我国社会上,浮躁的现象处处可见。在儿童教育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小书法家”、“小钢琴家”、“小画家”、“小作家”、“小诗人”、“小歌唱家”等等,高帽子满天飞。这些在某一方面暂露头角的孩子,所到之处,都是掌声、鲜花、荣誉。如此过誉,究竟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在思想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很值得家长冷静思索。

小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不堪一击。不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压抑、打击,还是过誉、吹捧,都缺乏承受能力。有的经不住过誉的考验,开始流露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情绪,故步自封、不求进取,心灵受到了污染。有的“自命不凡”,小小年纪就滋长了“名人的脾气”。

这类现象的出现,恐怕是善良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悬在头上,正在威胁着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们!

孩子还没怎么着,家长先“飘飘然”起来

孩子身上出现这类问题值得关注,但并不可怕。因为毕竟还是孩子,尚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发现得早,及时加以引导,不会走太大的弯路。

可怕的是,有些孩子的父母,面对“捧杀”的危险,失去了应有的警觉。孩子还没有怎么样,父母却先“抗”不住了,飘飘然起来,就像宋朝神童方仲永的父亲那样。

宋朝王安石有一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说家乡有个孩子叫方仲永,相当的聪明。他家世代务农,家族中没有读书人。可他四五岁时,却神奇般地能写出非常好的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时人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不可思议。但到十二、三岁的时侯,写的诗就大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时,甚至就完全“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什么原因呢?

面对初露才华的孩子,方仲永的父亲不是马上延请名师,有针对性地培养;而是得意忘形,乐不可支,把方仲永当成“摇钱树”,带领孩子到处去给有钱人家表演做诗,以求得赏赐。钱倒是赚了不少,结果,却把一个很有才华孩子扼杀在摇篮里。

过分地吹捧会把孩子的才智扼杀在“摇篮”里

家长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仅仅是“才华初露”,与真正成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必须不断进取,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要时刻提醒孩子,正确认识、估价自己,戒骄戒躁,永不满足,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父母要当好孩子思想上的“哨兵”、“警卫员”、“领航员”。要是沾沾自喜于孩子的“一得之功”而不能自拔,那对孩子是最大的威胁,弄不好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比如,方仲永的父亲就是“罪魁祸首”。

有的“神童”,不仅一生在学业和事业上一无建树,甚至是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比如,宋朝著名的神童蔡伯郗,三岁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受到宋真宗极大的赏识,曾亲自为其赐诗:“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让他在东宫伴太子(宋仁宗)读书。但蔡伯郗却是不思学习,整天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昔日的才华荡然无存,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靠皇帝恩赏苟活了八十多岁,最终落得个潦倒终生。后世人叹之曰:“碌碌无为,乞食终生,三岁之‘神童’安在?”这种凄惨的结局,与过分吹捧不无关系。

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中国古代就曾出现过不少的“神童”(或叫奇童),从小就表现出了特殊的禀赋和非凡的才能。遗憾的是,最后成才者却是寥寥无几。

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人们“有情地捧杀”了。面对才华初露的孩子,家长不能盲目乐观。

父母要当好孩子的“哨兵”、“警卫员”、“领航员”

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清醒的父母做后盾。

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卡尔.威特的父亲,在小威特初露才华时,头脑就特别的清醒。小威特当时是相当的聪明,可以说是智慧超人。但父亲却非常忌讳别人称他儿子为“神童”。他自己也从不当面表扬、夸赞他的儿子。

有一次,一位督学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老威特虽然同意了,但他跟督学约定一条:

“不管考得怎么样,决不要当面称赞我的儿子。”

考试时,督学故意出了一些难题。然而,小威特解答得非常顺利。督学大为吃惊,禁不住脱口夸赞道:

“啊呀,他简直超过了我们的学者!”

老威特一听,赶快纠正说:

“哪里,哪里,这是因为儿子这半年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

督学紧接着又出了当时大数学家欧拉考虑了三天才做出来的一道题,小威特只用了一杯茶的工夫,又解出来了。督学更是惊讶不已,竞完全忘记当初的约定,激动地向老威特祝贺道:

“我应该说,你儿子胜过了欧拉!”

老威特更不高兴了,在桌子下面狠狠地掐了一下督学的手,脸色非常严肃地说:

“瞎鸟有时也能拣到豆粒,他这也是偶然的。”

就是这样,小威特在清醒的父亲教育和引导下,一直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做学问的锐气一直盛而不衰,九岁考上莱比锡大学,十三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被授予法学博士,并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

老威特对小威特的态度,很值得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的父母们效法。家长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有效地避免那些本来很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孩子们“夭折”,不使他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家长首先应当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荣誉和人们的夸赞,在任何时侯都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谨防“捧杀”。

育儿心得:当孩子犯错时


育儿心得:当孩子犯错时

在当下的社会中,孩子是家中的宝贝,哪个当父母的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是聪明、活泼、健康、自信的,自己却经常丧失准则地做错误示范,日积月累的惯性就会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孩子犯错就像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不断的学习和改正,以后就会轻松应对了。首先要先分清楚孩子的错误是如何形成的,有意还是无意识产生的,是好心办了坏事,还是家长错误地理解而导致的分歧的结果。不能不闻不问的就先进行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弄不清以后到底该如何做是对的。打了也白打,反而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犯错误一般有几种:

第一,无意识的错误。如果孩子还不认识到这是错的,只知道是好玩、有趣、有好奇心而弄脏或弄坏的话,就不要发脾气或惩罚,应该好好说明情况,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实在忍不住时,就要冷净一下。

第二,有意识的错误。有时就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或好心办了坏事。家长就要对其的行为多关心。使其下次少犯同类的错识。要让孩子在错误中获益。就像帮忙收碗筷,却打翻在地。

第三,无理的错误。为了发泄,报复或攻击谁,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协调不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要提醒孩子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不要去犯无意义的或低级错误。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表现不好,就是自己没教育好。其实也不然,再优秀的家长,有时对孩子却束手无策。

父母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需要自己的满足,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现在这个年龄要学会从错误中获益,学习社会规则和承担成长的责任。再长大一点,对道德、良知的培养,不能心急,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善良与懂事。

当宝贝遭遇挫折时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闷,情绪烦乱,行为出现偏差,甚至造成疾病。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不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家园共育《当幼儿园的规矩和家规冲突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狼和鹿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