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张表 作为家长的你都做对了吗?

幼儿园小熊你长大了吗说课稿 幼儿看故事 08-27

如果孩子懒惰,那可能是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如果孩子自私,必然有一个溺爱的父母;如果孩子喜欢抱怨,那必然有一个喜欢抱怨的家长……最近,一份名为《一张表说明孩子毛病背后的家庭教育》的表格在网上热传。虽然不知道出处,但专家说,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的确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表格有一定参考价值

近日《一张表说明孩子毛病背后的家庭教育》的表格在网络上热传,里面列举了17种孩子的表现,包括自卑、懦弱、喜欢暴力、不善良、不懂是非等。

而每种孩子的表现都对应一种家庭教育的情况,比如,孩子自卑和懦弱的表现,反映出父母之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另外,表格还分了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暴力型家庭教育结果、溺爱型家庭教育结果等多种家庭教育类型。

表格里孩子的表现是否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仙童家长培训学校的李洁说:“应该说这个表格所说的孩子表现和家庭教育对应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本反映了一些常见情况。”

家庭教育中切忌效果抵消

李洁举了一个例子,一个6岁的小男孩,妈妈对他的期望特别高,刚进小班,妈妈就让他去学珠心算,想让他成为一个小神童。后来看没有效果,又去学钢琴,学得不好,就对他又打又骂,结果孩子因为怕妈妈失望,反而越来越不自信,表现当然也达不到家长的期望。

有些家庭,平时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经常说“最好吃的给宝宝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婆婆舍不得吃,专留给宝宝的”等类似的话。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孩子拿着爱吃的东西出门,有的大人看见后和他开玩笑:“这么好吃的东西,能分给阿姨一点吗?”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要求,幼小的心里会“斗争”一下,家长肯定会鼓励孩子分一些给别人,等孩子终于下定决心时,“行,给你吧!”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人应该愉快接受并表示感谢,但事实上,通常大人会说:“宝宝,真乖!阿姨不吃,宝宝自己留着吃吧。”大人的这种做法,是和平时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的效果相抵消的。

儿童性格与家长有关

李洁强调:“应该正确看待这个表格,并不是说家庭中有苛求的家长就一定会让孩子出现自卑、懦弱的心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性情、习惯、情感等有重要影响,“家长在言谈举止中所传递的信息能被孩子感受到,并表现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

李洁表示,家长如何去正确对待孩子是有一个原则的。“先尊重客观看到的孩子的现状,基于这个现状去适度引导。”她说,在家长们心里往往对孩子有一个标准,并会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孩子,所以无法客观地看到孩子的现状如何,但这恰恰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

“家长要先去学习哪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李洁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很多家长都后悔了,因为没有早些看到这篇文章


看完了这篇文章的家长都说:它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翟老师希望,你看完此文后有所思有所收获即好。

好了,先来做道选择题吧!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小编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专家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一所小学校长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杨佩昌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说。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的话,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来看看这些!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区别,对照来看看,你属于那种?

普通家长:24小时寸步不离地围着孩子转,一点单独的时间都不留给孩子,也不留给自己

聪明家长:既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也以身作则,用心经营好自己

普通家长:更关注问题的结果

聪明家长:更注重起因和过程

普通家长: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

聪明家长: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家长:常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聪明家长:常说“再想想,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普通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

聪明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

普通家长:总是帮孩子解决掉一切问题

聪明家长:有时候允许孩子探索和犯错

普通家长:常说“别做这,别做那!”

聪明家长:常说“做之前先想想会是什么结果”

普通家长:试着去做好

聪明家长:试着自然一些、开放一些

普通家长: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老师,什么都懂

聪明家长:明白自己需要学习更多

普通家长: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聪明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更好

普通家长:要求孩子信守承诺

聪明家长:向孩子言传身教,示范如何信守承诺

必读:每次过年都有孩子中招!这些事情作为家长你注意了吗?


新年到,中国人的过年一向都是热闹著称,走亲访友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可是,有时候难免带着孩子出去,或者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总结了过年的注意事项,这些事情必须转发给亲戚好友们看看!

千万不要给孩子喝酒

中国人爱喝酒,有爱喝酒的朋友也总是要逗逗大宝,给他蘸点酒喝,有些长辈看了大宝喝一口小酒没有脸红,还开心的拍手,说终于把老杜家不能喝酒的风气改了,这简直太恐怖了对不对?你爱喝酒别祸害我家孩子啊,要知道小孩子可不能喝酒啊,之前有个孩子因为喝了白酒没救过来的事情大家难道不记得了吗?喝酒本来是助兴,千万不要变成扫兴啊!

多刺的鱼类吃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过年的饭局一般都比较热闹,人一多,家长就容易顾此失彼,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所以吃饭的时候,刺多的鱼类,尽量让孩子少吃,如果非要吃的话,特别是还不会自己剥鱼刺的孩子吃的时候,家长给剥好切块放在小盘子里吃。

粘稠装的汤圆等午饭晚饭不能多吃

过年后的元宵,家家户户是要汤圆的。大米做的汤圆等,记得尽量放到早上吃,如果中午晚上吃,极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肚子疼,过年期间医院虽然也有急诊,但是,过年跑医院总归不是特别好吧,所以尽量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注意一下。

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到了过年肯定是大鱼大肉,油炸食品特别多,但是孩子吃多了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所以一定要给孩子灌输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他只吃油炸类的食品,也多吃点青菜等调剂。

不要让宝宝边吃饭边看电视

放假了,宝宝也有时间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了。但是,爸妈一定要纠正宝宝的这个坏习惯。最大的危险是宝宝在看到特别高兴的情景时会大笑,如果口里还含有饭粒,就有可能呛住宝宝,严重的会造成窒息,威胁宝宝的生命。

合理安排上菜顺序

家宴上菜最好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如果是炒菜,先上咸口味的菜肴,这样容易吸引宝宝的食欲;先宝宝吃甜味菜,可能会让他失去胃口;油炸菜肴应安排在餐中或大菜之前,不然可能会减弱孩子的食欲。

注意合理饮食

春节免不了各种奔波和应酬,父母的生活规律难免会受到影响,出现熬夜起床晚的情况,宝宝的生活规律也随之被改变,吃饭也难免受到影响,变得不规律起来。宝宝饮食不规律会出现暴饮暴食、积食、肠胃不适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要维持宝宝正常的饮食规律,外出聚餐时,家长可用便当盒随身携带宝宝吃的饭食,或用其他食物灵活调整宝宝正常的进食时间。

孩子的这些行为你误解了吗


生活中孩子总是有大大小小许多“问题”,总是会受到大人们的“指点”。其中有不少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你我一样曾经历过的事情。下面这些事情你都误解过么?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所以有些家长更愿意对孩子实行“放养政策”,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