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篇文章的家长都说:它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翟老师希望,你看完此文后有所思有所收获即好。
好了,先来做道选择题吧!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小编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专家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一所小学校长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杨佩昌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说。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的话,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区别,对照来看看,你属于那种?
普通家长:24小时寸步不离地围着孩子转,一点单独的时间都不留给孩子,也不留给自己
聪明家长:既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也以身作则,用心经营好自己
普通家长:更关注问题的结果
聪明家长:更注重起因和过程
普通家长: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
聪明家长: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家长:常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聪明家长:常说“再想想,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普通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
聪明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
普通家长:总是帮孩子解决掉一切问题
聪明家长:有时候允许孩子探索和犯错
普通家长:常说“别做这,别做那!”
聪明家长:常说“做之前先想想会是什么结果”
普通家长:试着去做好
聪明家长:试着自然一些、开放一些
普通家长: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老师,什么都懂
聪明家长:明白自己需要学习更多
普通家长: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聪明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更好
普通家长:要求孩子信守承诺
聪明家长:向孩子言传身教,示范如何信守承诺
新年到,中国人的过年一向都是热闹著称,走亲访友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可是,有时候难免带着孩子出去,或者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总结了过年的注意事项,这些事情必须转发给亲戚好友们看看!
千万不要给孩子喝酒
中国人爱喝酒,有爱喝酒的朋友也总是要逗逗大宝,给他蘸点酒喝,有些长辈看了大宝喝一口小酒没有脸红,还开心的拍手,说终于把老杜家不能喝酒的风气改了,这简直太恐怖了对不对?你爱喝酒别祸害我家孩子啊,要知道小孩子可不能喝酒啊,之前有个孩子因为喝了白酒没救过来的事情大家难道不记得了吗?喝酒本来是助兴,千万不要变成扫兴啊!
多刺的鱼类吃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过年的饭局一般都比较热闹,人一多,家长就容易顾此失彼,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所以吃饭的时候,刺多的鱼类,尽量让孩子少吃,如果非要吃的话,特别是还不会自己剥鱼刺的孩子吃的时候,家长给剥好切块放在小盘子里吃。
粘稠装的汤圆等午饭晚饭不能多吃过年后的元宵,家家户户是要汤圆的。大米做的汤圆等,记得尽量放到早上吃,如果中午晚上吃,极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肚子疼,过年期间医院虽然也有急诊,但是,过年跑医院总归不是特别好吧,所以尽量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注意一下。
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到了过年肯定是大鱼大肉,油炸食品特别多,但是孩子吃多了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所以一定要给孩子灌输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他只吃油炸类的食品,也多吃点青菜等调剂。
不要让宝宝边吃饭边看电视
放假了,宝宝也有时间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了。但是,爸妈一定要纠正宝宝的这个坏习惯。最大的危险是宝宝在看到特别高兴的情景时会大笑,如果口里还含有饭粒,就有可能呛住宝宝,严重的会造成窒息,威胁宝宝的生命。
合理安排上菜顺序
家宴上菜最好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如果是炒菜,先上咸口味的菜肴,这样容易吸引宝宝的食欲;先宝宝吃甜味菜,可能会让他失去胃口;油炸菜肴应安排在餐中或大菜之前,不然可能会减弱孩子的食欲。
注意合理饮食
春节免不了各种奔波和应酬,父母的生活规律难免会受到影响,出现熬夜起床晚的情况,宝宝的生活规律也随之被改变,吃饭也难免受到影响,变得不规律起来。宝宝饮食不规律会出现暴饮暴食、积食、肠胃不适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要维持宝宝正常的饮食规律,外出聚餐时,家长可用便当盒随身携带宝宝吃的饭食,或用其他食物灵活调整宝宝正常的进食时间。
生活中孩子总是有大大小小许多“问题”,总是会受到大人们的“指点”。其中有不少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你我一样曾经历过的事情。下面这些事情你都误解过么?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所以有些家长更愿意对孩子实行“放养政策”,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