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好爸爸炼成术”到底有没有?

08-28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家有儿女:“好爸爸炼成术”到底有没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个暑假,随着二大电视台的热播节目。都在讨论关于“爸爸”的话题,譬如爸爸要多陪伴孩子,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谁更重要等等,我们很认同。但是,具体如何去做呢,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好爸爸炼成术”呢?

别着急,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人都称老李。这个老李,怎么说呢,是一个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中年男人,不用说,在家里那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而他的老婆呢,恰恰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女人该干、男人该干的事情,全都干了,而且干的很好。要说吧,他老婆肯定是一肚子怨言和不满,应该是一个怨妇的形象,而家里也应该是矛盾不断。可是,您错了,他们两个感情很好,家里也甜蜜得不行。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这是由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老李撞上狗屎运,娶了一个遍天下难寻的贤惠妻子。后来,听了他老婆的一席话,才明白并非如此,也让当时还没有成家的我,深深为之触动。

她说,有一次,我们家重新装修,在刷墙的时候,发现厨房门框上有一个黑黑的印记,我们都很奇怪,这印记是从哪里来的——在一次做饭的时候,我忽然一抬头,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老李虽然从来不进厨房,但又一个习惯,就是下班时买一包瓜子,当我在厨房里忙着做饭,他就倚着门框一遍嗑着瓜子一遍陪着我说话。久而久之,他的头在门框上就留下了这个印记。

她又说,人家都说,老李在家里就是一个甩手掌柜,都为我觉得委屈。但是,老李手懒嘴甜,整天把我哄得心情很好,我真的是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吃亏”。

这个故事太像是“读者”里的故事了,但就是这么真实地发生在了生活之中——就是这个平凡的故事,一直让我记到今天。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特别不相信哪种把“政治厚黑学”、“职场宫心计”等方法移植到家庭关系之中的。“结婚后千万不要主动做饭做家务,一旦做成习惯,就会做一辈子”等等,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自己的家庭并不美满——很简单,他或她,敢当着自己的爱人这么说吗?

每个家庭成员,需要付出的,是爱,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在一个家庭里,真的不需要讲谋略,使心眼,分清楚。天下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爱,从来都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每个家庭里适用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那种。

我们要做的,是爱每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他们都无可替代。我们也要给每一个家庭成员爱的机会,因为他们需要体验,爱的过程。

当爸爸笨手笨脚帮你择菜的时候,不要把他推开;当爸爸给孩子喂奶弄洒了的时候,不要埋怨;给爸爸和孩子相处的机会,让爸爸单独带带孩子……总之,我相信,每个家庭的夫妻走到一起,肯定是有爱的,那么,在家庭的生活中,为什么不把这种爱延续呢?

当我们有时候开始计较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对方的优点——就像老李的家庭一样——并且,把这种不可替代的优点,发挥出来。譬如,爸爸最适合的,是和孩子爬在地板给孩子骑,是带着孩子去草地上疯跑,是教孩子打篮球、踢足球,是给孩子画鬼脸胡闹……当然,我说的普遍现象,也有些性格比较内敛的爸爸,就适合给孩子喂奶、穿衣、阅读、画画……都是很好的。

是的,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老公”、“别人的爸爸”来要求自己的爱人;我们一定要坚信,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亲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到底有没有“天才儿童”呢?


父母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天才,但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的。

为了迎合父母想要培养“天才儿童”的心理,市面上各种学习啊、训练啊、书籍啊,就连玩具都和“天才”挂上钩了,叫做“智力玩具”。

那么,智力玩具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否有效?

反正不会有害处,除非是孩子由此受到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但是,智力玩具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大多数专家认为环境与遗传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你怎么培养,不可能产生第二个莫扎特。

就算真能培养出“天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很重要啊,非常聪明的小孩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当他们的父母自喜得意时,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许是很棘手的。

朱迪?加尔布雷思在她的《天才儿童生存指南》一书中,列举了天才儿童的八大弱点,包括“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缺”,“我们离父母的要求太远”等。

专家认为父母诚实坦率地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一起解决碰到的问题这很重要;父母应诱导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应对他们要求太多。

幻想对孩子来说犹如音乐课一样重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天才儿童学校的负责人切维?马丁说:“我们所要的努力是教育父母设法让孩子玩得更好些。”(果真有天才儿童学校~)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天生高智商的孩子,许多专家认为天才儿童应得到特别培养,但也有人担心这些智力超群的儿童如长期与同龄人分离。

如送往特别的学校进行特别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那些早年被贴上标签认为是神童的孩子,容易对前途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由于智商高而打保票认为将来一定会成为什么什么,往往会造成悲剧。

在学龄前儿童中搞智商标准更为有害。因为这种智商测试并不可靠,智商高固然可以说小孩聪明伶俐,但智商低,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小孩在测试时紧张引起的,或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造成的……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天才儿童”呢?

许多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老师告诉家长:“凭自己的直觉”。

虽然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才能会估计过高,但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另外,也有些基本的衡量标准,这些儿童往往具有特别的好奇心、掌握丰富的词汇等。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到了4岁还不会计算,也不要沮丧,即使是爱因斯坦,他小的时候也被认作是智力迟缓的孩子,只有他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教授”。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


幼儿园的开放日,到底有没有用?上周四,**所在的班级又举行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样的开放日,我曾经参加了2次,但是感觉效果都不是很好。

第一次参加开放日,是在**才上幼儿园大概2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上。孩子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当家长们进入教室以后,孩子们大都会缠着家长,要家长抱,或者让家长陪着做各种活动。一旦家长拒绝,那么孩子大都会以大哭来表示不满。因此,第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到处都充斥着孩子的哭声。还有,就是到中午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让家长走。本来我还打算让**继续留在幼儿园,可是,大部分家长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哭叫,都把孩子接走了,我也只好把**带回了家。

第二次家长开放日,是大概在**上幼儿园半年以后了,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那次的开放日给我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很多小朋友都可以自己玩儿,但是还是有**以及个别的小朋友一直要缠着家长,我也不好当时老师以及其他家长的面训斥她,只好尽量依着她。到外面活动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跟着老师操或者其他的运动,只有**,老师让干什么都不干,只是盯着我,生怕我跑了一样。感觉颇为郁闷!中午还是一样把**接回了家。

上周四是我第三次参加**的家长开放日。这一次,**表现还不错,不再缠着我了,可是,给我感觉是这样的家长开放日还是不好。记得他们的班主任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过如何刷牙以后,就开始让小朋友们自由活动,**选择去小舞台玩儿。说是小舞台就是有一些小孩子可以玩儿的乐器,然后老师给放上音乐,小朋友就可以自由地跳舞。**开始拿了一个米老鼠的面具,可是一直没带好,然后就被她们的一个老师给拿去了,但是却没有帮**戴上,而是给另外一个小朋友戴上了。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无心还是有意,反正,**因此而不开心了。她闷闷不乐地站在一边,什么也不玩儿,我劝她也不行。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过来,问**怎么了?**也不说。我说:“可能是因为没戴着面具吧?”我没有说那个老师把**拿的面具给别的小朋友戴上了,怕给**带来更不好的影响。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劝解下,**去手工区做手工了,还好,没有再不高兴,但是,她却拒绝再去小舞台玩儿了。

这期间,孩子们喝了一次水,一次奶,老师还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各自活动,**留在了阅读区。我发现,在老师给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少有老老实实坐在那的时候,总是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到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会儿又坐到地下,反正一刻也不老实。

再后来,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出去活动,先是做操,然后自由活动。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还比较长,小朋友们都玩儿得很开心。**也开心地到处跑,玩儿滑梯,扔沙包,滚呼啦圈,反正是让小朋友们都运动了起来。唯一的遗憾是,他们活动的地方阳光比较少,都被前面的楼给挡住了。

时间过得真快,眼看着又到了午饭时间。**估计知道我要走了,就跑过来和我商量,说她想回家。我劝说**:“**,你看你下午还有英语课呢,如果你不去,你们老师肯定要想你啦。老师会说,咦,怎么回答问题特别好的那个**怎么没来呀?那我这贴画发给谁呀?(他们上课,老师都会利用贴画来鼓励小朋友回答问题,有时候**回家胸前会贴好几个贴画。)”看来我的鼓励很起作用,**开心地和老师进了教室。

晚上,我来接**的时候,老师和我表扬**:“今天**表现得特别棒,中午没哭。(看来肯定有小朋友哭了)而且晚上吃饭也吃得特比好。”我趁着**换鞋的时候,悄悄地问老师:“是不是**平时上课也不认真呀?上蹿下跳的。”老师说:“没有哇,**平时上课可认真了,如果心情好的时候,就数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大。”我一听,放心了。

总体来讲,我认为其实开放日的意义不是很大。幼儿园的本意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状况,可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不是哭,就是闹,或者是不认真上课,可能到给家长多添了一份担心。其实平日里,教师多增加点和家长交流的时间,让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拿出半天时间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孩子的表现都和平时不一样,幼儿园还是要多注重平时和家长的交流,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家庭教育:我家有个好爸爸


我家有个好爸爸

妞爸是大学老师,可我觉得他不去当幼儿园老师真是太可惜了!育儿方面我竟然是跟在他后边学的,汗颜啊。

婴儿期:他超级喜欢小孩,娃还没出来的时候他就研读定本的《育儿百科》和西尔斯的育儿书,有了妞之后更是每个成长阶段都去翻书先预习,做到对孩子的发育情况胸有成竹。妞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太小太轻了,外婆和奶奶都不敢碰,说像小猫。爸爸毫不犹豫第一个抱她,还屁颠屁颠跑去找护士学习换尿不湿和护理知识。虽然唱歌很难听,却也硬着头皮唱给妞听,妞也就勉强听了。妞爸坚持在妞三个月的时候声称她的眼神开窍,已经可以明白大人讲的话,我是不信,但直到现在他都坚持这个观点。他呢,总觉得自己的娃最好,也总是给足了鼓励和表扬。

幼儿期:每晚洗过澡之后,妞爸就会带着妞读卡片,从妞能坐起来之后,就会坚持带她认卡片,中英文都念。起初,妞睁着懵懂的眼睛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时不时给他两巴掌。现在妞上了幼儿园,每晚自己抱着一摞绘本过来要求我们讲,也算是培养了一个阅读的好习惯。妞爸在零食上控得特别严,最近才开放同意吃糖,所以妞在口福方面肯定比同龄孩子悲惨一些吧。妞上了美术兴趣班之后,一直提不起兴趣,很惫懒,妞爸就画了各种她喜欢的人物(比如孙悟空、小白兔拔萝卜、河马)逗她开心,顺便趁她高兴时,带着她一起把每次美术作业给做了。他并不擅长画画,每次都是手机上找个图片现场临摹,但是画的很认真,而且基本上执行力妥妥的,孩子很满意。看到爸爸如此努力,妞现在已经完全接受美术课,上课积极,回课也不用我拿戒尺等候了。

每年寒暑假,爸爸都和妞朝夕相处,带她动手做实验,给她讲一些科学知识,给她上点规矩,所以每次假期我都能感受到妞的明显进步。

妞爸虽然爱孩子,但绝非女儿奴,比如,他从来不喂饭,不管妞吃饭如何慢如何不走心,他都只是语言上教导,从不喂饭,如果再不好好吃,没收碗筷等下一顿。孩子也是很精的,知道此路不通,被狠狠治过两回之后,从此不要喂饭。

妞和小伙伴玩滑板车一直是最后一名,哭着找我们说滑不到第一,妞爸跟她说:“我不要你当第一,比不过别人没关系,但是你要很努力,要真的很努力就行了,你是最棒的。”

妞爸对妞大部分时间很包容慈爱,但原则性错误(比如妞毫无道理地胡搅蛮缠大哭大闹要求家长去办不可能的事)的时候一定狠批,绝不纵容。但是每一次痛批之后,等妞完全能冷静下来之后,他会再和她平和地沟通刚才发生的事,他让孩子明白:他的批评,对事不对人。

晚上妞睡了之后,妞爸一定可劲儿刷手机,但陪着孩子的时候则一定不看手机,除了接电话,谁的微信也不回。

我非常庆幸小妞有个好爸爸,在成长的道路上亦师亦友。

育儿观念:浅谈家有儿女如何养


育儿观念:浅谈家有儿女如何养

接到xx幼儿园通知要求家长朋友们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不禁让我挠了挠头,毕竟教育的话题太广泛了,也是让历代人们纠结的问题,所以我也只能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拙见,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家长朋友及老师们批评指正。

我家儿子叫戴阳阳,今年四岁了,就读于西园幼儿园小二班,自我感觉还是比较聪明的(嘿嘿,有点老戴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了!),有些问题只要对他讲一讲,他就能像小大人一样似的明白了,同时他也像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个性比较强,比较倔,下面我准备从六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育儿感受。

一、激励式教育同惩罚式教育相结合。

我们大多数家长可能都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成长起来的,现在为人父母后,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快乐的成长,而选择采取了激励式教育,我本人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但激励子女不等于毫无原则和溺爱子女,激励式教育也应同惩罚式教育相结合。

我理解的激励,是对子女的积极行为予以肯定、对子女的弱项和短板予以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举例说明:例一、阳阳曾经对自己的零食看的比较重,别人要是吃他的零食,他反应比较强烈。后来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经常有意识的让他把零食拿给爸爸、妈妈吃,他给我们吃后(一定要吃掉,否则时间长了以后他会知道你是故意逗他的,失去了意义),我会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夸他“阳阳给我的零食真好吃!阳阳真是好孩子!真乖!”这时候他会高兴的又蹦又跳。再慢慢的把对象扩展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戚朋友、小朋友及陌生人,现在的阳阳经常会主动把零食拿出来同大家分享。例二、阳阳早上起床是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以前他经常赖床,屡屡最后是被我们硬性地拽起来哭哭啼啼的去上幼儿园,这样子搞得他可能一天心情都很糟糕。后来,我们改变了方法,以穿衣比赛的方式让他起床,清晨闹铃一响,我就会对他说:“阳阳,我们要起床了,让妈妈当裁判,看看谁能以超级无敌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好嘞!他会一骨碌爬起来,穿衣起床,边穿衣服边对他妈妈大喊:“妈妈,妈妈我穿不好毛衣,快帮忙啊!爸爸马上就赶上我了!”当然,我也刻意的放慢了穿衣速度,有时又装作要赶上他的样子,一家人就在这样快乐的氛围下起床了,获胜的他会得意地向我做个鬼脸,我则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对他说:“明天再来比一比!”

所谓惩罚,就是给子女划出“红线”,树立规矩,越过“红线”必然就要付出代价,接受惩罚,毕竟小孩子的身心还很幼小,对事物好坏和外部风险缺乏足够正确的判断性,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朋友来为他们来塑造,当然惩罚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可以适当体罚、或不给他看动画片等等,在惩罚之前,也要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即“军事缓冲区”,若他及时改正则免于惩罚,否则,必须惩罚。举例说明:一天晚上,睡觉前,我喊阳阳过来刷牙洗脸,可是他还在地板上玩玩具,我又对他说”宝宝,已经很晚了,要睡觉了,你不刷牙,小细菌和小虫子会把你的牙齿都咬坏的,以后你就不能吃好吃的了!快过来刷牙!(虽然略显啰嗦,但一定要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嘛!阐述刷牙的必要性!),可他依然头也不抬说了一句:“等一会儿!我还要玩一会儿!”“不行了,你已经玩很长时间了!现在我很生气了!我数三个数,请你马上到我跟前来!否则,我就要打你的屁股了!一、二、三(表明自己的态度,并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即“军事缓冲区”)”当我数到三时,他依然没过来,于是我在他的屁股上打了几巴掌,他看似委屈的哭了,我对他说“我打你之前已经给你讲过道理了,并且又给你三个数的时间,可是你不理睬,是你逼我出手的!”这里我要补充以下,我不是提倡家长一定要使用暴力,也可以使用没收他的玩具方式等来代替,但一定要有所体现,其实,他也在试探你的态度,如果你没有遵循自己的原则的话,他下次会更加有恃无恐,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几次后,我基本上还没开始数数时他就立马改正了。

二、父母是子女的终身老师。

在子女面前,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你的做法是直接影响到子女对事物的看法,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没理由要求子女必须做到。记得一次阳阳在看电视,我让他把电视机关上,休息一下眼睛,他有点不情愿的关上了电视,可当他一回头看到我正在用手机上网时,便对我说:“爸爸,你不是让我关电视保护眼睛么?为什么你还在玩手机,嗯?”此时我想了一下赶紧把手机收了起来对他说:“宝宝批评的对,爸爸错了!爸爸向你学习,保护眼睛。以后你也多监督爸爸!”我曾经听过余世维博士的讲课,对他讲的一个案例影响很深刻,他说他曾经在新加坡一个超市购物时,发现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把一个小汤勺弄到地上摔碎了,余世维便留心看他如何处理此事,只见小男孩跑到收银台喊来收银员并把钱赔偿给了超市后才继续购物,而在国内超市他也看到过类似的事情,那是一个爷爷带着孙子在超市里,孩子拿起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可爷爷却匆匆的拉着孙子走开了。可想而知,后面的孩子若独自面对同样的事情能像前者一样处理么?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子不教父之过还是有道理的!

三、动画片是儿童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以前我对动画片没有过多的关注,直到一次阳阳在同我做游戏时说道:“我同你拼了!我要杀死你!”我当时一惊,忙问他是从哪里学的,他在我的追问下告诉我是在“迪加奥特曼”动画片里学的!从此我再也没让他再看那部动画片了,并刻意地让他看一些好的动画片。家长一定要帮孩子选择好动画片,尤其现在电视台里的动画片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甚至24小时都有放映,我们千万别以为孩子在那里安静地看动画片没打扰我们就没事了,一定要帮孩子把把关,一部好的动画片可以让孩子获益匪浅,我推荐2部动画片可以让孩子们看看,一部“巧虎”、一部是“爱探险的朵拉”,这些动画片都可以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片时学到很多知识,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似的教育。阳阳在这些动画片里学会了不少好习惯、也学会了不少汉字、数字、甚至英语。当然了,看动画片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一集,毕竟保护视力也是很重要的。

四、进行亲子阅读或游戏。

我们这代人经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忙工作、忙事业、忙生意,经常忽略了同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其实这是很可怕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孩子们离你的距离越来越远,突然有一天你会感到孩子长大了,你再想抱抱他却已经抱不动了。所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哪怕只有半小时,陪陪孩子做做游戏、聊聊天、读读故事,孩子和你都会感受到幸福!记得在西园幼儿园参加家长日活动时,看到了刘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阅读时我很受启发,回来后我也经常在睡前拿本儿童书让阳阳边看图边发挥想象,让他自己讲里面的故事,偶尔我会提醒他一下,最后我再认真的把那本书给他念一遍,边念边用手指指着书里的汉字,他看着看着就认识书里的一些汉字了!同时也增进了我们的感情,只是我也是由于工作原因陪他的时间并不多,这方面今后我还要努力!家长们可以把一些知识融在游戏和阅读中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可以选择“兴趣班”但不要参加“培训班”。“不要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句口号已经喊了不少年了,我们很多家长朋友也确实在这么做!实际上这句话本身就不对!很多事情是不可以强求的,比如说富二代、富三代、官二代、官三代,这些是我们多数老百姓无法比的,按照上面的逻辑也就是说我们的子女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已输在了起跑线上!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有些家长朋友热衷于给孩子们报各种“培训班”!硬性的让孩子学习各自技能!甚至不惜用鞭子来威胁!这种理论我可以给他总结为“强逼等于自愿”(这是我中学数学老师经常说的)!我觉得不可行,其实我们家长朋友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常常埋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给了孩子学班了!可他们还不领情,还跟我闹,我这不都是为了孩子的就业和未来么?我错了么?”我想说“对!你错了!孩子的品格和身心塑造才是第一位的!四、五岁的孩子是最天真烂漫的,别让快乐的童年成为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至于就业问题嘛,从2013年起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显现,劳动力已出现逐年下降趋势,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到我们子女就业时,不是企业招他们,而是他们挑企业了!所以家长朋友们,让孩子们快乐的玩玩吧!当然我不反对参加“兴趣班”,所谓“兴趣班”就是孩子感兴趣并觉得是一种快乐的班,阳阳也参加了一个“讲故事班”,因为他喜欢听故事,有一次我把他带到卢老师的“讲故事班”试听了一堂课,结果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因为卢老师讲课诙谐幽默,同孩子们打成一片,整个上课过程都在快乐中进行,丝毫感受不到那种传统教学的压力,下课后阳阳非缠着我给他报名,这一切都在他自愿的前提下,一个学期后我故意逗他“卢老师的班我们不学了呗!每个星期天都要去,不如我们在家睡懒觉呗!”他一听急了:“不行!不行!我就要去讲故事!我就要上!”于是,我装作很不情愿的样子又给他报了一学期。如果有一天,他要是不感兴趣了,我也不会勉强他的。

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有条件的话出去旅旅游,再或者周末带着孩子逛逛公园、爬爬山,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的阅历丰富他们的知识。阳阳的爷爷经常带他去野生动物园玩,时间长了,他对里面的动物了如指掌,有些我都叫不上来的动物竟然他能说出来!还有,去年我带他去了一趟北京,逛了逛故宫、颐和园等,以后电视中放一些宫廷剧他竟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下半年我带他去了一趟南京(趁着他不要门票多出去溜达溜达!),游玩之余我还带他参观了一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认真地看着、认真地听着!回来后,他有时看到抗日影片,他也会义愤填膺地说“日本鬼子是坏蛋!中国要打败他!”这些知识远比书本上更丰富、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综上所述,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育儿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现,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和老师们给予我意见!

《家有儿女》中的十大教子误区


《家有儿女》因其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新颖积极的教育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三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也给了我们很多教育的启迪。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此剧也存在一些教子误区,给大家一些警示:

1、双重标准

夏雨:只许姐姐放火,不许弟弟点灯!夏东海:不准乱改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夏雨:“但咱家只有姐姐没有州官!”

《家有儿女》中妈妈刘梅更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姐姐夏雪,上面那段对话就是父母偏心所致。一样的情况,妈妈却不惩罚姐姐,只骂两个弟弟,让孩子们觉得非常的不平衡。

虽然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中间,父母和孩子也一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切不可只骂孩子,不顾及自己的行为。

2、无视孩子的努力

刘星和小雪都趴在饭桌上睡觉,这时刘梅过来,拽起刘星的胳膊。刘梅:你看看表,这才几点哪,就睡了。刘星:我昨晚上没睡好。刘梅:又玩游戏机了吧?刘星:没有。刘梅:那就是上网玩了吧??刘星:没有。我想关于考试的事呢。刘梅:考试的事?你考试又没及格?刘星:还没考呢!刘梅:那就是想想怎么作弊?刘星:你怎么老把我往那坏处想啊!!刘梅:让我往好处想你也得给我机会呀!

不仅是表扬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所以他不可能任何事都做的尽善尽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看重的是他在做每一件事上付出的努力和对待事物的态度,而不要把结果看得很重,当然成功可以强化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再接再厉,可当结果不理想的话,家长应做及时的心理疏导,让孩子认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在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远比得到结果有意义。

3、喋喋不休

电视剧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从一进门父母就开始唠叨,孩子关了门去学习,他们还在紧闭的门前喋喋不休。刘梅就是这样一位颇有点神经质的家长。

有的父母习惯于不停地向孩子发号施令,或是叮咛再三,或是详尽安排子女生活的细节,不让子女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不停的重复,发号施令,并不一定会引起孩子的注意,甚至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4、越俎代庖

当小雨为了报复刘星让自己多喝了半杯牛奶而尿裤子这件事时,就给刘星的鞋里倒牛奶,刘星回来后,妈妈怕他揍小雨,准备干涉。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都会越俎代庖,想要帮助孩子解决,其实这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首先家长的解决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另外也不能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夏东海在这部电视剧中一直扮演了一位非常睿智的父亲,其中有一集是刘星要和爸爸联机打游戏,爸爸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为了达成目标,刘星做了许多协调。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非常强的沟通能力。

学会等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5、威胁嘲笑孩子的过错

有一段时间刘星迷上了看恐怖片,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上都不敢去上厕所,妈妈对此嗤之以鼻,并责备他活该。而爸爸故作对刘星的恐惧不当一回事,还在谈话中巧妙地融入了鼓励的话,终于,刘星慢慢摆脱了恐惧的阴影,这体现了心理咨询中的合理诱导,助人自助的办法。

合理诱导还有一点是要不断启发孩子,让他发现自己思维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样,研究表明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别人告诉的要印象深刻。

6、随便蒙骗孩子

妈妈帮小雨照看小雨从朵朵那儿借来的小黄豆(一只小鸭子),但不小心把小黄豆弄丢了,妈妈起初想到一个办法,找了一只差不多的小鸭子代替,想蒙混过关,可后来还是被孩子发现了,让小雨很伤心。后来妈妈答应一定找回小黄豆,找了很多地方,最后终于找到了小黄豆,也为小雨上了诚信这一课。

家长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你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守信用的人,但如果家长由于工作忙而忘了自己向孩子许诺过的事情,孩子也会认为言而无信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就是他们的榜样。

7、吹毛求疵,要求完美

《家有儿女》中姐姐小雪的成绩出色,无论是考试,还是比赛,一直都是第一名。父母也把她捧为弟弟们学习的榜样。于是性格越发要求完美。结果高考填志愿时,只写了一个学校,但是,她却意外落榜了,她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父母对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有的家庭,无论孩子表现如何出色,都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会反复强调“下次要更好”。

过大的压力导致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情感上的扭曲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具体规律,无疑与父母的期望相背离。?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子女,通常会不停地对自己有“新要求”,不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更不懂得对别人的“瑕疵”给予包容和理解。

8、不顾原则,有求必应

这个重组家庭刚刚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小雪对新妈妈很抵触,于是刘梅就想讨好小雪,对于夏雪的要求可以说是不顾原则,有求必应。甚至将整个家变得像动物园一样。

有的父母为了成为子女心中的“好父母”,不惜对子女千依百顺,甚至对子女很不合理的要求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任性跋扈,易发脾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这其实是害了孩子。

9、不尊重孩子的意愿

刘星不喜欢喝牛奶,他的鬼点子多,设法逃避喝牛奶,有一天他趁小雨上厕所就把自己剩的牛奶倒进了小雨的杯子,小雨由于喝多了而尿了裤子,他要报复刘星,把刘星剩的牛奶倒进了刘星的鞋里,最后两人产生了矛盾。

人们往往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孩子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同的孩子的口味是不同的,喜欢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统一要求,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10、不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九十二集《我有我美丽》,小雪不喜欢穿校服,因为她觉得全校学生穿一样的衣服,完全不能体现个性,可这又与校规相违背,她的父母亲首先接受了她的想法,在15、16岁的年纪,正是爱美、追求独特个性的年龄,最后采用了孩子都能接受的方法。

好妈 妈是怎样炼成的?


好妈妈是怎样炼成的?《妈妈课》这本书是韩国畅销书No.1,是风靡亚洲的“妈妈智慧”之道。令人惊奇的是作者-智光大师,他是一名男性,并且自己没有子女,看书之前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怎样写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一页一页去看,才发现原来从大师的眼里竟然看出了平常人也许不会注意的一些小智慧。

全书一共分为四章:对孩子的爱因时而异;父母的品性会遗传给孩子;课业负担会压垮孩子;父母与孩子共享幸福的静心大法。最后结束语也很经典,妈妈幸福了,孩子才会幸福。

父母无法战胜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们都困惑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是家长,明明应该在孩子面前有威信,让孩子时刻都听自己的,可实事上却不是这样的,往往在与孩子的争斗过程中,以父母完败而结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难以割舍,总是在孩子的坚持与固执中败下阵来。孩子赢还是父母赢都不可取,可取的是双赢。这就需要智慧,慢慢一起往下读吧。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在孩子的眼里有时候他们却不需要父母的爱,说他受够了?那便是父母爱的方式不对。妈妈你认识到了这一点吗?

对孩子的爱要从怀孕就开始。现在很多情况是这样的,做父母的还在谈情说爱的阶段,但一不小有了孩子,在胆战心惊与父母的干预下迅速结婚生子,自己都还是个孩子,还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还有一些人夫妻感情变了,或一方有外遇了,希望生个孩子来维系夫妻关系;当然也有许多是不要孩子,因为传宗接代给老人交代而要了孩子,这些情况之下,父母根本没有全心全意地对孩子付出真爱,那孩子在妈妈肚子里也就感受不到爱和温暖,孩子生下来之后性格大多孤僻不好。所以请妈妈们在决定生孩子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全心全意地期待着孩子的降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妈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爱孩子。幼儿期,因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的心性的形成来自于母亲的爱。“三岁看第,百岁不改”,所以这个时期,妈妈至少要抚养孩子到三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与心性。

而青春期的孩子,情感与思想都逐渐以自我为中心,呈现多样性,这个时期也是最会叛逆与父母作对的时期。这个时期,父母能做的便是守护,让孩子自立,自己去吸收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他们会自己慢慢长大。

成年后,孩子学会了自立的本领,需要走出父母的怀抱,去走自己的路了,往往这个时候父母会患得患失,但其实父母能做的便是成全,冷静地爱,让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要给孩子画地为牢。父母总是希望子女才貌双全,可以当成自己在同事在朋友面前炫耀的物品。所以为孩子有些炫耀的资本,做父母的就把孩子送到一个又一个课外辅导班,奥数班、舞蹈班、钢琴班、跆拳道班等等,恨不得孩子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实际上呢,大多孩子因为这些而叫苦不跌,渐渐叛逆,反而迷上游戏或跟社会上的坏人在一起。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希望能更自由,轻松地学习与玩乐。

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全心全意地真心。孩子不能全能,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朝着妈妈的心中所盼望的方向成长,有时候他会犯错,有时候他在某方面比不上别人,如果这时候妈妈表现出讨厌的情绪,对孩子的打击是无限大的。“即使你说话结巴,妈妈也会爱你的”“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认为你不对,妈妈也会爱你的”“你残疾也好,成绩差也好,惹事生非也好,妈妈会一直爱你”,这才是妈妈应该有的真心。

切勿因孩子产生负担。父母每天念叨着子的未来怎么办?或这孩子老是惹事,以后怎么会有人喜欢他;这孩子成绩这么差,以后考不上大学,没有出息怎么办?孩子这么胆小,以后怎么走出社会?太多太多的怎么办,表面上是在替孩子着想,实际上无不是感叹自己的不幸。这样,孩子便有可能因为父母的抱怨而自暴自弃,走向更危险的深渊。父母应该做的便是放弃对孩子的期待,为孩子的一点点进步感到骄傲。

孩子幸福了,妈妈才会幸福;其实反过来,妈妈幸福了,孩子才会幸福也是正确的。妈妈们必须经常学习,给自己的心灵灌输营养;从今天开始试着精心打扮自己,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爱自己,也把这种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让家人都感受到你的妈,这个家才真正地幸福完美。

《妈妈课》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完能让人觉得平静,温和。静下心来去反省自己在育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做得不对或不够好的地方,以后纠正过来,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自己也会更快乐。

家长课堂:你有没有尝试崇敬儿童?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没有必要的启蒙,就是好的教育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反而将不好的教育认成好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家长上面,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改变得有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在理解、掌握好的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空白,甚至背道而驰。只有这样,才能放下架子,将心抽空,然后才能从零起步,重新学习,才能听得进好的意见和建议。

1.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但怎样帮助呢?这就像有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孩子像一棵幼苗,很无助,要是成人再给他脸色,给他打骂,就会加倍无助。所以,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希望,要成为一把火炬,在孩子心中燃起希望。

怎样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家长就是这个力量的源泉!怎样成为源泉呢?比如农民,如果一点也不了解庄稼的特性,本来二月份下种,三月下了;本来出苗之后三十天锄草,第二天就锄了……你下了最大的功夫,给它施肥,给它呵护,它还是长不好,甚至死了。你气得破口大骂:怎么搞的?我对你这样好,为什么不好好长啊!这个农民是不是力量的源泉呢?不是,他是破坏的源泉!对人的教育,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像农民清楚庄稼一样清楚人的特性,清楚他的精神世界,不然,你怎能成为力量的源泉,又怎能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呢?

怎样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长机制之上的。每个时期,每个环节,你都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并非只把你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了就是教育,并非只会说“孩子,走路要慢一点,坑坑洼洼会把你绊倒”“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小路上有坏人”“喝水要喝开水,别喝生水,喝了生水会拉肚子……”就行了。要是人的一生中一次生水不让他喝,他从来不知道喝了生水会有什么反应……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对待,从没有实体化的过程,你说他的眼睛能不迷茫?他那双迷茫的眼睛里又怎能现出光明呢?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有着整体的计划,对家长也是这样,是与孩子的培养同步进行的,也有整体的计划。

家长沙龙一般是一月一次。刚开始时,主要是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孩子,明白孩子心灵与身体一样,都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这个法则不受成人左右,不要以为你想让孩子怎样孩子就能怎样。后来就讲教育学,再后来,进行艺术欣赏。

2.无法遏止的动力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是由内在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他们是怎样让自己发展起来的呢?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就是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这个时期就叫敏感期,它被一些教育家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助力,它有许多个阶段,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这只是大的分法,每个敏感期里又可以分出许多阶段,比如感官敏感期里还有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等,文化敏感期里有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等。

孩子进入敏感期,吸收遇到的所有事物,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个部分。比如孩子处在“对细小事物敏感期”时,如果父母不给他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甚至认为无用而强行打断,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心粗如筛,成为“马大哈”;进入“对大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眼光狭窄,成为“小气鬼”;五六岁的孩子处在“婚姻敏感期”,如果遭到了破坏,长大之后就不会做男人或女人,组织不起幸福的家庭。

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大学生大多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

而大多数教育者(尤其是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遵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皮亚杰也把孩子的精神成长划分为许许多多的阶段,处在某一阶段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特有的认知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定,教育者必须清楚这一点而因“时”施教。他指出: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用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只能暂时优秀,一旦遇到挑战性问题便会自行崩溃。过分强调阅读和书写以及言语应答只会用虚假的理解来掩盖根本的困惑。

孩子刚出生时,第一个敏感期就是嘴,嘴的吮吸。他不清楚自己还有别的,只知道有一张嘴。碰到乳头,就开始吮吸,这是天生的反射,由这个反射孩子开始了用他的感觉器官认识周围的世界。因为在这个时期,他的大脑里还没有储存下作为一个人的经验和关于事物的信息。所以大自然安排人类从一出生起就先用他们生命中最需要的器官——嘴巴来进行工作:从一出生,人的嘴没有经过学习就会吸吮;紧接着由于嘴的敏感需求,儿童开始用他们的嘴巴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由于手拿到东西送给嘴巴去啃,儿童逐渐习得了使用自己手的模式。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嘴的工作之后,嘴唇不再变得那么敏感,儿童的注意力转向了手,于是手变得敏感起来……接着敏感的是腿。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口、手、腿的敏感期。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光习得使用自己肢体的能力,还为大脑收集了事物的信息,同时使自己的大脑工作形成了模式,使心理走向成熟。人类的发展无论高低都不外乎延续着这一模式。了解并认同这一模式,我们就会了解并信任儿童,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定是人类发展所设定的模式,这就叫信任儿童。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使用的模式是否与我们的童年相似,但这都不太重要。只要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按照人的机制在发展着,我们就敢于给我们孩子发展的自由,敢于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样子。

3.学会倾听

这样看来,孩子似乎跟我们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我们的行为是在使用能力,而儿童的行为是发展和创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必须像崇敬大自然那样崇敬儿童,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把儿童作为上帝那样去敬仰,而是要像科学家对待他们的研究对象那样给予尊重和观察了解。儿童是一个有思想有感受并且需要表达自己的动物,需要我们成人无私地关怀他们,并帮助他们成长。这个关怀的一部分就是要学会倾听儿童。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的诉说是什么样的。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成人是不给儿童诉说机会的,而且我们认为诉说就是讲述。但儿童的诉说却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用纠缠成人来诉说失去了安全感;用发脾气诉说自己被干预的烦恼;用不停地索要物质诉说自己精神的空虚;用尿床和夜惊来诉说自己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如果我们成人不懂得这些孩子的诉说形式,就无法倾听孩子。成人是需要被倾听的,孩子则更需要被倾听。有人说,没有什么比让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因为这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孩子说话时需要有对象的反应,这时就需要我们成人给孩子以发展的配合,来使孩子发现他的诉说对象的反应与他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孩子童年时,需要与成人分享他们的心灵。如果成人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与儿童分享,就会觉得他们那些心灵的表白显得唠叨和幼稚可笑,很难使成人集中精力坚持去听完他们的讲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听众的成人会想办法打断孩子的诉说或转移话题。《窗边小豆豆》之所以感动了那么多人,就是教育者对儿童的那份理解和尊重。在那本书里,小豆豆在老校长的倾听下,竟然连续讲了4个小时。那次成功的倾听,让小豆豆感到自己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在这之前,小豆豆虽说性格开朗,但她总是隐约地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仿佛她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而在得到老校长真正的倾听之后,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她甚至在心里幻想“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被倾听的效果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无论是从前,还是这以后,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而且,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这个经典的例子,是孩子需要被倾听的最好的证明。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


保持孩子的野性,教育到底有多难都在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野性教育,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以法官自居,以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片面强调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话到底是不是该听,孩子犯了错总是要去惩罚一番,感觉不惩罚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平时白天上班都是由**奶在照顾**,这几天清明放假重任则落到我的身上,一直以来我都在**奶那里吹着风,教育孩子要保护她的野性,**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都说淘气的孩子才聪明,她想玩什么都尽量别去阻止她,给她一个善于发现和探索的空间。

原来理论对于每个妈妈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行动起来却是如此地艰难。我只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放假这几天正好店里的朋友有事不能来,我就把她带到店里玩,她很喜欢一个人跑到玻璃门前跪下来,可能是对那么大一个透明物体很好奇,先是用小手去抚摸,不过瘾又去用舌头去舔,看着她对玻璃的那一份柔情我都有些陶醉,可是她这几天得的痢疾就是脏东西进入口中而引起的,就走过去把她抱起来不让她去舔,毕竟路边车来车往灰尘太大了。但是她却执意要去,我指着玻璃问她:“**你说玻璃巴巴(脏的意思)不?”她不加细索的说“巴巴”,“巴巴你为什么还要去吃呢”?

其实才1岁多的孩子她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她只是看着玻璃透明好玩,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去舔玻璃就是去舔所有她喜欢的事物,像行人,汽车,树等。我却执意要告诉她那是错误的,在阻止她了多次之后,我实在是忍无可忍的打了她的屁股。她的小嘴一撇伤心的要哭。我赶紧让**爸过来抱着她出去玩了。

一直以来我都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爸爸妈妈都忙于一亩三分地,而又没有爷爷奶奶,在农村那广阔的田野里,自己可以没有束缚拼命的玩,玩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饿了抓一把野草就可以充饥,自己小时也没有经常生病。哪有现在孩子受得这么多束缚,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这不干净,那不卫生。想给**一个没有束缚的快乐的童年,在行动上,生活中,给她足够的自由,保持孩子自身的一份野性,但是却又感觉她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不停的去斥责她的不对,斥责会慢慢的禁锢了孩子的思想。

爱心小贴士:

对于孩子的教育: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允许孩子持看不同的看法。

让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不要动辄责备孩子,使他畏首畏尾。

孩子犯错时教育的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助2、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识别婴幼儿有没有心理问题


当一个小生命还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称其为“胎儿”;胎儿降临人间,在1个月内称为“新生儿”;1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岁到3岁称为“幼儿期”;4岁到6岁称为“学龄前期”。许多人认为婴幼儿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会有心理问题呢?但是,精神医学专家告诉人们,婴幼儿同样有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和心理能力的发育。营养不足和睡眠障碍,会妨碍影响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婴幼儿期恰恰是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言语发展受阻,也会延缓心理发展。负性的情感表现,可造成日后的性格缺陷。

所以,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有儿女:“好爸爸炼成术”到底有没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爸爸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