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
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务却不仅仅在父亲,母亲也扮演着不可轻视的角色。在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错误却屡教不改时,也许会忍不住扬起你的巴掌,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应当承当责任。
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会绝对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问题的关键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应该怎样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适度原则
体罚孩子,一定要“适度”,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经常打孩子,孩子就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结果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顽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倾向的人。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儿子成天逃学,整天沉溺于网吧,还会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殴。同事气得没有办法,隔三差五就会痛打一顿。可是不仅不起作用,还使孩子变本加厉,据同事气愤地说,孩子不仅在挨打时一动不动,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还会恶狠狠地看着他。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单位,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许不会成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长如果真要教训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及时原则
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
第三:隐蔽原则
“人前教子”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场所,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胡适的母亲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从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打他是为他好;孩子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他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的不对。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男孩往往随性而动,学校必须教会男孩三思而后行;对于女孩,则要打消她们的行动顾虑,鼓励她们冒险。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少讲解,多辅助,不要过分依赖于家庭作业,而是让学生在学校里多学习。
·作文是男孩的弱项,让男孩在动笔之前先“动口”,对所写的内容谈个够,他们的写作量和文字流畅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家或在学校都可行。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男性成人与女性成人的性别角色不能失衡。
·男孩通常把内心感受转化为身体动作,因此当他们遇到情绪问题时,让他们从事喜欢的运动是帮助他们排遣情绪的好办法。
·男孩与母亲保持紧密关系非常重要,不必担心母亲的过多呵护会使男孩软弱或女性化。
·男孩,特别是初中的男孩必须在学校里有个“家”,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或场地,否则他们对学校没有归属感,于是就不守纪律,破坏公物,乱写乱画。
·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师应该为男生提供作文的模板,作文的要求应该非常明确。
·应该为男孩和女孩开设有关性别意识建立,以及有关青春期问题的课程。
·暴力或攻击性强的男孩通常在小时候缺乏拥抱,教师与家长应该重视与男孩的非语言交流,如拍肩、握手等身体接触。
·教室里的灯光不能过于强烈,尽量不用荧光灯。柔和的光线能让男孩和女孩更加安心,更易于倾谈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方面遇到的问题。
·如果男孩带着情绪来到家长和教师跟前,我们必须允许他们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急着为他们解决问题。如果拒绝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出现关系破裂,冲突升级。
·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赋予他们的责任也该相应增大。责任的缺失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心怀敌意而难以管理。
·男孩在学校应该有发言权,有了发言权,他们才会真心投入。学生委员会应该致力于扩大他们的权力,为学生代言。
·男孩需要与大自然接触,做男人们做的事情:打猎、钓鱼、捕蟹、宿营等,这些活动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心,并帮助他们理解大自然的力量和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学校操场和运动场应该保证安全,学生在所有课间都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要防范欺凌现象的发生。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放过任何让男孩反思的机会。教室里的海报、学校的标志、各种仪式、讨论会、辩论赛都是很好的形式。
·不放过任何让男孩接触动物的机会,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动物能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学校必须重视艺术,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让男孩参加戏剧与音乐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平衡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情感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很多男孩误认为艺术是软弱和女性化的表现,因而埋没了自己的艺术才华。让艺术成为必修课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
·家长和教师绝对不能羞辱男孩。“你怎么能这样”应该变成“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旦男孩对羞辱做出反应,他就不再与成人对话,使得关系恶化。
·成人不能仅仅盯住男孩的怒气,而是要给他们说出内心真实感受的机会。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特别留意学校里的孤独者,这些孩子通常遭到了同辈群体的孤立,感觉自己孤身一人,如果得不到帮助,他们自杀或施暴的危险性很高。应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是被接受的。
·成人应该对未来抱以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男孩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媒体和成人间的谈话充斥着负面的消息,使得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不愿长大。
·从男孩很小的时候就要避免他缺席家庭聚会。在亲戚朋友面前,男孩不如女孩那样有很多语言交流,这使得他们在上学之初语言能力远远落后于女孩,直到高中才赶上。
·必须教给男孩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身感受与情感的重要方法。男孩的写作通常都是关于信息和知识的,必须拓展他们的写作内容,像女孩那样在写作中交流自己的情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成人——特别是男性在这方面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课堂教学应该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充分利用视听材料、光盘和多媒体技术。
·课堂活动应该分解为时间跨度小但任务强度高的小时段。
·课堂一开始就要生气勃勃,以吸引住男孩的兴趣。
·在男孩回答问题的时候,应鼓励他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答案。
·课堂上,男孩回答问题之前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教学时间的分配应该清楚明了,教学任务应该量化,以便使男孩学会在一个既定的时间框架内工作,改掉浪费时间的习惯。
·应该在课堂上给男孩更多的挑战。挑战有助于激发男孩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
·在男女生混合的学校里可以尝试单性别教学,以促进男孩对一些女性占优的学科的学习。
·对于家庭作业,一定要设定一个时间限制,以帮助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校园欺凌必须受到学校管理者的公开处理并得到杜绝,以便让男孩和女孩在自己的学校里获得安全感。
·必须大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与任务的时间,教师要少讲。
·必须杜绝为了家庭作业而布置家庭作业的现象,特别是对家庭环境不利于安静学习的男孩来说,不当的家庭作业会带来双重伤害。
·为帮助男孩阅读,小学和初中的所有课堂都必须花一定时间(至少15%)在阅读上。可以使用多种阅读方式。阅读的家庭作业应以让男孩从所读内容中寻找信息为主。
·对于那些需要改进自己行为表现的男孩,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应有一个平缓的坡度,如果一下子要求太高,很可能令男孩退缩,没有任何进步。
·男孩的学习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他们往往只为他们喜欢和尊敬的教师学习。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必须重视与男孩有效交往的途径。
·必须让更多的男性做教师,男孩需要男性榜样。
·学校需要审视自己的纪律管理方式,处理不良行为要尽量利用行为的自然后果,而不是惩罚。
需要孩子遵守的几类家庭规则
创建一个正式的书面家庭规则,其中覆盖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各种大规则。例如,如果保持房子整洁对你尤为重要的话,那么你应该确定一个规则是“自己整理好房间”或“每天早上整理床铺”。然后,也会有不那么正式的规则需要被提出。例如,即使你可能没有特别说明反对在餐桌上大声唱歌的规则,也许有些时候你必须告诉你的孩子要更多的关注饮食,少唱出曲调。当创建你的家庭规则时,富有权威地向孩子讲解,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和打破规则的负面后果。相容性是让孩子们遵守规则的关键。在确定适龄的纪律策略时,有几种类型的规则,你应该考虑一下。
1.促进安全的规则
孩子当然需要规则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并且这种安全包括身理上和情感上的安全。身体上的安全规则包括“坐在沙发上(不要站起来)”和“当妈妈在洗澡时,别开门”。情感上的安全规则可能包括这样的情况,“用温和的语气说话”,当孩子感到安全时,他们会集中精力探索他们自己的才华和环境。
2.形成习惯和例程的规则
当孩子们有一个例程安排时,他们会做得非常好。因此,应该有一些规则让孩子每天养成健康的习惯。例如,“早饭后刷牙”或“把你的脏衣服放进篮子里”。创造健康的习惯和常规例程有助于减少家庭斗争。当孩子们知道他们从学校回到家时应该挂上外套,他们应该在晚饭后做家庭作业,将可以减少很多的争论。
3.促进道德的规则
创建规则给了你一个向你的孩子灌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机会。你应该创建这样的规则,像“永远说实话”或“当你伤害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这是至关重要的,你的孩子们将通过观察你的行为来模仿你。
4.做好准备面临现实世界的规则
这些规则教孩子生活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离开家之后可以很好的自理。教他孩子们关于钱的知识,这样他们就可以学习如何保存并明智地花钱。
5.促进社会技能的规则
孩子们也需要一些规则来教他们社会技能。例如,“和你的弟弟分享你的玩具”或“轮流玩这个游戏”,另外,教孩子们与他人互动的适当方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