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游戏的设计和组织

09-03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归纳总结教育经验。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幼儿语言游戏的设计和组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语言游戏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也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还可以在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之后在活动区自发进行。当教师把它作为一个新授的、完整的教育活动来组织时,其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

一、创设游戏情境

创设游戏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调动其参与语言游戏的积极性,以便产生良好的语言教育效果。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利用相关实物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在导入游戏时,运用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形象直观的实物创设游戏的环境和气氛,会迅速地将幼儿带入游戏的气氛中。如“买卡片”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手持卡片说:“老师手里有很多漂亮的卡片,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上面画了些什么?”这样很容易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卡片的内容和游戏的玩法。

2.利用动作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形象的动作表演,在幼儿想象的作用下,创设游戏的气氛,将幼儿带入游戏的情境中。如“动物的聚会”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学做小鸟飞、小兔跳或小狗叫等各种各样的动作,让幼儿猜猜哪个小动物来了,然后再教幼儿玩游戏的方法。

3.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游戏情境

在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语言感染幼儿,营造游戏的愉快气氛,引导幼儿进入角色。这也是语言游戏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

一般来说,游戏开始时,教师不会仅仅使用单一的实物、动作、语言来创设游戏情境,而是需要将几种方式综合起来加以应用,这样形象的实物、逼真的动作再配以生动的语言,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便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在创设游戏情境之后,教师要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因为幼儿只有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游戏的教育目的才能实现。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在思维游戏课程中小班教学语言的设计


-->

导读:讲述性教学语言是指贯穿、连结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它是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联系性语言,通常是为推动教学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或创设教学情境服务的。

在思维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幼儿理解和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个体性操作。所以,不能忽视教学语言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语言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该年龄段幼儿的语言特点。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词汇量缺乏,在表达上受限制;概念不清,影响归类;对词语、语句记忆的范围小,影响对语义的接受效果。但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阶段中,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语言,提高幼儿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为了方便阐述,我们将教学语言分为讲述性教学语言和指令性教学语言。

讲述性教学语言的设计

讲述性教学语言是指贯穿、连结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它是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联系性语言,通常是为推动教学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或创设教学情境服务的。

1.开始部分的语言设计

开始部分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引起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了解大概的活动内容。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讲述故事型是指创编形象的故事情节或情境,将抽象的语言、规则等形象化、简单化。如第一单元《钓鱼》的“游到城堡”这一活动,是一个规则较复杂的游戏,所以,教师就先利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在大海的深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城堡里住着鱼妈妈和鱼宝宝。有一天,鱼宝宝游到大海里去玩了,回来的时候迷路了,妈妈给它在路上留了很多水泡泡,并告诉小鱼儿,只要沿着泡泡走,就一定能够回到家里。”孩子们听着故事,看着漂亮的图片,很快就理解了游戏的内容跟小鱼走泡泡回家有关。这一形式较适合幼儿理解能力较差的时期。

设置问题型是指根据游戏的内容或规则设置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从而了解游戏的内容或规则。在《小博士闯关》这一单元中,我们较多地运用了这一形式。如“图形与箭头”这一活动,主要是要求幼儿理解图案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排列规律,并按规律进行填空。在开始部分,教师就直接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博士接到报案,有一位小朋友丢了,小博士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破案呢?”接着,教师出示了小博士画册:“这位小朋友希望小博士去救他,留下了哪些标记?”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有意观察画册上这些标记的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了看法。这一形式较适合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幼儿。

直接讲解型是指教师直接明了地讲解游戏的内容或规则。比如《小胖猪》的第一个活动——“有趣的照片”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教师在开始部分就出示照片直接提出要求:“今天是小猪奴奴的生日,它请来了好朋友一起过生日,还拍了好看的照片,一起数数这张照片上一共有几只小猪?”这一形式较适合于规则较简单的游戏或理解规则能力较强的幼儿。

2.中间部分的语言设计

在思维游戏课程中,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语义类的内容中,幼儿对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操作,教学语言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概念;在图形类内容中,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操作,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幼儿把握图形特征;在行为类的内容中,合理的教学语言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罗海亚 指导/梁建 徐洁

浅议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浅议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关键词]幼儿 语言教育 教育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教育随笔: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区角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角,教师在这些区角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对的材料,区角空间的设置及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本班空间环境,真正为幼儿学习活动服务。

本学期,在开学初,幼儿园就组织全园进行了区角观摩活动,最近也在不断组织园内关于区角方面的培训。作为一名在农村幼儿园从教三年的我,对于区域活动的确是一个短板。通过和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自己以前参观学习,以及园内的区角培训学习,我认为自己在组织区角活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区域投放材料简单,不丰富,缺少经常性的变化;区域设置过于形式化,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指导不恰当。

如何更好地组织区域活动呢?我做了如下思考。我认为首先在投放材料时,我们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要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投放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我们班的建构区和益智区,投放材料要适合大班孩子能力标准,以及兴趣的材料。同时,投放的材料要丰富,种类要多样,每一种玩教具数量要充足。材料投放要体现层次性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例如:益智区的编制类玩具,对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设置相对难点的玩教具,动手能力弱点的幼儿设置相对简单一点的编制玩教具。最后,投放材料也要多种多样,可以提供成型的,未成型,现成的、自制的,也可提供幼儿单独的游戏材料,如:积木、拼图。

在区域活动的具体指导方面,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对幼儿进行指导,例如:幼儿之间出现过度行为或纠纷;不专注,不断地更换区角;只简单的重复游戏;我们要全面细致的观察,观察孩子活动中的情绪、专注度、同伴关系、遵守规则,学习品质等。

总之,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扩大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根据环境特点、幼儿年龄和水平,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追随孩子的脚步提供适宜的支撑力量,让孩子大胆地、自由地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去挖掘,让他们在自己能够支配掌握的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认真组织幼儿的餐后活动


每天的午餐后都是自由活动,对于这宝贵的自由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

他们可以玩自己带来的各种玩具、书籍,或者与自己的好朋友围在一起做喜欢的游戏。

老师则是幼儿的支持、合作、引导者,仔细观察每个孩子,适当地介入,确保活动的有序和安全。

怎样让孩子们喜欢餐后活动,并且能保证幼儿安全、顺利进行餐后活动,我们为此思索着,觉得可以遵循以下几方面来组织幼儿的餐后活动。

1、组织活动时,首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餐后活动时,幼儿自由活动空间大了,但安全的责任也更大了,这就要求老师要保证每位幼儿在自己的视线内活动,既让幼儿玩的开心,又能保证幼儿的安全。

2、尊重孩子的兴趣。

每天组织活动之前,老师要从幼儿喜欢参加的活动出发,尊重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组织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要丰富,避免单调、乏味。

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强,喜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应该尽量让餐后活动多样化。

比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让孩子分享自己带来的玩具、组织孩子到隔班教室讲故事、欣赏有趣的动画片等等。

4、选择一些适宜的活动,但不要过于激烈,因为餐后不适宜进行激烈的活动,而且太激烈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午睡。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学习,认真组织深受幼儿喜爱的餐后活动,从而真正发挥自由活动的作用。

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的同伴语言


-->

以同伴为背景的语言环境,也是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相对于和教师交往而言,同伴交往这个语言环境是比较宽松自由的,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意地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同伴起冲突时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

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和同伴交往,充分发挥同伴资源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要通过观察和倾听幼儿的同伴语言,提高语言教育的效果。

一、明确同伴语言对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

同伴语言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幼儿之间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和对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1.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它自身也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对等的,他们之间一般不存在“谁怕谁,谁服从谁”的现象。因此,幼儿在租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注重交往语言的运用,如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想加入某个游戏,或者想玩同伴正在玩的玩具等。这些都促使他们和别人交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会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然后做出有意义的回应,并且还能够提出一定的问题,使得双方的谈话继续下去。通过运用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幼儿在生活中产生了“说”的兴趣,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逐渐得到了发展。

2.反映幼儿语言的真实发展水平

要对幼儿语言发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有必要了解幼儿,而宽松自由的同伴交往环境是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真实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没有来自成人的干扰,因此在这个非常自然的情境中,他们是最为放松的,展开的谈话是无拘无束的,因而所表现出的语言水平以及语言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反映的常常是真实水平。有时我们会发现,幼儿在和成人、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语言水平差距较大。如有的幼儿在集体、教师面前一般比较沉默,即使说话也会结结巴巴,而和小伙伴谈心时却表现得能说会道、活泼可爱。

教育随笔: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游戏,而游戏又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众多活动中,游戏总是贯穿其中,使幼儿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意义深刻。游戏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在游戏中,幼儿尽情发挥想象,让思维在想象与现实间自由驰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发展。”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老师所组织和指导的所有活动,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体现教师的预设,反映教师在观察幼儿最近发展区基础上对幼儿发展的把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向全班幼儿实施教学过程的活动。集体教学活动能在不长的时间内使一大群幼儿快乐而又有效地学习,所以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也是幼儿园教师所一直在追求的。

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学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同时教学的游戏化,不仅包含游戏形式,也包括游戏化的语言,总之,其目的是更好地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手段。例如: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幼儿就能觉得轻松、积极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发现问题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时,带领幼儿玩“分水果”的游戏。先在教室里放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背面有算式的“水果”,然后将幼儿分组,要求各组开动脑筋将“水果”合理分类摆放在一起,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就大大的调动起来,他们会在游戏中发现可以将同颜色的水果放在一起;可以将同一形状的水果放在一起;也可以将算式的答案相同的水果放在一起。这样的游戏情景,既让所有的幼儿都乐于参与,又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均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游戏是一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由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把游戏化作为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将游戏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幼儿和幼儿之间的游戏有了初步的“沟通”


游戏开始后,瑾瑄和彬彬配合默契地从小绿家的柜子里找出了烧饭的锅碗瓢盆,彬彬“切菜”,瑾瑄炒菜。彬彬嚓嚓嚓切好了菜放在碗里,瑾瑄一手端着锅子,一手拿起彬彬切好的菜倒进锅子里,来回翻炒。不一会儿,灶台上的蔬菜都切光了,彬彬用手抓着脑袋在找东西,瑾瑄看到手边的鸡蛋,又拿起鸡蛋熟练地在碗口边缘敲了一下后,又做出掰开蛋壳的动作,将鸡蛋放进了菜种一起翻炒。直到所有的材料都用完了,两个人就开饭了。

进入中班后,幼儿和幼儿之间的游戏有了初步的“沟通”,因此,今天案例中两个孩子的游戏行为逐渐从“独自游戏”转向“联合游戏。案例中彬彬切菜的动作和瑾瑄熟练的打鸡蛋动作,也说明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游戏情节也在进一步的丰富。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成品较多且具有明显特征,停留在形象逼真,外观美丽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缺乏。由于没有及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在游戏中发现孩子们以物代物的能力欠缺。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减少这些高结构的材料,更大程度的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学会将没有的东西进行替代。

浅谈幼儿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体会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那么幼儿园里有哪些教育活动呢?我们将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分为五大块:生活快、游戏块、体育锻炼块、教学块和自由活动块。针对教育活动的相关问题我做重点谈一下。幼儿教学活动总的来说,内容包括自然常识、社会常识、语言、艺术、数学等。它的要求是(1)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好奇、好问、爱观察、爱想象、爱动脑)。(2)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基本能力(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3)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了解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4)萌发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感受美、表现美)。教学活动的组织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综合能力,也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能力,所以着重研究。我在此说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上面所指的全部,而是只某一单位时间里的教与学,通过这一方面来阐述总体。它的特点是:目的具体明确、教学内容容量小,活动时间有限,活动环境以是室内为多,这符合我班实际情况。下面我谈谈对教学活动组织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教学过程的开始,有的教师喜欢用玩具做引子,如“我请来一位小客人”。有时,这种玩具根本与课题无关,看了很别扭;有的教师则把教具人为神秘化,如用布遮起来;还有的教师则不厌其烦的交代上课纪律等等。我觉得这样反而把幼儿的注意力白白浪费掉了。我认为开门见山,让幼儿立刻清楚现在要干什么比较好。当然,不同的教学活动,导入课题的具体方法应有所不同。如故事活动,导入课题时我有时以提要求为引子,比如“请小朋友仔细听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再讲故事,故事讲完后围绕要求提问;有时则出示故事中主角的形象,请幼儿先讲讲角色的相关特点或知识,再接着讲故事。技能性的教学活动,如体育、音乐活动,我改教师示范在前幼儿尝试性操作在前。把示范活动移至教学活动过程中间,并把教师的示范改为幼儿自己展示动作,用剖析幼儿动作替代纯粹的教师示范。即使是图画活动,我也改变了教师按部就班完整示范的模式,只作部分示范、重点示范。示范部分、示范重点的选取尽可能根据幼儿的要求来定。常识活动,一般在活动前让幼儿自己收集有关材料,或将相关材料放入活动室供幼儿提前观察。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观察事实,这样幼儿就能很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以上导入课题形式的改变,体现了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必须尊重幼儿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要充分估计幼儿潜在的学习能力;以带着问题学习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活动时间里保证幼儿投入的时间。二、让幼儿充分感知教学内容我非常看重幼儿在自由自然状况下的感知,如常识活动,认识物可在课前提供给幼儿观察,正式教学活动先让幼儿介绍观察所得,紧接着幼儿在教师的提引下进行学习性观察。这次观察意在让幼儿求得再一次的发现,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必须时允许幼儿触摸认识物,或流动观察、小声仪论。教师在这段时间里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议论,发现新问题,以便再次集中教学时有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提供给讨论。在再次集中时,教师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疑点,这样才有利于认识活动的深化。对于按顺序观察,我把它放在幼儿充分感知后,与幼儿共同整理知识时进行。“讲述”类教学活动,我有时让幼儿整体观察,再分组或让幼儿自己找伙伴小议图片内容;有时先让幼儿讲叙整体搭建的初步框架,再逐张图片讲述;有时先取一张较为重要的图片,供幼儿发散思维,广泛寻求答案,再整体展示图片完整讲述。不管采用何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幼儿更多参与到活动中来,努力改变语言教学活动中发言面不宽的局面和讲述内容受图片限制的现象,使语言活动与思想、想象更密切的结合。三、随机调整计划中的提问提问是幼儿和教师相互作用的一个明显表示,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相互作用的效益。过去我们常常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又加上课堂教学中很少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幼儿的学习是被老师牵着走,提问中存在着全由教师发问和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细碎的情况。而今,我主张设计的问题应指向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点,以便让更多的幼儿凭借自我理解而解答,以便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不同层次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当碰上幼儿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每位幼儿教师都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自己与幼儿面对面发生的教与学的矛盾,并锻炼自己调整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角度的能力,使提问更加有针对性。四、顺其自然结束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进行到最后,常常是教师的小结、评价。我认为这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处于难以集中的状态,教师却要再讲一遍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幼儿很难感兴趣,还不如顺其自然结束教学活动或布置一个小任务,留点悬念,以调动幼儿活动后再学习的兴趣。此外,对教学的评价不一定都要放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可视情况做不同的处理。如对美术作品,可另设专门的评析活动,以提高幼儿相关技能;对于动作性的教学活动,评价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即幼儿做出某一动作后,让幼儿相互评价,教师及时组织大家学习这既可鼓励每个幼儿参与表现的积极性,又可锻炼幼儿的评价能力。以上是我对教学组织的认识。根据这些认识,我充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具体说一下在绘画活动中得体会。首先要唤起幼儿的兴趣。孩子大都喜欢图图画画,但一旦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他们往往缺乏信心和热情,常常是面对画纸不敢下笔,我就让不想画画的孩子坐在旁边看别的孩子画,等他们想画再让他画;鼓励表扬能大胆做画的孩子,以轻松的口吻谈绘画的趣味,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愿望;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对孩子的作品吹毛求疵,而是与每个孩子分享参与的喜悦和骄傲。这样孩子就会打消顾虑,拿起画笔,渐渐的,他们也就喜欢绘画了。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绘画条件。单靠每周几节集体绘画活动是无法满足幼儿绘画愿望的。我从区域活动室挪出一块角落专供孩子绘画用,并在那里提供各种绘画用具和参考书,幼儿在里面可自由选择材料做画。还鼓励孩子们自己多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各种景象画下来。让幼儿自由想象,这种形式无拘无束,幼儿非常喜欢。再次要传授一定的表现技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幼儿把自己的想象、创造表现出来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为了不让幼儿对学习技能感到无味,我经常这样做:(1)借助游戏激发幼儿学画的愿望。如画老鼠就说:今天老师和小朋友都扮黑猫警长捉老鼠,看谁本领大,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多。现在,先看看我是怎样捉老鼠的(老师示范老鼠的画法)。(2)将枯燥的术语转换成幼儿熟悉的语言。如把竖线、横线说成“小棒棒站起来”,“小棒棒睡下去”;把大圈、小圈转化成大皮球、小皮球等。(3)把要画的内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儿歌。如画狐狸:有一座房子(即头的轮廓),上面开着两扇小窗子(耳朵),屋里走出一个好孩子(嘴),种上四棵小树(胡子),里面留下两个树洞洞(眼睛),房子后面拖着个大坛子(身体、位置由幼儿自由选择),撑着四根小棍子(腿),坛子后面挂着一面大旗子(尾巴)。幼儿边画边念,很快就掌握了画狐狸的基本方法。还有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很关键。幼儿掌握了必要的绘画技能后,最关键就是画幼儿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一笔一画临摹老师的范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总是先让幼儿充分的观察所要表现的事物,并展开讨论,然后作适当的讲解提示,在布置作业,让幼儿思考怎么表现,创造,最后在出示范画。入让小朋友划猴子,贤纳猴子的真实图片,然后请他们讲猴子学猴子。在此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分析猴子的面部特征,交给幼儿表现猴子的基本技能。然后启发孩子说:“除了公园有猴子外,还有什么地方有猴子?猴子在哪里干什么?会发生什么事?怎样解决?”这样做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全班幼儿的画面无一雷同,画面内容也很丰富。最后,鼓励夸奖幼儿必不可少。对孩子的作品,不管画的的好不好,我都把它贴在作品栏中,并适当称赞。在评价孩子作品时,我不是做居高临下的评价者,而是制作积极的参与者,做孩子的听众和参谋,让孩子说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队部成功的作品,我用商讨的口吻说:“假如我画,我将这样画……”这样,气氛就更融洽,更愉快了。综上所述,我认为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组织的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幼儿也只有在他们能适应的教学中才能快速的发展,所以我更应多学习,多总结,以便把各种知识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各方面都提高。(杨晶晶)

相信《幼儿语言游戏的设计和组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游戏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