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育对其一生的意义

09-06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幼儿心理发育对其一生的意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心理发育对其一生的意义

儿童时期的心理状况对长大后是否能成为一个精神正常、品行良好的成年人十分重要。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众多的家长在子女的身体发育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在子女心理发育方面却关注不够或不知如何去做。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社会中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关注幼儿的心理发育,对其一生都有重要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正确的教育方法,良好而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十分重要。1—2周岁的幼儿没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从头再来,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或苛求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幼儿耐心地讲明道理是十分有意义的,幼儿虽然对父母讲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明白这些道理。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大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要讲信用,答应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时就会有选择性地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幼儿对父母在感情上的依赖贯穿于他早期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在的影响。1周岁的幼儿已与母亲建立了紧密而牢固的联系,与父亲及其他关系亲近的人也有了交往行为。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逐步形成雏形,对事物好奇心增强,模仿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在此期间幼儿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形成雏形的阶段。

这一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对他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如引导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一个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关注幼儿这一时期心理活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媒介对幼儿心理发育的重大影响


一些实验和追踪调查表明,在拥有电视机的现代家庭中,绝大多数婴儿出生两三个月就开始看电视,最初是无意识地扫一两眼,稍大些会注意电视画面。1岁左右的婴儿看到有趣的画面会笑,或者随着音乐手舞足蹈。1岁半左右的婴儿已能自己开电视。2岁婴儿对电视有了连续注意。到两三岁时,他们可以辨认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由此形成了最初步的选择能力。这时的儿童常常要求父母讲他们熟悉的故事,对某些电视画面如婴儿、儿童、动物、飞机、火车、轮船等表现了较稳定的兴趣。

在这个时期,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介是电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对电视的注意和理解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美国的一项心理实验说明,5岁儿童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玩玩具,但并不影响他们对电视片的理解。这种有效地分配注意的能力也表现在儿童听故事的活动中。在父母读故事的过程中,儿童可能注意其他事物,如玩玩具等。父母往往以为儿童不在听了,但当父母停止说话的时候,儿童会马上问:“小熊后来怎样了呢?”美国的一些实验说明,由于儿童电视经验的积累,儿童3~5岁时,已能较好地理解“蒙太奇”。

在这样的基础上,电视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扩大儿童语汇。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语言获得期,儿童的语言学习包括对一系列声音的识别、再认和重现,以及对语法规则的理解等。电视以其标准的发音,悦耳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声音的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经过模仿和理解,儿童获得了语言。美国学者艾万斯(1955)曾考察了60所幼儿园电视教育的效果后宣布,电视对婴幼儿的一个最显著的效果是迅速增加了他们的词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说明,在相同智力水平的儿童中,看电视多的儿童的语言和词汇使用水平显著高于看电视少的儿童。

2.培养儿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许多人认为婴幼儿看电视只是图像进入儿童视野,但1987年日本“电视与婴幼儿”研究小组脑电波实验说明,婴幼儿看电视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

3.认识社会角色和学习相应的行为规范。

如果没有电视,儿童认识的社会角色是有限的。阅读可以提供儿童未接触到的社会角色,但儿童对角色的认识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阅读可以提供儿童未接触到的社会角色,但儿童对角色的认识是以想象为基础的。电视使他们看到了“真正”的而不是想象的、从来接触过社会角色:教授、侦探、警察、律师、医生、美国人、法国人、古代人等,并且初步了解了每一类人的行为规范的特点。儿童通过模仿社会角色来体验各种行为规范。在游戏中,他们是侦探、警察、教授等。作为中介,电视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


1、13~15个月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注意力更加持久和有目的性,能逐渐集中注意力看书、图片、电视、听儿歌及故事等。

(2)记忆力能记住自己的东西,以及几个好伙伴的名字,对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保持记忆的时间增加,能再认几天到十几天前的事物。

(3)思维开始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概括能力很低。

(4)情绪和情感出现同情心,当多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如果一个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也会一起哭,以表示同情。这个时期的孩子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感最强,也是分离焦虑情绪最强的时期。

(5)意志出现最初的意志状态,但控制能力仍很差。

2、16~18个月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根据大人的要求,服从一定的活动需要,注意某些事物。

(2)记忆力对曾经记过的事物,保持记忆的时间进一步增加。

(3)思维仍以直觉行动性思维为主,具体的形象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

(4)情绪和情感主要特征为同情心、分离焦虑和怕生人或陌生环境。

(5)意志力能按大人的吩咐完成一定的动作,如拿东西等,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3、19~21个月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某一事物达5~8分钟。

(2)记忆力能记住大人一些简单要求,以及记住一些短小歌曲或诗歌。出现回忆的能力。

(3)思维能分析简单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4)情绪和感情情绪分化更为明显,如愉快的情绪分化为高兴与喜悦两种情绪;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中,又分化为厌恶、恐惧和愤怒等不同的情绪。

(5)意志力在行动中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如桌子上的东西太高,拿不着时,孩子会搬凳子,爬上去拿。

4、2岁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能精确、更主动地听故事。

(2)记忆力能记住简单的儿歌,出现再现的回忆。

(3)情绪和感情对亲人发出微笑,对陌生人、物或环境有恐惧感。能爬或走向特定的人,并尾随其后表示欢迎或再见等喜悦情绪。

(4)意志力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服、吃饭等。

5、3岁幼儿心理发育

(1)注意力能集中5分钟看小朋友做操,喜欢看幼儿画册。

(2)记忆力能再认识几个月前遇到过的事物,能再现几周前遇过的事物。

(3)情绪和情感能真正地发脾气。感情逐渐稳定,如父母经常给孩子以关怀、爱抚,孩子则产生喜悦的情感,反之,则产生恐惧、憎恨、不愉快的情感。出现“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只是一时性的,在通常情况下仍然信赖和依赖父母。孩子的违拗行为超过一定限度,如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不止,或与父母对立情绪很重,表明孩子可能有心理障碍。

(4)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有所发展,如睡午觉时能做到不说话。持久性有所发展,做某事的持久性有所延长,在游戏中的持久性比一般枯燥的活动更长。

(5)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有所发展,但仍是轻信别人的评价或是依据外部行为的和笼统的评价。如只是简单重复评价大人,只是根据不骂人、听话等外部行为评价,或只是以好、不好,对、不对等笼统地评价自己。

(6)性格和气质孩子到3岁时,性格特征基本表现出来,这也符合我国俗语的“3岁看大”的说法,出时孩子的气质特征也基本表现出来。

手的操作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手的操作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手的操作及动作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 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 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 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如经常让幼儿做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幼儿手的动作发展。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最后,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展。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于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3岁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3岁孩子的主动幻觉生活会帮助他探索并理解关爱和对独立的渴望、抗议以及恐惧等许多复杂的情感。他不仅赋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经常也给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会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与真实之间自由地跳动。有时孩子会深深沉浸于他虚构的影像中,而不能区别什么时候虚幻结束和真实开始回归。这是正常情感发育的必经时期,因此不应该受到打击。尤其是绝不要开“假如不吃饭,就要锁起你。”或“假如不快点,就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因为他会信以为真,并在一天的剩余时间或更长时间内感到恐惧。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个最好方法是在对他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相当坚定的控制的同时,给予他一定程度的自由。让他知道你仍然要负责任,不希望他做出重大的决定。当一位伙伴鼓励他爬树,而他感到害怕时,这时你对他说不,会使他感到安慰,使他不必承认自己的恐惧。在他正在征服许多早期焦虑并对自己做的决定更负责任时,很自然你会给他更多的控制。同时,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有保证非常重要。

本阶段末期的情感发育水平

将许多不熟悉的图像当做“怪物”

可以将自己看做包括身体、思维和情感在内的完整人

通常不能分辨现实与幻觉。

2-3岁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

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4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2~3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他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例如,他会根据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岁,他能“习惯于许多生活规则、集体规则,并且能说出简单的道理。例如,进睡眠室说话就会吵别的小朋友睡觉。”

2~3岁的孩子有独立的要求,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要求很强烈。到了4岁,已完全能独立地穿、脱衣服,叠小被子,还可以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他不但这样做,而且以“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为骄傲。

2~3岁的孩子乐于助人、喜欢劳动。妈妈刚扫地,他就去拿簸箕;爷爷拿起报纸,他会送来眼镜……到了4岁,他能有意识地帮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会帮助他擦眼泪;妈妈摆餐桌时他懂得帮助摆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帮助人是好事。

2~3岁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跟随成人到过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到了4岁,他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

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


小鹿2岁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教会她人类是怎么穿袜子的了。

于是,老母亲耐心示范,小幼崽认真观看。

示范完之后,她满脸微笑地看着我,仿佛在质疑我是不是看不起她。

事实上证明,呵,愚蠢的幼崽。

第一次,她没有办法同时把5个脚趾头都放进去,总是套了这个,漏了那个,失败。

第二次,最后两个脚趾头没进去之前,就开始扯袜子,失败。

第三次,穿反了,脚趾头伸到了脚跟处,失败。

第四次,脚趾终于进去了!

但是...怎么都挪不到最前面,失败。

......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在想,小马小羊生下来半小时就能站立小跑了,爬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的幼崽,为啥2年了还不会穿袜子啊?

只是袜子啊......

好气哦!

不过想一想,她现在连大小便都无法控制,你还能要求她啥呢?

对不对?

于是我很温柔地摸着她的头,露出含糖量超标的微笑,告诉她,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几天后,我从厨房出来,看到有个小东西背对着我,在沙发上鼓捣着什么东西,她太专注了,我走到她很身边时,她都没发觉。

天啊,她在练习穿袜子,而且已经成功穿!上!一!只!了!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看到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努力成长着,就很容易泪腺爆发啊。

再想想细节,想想那小背影,想想她用自己的小手独自撑开那有点紧的袜口,努力把自己的小脚趾完全放进去....

一想到这,我这个老母亲就会留下不争气的眼泪。

小鹿学会穿袜子的情景,将会永远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无法删除。

而小鹿呢?

时隔多年后,是否还会记得,曾经的一个晚上,她的母亲陪着她一起反复练习穿袜子的场景;

是否还会记得,她把穿着袜子的小脚伸到我面前时,我的喜悦和热泪盈眶;

是否还会记得,喜悦和热泪盈眶后我给她的大大拥抱。

美国《时代周刊》总结过,孩子一生中最能记住父母的五个时刻。

看到这种内容总会自身检视一下,回顾自身,回顾周遭,回顾过去的时光。

做父母的到底会给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什么,孩子能够真切地记住我们什么,我们也想知道答案。

1、你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刻

小鹿上一年级的时候被一个男孩欺负了,男孩把这件事当作玩笑话讲给了他妈妈听。

我和男孩妈妈互有微信,私下里关系也不错,后来她在电话里跟我道歉,并且说了这件事。

原来男孩觉得小鹿是个小胖墩儿,并且还当着小鹿的面嘲笑过她。

快要上课的时候,他故意伸脚绊了小鹿,小鹿摔倒在过道,好多人都在笑。

听完之后,我特别心疼女儿,因为她跟我说过,她喜欢李轩昂(就是这个男孩),还害羞的说,长大后我想嫁给他,当然,我把这个当作孩子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倾慕和喜欢。

当时的她肯定很伤心吧。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一直在等着小鹿向我倾诉这件事,可是,她没有。

她没有再提及这件事。

有天晚上,我给她讲了一个关于“生气汤”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

小男孩霍斯这一天过得很不开心,有一箩筐的烦心事,他带着一肚子怒气回家。

但是,他妈妈却说要煮汤。

当水滚开时,妈妈对着锅子大叫,她要小男孩也照样做。

他们还一起对着锅子龇牙咧嘴、吐舌头、大声敲打锅子。

最后,小鹿被这个故事吸引了,她紧紧地抱着我,眼圈泛红,也不说话。

她越这样,我就越心疼。

我对她说:“宝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陪着你,难过了就可以哭,我会像霍斯妈妈一样和你肩并肩站在一起...”

说完后,她开始止不住的大哭,声音越来越大,几乎用尽小小身体里的所有力气。

那一次她哭了整整20分钟,而我就在旁边默默陪着她,抱着她。

她感觉到了安全,感觉到了依靠,这让她放弃了隐藏,放下了顾虑,好好的哭一场,释放自己。

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自由自在,踏踏实实地哭泣,真的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长大后,孩子就会发现,能哭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因为情绪无罪,哭既不伤害别人,也能放过自己。

2、你给予孩子全部关注的时刻

前段时间,忽然想把小时候发生的趣事记录下来,万一哪天记忆力忽然不顶用了,忘记了怎么办。

正当我来了兴致想要提笔写下来时发现,能记住的事情一辈子都忘不掉。

我清楚的记得二十几年前的夏天,我爸坐在大树下跟我讲着动人故事,我们身边有清凉的西瓜,满天的星星和此起彼伏的蝉声。

那个时候,我感觉爸爸身上散发着我最爱的棒棒糖的味道。

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太清晰了。

我想,小鹿长大后想起我全身心陪伴她的种种细节,比如我们一起看书,一起去乡下摘草莓,一起蹦床......

心里也会升起阵阵温暖吧。

心理学家李雪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

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对,这位老爸说的没有错,但是孩子想要的是“我想和你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和满足啊!”

你能看见他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你能感受到他的满足,你也能看见他的难过。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全身心的关注,莫过于此。

3、你和另一半相处的时刻

前段时间有篇很火的文章叫《爸,你早就不爱我妈了吧》,父母是否相爱,孩子十分明白。

孩子会记住父母相处的很多细节,无论是甜蜜亲昵还是争执吵闹。

文章里有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恨相杀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和悲伤,让他穷尽一生也难以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

相亲相爱的父母,在孩子心头撒下安稳和阳光,让他拼尽全力也要找到自己心中那片芬芳。”

我跟鹿爸恋爱的时候,有次他给我发了一张图,图片是他偷拍他爸妈去扫墓的情景。

末了发来一句话:“他们爱了一辈子,我也想和你肩并肩一直到老,我爱你,除非更胜往昔,永不平淡......”

一方面佩服小鹿爸的情话技能,一方面羡慕他爸妈的爱情。

他爸妈相亲相爱了一辈子,到现在每周都会出去约会,一起去吃好吃的东西,去钓鱼,去拍照,去打牌。

孩子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4、你肯定或批评他的时刻

如果从小父母说你是善良的,你潜意识里也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善良的人,所以会一直保持善良的行为,因为你觉得那像你。

如果你的父母总是恶毒地批评你蠢,长大后你就自认为表现出聪明时是偶然,表现出笨拙才觉得“像你”。

这就是肯定和批评的力量。

我朋友小爱跟很多人一样,童年里最痛恨“别人家的小孩”,但最伤她的不是这种比较。

是她妈妈不分场合,不分时间,随时随地跟来家里的客人“分享”她的糗事,事无巨细地吐槽她如何不懂事。

客厅离她的房间很近,她妈妈边说边笑,声音透着墙壁直穿她的心脏。

有几次她真想冲出去,告诉妈妈,求求你别再说了。

但是她不敢吱声,不敢反驳。

因为只要她一冲出去,说的话做的事就会成为她妈妈下一次吐槽的谈资。

每次提到这些事,小爱的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样,这也成为她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虽然我希望小鹿可以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但我不会让她活在批评,比较,贬低,怒骂的阴影当中。

就像她当初学穿袜子一样,如果我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直接吼了过去“穿袜子都不会,笨死了”也许就没有后来自己偷偷努力的后续剧情了。

5、家庭固有的传统时刻

《时代周刊》里说:“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那是你与孩子们心照不宣的仪式感。

“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现在年味变淡了,但几乎所有人都会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我也是,我记得每一个节日的场景,特别是元宵节。

因为到元宵节的时候,我就可以拿着妈妈捏的面灯到处走街串巷,里面的香油滋滋的冒着香味,对妈妈热切表白就是“这个真好看真好吃”。

工作过后,再也没有机会和父母一起过元宵节了,但是我妈会坚持做面灯,年年如此。

去年的元宵节,本打算像平常日子一样糊弄过去,吃点汤圆,发个朋友圈。

看到我弟给我发的图片,眼泪就绷不住了。

还是想给妈妈表白一句:“这个真好看,肯定很好吃”

无论离家多久的孩子永远不会忘记家的味道。

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说完了,你会发现孩子能记住的,永远不是你给她买了多少玩具和漂亮衣服;她能记住的,永远是她想拥有的,她想感受到的,她想看到的。

这些也都会是她永远铭记的。

孩子能够记住爱,此刻开始我们就可以创造爱,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记忆中的繁星点点,灿烂星河。

婴儿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分析


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外界接触很少,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着,只关心自己的满足。当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非常平静,而当饥饿、消化不良或疲劳刺激时,就会不停地啼哭。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发亮或彩色鲜艳的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时,他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孩子有了短时记忆,当孩子注意的事物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这时如果吃饱、睡好,孩子的情绪良好,他会不时微笑,大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起来或笑出声音来。

3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如看到彩色的图象,能安静下来注视片刻,短暂的记忆保持时间很短。当孩子被抱起时,会高兴地发出响亮的尖叫声。

4-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4个月时孩子记忆力较短暂,能对熟人再认识,只能保持几天,高兴时会笑出声,全身乱动。5个月时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能稳定地注意某一事物,仍对色彩鲜亮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当学会一种玩法,就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6个月时开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选择性,出现了注意的萌芽,这时也开始出现分离后焦虑的情绪。

7-9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较长时间注意感兴趣的事物,具有短时记忆,能再认识几十天之前的事物,并能再现几周前的事物,孩子仍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10-1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1)自我意识孩子在1岁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会咬自己的手,并因为咬痛而大哭。孩子在1岁时,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观和客观世物区分开来。如开始知道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玩具就会发出声音,并从中认识到自己与事物的联系。有的父母还常常发现孩子把床上的各种玩具抓起来扔到床外,孩子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笑个不停,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婴儿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分析

(2)记忆力10-12个月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能认识自己的玩具、衣物。还能指出自己身上的器官,如头、眼、鼻、口等。当大人问他某件物品在哪里时,他能用手指出来。12个月的孩子已开始有记忆能力,如孩子非常喜爱玩捉迷藏游戏,就是利用记忆力。妻子保持记忆力只有几天,其记忆力与后天培养和孩子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有关。

(3)个性10个月的孩子已有个体的特征性,有的孩子表现得活泼、有的沉静、有的灵活、有的呆板。如有的孩子不让别人抢走他手中的玩具或吃的东西;而有的孩子见别人有什么玩具都想要什么;有的孩子则显得很大方,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与别人一起分享;有的孩子整天不声不响;有的则一碰就哭;这些都说明孩子在这个阶段有了显著的个性倾向,但这种个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4)思维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发育程度较低,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叫做前语言思维,表现为有目的地用东西来解决问题,如可找到藏在某地方的物体。

(5)好奇心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逐渐增强,喜欢到处触摸,到处看。孩子常常把家里的抽屉打开,把每件东西都拿出来看看、玩玩,如果有箱子,他就会钻进去,还会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常常因拿不下来而发急。如果忘记把墨水收起来,孩子会把墨水泼在一塌糊涂。由于有这些好奇心,对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探索周围世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一面。在这个时期父母应照管好孩子,将房间的布置重新调整,以便孩子更好地活动,把危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6)情绪孩子仍有分离焦虑情绪,,应逐渐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因母子分离带来的焦虑。尽量让孩子独立玩耍,不要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形影不离,父母在一旁观察,使孩子在突然想起父母时能随时看到大人。

友谊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友谊对宝宝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地位平等,同伴群体能满足宝宝游戏、友谊、安全、自尊、认同等方面的需要。上了中班以后的宝宝们,在幼儿园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有的宝宝成了朋友圈里的核心人物,有的宝宝则是追随者,还有的是外围人物,甚至是被排斥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现象1:“孤独”的小天

小天在班上是个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孩子,他简直就是班上的“捣乱大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排队离开教室时,他在地板上爬来滚去地疯;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故事时,他推推左边的同伴、拍拍右边的同伴,不停地捣乱;游戏的时候,小天又很霸道,他喜欢的玩具就要独占,不让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次,小朋友们在玩开火车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当火车头,由“火车头”邀请其他小朋友上火车,小朋友们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骑在小板凳上“咔嚓咔嚓”一起前进。开火车游戏是小朋友们都爱玩的游戏,但是每次玩的时候,不管谁当火车头,都不会邀请小天上车。看着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开着小火车,坐在一边的小天显得特别孤独……

说明:小朋友们都不愿把小天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请他上自己的小火车,显然,小天成了班级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物。因为小天捣乱、淘气、霸道,小朋友都躲开他,避免被他干扰或被别的小朋友认为是属于小天一类的人。

分析:小天这样的孩子,在每个幼儿园甚至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小天”可能是男孩子,偶尔也可能是女孩子。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几年时间内这种地位都难以改变。

为什么小天会在集体中表现出那些问题行为呢?这还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特征来分析。

小天这样的孩子,属于性格外向、活动水平较高的一类孩子,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动而很少对安静型的活动感兴趣。所以,在要求安静的活动中,他们容易出现“捣乱”行为。而对于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比如排队、保持安静等等,小天们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就和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过着“一个中心”的生活,这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所以会给别人留下霸道、自私、任性的印象。

解决:虽然宝宝是家里年纪最小、最应该受照顾的人,但是作为父母,要为孩子做长远的计划和准备。宝宝终究是要从家庭生活走向幼儿园和学校的集体生活,直至走向社会,因此在宝宝小的时候,就要为他成为一个“社会人”做准备。给孩子设定一些适当的规则,例如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好吃的东西要先给老人等等;家里制定一些人人都要严格遵守的规定,例如晚上睡觉前必须刷牙、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帮助宝宝适应社会生活。如果一个活动水平高的孩子,从小又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那么他们到了集体生活中,难免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实际上,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孩子,也可能是另一种性格:特别安静,不爱说话,有些胆怯。形成这种性格,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家长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活动受到家长的诸多限制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这种退缩的性格,这些孩子几乎不会主动发起和同伴的交往,也不受老师的喜爱,所以容易被同伴忽视和排斥。对待这样的宝宝,父母要注意多给他们创造锻炼自主、独立能力的学习机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老人喜欢替孩子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问:“宝宝几岁了?”还没等宝宝想好怎么说,老人已经抢答:“我们快2岁半啦!”这就是典型的剥夺了宝宝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机会的例子。

要想避免宝宝成为同伴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就要对宝宝“收”“放”有度,该设立规则的时候千万不能心软,而该给他们自由、权利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包办。

现象2:追随者

月月是班上的大姐大,因为比较“成熟”和“老练”。月月总有一些好点子,例如玩过家家的时候把滑梯下的小空间当成家,老师也经常表扬月月,说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于是,在月月身边就出现了叮当这个小“跟班”,月月提的建议总是得到叮当的迅速响应;月月玩什么叮当也玩什么,月月讨厌谁,叮当就讨厌谁,月月喜欢谁,叮当也就喜欢谁。

说明:叮当是同伴群体里的跟从者,这些宝宝会“忠实”地跟着群体里的领袖,以领袖人物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分析:跟从者追随领袖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们认为领袖的意见是正确的,不由自主地听从;二是想从这种“跟从”行为中获利。儿童跟从者大多在集体中不是能力最强的孩子,甚至可能是能力比较弱的那些孩子,因此一部分跟从者是心悦诚服地跟着“领袖”,听从领袖的意见从而被一个群体接纳并避免犯错误;而另一部分跟从者,就是想从这种与领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为中获利,他们的跟从并不是心悦诚服的,他们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这些跟从者跟从的不是领袖人物而是跟从一种群体中比较高的地位。

解决:幼儿群体中,心悦诚服的跟从者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是集体里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通过跟从,他们从同伴身上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狡猾的”跟从者,他们从小就知道依附权威。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是非观。

教育链接

燕博士:家庭中没有同伴的孩子

因为读书时的研究方向是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我一直比较着重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今天看到一篇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文章,文中提到:“幼儿所处的人际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没有了兄弟姐妹,使其在家庭内缺乏年龄相近、心理相当、关系平等的交流。家庭中同伴群体的缺失,导致其成长初期的人际关系单一,这是一种不完满的人际结构。”

仔细想想,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同伴缺失”的家庭,这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成为当今儿童教育热点话题的主要原因。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能单纯责怪孩子霸道、自私,也不能一味折磨父母,自然环境的缺失是一个很客观的原因(因为基本国策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改变)。

幸好,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给孩子,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有同伴的家庭生活。西方的一些做法就可以借鉴,比如周末的时候让两家的孩子到一个家庭欢度周末,这样不仅孩子高兴,家长也能轮流放松一下。在孩子的好朋友里寻找一下吧,寻找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同伴的“家庭”。

最后,激发一下大家的童心——昨天,女儿给我们出了个谜语:什么动物身上有黑有白又有红?我想了半天没猜出来,爸爸猜是斑马,女儿说有些对了,原来答案是:害羞的斑马!

家长呵护过头,孩子心理发育慢


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过了头,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应及时调整教养方式。无微不至的关照,孩子的心理就很难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如果我们将孩子“心理发育慢”,看成一种自身成长的原因,这等于是找一种“客观理由”,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从自然成长的角度而言,孩子生理与心理发育有或早或晚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将孩子看成“心理发育慢”是不妥的。

1.小孩子气——孩子如果上学的年龄较其他孩子早些,一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照应,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所表现出的“小孩子气”正是因为我们从没有把他看成“大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我们要强化孩子“长大了!”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在生活、学习管理上,也应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养方式仍然停留在孩子五、六岁时的方式上,孩子在心理上就不会顺利“进级”。

2.学习上一点也不着急——当有人帮助我们做事情、督促我们做事情时,我们自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孩子也是如此,您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我可以想象,甚至完成作业大体您都是陪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知道着急呢!必须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管理自己。不要怕孩子慢,不要怕孩子一时不知所措,像跟大人一样,讲清道理(如果遇到孩子生日时来讲,就更好),你长大了,该自己管自己了。

3.学习管就好些,不管就差些——同上条分析的原因,孩子对您的依赖心太重了!这样下去,您会有操不完的心的。

4.参加奥数培训,促于应付状态,抱怨作业多——把孩子应对学习而吃些苦,看成正常的。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并且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上,孩子就不会抱怨。然而,激烈竞争的现实,一方面,我们给孩子加一些法码,而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抱怨现在的竞争,我们的矛盾心理在言行上表现出现,孩子自然也会跟我们一起抱怨,而不能把心思和进步基于在自己的主观努力和本领进步上。

5.不怯场,有礼貌。情绪不好时不管不顾——我说出来,您可能觉得有些冤枉孩子——孩子不怯场,是因为他要表现自己,有礼貌也是这样,这样他可以满足自己的“被重视”心理需求。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定要及时引导,引导孩子将被重视、被夸奖放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学习上,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进步和成功,进而得到大家的赞扬和重视的这种感觉,而非停留在简单的外在表现上。

6.老跟同学起磨擦——不怯场和与同学起磨擦,关键在于没有适应集体生活,心理期望着自己跟在家一样,说一不二,大家都得哄着顺着。这是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在集体生活的延伸所造成的结果。在家庭生活中,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不能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大人非常疲惫,孩子会被惯得“心理发育慢”的。

7.帮别人也能闹出不愉快——帮别人的内在心理,一方面是帮助他人,出于关爱。另一方面,则是展示自己。如果是后者较强,就会使被帮助的人产生不快。孩子帮助别人也能闹出不愉快,可能会出于这种原因。因为,心理内在的意愿,决定着帮助别人的态度,如果帮助别人时,没有给人以足够的尊重,别人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帮助的。

8.家长口气重,孩子立马就红眼圈、掉泪——这是孩子对“不长大”、仍然得到家长在他小时给予的那般关照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也是无法承受家长要求的表现。这仍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过了头,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应及时调整教养方式。爱孩子,更要给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而非事务上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从家庭生活、学习作业、自我管理、游戏、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各个方面,来点点滴滴地强化孩子的性格与心理“长大”的理念。而这些方法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孩子交给他自己,如果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娃娃”来照料,孩子的心理就很难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喜欢《幼儿心理发育对其一生的意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