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儿童智力学具培养幼儿儿歌创编能力

09-13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需要经常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教育笔记有益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有哪些优秀的教育笔记值得借鉴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利用儿童智力学具培养幼儿儿歌创编能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

【内容提要】

本篇论文是根据中央教科所课题之一——儿童智能学具的训练和探索结合本幼儿园的原本课程“诗画教学”而撰写的。是在认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总结,从三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利用儿童智能学具培养幼儿儿歌创编能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得出:利用儿童智力学具培养幼儿儿歌创编能力,不仅开发了幼儿智力,幼儿的动手、动脑,语言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正文】

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琅琅上口的韵律,在幼儿园教育中,深受幼儿及老师的喜爱。通过一首首鲜明生动的儿歌,幼儿可学到丰富的社会、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创编成儿歌的形式予以表达呢?儿童智力学具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创编的素材和内容。

儿童智力学具的彩色画面,有天上飞禽、林中走兽,水中游鱼、四季花卉、水果蔬菜、社会人物、劳动工具、古今建筑、交通工具、人物行为、日常用品,负载了丰富的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等方面的知识信息,而且色彩鲜艳、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正符合幼儿直观行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儿童智能学具培养幼儿创编的过程便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那么如何对幼儿的创编进行有效的培养呢?

“随风潜入夜,润物幼无声”正是对幼儿进行创编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育培养幼儿时,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春风春雨,润物无声”使幼儿在一种有心的文化环境熏陶中,自然的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去模仿、去追寻这种魅力。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兴趣性出发,引导幼儿欣赏儿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儿歌的意境美妙,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引导幼儿利用智力学具创编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一、选取单一画面创编儿歌

在选取画面创编之前,教师应多让幼儿了解接触不同内容的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接受儿歌这一语言形式,并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了解事物的特征或用途。

选取单一的画面创编儿歌首先让幼儿了解被选取事物的特征或用途,我们首先引导幼儿巩固已有儿歌经验,把孩子们在小、中班和幼儿间、家庭里比较熟悉、听过、诵过的儿歌录制成听诵材料,引导欣赏、分析、感受、绘画或表演,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儿歌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和其特有的美感,渐渐地在对熟悉儿歌的体味中了解这一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和表达方法,感受其语言结构的特点。使幼儿知道儿歌短小、完整、简洁、具有概括的表达手法,语言具有节奏美。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如在常识教学中认识了熊猫。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白肚皮,黑眼卷,爱吃竹叶,喜欢睡觉,并是我们的国宝。在学具中找出大熊猫的画面学编儿歌。这就克服了老师要制作挂图或图片的麻烦,幼儿可以自己找出自己学具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清楚的观察熊猫的特征,更亲近更自然的投入到创编的气氛中。这样,幼儿往往编出的富有生气、生动形象的儿歌来。

1、大熊猫,真可爱

白白的肚皮黑眼圈

爱吃竹叶爱睡觉

它是我们的国宝yjs21.COM

这首小儿歌不仅说出了熊猫的特征、习性,而且说出熊猫是国宝,教育所有幼儿要爱护、珍惜大熊猫。

2、大熊猫身体胖

戴幅眼镜学爷爷样

这首儿歌虽然简短,它却道出了儿童天真无邪的童心,把熊猫的黑眼圈想象成眼镜,并且出意料的与“爷爷”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象此类根据动物形象创编儿歌,可举一返三,巧妙运用。

大狮子头发长

长得象位小姑娘

梅花鹿真漂亮

身穿一件花衣裳

幼儿根据事物的用途创编儿歌,也是一条简单可行的方法。例如,我们对幼儿进行水果、蔬菜分类教学时,就可利用学具单一的画面进行创编。

1、西红柿,酸又甜

绿绿的裙子红红的脸

做菜做汤喷喷香

我们大家都喜欢

选择西红柿、黄瓜、苹果、桃子、香蕉等。首先教幼儿分清那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并且知道蔬菜水果营养丰富,我们应不挑不偏,多吃蔬菜水果,身体健康,聪明伶俐。教师广泛选取各类事物创编短小精悍、特点突出、语言优美的儿歌,在各种活动中适时使用、强化,使幼儿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儿歌中的内容,熟悉儿歌的语言与形式,体味儿歌中的境界,分析儿歌的特点,从而增加幼儿对儿歌的兴趣。如《西红柿》(同上)通过对儿歌的欣赏,使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拓宽了认识,开阔了眼界,从多方面体会到了儿歌的特点及有关的知识,并仿编儿歌。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浅谈小班幼儿儿歌朗读能力的培养


-->

3-4岁幼儿是掌握语音、学说普通话的关键期。幼儿已具备了一些口语交往的基本能力,但语言的表达能力仍需继续培养。儿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韵脚,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但也经常出现“唱”儿歌、拉长声音等不良现象,为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在小班儿歌教学中,进行了朗读能力的练习。

1、激发情感,培养朗读兴趣

幼儿的情感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常因环境的改变而不适应,表现为胆小不敢说话。所以,首先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话。教师通过和幼儿交谈、做游戏、讲故事、欣赏儿歌等,使幼儿产生信任感。稳定了幼儿的情绪,也锻炼幼儿开口说话,当幼儿对教师有了感情后,就可以考虑进行朗读练习了。

其次,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开始,教师要耐心启发,具体指导。如儿歌《珍珍的家》,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家,知道自己的家里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布娃娃等,然后把珍珍换成幼儿自己的名字,使幼儿有一定的亲切感,自然地将对家庭的爱意和依恋表达出来。

再次,教师恰当的鼓励是打开幼儿大胆朗读的金钥匙。及时、恰当地鼓励,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朗读,避免一开始就给幼儿挑毛病,否则会使幼儿对朗读失去兴趣。此外,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幼儿理解了儿歌内容,学起来就会兴趣高昂,学得快,记得牢。如学儿歌《太阳》前,我先让幼儿在户外感受太阳的温暖,又通过光盘让幼儿了解到太阳对动植物的作用,幼儿学起来自然效果明显。

2、了解人物性格,变换语气语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已能够进行初步的朗读了。但由于缺少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朗读时语气平淡,语调平直。因此,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儿歌中的人物性格,使幼儿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时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学习小黄鸭》,帮助幼儿了解小白鸭是娇小的,读“我最小,我要先吃”时,声音要奶声奶气;小黑鸭以大自居,读“我最大,我要多吃”时应粗声大气;小黄鸭懂得谦让,语气要轻柔,使幼儿能很好地揣摩和表现四只小鸭不同的性格。我们还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了解重音对朗读的影响,通过练习,幼儿朗读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3、在朗读中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幼儿的情感能随主人公的遭遇迁移,设身处地的展开思维活动,能像主人公一样在紧张的时刻感到畏惧,在取得胜利时感到轻松和愉快。如朗读诗歌《小熊过桥》,读到“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时,注意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紧张心情。读“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时,声调要高,声音要强,读得要快一些,让幼儿体会小熊害怕不敢过桥的心情。读“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时,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幼儿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

4、在朗读中学习语言艺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会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理解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等的形容词、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如勇敢、诚实、光荣等)以及形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词(如盼望、焦急、兴奋、激动、满意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的语言材料,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5、组织好朗读评价,提高朗读技能

朗读评价包括老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对其他幼儿的评价。教师评价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双向评价,即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的同时,也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幼儿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能增添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适宜其发展的评价和要求,如**小朋友胆子小,从未独立朗读过,在他第一次给大家表演时,虽然声音小,表情木呐,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我同样给予了表扬,并提出要求:下次大家还想听到你为大家朗读儿歌。小班后期,我在幼儿朗读后都要请大家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或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从声音、表情、动作、语气等各方面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幼儿模仿能力的利用教学:“奥特曼”风波


导读:小班的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个特点是他们的共性,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另一个孩子就会模仿,如果不良的习惯在一个孩子身边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全班的幼儿都会受其影响,使班级的秩序混乱。就上面的不好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的打斗和暴力的倾向性就会加大,严重的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记得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幼儿因为模仿电视中的轻功等坠楼身亡的事件。

“看我搭的奥特曼”“嘿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每次玩建构区的积木时口总都发出了模仿电视中特技的声音,并以那些虚构的人物为崇拜的对象,有意识无意识地建构他们的形象,模仿他们的动作,这个现象在开学的这两周中颇为频繁,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估计是孩子们在家中家长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或干涉太小,使孩子看了过多的动作片后模仿片中的举动,常此以往孩子会养成喜欢打斗等不良嗜好,我就孩子的这种不健康的举动进行了干预。

我特别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我问大家说:“奥特曼有什么本领。”大家都说“他会打怪兽。”我问小朋友:“怪兽在哪里?”大家的回答都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在山里,有的说在电视里,有的说在树洞里……”我没有就此问题继续讨论,我又问道:“那我们幼儿园有怪兽吗?”小朋友都说没有,我便把班中某些小朋友的不好行为模仿了一遍给大家看,大家都嘻嘻地笑了起来,我问大家这样的行为好吗?大家都说不好,我总结道“奥特曼的本领是很大,他会打怪兽,但是我们这里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还有老师,不会有怪兽,大家听到了你的这个声音都很害怕,以后不要再发出那样的声音了,你们说好不好?”小朋友都明白了,就这次讨论过后,模仿奥特曼和那些打枪的声音明显减少了许多。

小班的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个特点是他们的共性,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另一个孩子就会模仿,如果不良的习惯在一个孩子身边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全班的幼儿都会受其影响,使班级的秩序混乱。就上面的不好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的打斗和暴力的倾向性就会加大,严重的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记得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幼儿因为模仿电视中的轻功等坠楼身亡的事件。这个责任在哪,谁都会惋惜,谁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教育出了问题,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都没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幼小生命会就这样丧失吗?

所以孩子处于懵懂时期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模仿的,并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导让孩子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幼儿交往能力学习心得体会


幼儿交往能力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我学习了各种幼儿交往能力教育活动,我在研讨中,在不断的学习中,让我感触良多,也从中受益匪浅,并且从中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与别人交往

在新《纲要》社会交往领域中提出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爱心的教育目标。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

在这里指教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技能。比如:怎样与同伴友好交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怎么样征得同意并及时归还;怎么样与同伴愉快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交往是人生道路上一项必备课,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与人交往的过程,懂得了如何与他人交往,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下面四个步骤可以引导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三、体会孩子的社交困境

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幼儿的世界。成年人总是认为幼儿的社交能力必须礼貌懂事没有冲突。其实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经历中教给他。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这些都需要让幼儿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四、接纳幼儿之间的社交“冲突”

面对幼儿之间的冲突,成年人不必感到烦恼,因为冲突并不是坏事情。如果以自己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碍了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成年做准备,成年人只需适时引导等。

五、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幼儿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自然会融入到行为当中。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都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交往空间,我们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怎样与人一起分享,懂得如何与人一起合作。

以上是我对幼儿交往能力学习心得体会,其中也有不妥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导。希望我的课题研究能为幼儿交往更好的服务,也能顺利的结题。谢谢老师!

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

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摘 要] 故事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故事结构指包含角色、时间、事件等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形态。利用故事结构,通过故事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故事结构;语言能力;语言教育

故事是幼儿园开展语言活动的重要材料。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在他们听过许多故事后,会自发地复述、创编故事。这是因为幼儿在倾听、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故事结构元素来进行续编、仿编和创编等语言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他们的长时记忆库中建构和存储大量有关故事图式的过程。受长时记忆能力的局限,个体通常不能保存所有故事细节,幼儿更加如此,他们会倾向于记住故事结构,因此已经形成的故事结构会在幼儿记忆重建中发挥导向作用。[1]充分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述、重构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故事结构”的概念

所谓“故事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故事结构”一般指构成故事元素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幼儿教育词典》对“故事结构”的定义是:以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推进情节的纵式结构,儿童故事特别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性。[2][3]广义的“故事结构”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构成“故事”的语言、事件、情节、人物、线索等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如台湾学者王琼珠认为“故事结构”是从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分析民间传说中演变而来,研究者们发现即使背景文化不同,人们在述说故事时都遵循着某种形态,故事中多包括主角、问题或冲突、主角试图解决问题的经过以及结局,后来这些元素被称为“故事结构”。[4]也有研究者认为,“故事结构”指个体早期在接触阅读材料与活动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故事感。这种故事感会慢慢转化为储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心理图式,可以用来组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5]简言之,一个好的儿童故事都必然包含角色、时间、情节、结果等要素,同时这些要素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拥有一个明确的结尾。

明确“故事结构”的概念便于在幼儿园中利用故事开展语言领域活动,可以将“故事结构”的要素细化为以下六点:主角和配角、故事发生地点、故事主要问题、故事经过、故事结局、主角的改变或问题是否解决,其中可以把“故事经过”转换成情节示意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文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材料,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目前低幼出版物很多,界定一本儿童故事书是否适宜幼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好的故事一般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线索单一,情节或对话多次重复,同时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明,结尾明快欢乐。这类故事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主要是因为3~6岁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好,注意具体的形象比注意抽象的形象好3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所有具备同等结构的故事文本都是适宜的,为此需要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利用日常语言教育提高幼儿语用能力


-->

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的。在幼儿园里,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与发展主要通过两类活动得以实现: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利用幼儿生活中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其语言经验。

在以往的语言教育中,教师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关注了每周不超过两小时的语言教育活动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天每时都会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与新的语言教学观是相违背的。

那么,日常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恰当有效的利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语用能力?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粗浅探悉。

一、日常语言教育活动的含义与特征

幼儿园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是与专门语言教育活动相对的、非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包括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它与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宽松性

《纲要》认为“发展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相当一部分孩子说话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在课堂纪律的约束下,孩子成为被动的“交往者”,不能畅所欲言;另外,集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师出于达到“教育目标”的目的,而不得不要求孩子“说完整”、“说对”、“发音准确”等等,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挫伤。而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不要求幼儿达到统一预定的水平,是隐蔽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得以在“无压力”、“无拘束”的自然情境下“敢说、想说”。并且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再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出现,能够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可以不管他们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他讲得完不完整、对不对,使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2、针对性

与正规语言教育活动相比,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更能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在正规的教育活动中少言寡语,可是在自由交谈时教师却发现他们言语流利、表达准确。因此,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利于了解每个儿童语言发展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为儿童提供更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尤其对那些在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上存在问题的弱势幼儿,教师能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

3、随机性

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会发生各类事件,有很多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谈和探讨,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关注幼儿活动,捕捉幼儿的兴奋点,随机渗透语言教育,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得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注重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天气渐冷,孩子们都穿的像个棉花球,來园后,总不能很好的整理自己的衣物,有的孩子干脆让家长给弄好,放进储物柜里。

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衣物,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带孩子们玩“我来做你来学”的游戏。开始我做动作让幼儿模仿,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都非常投入,我每做一个动作,他们都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模仿我的动作。随后,我开始拿起身边的外衣,一边做着叠衣服的动作一边说:“我来做你来学。”孩子们也一边跟我模仿一边积极回应我“我就跟你这样做”!“我来做你来学”“我就跟你这样做”孩子们快乐地一边回应一边跟我学,最后我让孩子们拿上自己的衣服继续跟我玩“我来做你来学”的游戏。

为了使幼儿对整理衣物这样的活动不感到烦躁我还配上孩子们喜欢的音乐,一起说儿歌,跟着节拍“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袖,抱抱袖,折一折,折一折,我的衣服折好了。”

孩子们边说边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叠衣服,孩子们都觉得这种叠衣服的方法很有趣。学会后我们还进行了这衣服比赛,看谁折的最好最整齐。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动手,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随笔:用儿歌培养幼儿的常规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儿童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

儿歌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儿歌,并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但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圣野的儿歌《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时,孩子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儿歌来培养孩子的常规就尤为重要。

在培养幼儿洗手的常规中,我们会先进行集体教学,让孩子了解洗手的基本方法,那么在后续的洗手中,我们还会教幼儿简单的洗手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打开水龙头,冲冲小脏手。关上水龙头,肥皂做朋友。搓手心、搓手背,穿过小胡同,搓搓手指头。清清水儿冲一冲,小小水珠甩干净。小毛巾,来帮忙,擦手心,擦手背。哈哈!我的小手真干净!在孩子洗手的过程中,我们会和孩子一起边说儿歌边洗手,这样不仅增加了洗手的趣味性而且孩子们也能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来进行洗手。

在幼儿进餐前,我们会进行餐前准备,在刚进行进餐的常规培养时,我们会通过故事、视频、看图等方法。让幼儿了解吃饭时候的注意事项:比如:不剩饭、不挑食、安静进餐等。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教幼儿说简单的吃饭儿歌:吃饭时不讲话,安安静静来坐下,细细嚼,慢慢咽,桌上不撒一粒饭,老师老师辛苦了,我们大家都爱您!在说儿歌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和提醒的过程,孩子边说儿歌就会边想起吃饭要求,那么在儿歌说完的情况下,大部分幼儿就都能做好餐前的准备。在就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儿歌的内容来提醒幼儿,比如:刚才儿歌中,我们都说了吃饭时,不讲话,所以,在吃饭时候是不可以讲话的哦!

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中,我们也会利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叠衣服,我们会根据儿歌的内容,来学习折叠衣服。

用儿歌来培养幼儿的常规不仅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规范幼儿的行为。

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双手是神经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的复杂器官。它能感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也能够做屈伸、展收、旋转和绕环等多种。这使它的感知觉、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无法估计的潜力。

儿童时期,手的各种组织发展迅速,可塑性大,结构不完善而且机能也较弱,是开发潜能的有利时期。潜能开发一靠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二靠专门的体育活动。腕指游戏是最适合于促进儿童手的发育,提高其机能的体育活动之一。如抓子儿游戏,就能有效地发展儿童抛、接、抓、撒、握、拨、翻转等动作,促进手部骨骼、关节、肌肉、神经、血管的发育,发展手的动作速度、灵敏性、精巧性和准确性。而这些运动都是建立在敏锐、精确的感知觉基础上的,在腕指游戏中发展起来的手的运动素质和敏感知觉将为手的动作、运动能力、操作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儿童不仅日常生活中双手运动缺乏,而且在体育活动中手的运动也明显不足。因此,开展腕指游戏更有必要。

手眼协调能力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整个儿童期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腕指游戏正是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的有效活动。

教育笔记《利用儿童智力学具培养幼儿儿歌创编能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编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