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用心与孩子相处,需遵循哪些原则

09-14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每天用心与孩子相处,需遵循哪些原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心与孩子相处

接下来,我将慢慢地讲述一切。

我无意于夸大3岁前所谓早期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仍然认为3岁前母亲给予孩子的一切都会对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孩子的智商还是情商,早期教育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有研究表明,影响人智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人类的性格也基本在3岁之前就已经成型,所以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

毫无疑问,遗传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间就已定型,而环境则千变万化,因此我们唯一可以调控的是环境因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早期教育环境。在宝宝早期发展的关键期里,如果有合适的方法加以干预,那么,个体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包括性格等等各方面都会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反,如果宝宝早期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即使宝宝有着优越的天赋,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宝宝是学习的天才,只要妈妈用心,并且采取合适的方法,就可以轻轻松松开启宝宝智慧之门,养育出真正高智商高情商的宝宝。

有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宝宝降生的那一刻起甚至当宝宝还在妈妈腹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接受周围环境带给他的一些信息,所以近些年才兴起了胎教和早教的热潮。不管这些研究成果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少每个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从宝宝降生开始,他就会对妈妈的声音与动作有反应,甚至做出某些回应。宝宝的潜能远远出乎我们的意外,因此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总在带给我们惊喜。

在每个父母的眼里,那个小家伙简直就是一本书,一本深奥的书,我们每天都会读懂他一点点,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读懂他。

记得儿子降生那天,从医生倒提着他的两条小腿到护士将他抱到我的胸前,仅仅隔了3个多小时。在我双手接过儿子的那一刹那,他居然睁开眼睛看我了。我开心地轻声地对着他说了一句话,而他居然用定定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听懂了我的每一个字。尽管随后他就入睡,但这并不妨碍我坚定地相信他听到了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的心目中,儿子不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人儿。

相反,我坚信他是个什么都懂的聪明的小家伙,只是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在理解我回应我。因此,尽管在他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在付出很多以后看不到显著的进步,因为看不到成效,甚至可能让我们误以为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但是请不要着急,也许某一天,我们会突然看到他在某方面产生一个飞跃,他会突然明白很多的事情。只有这时候,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一切的付出终究都会得到回报。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请记得每天跟宝宝相处时,遵循以下的原则:

●用温柔的话语和他对话,亲吻他;

●对着他微笑,并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身子;

●给他听优美的音乐,给他读一些优美的儿歌,甚至给他讲故事……(也许他听不懂这一切,但是他一定能感觉到妈妈对他深深的爱意,并且这一切都将在他的内心深处沉淀,成为养育他的心灵沃土)。

●经常捏捏他的小手指、小脚趾;

●给他翻看一些色彩鲜艳但是很雅气的图画、适合宝宝的读物、卡片;

●自创一些有趣的适合自己宝宝的游戏,逗宝宝发笑;

●不管宝宝能否对你的一切努力做出适当的回应,当你和宝宝相处时,记得始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智者。

●利用宝宝熟悉的儿歌编一些听起来很有趣甚至显得有些愚蠢可笑的歌词,培养宝宝的幽默感,带给宝宝快乐,让宝宝因此当你是朋友;

●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无知并不可怕,不懂的东西和宝宝一起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会摸索到正确的思维和探索事物奥秘的方式;

●即便你是个百事通,也可以适当地假装自己是个白痴,让宝宝失去依赖,逼着他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千万别当全能父母。

●找机会和宝宝一起到泥巴里草地上摸爬滚打,和宝宝一起去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不管你认为宝宝的观点有多可笑,他的发现多没意思,都要满腔热诚地赞赏他,并充满激情地参与宝宝的活动

●永远不要指望宝宝正颈危坐地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完全可以成为充满乐趣的游戏

●如果宝宝犯了错误,不要苛责他,毕竟他是孩子,父母需要给他自己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错误对孩子来说是最有说服力最有鞭策力的老师。

●如果宝宝有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错,因为你不理解宝宝,或者你的行为无意识地对宝宝产生了不良影响。经常拿宝宝当自己的镜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有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我很容易就和**进入权利斗争的状态。因为我有一个模式,觉得一定要“制”住他,这样才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但现在我的新体验是,真正的大人,恰恰是不一定要孩子或者别人听自己的,能容得下别人听和不听,甚至反驳、对抗自己。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会因为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而特别愿意听你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那大人先听孩子的。

但孩子知道的不如大人的多,让大人由着孩子去,岂不坏事?我发现坏不了事。一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个“我按我的想法试试”的权利,另一个是孩子如果发现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他会愿意听大人的(在大人不评判抱怨的情况下),而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听孩子的,并且陪他一起按他的办法尝试,及时地提供帮助。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和开创性也能够慢慢培养起来。双赢。关键是,大人愿意先放掉对“权利”的掌控权吗?事实上只需要放掉对孩子的权利的掌控权。大人自己的权利还是照样得行使。如此才能既独立又和谐,达到互相尊重的状态。

妥协在育儿过程中其实非常有效。但我过去常觉得如果妥协了,就意味着我“输”了,我就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担心的是,会乱了规矩,变成溺爱孩子。有心试的话,会发现,往往,大人刚有一点妥协的意思,孩子就会乖乖地放下“武器”,和我们合作。而且,就按孩子的意思办,大人的面子一点也不丢,小孩其实也更讲规矩了,因为这些规矩他都有参与,他会因此而知道规矩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圆满而不是来束缚他。

确实,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和好多人相关,比如好几个人一起参加活动,各有各的想法,那就商量。“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是这样啊,那我们还有一个情况也需要考虑,我们商量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啊?”

有不少时候,我们提出的商量方案孩子并不认同,因为他们难以延迟满足。我碰到这些情况时非常为难,常常就采取强制措施:“我说了这个玩具就只能明天拆!今天不许拆!”结果孩子委屈大哭。之后,我想,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过程就是先充分满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饱”,他就会一直很饥饿,并很急切地去索取,但假如他是饱的,或者有过很多饱的经验,他就有余力承受偶尔的饥饿,并慢慢知道饱和饥饿都是要学习和体验的。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很容易让人担心会变成溺爱,我划分重视和溺爱的一个模糊标准是:孩子提的要求,是否超出我的承受能力范围。

这样的时候也是设置界限的好时机。我的体会是,想要关系和谐,必须要设好界限。当然,如何设置界限是很大的功课,以前我倒是说得很分明,界限清楚的样子,其实关系也损坏了。我想好的界限是双方都接受,双方都感受到彼此的爱,即一个方案是对两边都有益有照顾的,如果是有一边有损失,那也是完全愿意而另一边充分认可的。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容易让孩子合作。“**,我们说好要去公园玩,你想玩一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零十分钟?”

和好。我和**内讧后常说的话是:“**,我们和好吧?”多说几句的话是:“刚才我那么拍你的屁股,我错了,你打我的头我也很不高兴,但现在开始我们做好朋友,行不行?”这话作用很大,每次都使我和他冰释前嫌。

由于我常会压制**,他就会大怒,发脾气,踢、打、捏、掐轮番上阵,用严厉的话来制止效果差,不过,如果我说:“妈妈错了,你很生气,妈妈抱抱你!”反而能够有效制怒。

我越来越想“接地气”,希望早晨晒太阳,假日去爬山,最好每天带**进行一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但现实是早晨赶上班,假日想睡觉,天天只能将**往幼儿园赶。同样,回到家后,我们都显得懒散,同样没劲陪**玩。孩子无聊,注意力就会盯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IPAD上。我为此很是忧心,现在想尝试的是,换一个方式来休息,回到家后想想能做些什么比较有“正能量”的事来休息。比如一起做菜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毕竟现在我不能指望**这么个年龄会完全独立去“找乐子”不要大人陪。所以,我想大人可以常常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做事一起玩。

有人打过孩子,然后说孩子,其实我心里是爱你的。昨天我忽然想,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心里爱,但是行动上展现的却是非爱。如果一时做不到行和想一致,那分步走,先把心里爱面上打换成面上爱,心里打可能还好一些。

教养孩子常会讲到习惯问题。习惯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习惯会形成习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一直通过某个固定的模式来满足。所以要改了习惯,就要先看清习惯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取代原来的做法。按这个思路,我在想,我为什么训斥**成习惯?因为我需要孩子迅速合作。知道了我这个需要,我就打算用商量取代训斥。

我总结的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关键词包括:尊重、重视、满足、自由、转换、取代、商量、邀请、选择、妥协、界限、陪伴、合作、和解、拥抱(亲吻)……这些“道”,其实通用于每一种关系。我慢慢练习一番。:)

孩子犯错家长需谨记的七大原则


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笑一笑

用幽默作为批评的手段能清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看看美国家庭教育所遵循的“华尔街原则”


我们一家在美国生活,女儿也在当地一所学校读书。作为家长,我非常关注美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并想从中汲取可以为我所用的教育“营养”。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中,美国家庭教育遵循的“华尔街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女儿放学带回来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到:“冰箱清洁:想要一个干净的冰箱吗?请给库珀打电话!”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家公司的名片,但仔细再看,发现上面写着“库珀·绍恩哈勒:8岁,但工作勤奋,起价5美元一个冰箱”,并有他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再问女儿,才知道库珀是班上功课顶尖的一个男孩子,起初是给父母清理冰箱,拿到了5美元的酬劳;尝到了甜头后,他就开始给邻居清理冰箱,赚了不少钱;于是做了名片,开始扩大自己的生意。

另一个男孩子理查,也是功课顶尖的一位,立即效仿。于是两人开始联合经营。库珀一直学大提琴,他和理查上门服务,理查负责清理冰箱,库珀给主人拉琴,收费翻倍,也就是清理一个冰箱10美元。这还不算,库珀还在家里举办演奏会,一张票5美元,不少邻居还真去听了。不过,这样挣来的钱,一半要缴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这种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而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我把这种教育的精髓,归结为“华尔街原则”。

比如,《华尔街日报》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这种教给孩子的“钱经”,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在做人的品德上。孩子需要尽早懂得:钱不是白来的,不能需要钱时就向父母要,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想要的东西,要用钱来买。而钱是对工作的奖赏,是帮助别人的酬劳。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必须去工作。当你希望别人给你东西、为你做事时,你必须想到你给了别人什么、为别人做了什么。这种教育,使孩子理解什么是做人的责任,理解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


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

1.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2.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6.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7.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家园共育《每天用心与孩子相处,需遵循哪些原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