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发过长
同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一样,头发也需要营养,且其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由于头发所需营养全部来自头部的血液循环,所以头发过长,所消耗的营养势必就多,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2、食不厌精
少食或不食粗纤维蔬菜的孩子,其大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将会延长,人体就会吸收其中过多的有毒物质。当这些有毒物质的量超过肝脏解毒能力时,多余部分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侵害中枢神经,造成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症状,久之影响智力发育。
3、甜食过量
脑部的正常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过量可影响食欲,从而减少高蛋白及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取。
4、轻视早餐
美国学者的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
1。有求必应
打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给他所有他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就算他以后长大成人还是会倔强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脏”你一笑置之
当孩子讲出不得体的话甚至口出秽言时,你却只是笑了笑,这将会使他认为自己很可爱他说的话很讨喜,你的反应不外乎是鼓励他下次再挑些更讨喜的话来讲。
3。从不训练他精神独立
从小一切帮他打点好一切事情由你来负责,等到他20岁时再突然告诉他“自己决定吧!”,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这种突如其来且迟来的恩准反应会是措手不及。
4。从不告诉他你错了
如此将造成他日后严重的罪恶感,若我们一直避免把错字冠诸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直不告诉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触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无法替他掩饰的罪行,他还以为整个社会都与他作对,是他自己受到***。
5。替他收拾所有弄乱的东西
像个名符其实的老妈子一样地跟在他后面,捡起他丢再地上的书鞋子脏衣服,帮他整理房间做东做西打理一切,养成他日后推卸责任,将别人的好意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恶习。
6。毫不限制他的读物
小心啊,虽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干净,脑子吃的却是垃圾。
7。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日后父母离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为孩子麻木不仁无关痛痒的反应感到震惊与不解
8。当他的摇钱树
若金钱对他们而言太容易到手,想买东西时只要他们摇一摇吵一吵钱就掉下来了,不让孩子明白金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的,如此要他们如何能了解“钱歹赚”,如何使他们能有正确的金钱概念。
9。满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欲
当你自始至终永远满足他的需求时,你会发现一次的拒绝,就足以对他造成伤害极大的挫折感
10。永远站在他这边
站在孩子这边固然是好的,但要永远吗?当孩子真的犯错时呢?你能想象这种心态“都是别人不好他们都对我的孩子有偏见”会造成他日后一生多少问题吗?永远站在孩子这边,永远教他与邻居师长警察对立,不过是提早让他走上不归路罢了
11。我就是拿他没办法
当孩子们闯了大祸犯了大错,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这句话来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借口找台阶下,孩子们以后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难道不会想,“既然没办法那就干脆让你一辈子都没办法好了”。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今,我国的离婚率是居高不下,离婚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特别是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离婚率都高达30%以上。离婚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毋庸置疑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父母离婚会对孩子产生伤害,美国一些学校的心理学家就离婚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父母离婚对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的离婚家庭,儿童的适应和反应是不同的:
(1)2岁半—3岁3个月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
(2)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
(3)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
(4)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
(5)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
(6)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
一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1、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滋生。
表面上看来,父母离异几乎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灾难,时值青春期的孩子遭遇这种家庭变故,这份灾难就更加深重。所有孩子无一例外地会在心里形成这样的三段论:因为我不好——爸爸妈妈就不再相爱——所以他们就离婚不要我了!
孩子的这个结论对于未成年的他们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丧失对自己的公正评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中大多都会因为父母离异而变得太过懂事或太过敏感、自卑,并因此而讨厌自己或对承担抚养责任的家长过度依赖、掌控,担心已经失去一个家长的爱了,如果身边家长再婚会再次抛弃他们,使他们成为孤儿,这份恐惧在孩子心中很牢固。
2. 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
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
3.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生活中,有很多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
4.自卑,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没有安宁的婚姻要不要继续
专家研究,离婚并不是导致孩子受伤的唯一原因,夫妻相互攻击诋毁对孩子的打击才是致命的!事实表明:不离婚而成天争吵、互相谩骂攻击、拿孩子撒气、毫无温情的婚姻比和平分手继续给孩子爱和支持的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要大得多!
对于孩子来说,夫妻情感状态的顺序是:最好是拥有和谐恩爱的好婚姻——其次是和平分手继续给孩子关怀的好的离婚——再次是不好不和谐的婚姻——最差的是互相攻击诋毁的离婚,那会让孩子对人性、情感彻底失望,因为她们从父母口中听到、眼里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恶和冷漠,不但当时有被弃感,甚至对他们将来的情感婚姻生活都带来终生不良影响:他们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值得信任、彼此支持、长相思守的感情!这有可能会让他们想当然地把从父母处学来的经验,放到现在的情感中,比如对朋友或配偶过度掌控、猜疑、不信任,进而为情感、婚姻的失败埋下伏笔。
因此笔者建议,如果却确实不能和谐幸福的在一起生活,能做到和平分手对孩子也是好的。
三、离异后,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一、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反常情绪和行为。
夫妻离异,对离异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带来双方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而子女,特别是年幼的子女,因其有很强的模仿性,加上在压抑的家庭中生活,会很快受父母的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因此,无论子女和离异后的哪一方生活,不要在子女面前说或者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以免伤及子女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更压抑,更消沉。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该做到的,是如何让子女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父母的行为,并接纳这个现实,从而使他们尽快的走出家庭离异的阴影。
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跟孩子交流的核心内容是: 第一.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没有人能代替你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你是个好孩子,我们分开不是因为你,是因为工作或情感的原因,跟你完全没有关系,你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自己错了或不可爱、没有价值!你是上天派给爸爸/妈妈的天使,是最好的,唯一不可替代的! 第三.再婚是为了找个人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更好地爱你,但是没有人能抢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你永远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我们永远爱你!
第四.生小弟弟/小妹妹是为了你不再孤单,有他们陪你玩儿,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能够替代你,抢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你永远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我们永远爱你!
三、再婚和生二胎要征求孩子的建议。
对于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心理学对父母的建议是,在两件事情上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地反复向孩子说明:一是再婚;二是再生第二个孩子!否则会酿成许多心理悲剧。
再婚和再生第二胎,孩子的心理解读都是:再一次被抛弃,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有些父母处理不好,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自杀、掐死襁褓中的弟/妹等极端举动,所以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谈这件事,要一次又一次地向孩子说明并征求孩子的意见。
对于婚姻要慎重,既然组建的家庭就要为家庭和孩子负责,切不可将婚姻当儿戏,轻易结婚离婚。若是非要走到离婚这一步,离异家庭的父母也必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夫妻虽然离婚了,但是,孩子永远夫妻双方共同拥有的,不管孩子归谁管理,都不能割舍母子或父子亲情,为此需要夫妻两人捐弃前嫌,共同合作,不要把夫妻之间的怨恨和不满,发泄到无辜的孩子的身上,为孩子营造新的、温暖的家,让离婚对孩子心理的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最大限度地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有对比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多大的错误。边催着孩子起床变唠叨,气急败坏的喊孩子去做作业,这些事情是否经常发生呢?也许,换一种方法,能收获不同的效果。
场景一:起床
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早起一点,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了。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会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同样一个家庭,同样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吃早餐了。
场景二:做作业
在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同样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
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做了一个选择。
反思
虽然孩子还是不能听见闹钟就起床,虽然孩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动做作业。但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如果这位爸爸管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许会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可是早晚又有何妨?
这种时候迟早会来的!如果这位妈妈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
初中后,孩子无需害怕妈妈了,可能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
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功,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有时间的管理,有选择的机会,有尊重的态度,有宽容,有不传递恐惧,相信这个孩子比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状态会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态、安全感、责任感、动机转移都会非常好非常好。
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对待,你没有权利去控制他,你没有权利去恐吓他,你只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做好,用人应该拥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处于婚姻中的两个人决定离婚,必然是清楚对方已经不适合自己了,婚姻维持下去最多的还是伤害,所以才会做出离婚选择。离婚的时候很多人会想要分出谁对谁错,其实,不一定是错误导致离婚,大多时候是因为两人明白彼此不再合适,没有更好的办法继续。
离婚对婚姻中的双方都会多多少少造成一些伤害,但是在离婚事件中,往往伤害最大的是孩子。有很多家长十分在意孩子的感受,其实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支撑这个婚姻了,但是还是想为孩子维护一个完整的家,所以在一直苦苦支撑。还有一些家长已经离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解释,害怕孩子会记恨自己。更有一些家长为了离婚,开始攻击对方,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可以和自己一条战线,说尽了另一方家长的坏话。
一些不良的行为导致了许多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缺少另一方的关爱,往往是孤僻、偏激、仇视他人、敌视社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到底,婚姻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怎样离婚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清源心理咨询中心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家庭的破裂对成长中的孩子影响很大。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社交能力,而且还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心理。有些父母为了尽量地减轻痛苦,尽可能地回避问题,不让孩子参与到这场纠纷当中。但是,孩子们仍有可能出现问题。
对于离婚的影响,不同年龄及心理层面的孩子,受到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
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常会表现得很无辜,甚至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产生负罪感。他们会认为,爸爸离开家是因为自己不听话;妈妈在哭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总之,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不乖的行为而以为由此造成爸爸妈妈分开。强烈的负罪感,会使他们表现得很烦躁,甚至更加抑郁。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这并不是他的错,这是爸爸妈妈之间商量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错,要尽量减轻孩子心理的罪恶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则通常表现地异常愤怒或是异常伤心,情感起伏很大。并且,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很容易把这些情绪发展成为儿童抑郁症。所以,慎重地决定你的离婚举措,有必要的话和孩子们沟通,把事情说清楚,不要认为瞒着孩子不让他们知道事情比较好,可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也可以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情绪。
而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面对父母离婚,他们总会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但是,事实上,处在身心成长变化最剧烈阶段的他们,更需要爱和关心。有时候,父母以为他们可以暂时照顾自己,就把这些孩子的需要放到一边。可事实证明,这个阶段的孩子面对变故,更容易走入歧途。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刚好处于这一阶段,那么多花点心思观察他的举动,不要让他们误入歧途,否则你会终身沉浸在自我的责备之中。
不管是处于什么年龄和心理层面的孩子,家长在离婚期间,千万记得不要把你的情绪传染给孩子。要知道,家长的任何情绪都被孩子时刻关注着,影响着他们的心身。
而且不管因为离婚的事情让你多忙,也要尽量的满足孩子的需要。无论你们有多忙于处理事情,生活多么烦乱,孩子却特别需要以往的正常生活。所以,试着努力维持生活的原态,至少是在孩子们面前如此,不要让他们受到任何的大影响。这也许很难,但是你必须去尝试。
不要渴求孩子会立刻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分开,也不要要求孩子立马适应少一个父母陪伴,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理清一下情绪。多挤出些时间来给孩子,让他们知道你还和他们在一起。经常地给他们些拥抱,让他们躺在你的怀里,会给他们以充分的安全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半的坏话。也许你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个伤害你的另一半。你所能想到的只是一些恶毒的话来表达。甚至,你在使用这些词语时,你觉得还不解恨,所以你还需要使用眼神和手势来表达你的愤怒。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坏情绪正在改变你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会从正面去认识他周遭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让他们去仇视自己的父母,这会让他们不知所措。一旦他们带着你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父母,那么他就会带着同样的仇恨去看其他的人。而且一个仇视自己父母的人,内心一辈子都不会得到自己的原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