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极端教育易致儿童“心病”

09-17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家庭极端教育易致儿童“心病””,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今年3岁的小综,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把他从老家接回来。由于在祖父母的溺爱中长大,小综在爸爸妈妈面前也当起了“小皇帝”。面对不听话、固执的儿子,父母对他的蛮横无理进行了指责。小综有一天突然说出:“爸妈死了才好呢!”专家表示,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家庭极端教育极易令孩子出现紧张、焦虑、退缩、恐惧等情绪问题,引发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误区:只有一个孩子,给他最好的

分析:过分骄纵,小孩“脾气大”

小综的行为就极具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吵闹、惹是生非,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他们口中常说诸如‘不喜欢这个’、‘不跟你好了’、‘烦死了’等”。

谢海燕指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父母脾气暴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在溺爱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常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家庭成员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并将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如孩子犯错时,有批评、有训斥、有体罚的、也有哄骗的,孩子与大人意见相左无法侍从,极易产生强烈的攻击意识,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误区:“吓一下,小孩就听话”

今年8岁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经常在早晨上学前“发作”,医生检查后诊断,肚子疼是假的,由于恐惧上学而患上了焦虑症才是真的。

“小孩子不愿离开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应该逐渐形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谢海燕分析,较焦虑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质、个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她指出,儿童焦虑症常见是分离焦虑,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他们可以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误区:“不打不成才?”

6岁的花花很喜欢说话,坐着几分钟就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有时妈妈在看电视,身边的她仍然说个不停。更严重的是,今年开始,花花越来越喜欢说谎,一会儿说同学欺负了她,一会儿又说自己考了100分。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的要求,当孩子一次偶然的说谎或者眨眼后,家长注意了,关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影响。”谢海燕表示,有些家长习惯以打代教,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是一顿痛打,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

专家有SAY

“成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是在童年引起的,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谢海燕表示,“造成儿童压力引起心理疾病的情况主要是由家庭原因决定的。”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谢海燕分析,一种情况存在于放纵型家庭,家人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习惯索取,不懂得奉献。一旦进入学习氛围,在学校严格的教育方式下,容易形成焦虑、偏执、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制型家庭,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回避的性格,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的压力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家庭教育6个误区易惯坏孩子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人前批评孩子易致自卑


朋友儿子小明嘴儿甜,人活泼。每次带儿子上他家玩,小明都热情接待,请坐,倒茶,陪聊天,像个“小主人”。

双休日我又带儿子上他家玩。奇怪的是,这次却没见小明身影。我和儿子异口同声问小明去哪了,其母说他躲进房间了。怎么会这样?我们更奇怪。其母说也不知为什么,当听说你们要来时,他便钻进了房间。我即敲门说:“小明,叔叔和喜喜来找你玩啵!”蛮久才传出他的声音:“我头晕想睡觉不想玩。”听儿子说头晕,其母就忙着说要给他服退烧片,可他死活推说不用服。

小明反常行为让我意识到,可能是上次我和儿子来玩时,因其测试成绩大滑坡,朋友当大家面严厉批评他,说他懒惰了呀,骄傲了呀,没理想追求了呀,尽是贬损之词,小明羞愧难当。朋友以为这样能促儿子奋发。可他哪知道,他已严重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让儿子无颜面对他人,形成了严重自卑心理。

我即与朋友夫妻俩谈起自己的想法,他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教育方法的不妥而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导致儿子心生自卑,如此必将影响儿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于是我又谈起挽回伤害的方法:一是主动向儿子承认乱批评他是错误的,并与儿子分析成绩下滑的客观原因,消除强加在他头上的“懒惰、骄傲、没理想”的压力,消除他委屈感和不满情绪。二是主动发现儿子优点及时表扬,温暖儿心融洽关系。三是找机会在众人面前表扬儿子的进步,帮他找回自尊自信。

他们点头称是,几日后便带儿子上我家玩,并刻意表扬小明学习的进步,我附和:“是呀,小明上次测试成绩下降,不是因懒惰,也不是因骄傲没理想,而是偶尔失误。”内心充满了快乐的小明又与我儿子一块去玩耍了。前天我与儿子上朋友家,小明又成了热情的“小主人”。

家庭教育要和谐和一致


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关重要的,可能家庭教育更甚之。父母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教育观念必须是一致的。谁唱白脸,谁唱黑脸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教育引导。

现在班中大部分孩子都比较认真,比刚进入二年级懂事了很多,学习,纪律各方面也有所进步,但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总是令我很失望。

小恒,清秀可爱,喜欢画画,看课外书,字迹端正,发言声音很响亮,课后爱与老师唠嗑。但他却是一个不自觉的孩子。作业拖拉,速度慢,经常会发呆。怕吃苦,容易失去动力。

妈妈曾做过老师,自身素质较高,在上海一个公司工作,早出晚归。爸爸在太仓外企工作。两人每天都要6:30回家。

上学期了解到,放学奶奶领回家之后,他就是看电视,玩。到父母回家,才开始做作业。再加上妈妈比较严格,对作业质量要求高,因此经常要到9,10点睡觉。早上就更加没精神,连吃饭都会发呆。为此,我和他也交流过,希望他养成好的习惯。但似乎效果不大。也曾有一阵,放学后在我办公室做作业,然后再由奶奶来接。但由于奶奶要接幼儿园的小孙女,不方便,就也做罢。原以为这学期应该好一些,谁想,一天晚上9:00,她妈妈在qq上和我诉苦了。现在,他是有一个阿姨接回家,就一个人在家,那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他的父母经常和我交流,他爸爸表示,自己对孩子要求不高,只要他快乐。认为他妈妈对他太严格了。而他妈妈则认为,自己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怪他爸爸什么都不会管,太放任,自己很累。

我仔细分析他们的情况,还是觉得他们都要有些改变。爸爸的要求似乎太低了,低年级,必须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同样培养一些好的学习品质,如刻苦,钻研,仔细等。妈妈的要求可能稍微高了一些,如在检查他的作业时,发现有问题,会怎样的重做。批评,教育是必须的,但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信心,反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妈妈额外的还会再加一些要求,孩子可能接受不了。因为对于孩子现在的情况,首先要保证学校的内容完成,对学习要有兴趣,妈妈要求太高,心太急,所以经常折腾到很晚。自己累,孩子也累。

我如实和他们说了我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好好地交流,达成一致。

针对这个情况,我在班中进行了调查。放学到家的时间,完成回家作业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时间,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放学后一个人在家,还是有大人陪着。小女孩杨菁也经常一个人在家,自己吃晚饭,自己洗漱睡觉,而她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对一些能及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的孩子,尤其是大人不在,能自己管好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希望能以此让对小恒有些触动。

作为一个老师,其实非常清楚,尽管我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我们的教育,但是真正六年里被我们改变的学生有多少,学生又被改变了多少。很多家长都和我反映,孩子在家和在学校是两个样,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这是我们想要培养的人才吗?其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校。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

从孩子呱呱落地起,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时刻牵动着父母、祖辈们的心。而对于孩子的教养,不管是父辈也好、祖辈也好,都是尽心尽力,可谓“一切为了孩子!”但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父母的意见与祖辈们不一致的情况,如天冷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少穿些衣服,多运动,增强体质,可长辈们生怕孩子冻着,必须得多穿衣服。当父母在练琴时给孩子多提几个要求时,长辈们总会袒护说孩子还小,这么练要累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无理要求,时常会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满足。可见,一方面,父辈们可能接受新知识多且快,倾向于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而另一方面,由于祖辈们阅历经验丰富,往往凭经验出发教养孩子。但久而久之,这种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对孩子是非观念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将祖辈、父辈对孩子的爱拧成教养孩子的一股合力呢?我想,能否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看待祖辈的育儿经验。经验并不总是过时的、不科学的,如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接受老人经验中的合理成分。

二、加强与长辈的沟通。平时就一些教养孩子的问题向长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同商议,取得一致。既尊敬了长辈,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理解。我想真正对孩子有用的做法肯定会得到双方的认可。

三、充分利用书本。可以有意识地订阅一些杂志、报刊,放在家中供祖辈们阅读。时间一长,祖辈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会用书本的知识去教育孩子。

四、积极与老师相配合。利用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开放日、接送孩子、家访的机会和孩子的祖辈沟通一些孩子的问题,引起他们的重视,正视孩子的不足。

总之,家庭成员的祖辈与父辈们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应达成共识,坚持对孩子的教养的一致性,必将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庭极端教育易致儿童“心病”》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安全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