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
小时候,大姨就离婚了,原因不是对丈夫有多不满,而是因为和婆婆相处不融洽。
比如,丈夫回家把赚来的钱给了婆婆,婆婆和其共处一室,却总是叨叨叨,嫌弃大姨的生活状况不好,不会持家等等。
大姨也不是一个善茬,面对婆婆的指桑骂槐,反唇相讥。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直到关系崩盘。
姨夫夹杂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无所适从,但是,行动上却打从心里更偏向于自己的母亲,甚至不惜虐打大姨。
大姨自觉得实在受不了,最后只能选择离婚!
我的大哥哥那时候年纪仅仅8岁,就这样夹杂在父母的硝烟中,最后成为了那个牺牲品!
从小,他就是成为了一个没有母亲呵护的孩子,没有母爱陪伴的孩子。如今的他虽已经长大成人,心智却是有些扭曲。
我依稀记得,在我八岁那年,去学校看飞哥哥,妈妈买了一大兜的零食,姥姥拿着水果在旁边跟着,大姨并没有来,他见到我们,扫视了一眼,只喃喃说了一句,我妈呢?就不再说话。我清晰记得他那眼神中尽显的一片落寞。
那时候,我见到的他和大姨在时已经截然不同,曾经的他穿着整齐干净,笑容纯净,我们手拉手在姥姥的院子里面嬉闹,童趣而美好。
这一次,他穿着破了洞的裤子,脖子上面一层黑土,仿佛数月没有洗澡的模样,瘦瘦弱弱,表情黯淡。
回家,我躺在奶奶的怀里嚎啕大哭,一直囔囔着飞哥哥太可怜了,太可怜了。
奶奶一直在宽慰我,可是那时我内心受到的打击仍然是非常之巨大!
上了大学后,和外出务工的大哥恰巧在同一座城市,他主动联系了我。
我们见了面,十年未见,他的脸沧桑尽显,在我这里,岁月早就已经模糊了他的模样。
他早早步入社会之中,承担起养育父亲的责任,一个人在外闯荡数年,靠做大饼为生。
如今父亲病重在床,奶奶早已经撒手人寰,大姨早已经改嫁多年,他的童年就这样被奶奶母亲父亲三人亲手毁掉。
我问他,你恨大姨吗?他只是笑而不语,没有回答。
可是我知道他心中的答案,换做是我,也不能枉然。
后来,和大姨相认,我感觉他至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对大姨敞开心扉,最后借走大姨4万元钱,便离开了这里。
如今,两年时间已经过去,却仍寻不得踪迹,甚至没有一通报平安的电话,那一段岁月,大姨整日以泪洗面,无心生计。
家人怀疑大哥哥被带进了传销组织,也许已经遇到危险,虽然担忧,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往最坏处想。
借助这篇文章,我也想对飞哥哥说:“家人永远是家人,大人曾经有过不得已的苦衷,犯下了“弥天大罪”,为你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但是请你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家人在盼望你归来,快回家吧!大哥!”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呐喊:一个离异家庭女儿的心声
"除了离婚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辛苦经营20年的家就这样弃之不顾了吗?我们是什么?被你们一人分一个带走了事是吗?那么多恩情你都不记得了吗?“家”是什么意思?你们懂吗?“家”就是你们什么时候不想要了就不要了吗?
你们把我们放在哪?否认自己自私,但是我们怎么办?不想再回去看见后妈和跟她一起过来的她的女儿,很烦,真的很烦。累,回到家还要小心谨慎互相客套真的很累,家本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但却成了我的负担。想要一个完整的家?也许下辈子吧!'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哪些?
离婚子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如果,养育一方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或者是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爱,自然会心理扭曲,深深自卑,陷入极度恐慌,烦恼之中。
另外,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父母离异的孩子容易产生偏执的想法,更自卑导致更加顽劣,不好管束,学习的自律性也会大大降低,生活上也有畏手畏脚的表现,不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对于别人的关心也更加敏感。
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很多孩子的个性上要么独,要么放荡,总是性格乐观向上,朋友也会比较少,让自己长期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中。
他们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父母离异的伤害是非常持久的,是深深耕植在孩子的心中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幼便被抛弃的孩子来说。
结婚要想好,生孩子更要做好准备!
最近看了一期《爱情保卫战》,里面就有一对父母,男25岁,女孩23岁,两人是网友相恋,七天网聊就见面,见面数月就结婚,结婚之前就有了宝宝。
男的家里穷,女生没要彩礼钱,如今他们带着孩子与父母在同住在农村,家中积蓄很少。
男人仍然网聊,还对别的女人表达爱意,并且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摔打东西,还一直理直气壮地说,家里的东西都是自己花钱买的,随便摔。
面对主持人的质问,仍阵阵有词,丝毫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悖于伦常,对不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与称谓!
女人在家休息,孩子发烧仍然蒙头睡觉,一心想着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那边,连家中采购车辆时,也不肯拿出积蓄。
我看了节目,就气不打一处来,两个未成年人,各都心怀鬼胎,想把日子过好?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涂磊老师点评,仿佛都已经懒得说太多,他的意思大体就是,男男女女都要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也警告现在年轻的男女,请准备好了,再要孩子,否则,最受伤的还是那个尚还幼小的心灵!
一个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负责任的男人,不配当父亲,一个对自己的婚姻都不负责任的女人,也不值得同情。
两人都没有转身,估计面临的就是离婚的局面。
离婚,对于已经成人的父母来说,只是一时的难过,但是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却是致命性的灾难。
离婚父母们,请三思而后行
既然当初能够相爱,死心塌地在一起,甚至可以冲破重重阻碍,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呢?
咱们父母一辈,大多是相亲,甚至有很多是包办的婚姻,他们性格无法磨合,品性没有摸清,就稀里糊涂的拜了天地,入了洞房。
虽然婚后矛盾重重,但是,大多数的60年代的父母都挺了过来,那时候的离婚率比起现在自由恋爱的80后,90后离婚率低得多。
只是因为那一代人的责任感更重,道德感也更强。
当然,不是说,婚姻已经无法继续了,两个人还要硬生生在一起,但是,还是奉劝,能别离婚就不要离婚。
20到30岁之间,离婚问题最主要的是性格不合,或者是父母干涉太多。解决起来无非是,通过沟通,倾诉去理解对方。
而且,劝奉父母尽量不要和儿女在一起居住,男人在妻子和母亲中间要学会聪明的处理事情,切记不可偏向任何一方。
婆婆也要学会体谅,体谅儿媳妇的不容易,才是对儿子最伟大的爱!
30到40岁或者以上,最主要的矛盾是出轨,也就是婚外情,因为这个年纪的人,往往事业有成,功成名就,荷尔蒙荡漾,极其容易被身边的年轻姑娘所吸引。
这就要求男士尽量恪守住自己的本心,而女方也不要一心扑在孩子家庭身上,把自己变成黄脸婆,而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活得越精彩,越容易拥有一段持久的婚姻关系。
如果真的离婚了,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做理性、负责的离异父母
父母的离异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深重的打击。这个时候,为了孩子较为正常的成长,离异父母应该理性地看待离婚和前配偶,不管是否与孩子一起生活,都不可以推卸为人父母的责任。
离婚了,也要用文件规定好,抚养权一方的责任与义务,规定好另一方的看望时间以及其他义务。两个人,要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来填补孩子内心的空洞,切忌一方养育,另一方则完全撒手不管。
其次,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树立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贯彻的是,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但是仍然会像从前一样爱你。
要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为孩子争取合法的权益。
并将自己快乐,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生活状态,展现给孩子,让孩子逐渐消除内心障碍。
尽管离婚越来越普遍,但它仍然是一件大事。
对夫妻来说,这是一段重要契约的结束,可能还伴随着爱恨情仇的转变。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着对“家”的理解将要重新定义。
但首先,它对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这个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颠倒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在这样一场分离事件中,两个伤痛、委屈、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伤害自己、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万事皆有因果,离婚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往前回溯,是夫妻两人如何处理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往后延伸,是他们如何评价这段婚姻与对方。这一前一后加起来的言行累积,对孩子的影响,才远远大过离婚这一个“点”。
互相诋毁和控诉是给孩子世界丢的原子弹
不要以为,一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从此被催熟为大人,不,你去仔细凝视很多父母,会看见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当他们以为受到攻击和伤害时,就会像三岁小孩一样失控,耍赖、破罐子破摔、乱发脾气……什么都来。
一个网友说:“在父母离婚整个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静的就是我。他们分居时,每次单独见到我,就会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诋毁对方,对着我哭穷、诉说委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父母至今针锋相对,提起对方这么个人就情绪失控,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能倒出来,什么负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对方身上。”
尽管这位网友以冷静的语气回忆着,我们却不能忽视,在离婚家庭里,对孩子最具原子弹级别的伤害,就是这样恶毒的诋毁和失控的委屈--他们无情地离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摧毁了一个孩子最可靠的依赖,残酷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最爱你的人,不爱你;不仅不爱你,他/她还是个穷凶极恶的坏蛋。
这对男女在相互厮杀时,全然忘记了孩子的需求,甚至会把孩子当作复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争夺到自己的阵营,灌输仇恨,巩固自己的士气。
如果你去问这对杀红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会生气地回答:“我是为了孩子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却常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的。
或许,这段婚姻,这段感情,真的伤透了他/她的心,让他/她变成了一只呜咽着、可怜的、虚张声势的野兽。一个长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尽管他/她本身未察觉,怨恨却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一对相互诋毁、相互扔炸弹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废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离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树立一个妥善处理复杂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远远少于相互结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会觉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开端的模样,而是看它结束的样子。
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你感觉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情爱中的怨恨转移给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伤痛难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个悲伤的小孩的故事。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
离婚事宜一旦启动,两个大人就要处理一系列的实际事务:分割财产,协商抚养权、抚养费,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变动,孩子可能需要转学,以及未来的再婚、家庭重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只有一个核心要把握,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绪时,每一个在分手边缘的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全盘否认这段感情吗?还能回忆起曾经的心动和美好吗?我还能客观地评价他/她吗?当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点?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爱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他/她或许也没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尽力了也无法在一起?这些年来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吗?我的婚姻就要结束了,我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吗?我是怀着恨意分手还是自由的心态?我还有信心去创造未来的情感和生活吗?”
如果你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尖锐的怨恨,而是有几分体谅、豁达与乐观,还留存一份缓和宁静的心绪,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内心宽阔的父母,孩子也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份真诚、勇气与创造性。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选择拼命(甚至是通过作假的方式)营造一个和睦无缺的环境,才是对孩子负责。生活是复杂的,男女感情也是复杂的,这并没有一种标准单一的模式,对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这是每个生命天生的力量,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尽管显示了生活的某种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实生活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平和、豁达、自信的,孩子就会体现出极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当我说要写一篇关于离婚的文章,需要一些亲身案例时,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对父母离婚的开明心态。
一位网友说:“初中时父母离婚,之后跟着妈妈生活,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感觉父母只是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看到他们的经历,我就觉得,一定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即便不爱了也希望好来好去。”
我问:“父母在分手这件事上是否处理得比较得当?没有太失态过?”
她回答:“对,没见过他们吵架,之后也没听过他们相互抱怨,所以觉得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离婚,当时她年纪更小,因为我是'过来人',就去问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现得更豁达,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决定。”
另一位网友说:“父母在我幼儿园时期离婚,之后跟随父亲生活成长,节假日或寒暑假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因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节假日,周末有时也会和母亲一起出来逛街吃饭等。我个人目前工作两年,单身状态,谈过恋爱,对恋爱和婚姻都无排斥或者阴影。对我来说,父母离婚并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我很想说父母离婚其实挺好的,因为本不合适的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只会更不幸福。”
这位网友更是耐心地列举了身边几个单亲小伙伴的故事,认真地说:“我觉得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再站起来。我这些同学的父母大多都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会关系,私人生活也无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这些朋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去指责离异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对待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长,并没有因为离异或单亲就有了特殊变化。”
原来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离婚决定。当然,从他们的叙述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之前就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不担心离婚会改变父母对他们的意义。
还有一位网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写离婚,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奥巴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孩子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
当我们说育儿时,我感觉我们常常忽视“生命教育”,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力无限的生命。许多父母整天看育儿经,却逃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滞、呆板和狭隘。生命的成长不是学习加减乘除和微积分,而是要去学习“活着”这件事。生活不是一个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澜壮阔的。
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获得生存的资本,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处理细腻的感情,如何调理变动的情绪,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就像鱼每时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时每刻的言行,在告诉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处理离婚这件事时,有的父母展现了可贵的气度、智慧和真诚,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孩子可能会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会伤心和难过,但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总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会更理解热爱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义。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
有许多家庭认为,为孩子好的底线就是“不能离婚”,他们认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对孩子的保护。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尖锐、充满敌意,双方也缺乏改善的动力,那么,“不离婚”就只是将孩子囚禁在一个冰冷、恐惧、荒谬、摇摇欲坠的环境里。
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与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这种确切的伤害,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被证实着,看一下大家发给我的真实案例:
A说: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全不会在乎我的感受,还不如离婚。后来,幸好他们离婚了,不要觉得我无情。
B说:虽然是长大了才离婚,但是贯穿童年的争吵让我习惯去逃避,不听,不想,不看,可是到头来还对我说我们对你好,熬到你长大才离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经被伤透。
C说:说实话,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大约小学时候就已经挺貌合神离的了。互相折磨,一个不顾家,另一个怨懑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来关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侣就尝试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闭自己,早就从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说:从小我爸就对我妈很冷淡,我妈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很痛苦,好像很对不起她,长大后,我劝我妈离婚,她还是离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必轻易挥舞道德大棒敲向离婚的夫妻。离婚的,未必就不爱自己和孩子;从不离婚的,也不一定就爱自己和孩子。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啊。
对夫妻来说,这是一段重要契约的结束,可能还伴随着爱恨情仇的转变。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着对“家”的理解将要重新定义。
但首先,它对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这个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颠倒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在这样一场分离事件中,两个伤痛、委屈、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伤害自己、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万事皆有因果,离婚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往前回溯,是夫妻两人如何处理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往后延伸,是他们如何评价这段婚姻与对方。这一前一后加起来的言行累积,对孩子的影响,才远远大过离婚这一个“点”。
01
成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动物
人说到底是情感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学家的理想,却从未被广泛地实践过。
在所有的神灵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是希腊诸神,因为他们没有空灵的“神性”,也没有高尚的道德(这些都多难做到啊);他们放肆自己的七情六欲,只图活个痛快,哪怕放纵之后是长久的痛苦。所以希腊神话里,充斥着迷恋、诱惑、劈腿、嫉妒、欺骗、控制、杀戮……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在人们最热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复着,证明着它们对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结成夫妻的两个人之间,常常有无法向外人言传的深情或怨恨、亲密或疏离、忠贞与背叛……也因此能激发出其他人际关系都无法想象的炽烈情绪。当这段关系走到尽头,这些极端的情绪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复,就会演变成为口不择言的诅咒、不甘心的复仇或者绵绵不绝的自怨与自怜。
02
扔给孩子世界的原子弹
不要以为,一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从此被催熟为大人,不,你去仔细凝视很多父母,会看见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当他们以为受到攻击和伤害时,就会像三岁小孩一样失控,耍赖、破罐子破摔、乱发脾气……什么都来。
一个网友说:“在父母离婚整个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静的就是我。他们分居时,每次单独见到我,就会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诋毁对方,对着我哭穷、诉说委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父母至今针锋相对,提起对方这么个人就情绪失控,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能倒出来,什么负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对方身上。”尽管这位网友以冷静的语气回忆着,我们却不能忽视,在离婚家庭里,对孩子最具原子弹级别的伤害,就是这样恶毒的诋毁和失控的委屈——他们无情地离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摧毁了一个孩子最可靠的依赖,残酷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最爱你的人,不爱你;不仅不爱你,他/她还是个穷凶极恶的坏蛋。
这对男女在相互厮杀时,全然忘记了孩子的需求,甚至会把孩子当作复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争夺到自己的阵营,灌输仇恨,巩固自己的士气。
如果你去问这对杀红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会生气地回答:“我是为了孩子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却常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的。
或许,这段婚姻,这段感情,真的伤透了他/她的心,让他/她变成了一只呜咽着、可怜的、虚张声势的野兽。一个长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尽管他/她本身未察觉,怨恨却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一对相互诋毁、相互扔炸弹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废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离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树立一个妥善处理复杂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远远少于相互结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会觉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开端的模样,而是看它结束的样子。
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你感觉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情爱中的怨恨转移给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伤痛难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个悲伤的小孩的故事。
03
给孩子最大的保护,是诚实、智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离婚事宜一旦启动,两个大人就要处理一系列的实际事务:分割财产,协商抚养权、抚养费,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变动,孩子可能需要转学,以及未来的再婚、家庭重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只有一个核心要把握,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绪时,每一个在分手边缘的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全盘否认这段感情吗?还能回忆起曾经的心动和美好吗?我还能客观地评价他/她吗?当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点?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爱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他/她或许也没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尽力了也无法在一起?这些年来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吗?我的婚姻就要结束了,我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吗?我是怀着恨意分手还是自由的心态?我还有信心去创造未来的情感和生活吗?”
如果你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尖锐的怨恨,而是有几分体谅、豁达与乐观,还留存一份缓和宁静的心绪,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内心宽阔的父母,孩子也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份真诚、勇气与创造性。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选择拼命(甚至是通过作假的方式)营造一个和睦无缺的环境,才是对孩子负责。生活是复杂的,男女感情也是复杂的,这并没有一种标准单一的模式,对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这是每个生命天生的力量,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尽管显示了生活的某种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实生活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平和、豁达、自信的,孩子就会体现出极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当我说要写一篇关于离婚的文章,需要一些亲身案例时,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对父母离婚的开明心态。
一位网友说:“初中时父母离婚,之后跟着妈妈生活,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感觉父母只是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看到他们的经历,我就觉得,一定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即便不爱了也希望好来好去。”
我问:“父母在分手这件事上是否处理得比较得当?没有太失态过?”
她回答:“对,没见过他们吵架,之后也没听过他们相互抱怨,所以觉得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离婚,当时她年纪更小,因为我是‘过来人’,就去问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现得更豁达,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决定。”
另一位网友说:“父母在我幼儿园时期离婚,之后跟随父亲生活成长,节假日或寒暑假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因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节假日,周末有时也会和母亲一起出来逛街吃饭等。我个人目前工作两年,单身状态,谈过恋爱,对恋爱和婚姻都无排斥或者阴影。对我来说,父母离婚并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我很想说父母离婚其实挺好的,因为本不合适的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只会更不幸福。”
这位网友更是耐心地列举了身边几个单亲小伙伴的故事,认真地说:“我觉得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再站起来。我这些同学的父母大多都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会关系,私人生活也无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这些朋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去指责离异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对待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长,并没有因为离异或单亲就有了特殊变化。”
原来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离婚决定。当然,从他们的叙述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之前就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不担心离婚会改变父母对他们的意义。
还有一位网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写离婚,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奥巴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04
育儿的本质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奥斯卡影片《克莱默夫妇》,里面涉及了女性对“妻子、母亲、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挣扎,女性解放思潮与“离婚潮”给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冲击,父母分居对子女养育的挑战,社会性别分工的局限之处……
不过说到底,这是一对普通男女的故事。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有不满、有埋怨、有伤痛,因为两人矛盾不可调和,最后也离婚,但是,他们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内心的困境,也没有以孩子为借口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我、亲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丰富而成熟。
当我们说育儿时,我感觉我们常常忽视“生命教育”,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力无限的生命。许多父母整天看育儿经,却逃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滞、呆板和狭隘。生命的成长不是学习加减乘除和微积分,而是要去学习“活着”这件事。生活不是一个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澜壮阔的。
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获得生存的资本,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处理细腻的感情,如何调理变动的情绪,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就像鱼每时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时每刻的言行,在告诉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处理离婚这件事时,有的父母展现了可贵的气度、智慧和真诚,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孩子可能会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会伤心和难过,但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总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会更理解热爱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义。
05
不离婚的伤害
有许多家庭认为,为孩子好的底线就是“不能离婚”,他们认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对孩子的保护。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尖锐、充满敌意,双方也缺乏改善的动力,那么,“不离婚”就只是将孩子囚禁在一个冰冷、恐惧、荒谬、摇摇欲坠的环境里。
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与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这种确切的伤害,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被证实着,看一下大家发给我的真实案例:
A说: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全不会在乎我的感受,还不如离婚。后来,幸好他们离婚了,不要觉得我无情。
B说:虽然是长大了才离婚,但是贯穿童年的争吵让我习惯去逃避,不听,不想,不看,可是到头来还对我说我们对你好,熬到你长大才离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经被伤透。
C说:说实话,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大约小学时候就已经挺貌合神离的了。互相折磨,一个不顾家,另一个怨懑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来关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侣就尝试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闭自己,早就从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说:从小我爸就对我妈很冷淡,我妈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很痛苦,好像很对不起她,长大后,我劝我妈离婚,她还是离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必轻易挥舞道德大棒敲向离婚的夫妻。离婚的,未必就不爱自己和孩子;从不离婚的,也不一定就爱自己和孩子。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啊。
父母离异后,要重新创造一个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很不容易。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离婚这件事的本身,并不是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真正影响子女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新组建家庭的环境影响,这使得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以下的特殊的心理现象:
一、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极悲观的想法。
二、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三、怯懦。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逆反。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逆反的心理现象。
以上只是父母离异后的子女在心理发展、性格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倾向分析。孩子处于单亲的环境生活,家长要记住父母永远是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的在一起的机会,即便你们再婚了,也要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和教育的一切责任,但不要报有弥补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家长而应该让孩子仍处于一个与以往正常家庭一样的生活,也许只不过是不能和父亲或是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一定要让孩子仍继续与父亲或母亲进行电话、见面等等方式的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亲或母亲的不对之处,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家还在,爸爸妈妈还是永远和从前一样地爱着他。
其次,和孩子的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你可以告诉孩子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即使你现在离婚了,在所有关系到你的孩子的活动,时间和在学校表现等方面,你和你的前妻(夫)有同等的知情权,包括家长会。把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闪光点告诉给老师,让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第三,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尊重拥有监护权的父(母)制定下来的规矩。比如什么事情是在那个家庭里不可以做的,那么在这个家庭也不可以做的。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适应问题和因为父母的过分讨好而变成被溺爱的孩子。
喜欢《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