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上要平等,不要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在行动上要诱导,不要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在童真上要理解,不要责难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在习惯上要培养,不要强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早就提出: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优劣占20%,情商的优劣占80%。情商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他智商再高也很难有成就。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重视情商的培养。那么,怎样从生活点滴处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步骤/方法:
一、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性和适应能力。
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使幼儿能够学会独立适应并解决问题。比如,我有时把她想要的东西放得高高的,或放在她看似拿不到的地方,她很想拿可又够不着。我们大人也不急着帮忙,只是告诉她要自己想办法。我女儿起先是着急,恳求我们帮忙,后来看毫无结果就自己动脑筋了,有时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好多次她都能用椅子垫脚,用晾衣用的叉子,或者其它办法拿到她想要的东西。拿到后的那种快乐与喜悦洋溢在她的脸上、身上,让我们也感到她的点点滴滴都在进步。这样既取消了她碰到问题的依赖思想,又能培养她独立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因此,设计一些障碍,让孩子学会处理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便于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中出色地担当好自己的角色。
二、培养孩子富有爱心、同情心,懂得关心别人,与人分享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到花博园赏花,我女儿(那时才一周岁六)伸手要摘花丛中的花时,她爸爸就告诉她说:“那些花长得很好也很漂亮,你要是把它摘了,它会痛的。”我女儿听了,就缩回伸出的小手,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仅如此,我们还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学会亲切待人、愿意分享,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她就会大方地把她的玩具、桌上的水果、柜子里的饮料搬出来递给客人;客人要回去时她还会自己拿袋子装一些让人带回去,虽然客人不拿她的东西,她也会说:“没关系,我还有呢。”有时我们还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她学会宽容别人,乐意关心和帮助别人等。
三、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情感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3-6岁的幼儿是情感、控制能力等培养的最佳时期。感情的激励是培养良好情感的基础。父母慈爱地同孩子点头微笑,经常搂抱孩子,在他不舒服时给予关怀和安慰,奠定了爱和信任的家庭关系。孩子将来在这基础上就能学会愉快的情感表达。而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地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无忧无虑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求知,从而使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智力获得较好的发展。
四、培养孩子一定的社交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6岁的幼儿还不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不能主动地解决矛盾。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产生了一定的交往需求和交往欲望。家长可以利用很多的机会,培养幼儿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家长可以指导幼儿自己解决;在幼儿议论同伴时,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是非观念的教育。从小培养幼儿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要让他们去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社会,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并能受人喜欢,这就让您的孩子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五、从小培养孩子有礼貌,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如按顺序排队等候,既培养了孩子的耐心,又提高了他文明的素养。还有,如在公共场合不随便丢垃圾,教育孩子讲卫生的同时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文明的举止是很容易学会的,而且会对孩子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美满,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为他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快来掌握这五个和孩子沟通的窍门
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跟孩子聊天,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有些家长为了搞清楚孩子的情况,翻看孩子东西,不仅使孩子不开心,还使亲子关系恶化,那家长应如何跟孩子聊天呢?
很多人都发现,同样的一个问题,自己说孩子就不听,老师一说立马见效,这里面除了老师的权威性之外,其实是因为老师在长期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中,掌握了和孩子交流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可以学会的。
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跟孩子说话、聊天,无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有些家长为了搞清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翻看孩子的东西,这样不仅会使孩子不开心,还会使亲子关系恶化,那家长应如何跟孩子聊天,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呢?
很多大人不太会跟小孩聊天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
“你在学校有没有乖?”
这两个问题通常小朋友的答案大概都是:
“没什么啊!就跟平常一样啊!”“有乖啊!”
还有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跟小孩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
“功课写完了没?”
“琴练了没?”
“今天考多少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不但话少、三句话问不出个屁来,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
每次听到我跟小孩聊天,有些妈妈会很苦恼地问我:“你是怎么跟小孩聊天的?为什么我的孩子可以跟你讲那么多话?却不跟我讲话?”
这些小技巧一点儿也不困难,你也可以做得到!下面就是和孩子聊天的五种方法:
1、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没有好一点儿?……”你就可以借机了解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续交谈下去。
以前孩子刚上学时,我跟孩子聊天的开头常常是: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哪些呀?”
“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2、从别人的事谈起
桐桐刚入学时,我想要知道她在学校的状况,因此,我用了一点迂回手法。在聊天过程中,我先问她:
“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她说了一个名字。
“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
女儿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
“那老师怎么办?”
“老师罚他站啊!”
“站多久?”
“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喔!好险!所以你都没有被老师罚过站喽?”
她迟疑了一下。我赶紧说:“你也被罚过站啊?好可怜。你有没有哭?”
她摇摇头说:“没有。”我接着问:“啊!老师这么凶,你都没有哭啊,很勇敢。”
“不是啦!我不是被这个老师罚的,我是被健体老师罚的。”
“喔!也是讲话吗?”
“是啊。不过还好只有罚站一下下!”
于是,我就从这样的一段对话,约略得知她对老师的观感、上课的情形,以及老师对于孩子的调皮行为如何处置等等。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比方说,孩子会告诉我班上谁吃饭吃得最慢、谁最常被罚、谁功课最棒、谁今天又打了谁等等。
当然,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处事。
3、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就是大人常常喜欢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说,当女儿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接着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
相信我,只要你这么一说,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很容易就咽了回去。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
“因为我本来以为自然课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
保持中立的语调、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前阵子有个妈妈告诉我,当他孩子跟她抱怨:“啊!功课好难、好多!我都考不好”时,她明明很温柔地回他:“考不好有什么关系?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啊!”结果儿子却气得说她不了解他,拒绝再跟她说话,让她很难过。
事实上,孩子当下需要的不是“否定”他的心情的对话,而是“了解”他心情的对话。所以,如果妈妈改说:“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要不要说说你的苦恼?”我相信她儿子的心情一定会好许多,也会继续把心事对妈妈说出来。
4、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还记得一堆女人三姑六婆时的那种心情吗?骂婆婆、骂老公、骂给别人听,其实不一定要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是纯聊天而已。
让聊天回到聊天,想要孩子诚实地说出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的就是说教。任何一种话题的聊天,只要沦落到说教与听训,那就没趣到极点了!所以,聊天时可以对对方、对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就很容易让话题源源不绝地继续下去。
比如,孩子说:“妈,XXX今天打我。”
“喔,为什么?”
“因为我要玩恐龙,他不准我拿。”
“那你怎么办?”
“我就去玩别的了。”
“你怎么不告老师呢?我不是教过你,人家欺侮你就去告诉老师吗?你也可以跟他说,公用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玩啊!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
如果是采取这样的聊天方式,那么肯定话题就此戛然而止。孩子最后一定是紧闭双唇,不再多说一句。此时不妨继续询问:
“喔,那你心里有没有觉得很不舒服?”或者“那你还想玩恐龙的话怎么办呢?”
这时,你就会听到他真正的想法:“还好啦!我想他先玩也没关系,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就好了啊!”或是“我很生气啊!所以我就跟他说:‘我不跟你玩了!’”
我当辅导义工时,每周要和至少一个孩子聊天一个小时。这些孩子,有些行为有偏差,我的工作就是陪伴跟倾听。因此我发现,要让孩子放心地说出心里话,轻松地聊天,一定要练习“不评价、不说教”,只要你做到这两点,孩子通常都愿意说出心里话。
而且,说出心中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纾解及快乐,他们经常在历经一小时的聊天过程后,不愿意离开会谈室,情愿和我继续聊下去。可见很多孩子是多么渴望聊天?却常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大人。
5、注意肢体语言
聊天时,肢体语言也很重要。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认真想要和他聊天。
除非是在开车的时候,否则我在和孩子聊天时,都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拉着他的手坐下来。即使是手边在忙着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讲话时,也必须要时时转头看他的表情。因为注视别人、专心倾听,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说话。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一边跟别人谈话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啊、喔;或是眼睛一边盯着计算机一边听他说话,都不是鼓励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通常如果我这样做,儿子一定会抗议:“妈妈,你都没有在专心听!”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亲密的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搓搓他的颈背,顺顺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对有一定熟识度的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在跟孩子聊天时,有时孩子一时说出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时,切记“不动声色”——声调平常、假装毫不在意,这是很重要的。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者尚未想出如何应对之道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是很重要的!跟孩子“说教”或“讲道理”的时候,最好跟聊天分开,这才能够让孩子畅所欲言、无所不言!
第一个过失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做父母的有时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去年高考结束,“知心姐姐”讲师团接到一个妈妈的电话,说女儿几分之差没考上北大,差点自杀。这位妈妈说,女儿是我的全部,北大是我女儿的全部。“知心姐姐”听了这妈妈的话告诉她,您错了,为什么要把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你的女儿为什么非把北大作为全部呢?没有考上北大,完全可以到其他大学读书,那么多孩子没读大学照样可以好好的生活。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能不能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商,不是看他聪明不聪明,而是取决于情商,看他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性格。意大利著名哲学家但丁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关注的是孩子身体是不是健康?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性格?这才是将来成功的基础。
第二过是家长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现在很多家庭,子女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明明是孩子的事,都得大人承担。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对自己不负责任,长大了对家庭就不负责,对社会更不会负责。2011年,林雁美在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班级讲课,上课之前老师收作业,一个叫许可的孩子交不上作业,许可说,我昨天晚上明明写了,是我爷爷太粗心了,忘了把作业本放在书包里了。老师打电话让爷爷把作业送过来。不一会儿,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满头大汗地跑来。许可接过作业指着他爷爷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啊?今后注意点吧!
第三过是家长过多的关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心理学显示,孩子从出生到10岁对家长不是爱,是依赖;11岁到20岁对家长也不是爱,是叛逆;21岁到30岁对家长才有可能产生爱。所以不要给予太多,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是父母的责任。
第四过,家长过多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适当地给他们自由。应该给孩子什么自由呢?可以从小时候给孩子零花钱的自由。这个给不是随便给,要告诉孩子,要想得到零花钱,得自己挣出来。怎么挣?孩子只要够三岁,一定要适当地安排家务劳动。告诉他这个活就是你的,你给家里打工的。一个星期给他开一次支,告诉他钱是你挣的,攒起来买你喜欢的东西。
第五过,家长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林雁美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世界各国哪个国家孩子读书最用功,结果表明中国孩子读书最用功,每年搞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获得前三名的都是中国的孩子。但是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满意率最低。
为什么?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人性格内向的多,做人做事都低调,很少有人愿意当着别人的面夸奖自己的孩子。好孩子得夸,有一句话叫赞美能使白痴成为天才。
四个方面培养孩子主动生活的能力
第一个主动,主动学习。
第一,家里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第二,家长要协调好孩子和老师的关系;第三个方法,书桌要让孩子自己收拾,有自主的空间;第四,家长和孩子“说十分钟,坐十分钟”。“说十分钟”放在晚饭之后,先跟孩子说十分钟的话,问问孩子今天老师讲什么了,给孩子一个信息,我很关注你的学习。“坐十分钟”,放在晚上睡觉之前,就让他静静坐下来,他愿意翻书可以,愿意画画可以,他什么都不干发呆最好,一会儿上床睡觉都踏实。
第二个主动,主动管理情绪。
什么是好的情绪呢?就是“乐观向上,心平气和”八个字。有时候咱们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说这孩子脾气暴躁,可急了;或者说这孩子慢性子,慢慢腾腾的。但是扪心自问,多少都能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们在对孩子不满的时候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你有没有这个毛病,你先改了,孩子自然就改了。
第三个主动,主动解决问题。
有一些问题,该孩子解决的时候一定要孩子自己做主。著名讲师易中天,有个女儿叫易海贝,在易海贝高考这一年,该填报志愿了,她跟易中天说,你是我爸爸,你得帮我填报志愿。易中天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是你面对一生当中第一次让你自己做主,你必须自己做主,告诉你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优势、创造、发展,和三位坐标,即城市、学校、专业。易海贝自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专业。因为她自己选的,自己报考的,所以读书期间,每年都能得到一等奖学金,大学毕业之后被评为“上海十大优秀高校毕业生”,现在在一家非常著名的建筑公司干得特别好。易中天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孩子大了该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代替。
第四个主动,主动协调关系。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等于15%的能力加上85%的关系。所以咱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和老师、同学、小朋友搞好关系,将来长大了才能和领导和同事搞好关系。那怎么样才能和别人搞好关系呢?实际上就两个字:宽容。
林雁美最后说,我讲的四个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管理情绪、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协调关系。四个主动都具备了就叫有主动生活的能力。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现在开始家长和孩子一块努力,几年之后一定见成效,十几年之后你的孩子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能够给自己找到立足之地。
教育孩子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对孩子进行“心罚”,其实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
忌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给孩子“冷脸”看。长期这样恐吓、冷落孩子,孩子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相比,一次没考好,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小王就是比你聪明,这次又比你多考了2分。”长期抹煞孩子的成绩,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逐渐变得自卑、压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忌夸张言辞影响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有些家长还会把事情“歪曲”。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会夸大后果,这样容量刺激孩子,孩子以后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变得胆小,而且更容易犯错,即使犯了错误也不敢对家长说,也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等行为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幼儿园——孩子最早接触的小社会
当你的孩子上了幼儿园,说明他已经行走在“小大人”的路上了,纵使你有千般不放心,也要把握好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五大禁忌”!
刨根问底
“宝贝儿,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啊?”
“儿子啊,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
孩子踏进家门,书包都还没有放下,你觉得,你一天没见到孩子了,心里既牵挂又好奇,生怕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于是,你围着孩子问这问那,其实这样有时候真的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反而更不愿意与你交流了。
找个合适的时间,选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再问吧!
比如,晚餐过后、比如睡觉之前,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在学校开不开心、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但是有一点,千万不要一味的问孩子有没有被欺负、有没有挨批评之类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压力喔!
送一休三
随着天气的转凉,你又开始担忧起来:
“宝宝身体弱,冬天出门会不会感冒?”
“冬天这么冷,宝宝上学太受罪了,还是不送去幼儿园了吧”
于是,你在心里替孩子打起了退堂鼓。
今天阳光普照,你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明天阴风怒号,你让孩子在家休息,可是冬天偏偏是一个暖一天冷三天的季节,你的孩子也就上一天歇三天,这样,他怎么与班里的孩子搞好同学关系,怎么适应班里的一切活动呢?
所以,为了孩子好,在孩子没有生病的前提下,请坚持送孩子入园吧,与蜗居在家里看电视相比,孩子更需要接受外面的空气,享受校园的活力呀!
百依百顺
确实,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离开熟悉的家,离开妈妈的怀抱,在幼儿园待一天可能有些不适应,一天结束,他的心里充满了委屈,而你,刚好心疼他的这种委屈。
于是,怀着补偿的心理,对于孩子的要求,你想要尽量满足他:昨天刚买了玩具车,今天他又想要变形金刚,你买了;昨天刚吃了冰激凌,今天他要喝冷饮,你知道冬天吃这些对孩子不好,可是孩子哭着要,你买了,久而久之,孩子的无理要求更多了......
你要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受罪”,你也不需要对送孩子上学这件事感到抱歉,上学,是他必须要走的路,你的百依百顺,只会害了孩子啊。
零食补偿
或许你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或许你是想犒劳一下在幼儿园辛苦了一天的孩子,放学之前,你给他准备好了大包小包的零食任其挑选。
这样,一来更加不利于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吃午饭时,孩子心里还记挂着你给他准备的零食,就更不会一心一意的吃午饭了;二来吃零食真的对身体没有任何益处,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孩子来说,零食可谓是影响成长的“第一杀手”。
其实,你担心孩子没吃饱,那就给孩子准备一顿有营养的晚餐吧,在吃饭的同时体验跟孩子相处的乐趣,这远远比孩子自己抱着零食在边玩边吃要有意义的多......
偏听偏信
“儿子,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
“不开心,因为老师“罚”我站了,呜呜......"
你到学校了解情况之后得知,实际上是老师让全班同学一起站起来唱《小星星》了......
孩子放学回家,在你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时候,孩子告诉你,今天他在学校被欺负了,今天老师批评他了,或许当时你充满了心疼,恨不得马上替孩子讨回公道!
听我说,别冲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或是带着你的疑问向老师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吧!孩子年龄小,理解事物的能力有所欠缺,往往在不经意间扭曲了事物的本质,你要增强辨别真相的能力,积极与老师沟通,会化解很多误解吧!
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不是小事,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之地,亲爱的宝爸宝妈们,为了你的宝贝好,请剔除掉多余的爱,让孩子在幼儿园收获更多的东西!
喜欢《接送孩子幼儿园的“五要”和“五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五以内加法的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