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孩子做小气鬼

09-29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让你的孩子做小气鬼”,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读: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M.yJs21.COm

3、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同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这会造成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的无谓牺牲。如: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作为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家长不必担心,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发展需求转强,他会要求同伴和团体接受他,自然开始有了借别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2、做孩子的楷模。邻里交往、同事往来时,家长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2)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别让孩子过早的陷入竞争


朋友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严重失眠,凌晨三四点钟就睡不着了,原因是学校评“小红花”,竞争很激烈,她老担心自己评不上。失眠,一个人们通常认为只属于成人的困扰已经侵蚀着年幼的孩子了。诚然,激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方法不当,过早将激烈竞争引入孩子的生活反而会害了孩子。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妈妈,特别崇尚“鳗鱼效应”。其“理论依据”是:以前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带鱼捕上来后很容易死,后来,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位妈妈认为,对孩子也应该让他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的竞争天性“激活”。

初听这番话颇有道理,但仔细澄清一下,便发现这个类比有点简单化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释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这种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

而孩子们生活在“太平天国”中,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优良的品格的。

电视台要来幼儿园给孩子们拍摄一段录像,老师、孩子和家长知道了都很高兴。摄制组来了以后,发现为了取得较好的视听效果,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参加,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长来园告状:“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原来是没上节目的个别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饭,发脾气,哭诉:“某某还没有我表现好呢,为什么她上电视我不能上电视?”“老师偏心,喜欢某某,不喜欢我。”家长知道后不但没有正面引导孩子,而且还把老师告到园长那里,弄得园长和老师都很被动。

输不起的孩子真痛苦

竞争本身是个中性词,对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的就是良性竞争,使人变得自私、狭隘、妒忌、规避、退缩的就是恶性竞争。孩子“输不起”就是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

输不起的孩子常常是这样的:

■生气

中班孩子在进行拍球测试,蓓蓓(化名)刚拍了两下,球跑了,她气得噘着嘴不拍了。小朋友帮蓓蓓把球拣过来,她还是不拍,老师来劝也没用。蓓蓓平常就是这样,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稍微有点不顺心就生气。

■说谎

上大班的都都(化名)经常制造“家园矛盾”。美术课上他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有坐在中间,他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于是妈妈常为此类谎话去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

■攻击

可可(化名)和睿睿(化名)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老师近来发现,画画或手工活动时,每次做到一半,可可就会把睿睿的工具抢走。原来,睿睿的画和手工作品常常得到前来观摩的其他老师或家长的称赞,这使可可“醋意”大发,就搞起了小破坏。

■退缩

佳佳(化名)上小班了,她很喜欢幼儿园和老师。可是,有一段时间她却不想上幼儿园了,妈妈问佳佳为什么,佳佳不说;妈妈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楚。后来,佳佳总算说出了心里话,她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是“画不好气球”。

■任性

妈妈觉得洋洋(化名)是个小“两面派”,在外面,尤其是在老师或比他大、比他厉害的孩子面前,洋洋是低眉顺眼的,可是在家里,他就任性得很是“嚣张”。什么事都得顺着他,否则他就百般耍赖、撒泼,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一家人都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苦恼不堪。

总之,输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绪低落,心理痛苦,态度气恼,要么性格倾向不可爱,影响他们将来和谐性格的形成。

过早竞争带给孩子的:

过早引入竞争会影响孩子内在动机的形成

孩子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可能来自孩子自身,也可能来自外界。比如,孩子认真听讲,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听,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

研究表明,来自孩子自身的动机更强烈、更稳定,可以保证行为持续的时间更长、更有效果;相反,由客体引起的动机不够稳定,也不够强烈。所以,好的教育者应该努力将外界的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力。过早引入竞争,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外界事物上,使得孩子仅仅是为了得小红花好好表现,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早引入竞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儿童阶段是许多心理品质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很不成熟,如果压力过大,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安。特别是那些要强,但又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希望在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但又害怕得不到,因此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过度紧张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因此,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一种平和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过早引入竞争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会带给人勇气和力量,帮助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缺少自信心的人总认为自己不行,即使有很好的机会出现,他们也会放弃。儿童期是自信心培养的关键年龄,取得成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竞争不可避免会带来失败,如果经常处于失败地位,孩子会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孩子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败。因此,过早引入竞争,会引起孩子对自己的片面和负面评价,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让孩子感受挫折和失败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目的,而只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手段。因此,无论运用何种教育手段,一定不要忘记教育的根本,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应该时刻牢记的。

可见,对孩子实施“排他性竞争”教育,会使孩子对人对事缺乏理解、宽容和大度,而且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

别让孩子心理缺“养”


导读: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出现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孤独症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目前基本不能治愈,因此医生提醒家长,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应多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免造成终生遗憾。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教育训练被证实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可行的办法。训练内容主要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人际关系、语言沟通、日常行为等方面的行为缺陷,作出弥补措施,可训练过程十分艰难,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外,还要注重从多方面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养育。

怎样帮孩子走出孤独困境呢?

1、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自孩子的幼年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十分必要。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失时机地让其掌握探究新知识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感受。

家长在孩子处理家庭关系、友情关系、同伴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过程中,加强与老师、同伴的合作,使孩子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并以此获得人际关系支持和相应的人际地位。家长要让孩子善于表达、宣泄、体察、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适应各种活动情绪的需要。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面对困境时的反应能力。

2、别忽视心理保健

孩子的心理保健是同生理健康联系着的。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孩子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灰心、绝望等等情绪,影响其情感、意志、性格等,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上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心理保健要同生理保健同时进行。

3、给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由于教养不当,过分限制儿童参加正常的集体活动,或对孩子经常打骂、恐吓,父母不和,家人远离,遭遇各种意外,严重精神创伤等都是造成儿童孤独症的重要因素。如果进行治疗,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出环境中导致儿童致病的要害因素,改善教育方法,引导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生活兴趣。

作为父母,要充分满足儿童的亲和欲,同他握手、擦背、贴脸拥抱、讲话以及身体上的各种戏弄游戏,来满足孩子感情的需要。鼓励儿童同其他儿童玩耍,父母要注意选择性情温和、比较老实的儿童作为孩子的玩伴,在孩子同玩伴建立了心理上的联系后,再扩展新的玩伴,切不可贸进,往往调皮儿童的讥讽会加重儿童孤独的发展。

4、帮孩子找知心朋友

孩子和大人一样,愿意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忧虑、悲伤以致愤懑告诉知心朋友。朋友恰恰是解决这些令人头痛问题的能手。在这方面他们很像一些内行的心理医生,会帮助孩子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5、及时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必需的物质营养成分。但是,据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多方面的论证,人的健康成长除来自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社会、人际、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它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有着与物质营养素同样重要的作用。专家认为,这种精神营养素是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无不以心理、精神的健全、健康息息相关,它主要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关照和爱。

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出现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当然,过多的溺爱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负面作用。不当的“矫正”,欲速则不达,也会事与愿违,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


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老师心目中比较听话的孩子之一。老师非常喜欢她,她经常请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长传授经验。我们也乐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后来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时候,一天回到家里,外婆心疼地告诉我,伊伊在幼儿园尿裤子了,穿了一天的湿裤子,等她去接的时候,裤子都半干了。我问伊伊为什么不报告老师要上厕所呢?伊伊告诉我们,她本来想举手报告老师,可是老师说过,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讲,不能到处乱跑,她实在憋不住就尿在裤子里了。“那可以请老师帮你换条裤子呀。”妻子说。伊伊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她说她才不要让老师和小朋友知道。因为老师说,听话的孩子,老师组织上厕所时一定要去。结果她忘记了。从这件事上,我们还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师提醒上厕所的时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时告诉老师。后来,我们发现伊伊不怎么爱喝水了,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没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场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么多喝水。妻子和幼儿园的老师劝说了好多次,伊伊才开始正常喝水。

通过这件事,我和妻子意识到之前对伊伊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把“听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比如,我们常常会以“听话”作为标准来赞扬和奖励孩子。长期这么做,就会让孩子认为“只有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才爱我”。于是,孩子就会用“听话”来换取爸爸妈妈的爱,这又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听话”。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慢慢缺乏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

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主要来自他们心目中具有权威的大人,这种要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能力。作为大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为了自己省事和省心,仅用“听话”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为了达到大人的要求,会下意识地讨好大人,比如在幼儿园的时候,当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敢轻易惊动老师;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敢麻烦老师;当不开心的时候,更不会直接向老师倾诉。长此以往,势必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还容易养成惯于看人脸色的消极行为,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和妻子决定有意识地引导伊伊学会正确面对大人的要求,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不让孩子再伤在所谓的“听话”上。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觉得机会来了。一个周六,我和妻子打算先带伊伊去商场买衣服,然后再去看儿童剧《白雪公主》;伊伊则想先看儿童剧,再去买衣服。妻子故意说道:“伊伊是个听话的孩子,这件事爸爸妈妈说了算。”伊伊很不开心,但是没再说什么。我悄悄问伊伊,为什么她想先去看儿童剧?伊伊告诉我,每次妈妈带她去买衣服,总是逛好久,回家的路上她经常睡着了。可她不想看《白雪公主》的时候也睡着。我动员她把想法告诉妈妈。伊伊摆摆手,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说:“算了,你们说了算。”我听了很心疼孩子,真没想到她看似听话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无奈。我继续鼓动她,要是不想睡着,就一定跟妈妈说。我还保证,如果妈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一定会同意她的要求的。最后白雪公主占了上风,伊伊去找妈妈了。妻子认真地倾听了伊伊的话后,决定同意她的提议。那天伊伊看得非常高兴,回家的路上小嘴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我趁机说:“多亏你跟妈妈说先来看儿童剧了,要不你睡着了,多可惜!”妻子也附和说:“伊伊是个大孩子了,可以告诉我们她的想法了。以后我们也要多听听伊伊的意见呢!”第二天我送伊伊去幼儿园时,特意当着伊伊的面向老师提起这件事,由衷地表扬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尽可能给伊伊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平等地对待她,让她多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她敢于说“不”。同时,还引导她认识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说的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大人们也会经常犯错。如果大人做得不对、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来。为了让伊伊在幼儿园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还经常陪她玩模拟幼儿园的游戏。先是伊伊当幼儿园老师,我们做小朋友,让她给我们不断提出要求。如果她提出的要求不妥,我们就会举手告诉她。接下来我们又互换角色,让伊伊做小朋友,我当老师。当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过分时,她就会和妈妈一起举手表示抗议。因为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伊伊逐渐敢于对大人的决定提出反对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她说得有道理,我们就会认真地照她的想法去做;即使她说错了,我们也不轻易否定她,而是把发现错误的机会和改正的空间留给她。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秉持的教育观念。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听话的孩子也往往会更多地得到老师的喜欢和青睐。但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实验:对2~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在儿童期有反抗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儿童期没有反抗倾向的人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74%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引导”和“培养”孩子,其实是在伤害孩子,这一点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别让孩子的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导读: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多数孩子多少都会有点任性,但是家长面对孩子任性千万不要纵容,别让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尔出现任性的行为,那么,别着急,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任性的情形,行为就很可能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就算你多付出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彻底矫治了。所以,对你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几位妈妈们的体会和建议很值得你参考。

璐璐妈(化名):一个双休日,我领着2岁多的女儿逛商店。我兴致正高时,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怎么哄都不管用。没办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从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发脾气,原来和我感觉不一样。

建议一: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来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编者:其实璐璐的行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责怪她任性,那她也许真会因为你的强化而“任性”了。)

洋洋妈(化名):有一次就要吃饭了,儿子非要吃果冻不可,我拒绝了他,他就大声哭闹起来。我使个眼色给丈夫,我们先后走进里屋,把他一个人留在客厅。开始,他仍然大声哭喊:“给我果冻!”过了一阵,哭声低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听不见声音了。我们出来一看,他正在那儿玩手指呢!后来,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当他任性哭闹时,我们照旧做自己的事,不理他,当然事后,少不了要给他讲讲道理。儿子闹了几次后,以后就很少出现这种行为了。

建议二: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必须狠下心来,一次也不能迁就,一旦给了孩子用任性来要挟父母的成功体验,以后就麻烦了。

欣欣妈(化名):有一天,欣欣从幼儿园回到家时,我正在赶一篇文章。他凑过来闹着要我给他讲故事,给他讲道理也不听,我有点火了。孩子一开始默默地流泪,见我没理他,就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住,闹腾了半天,最后还是给他讲了个故事才算罢了。静下来想想,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他一天没见到妈妈了,我为什么就舍不得那点时间来满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后,我通常会认真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实在太忙的时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对他提出请求。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拧。

建议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满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请求体谅。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发脾气了再来答应孩子的要求。

俊俊妈(化名):六一节,孩子爸爸给他买了一辆自动坦克。邻居小朋友都很羡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却傲慢地拒绝了:“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我还没玩够呢。”我赶紧劝说,可他就是不听,还和我大闹起来。就在我们吵闹之际,那几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体游戏,说说笑笑地很开心。这时,儿子不闹不吵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那以后我学精了:经常给孩子创造一些集体活动的机会,孩子独霸玩具的任性行为越来越少了。

建议四:预防因自我中心而导致的孩子任性,让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动是捷径之一。比如平时经常请邻居的小朋友到家里;适时地放孩子出去找伙伴;多带孩子走亲访友等。

案例:学做小客人


背景:

张贺是我班最好奇、最好动的幼儿,一天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看见他躲在角落里玩耍各种玩具。只要一听老师喊“张贺”几乎每个幼儿就会用手指向角落。不论你怎么哄、怎么批评,他始终还是一刻也坐不住,还会满脸笑嘻嘻的看着你,为此老师和阿姨都感到很是头痛。

实录:

这天刚好开展“参观我的家”学做小客人的主题活动。来到爷爷的家里,别的幼儿都座的好好的,可张贺兴奋得早把老师事先说的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不翻不跳,忘得一干二净。只见,他东瞅瞅,西看看,很快就选中目标——爷爷家的玩具橱。他兴奋得拉着爷爷说:“爷爷,你家的玩具橱有好多玩具啊,真漂亮!我家都没有这种橱,你让我玩玩吧。”他边说还边用祈求的目光看着爷爷,等到爷爷把玩具给他,他说声谢谢后便立即找一个隐蔽的角落玩了起来(没让任何幼儿发现)。

反思:

从上诉张贺的行为不难看出:由于该幼儿浓郁的好奇心,使得他的观察力远远高于其他幼儿;为了达到自己要从锁住的玩具橱中拿到喜欢的玩具,他会想办法讨好爷爷,一旦达到目的又不失礼貌的说声谢谢。这些我们老师要给于张贺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发现指出:张贺较怪僻,不愿和同伴共同交流玩耍,更不愿和人家分享玩具,他的行为完全受自己的兴趣所支配,任何人都没法影响他,这对于习惯养成中的幼儿是极其不利的。老师也要反省自己,想改变张贺这一情况,就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利用一些能吸引他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自然而然的要跟着教师学,要和同伴交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别让你的孩子做小气鬼》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做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